参加联盟成立大会的100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在皖南事变烈士陵园、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和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纪念馆等红色景区进行社会考察。
11月9日,全国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联盟组织参加联盟成立大会的100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赴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皖南事变烈士陵园、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和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纪念馆等红色景区进行社会考察。
组织高校思政课教师结合实际教学工作需要进行社会考察,让老师们走出课堂、走出校园,深入实际、深入社会,深入地去了解改革、发展的成就,深入地去体验中国共产党奋斗的历史,这本身是一个坚定理想信念的过程、是一个搜集思政课教学素材的过程,这样的实践研修将有利于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职业理想、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
在皖南事变烈士陵园,秋风瑟瑟,哀乐低回。参加研修的老师们向皖南事变死难烈士纪念碑敬献了花圈,老师们整齐列队、神情凝重,向死难烈士三鞠躬,表达内心深处的无限思念和敬仰之情。在秋阳的映照下,叶飞题写的“皖南事变烈士陵园”、邓小平题写的“皖南事变死难烈士永垂不朽”几个金光闪闪的大字显得格外耀眼夺目。
在云岭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老师们认真聆听了新四军成立的历史、英勇抗日的光荣历史和皖南事变的经过及先烈们的生平事迹,亲眼目睹了一张张珍贵的历史老照片和新四军使用过的一件件实物,被新四军在战争年代面对种种艰难困苦所表现出的顽强意志和“铁军”精神深深地折服。大家一致表示,要学习革命先烈百折不挠、奋斗不止的精神,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不断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切实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感染力、说服力,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努力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优秀课程,为培养大批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做出应有的贡献。
1940年10月19日,何应钦、白崇禧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的名义,强令长江以南的新四军、八路军在一个月内全部撤到江北。中国共产党从维护抗战大局出发,答应将皖南的新四军调离。1941年1月4日,新四军军部及所属支队9000多人由云岭出发北移;6日,行至皖南泾县茂林时,遭到国民党军8万多人的伏击。新四军奋战七昼夜,弹尽粮绝,除约2000人突围外,大部分被俘或牺牲。叶挺与国民党军队谈判时被扣押,项英、周子昆被杀害。皖南事变发生后,周恩来在《新华日报》上愤然写下了“为江南死国难者志哀!”、“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的题词。
皖南事变烈士陵园位于皖南泾县城郊的水西山。1990年初,为纪念皖南事变新四军将士殉难五十周年而修建,占地十五公顷,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广场由纪念碑、纪念廊、无名烈士墓等组成。从山顶俯视,纪念广场与外围的花圃组成一个献给烈士的巨大花圈;从远处眺望,纪念廊和名人题字廊高低错落,形态各异,白色马头墙簇拥着巨大纪念碑身。碑下方为一汉白玉雕刻的花环,环周白色纪念廊内,镌刻着新四军军歌及《皖南事变烈士纪念碑碑记》。碑后为无名烈士墓,墓室四壁钢筋水泥浇铸,中间为墓池,池中有洁白大理石石棺,池后是祭坛,坛上燃烧着常年不息的火焰,象征着先烈们的革命精神永不熄灭。整个陵园庄严、肃穆而又凝重。
在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纪念馆,老师们怀着崇敬的心情,仔细观看陶行知生平事迹展,缅怀陶行知先生的生平事迹,感受他“爱满天下”的教育家情怀和“知行合一”的深刻教育思想。
歙县陶行知纪念馆是在陶行知先生少年就读处——崇一学堂旧址的基础上扩建而成,为全国三大陶行知纪念馆之一,占地面积1700平方米,建筑面积3600平方米,仿徽派建筑青瓦粉墙、高脊飞檐式设计。纪念馆大门上方高悬着宋庆龄手迹“万世师表”金匾,大门两边分别印刻陶行知语录“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进入馆内,陶行知雕像屹立中央,身后照壁上刻有毛泽东题写的“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八个金色大字。左右墙上各有两幅反映陶行知教育理念的大型油画,主题分别是“求知立志”、“小先生制”、“爱满天下”和“因材施教”。大家怀着无比敬仰的心情,认真聆听了陶馆工作人员的讲解,仔细观看每一张照片、每一页手稿、每一件遗物,深刻体味陶行知的教育情怀,感受一代教育家的伟大风范。参观考察结束后,老师们纷纷表示,要学习陶行知先生对祖国始终不渝的赤子之情,对教育鞠躬尽瘁的无私品质,对学识努力追求的不懈精神,对学生循循善诱的高妙艺术。
陶行知,1891年出生在歙县黄潭源村,原名文濬,后改名知行、行知,当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卓越的民主主义战士、伟大的爱国者。1914年,陶行知先生毕业于金陵大学,后考取公费留学,师从美国著名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1917年,陶行知学成回国。1927年,他在南京创办晓庄实验师范学校,开辟了一条改造中国教育的新路。陶行知的一生致力于平民教育,他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心,为人民教育事业、为民族解放和民主斗争事业鞠躬尽瘁、奋斗终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陶行知先生著作宏富、论述精当,与当代社会主义教育学息息相通,堪称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代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