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富鸿沟挑战中国
以2003年我国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为标志,中国开始由低收入国家进入到中低收入国家行列。这是一个新的发展起点,既可能成为加快发展的“黄金发展时期”,也可能因为对各种矛盾处理不当而导致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徘徊不前,甚至引发社会动荡和倒退。
所以,这也是一个“矛盾凸显时期”。其中,收入差距问题是这个发展阶段的一个重大的社会矛盾。但另一方面,世界一些国家在这一发展阶段的经验表明,这一阶段,伴随着经济结构的深刻变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产业之间以及占有不同资源的人群之间的收入差距还会拉大,而且随着收入的提高以及差距的拉大,各种利益关系日益复杂。
1.基尼系数亮起“红灯”
在北京,一桌满汉全席标价36万多元,其中一瓶酒的价格是3.2万多元。同样在北京,2003年1-8月,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市民,每月可以领到的低保金月人均标准是233元,这个标准在全国是较高的,2003年全国城市人均最低生活保障金约为56元。
36万元与56元之间,其商约为6429。也就是说,一桌满汉全席吃掉的是6429个城市贫民一个月的生活费。当然,这是一个较为极端的例子。
2003年财政部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以基尼系数反映的居民收入总体性差距逐年拉大,已经超过国际公认的承受线。1991年为0.282,1998年为0.456,1999年为0.457,2000年为0.458,10年上升了1.62倍。
基尼系数是国际上通用的用来衡量一个国家居民之间收入差异程度的重要指针。其经济含义是:在居民收入中不平均分配的部分占全部居民收入的比重。基尼系数最小等于0,表示居民收入分配绝对平均;最大等于1,表示居民收入分配绝对不平均,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若基尼系数低于0.2表示收入绝对平均;0.2-0.3表示比较平均;0.3-0.4表示相对合理;0.4-0.5表示收入差距较大;0.5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
对于中国目前的基尼系数,各部分、各研究机构测试出的结果不尽相同,低的为0.43左右,高的甚至超过0.5。
2.贫富分化新特点
近年来我国贫富分化出现了新的特点:
一是从总体上看,分化程度上升,但上升的速度比90年代中期减缓些。最富有的20%人口占收入的53%-56%,20世纪90年代初为48%左右;最穷的20%人口只占总收入的2%-4%左右,20世纪90年代初期为5%-7%。
二是财产的集中程度高。最富有的10%的人口占有38%-40%的财富,若缩小人口比例,财富占有的比例进一步提高,最富有的5%的人口占财富的25%-30%。
三是区域间分化严重。2002年,按2000年的价格标准,西部12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东部3省(广东、江苏、浙江)低367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低2511元。
四是城乡分化达到历史最高期。城市居民的平均消费水平为农村居民的3.7-3.9倍。城市内部和乡村内部分化严重,尤其是农村内部的分化是彻底的,调控手段和调控能力严重缺乏。
五是从总的社会结构看,中国的金字塔社会没有改观。农村的贫穷解决不了,金字塔社会就存在。中国社会是一个中间阶层严重欠缺的社会,中间阶层只在少数大城市存在,这还不能把外来人口计算在内。
六是非正规就业是中下层就业的主要形式,在7.1 -7.2亿的劳动人口中,只有大约近2亿人进入正规就业体系,但现行政策却往往是打击非正规就业的。
3.“仇蠹”心结
如果说由单纯市场作用导致的贫富差距还能得到人们的“理解”,并可以通过再分配进行调节,那么另一些 “致富”手段就有所不同了。
一位出租车司机对记者发了一通有关贫富分化的牢骚:“说要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话没错,可你看看有些富起来的是什么人?有权有势的,或是巴结权力、贿赂权力富起来的!”但如果是凭真本事富起来的呢?他的回答十分干脆,“那咱没得说!”
有人曾用一句“不是仇富,是仇蠹”表达过类似的观点,在专家们眼中,在各种导致贫富差距的因素中,尤以腐败和非法致富最“令人憎恨”,也最容易引发社会危机。
可见,在导致贫富分化的几个因素当中,腐败是导致群众不满、激发矛盾的最主要因素。他认为,财富分配的不平等历来是社会不稳定的潜在根源。
4.关注老百姓的承受力
就中国的状况而言,老百姓究竟能够承受多大的压力,目前还难以判断。一方面,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平均主义的分配制度,历史上中华文化中的“均贫富”、“不患寡而患不均”的观念一直很强,因此,目前的状况对于中国人来说已是很大的压力了。另一方面,与改革前相比,老百姓承受压力的能力也确实大大增强,对于贫富差距显示出了相当高的容忍度。如果我国今后十几年的收入差距仍然以上述的高速度发展下去的话,那将会超过我国居民对于贫富差距的承受力,将会引发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
像拉丁美洲的巴西、阿根廷、墨西哥等国家,曾经于20世纪60-70年代取得世界上最快的经济发展速度,但是由于城乡差距急剧扩大,规模最大的农民阶层利益受到损害,普遍处于贫困状态,而少数权势阶层则大发横财,从而引发了许多社会问题,乃至引起社会动荡和暴力。
中国千万不能走这条路,经济与社会一定要协调发展。2003年最大的成就是,党中央提出和实现了发展观的转变。
思考讨论题
1.中国的改革开放经历了20多年的风风雨雨,在中国人民面前铺就了一条越走越宽的道路,你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成就了解多少?
2.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突破陈规、惊世骇俗地提出了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思想,你如何理解这一思想,如何看待中国富裕起来的一部分人?
3.先富政策迅速带来社会财富总体激增,却使公平与效率的天平发生了倾斜,几家欢乐、几家愁。结合案例谈谈应采取什么样的举措既能使广大群众普遍受益,又能保持发展的良好势头?
案例解析
“发展才是硬道理”虽然仅七个字,却凝结了中华民族历史的兴衰荣辱。“落后就要挨打”是近代中国留给我们的辛酸记忆和惨痛教训。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一条重要经验。“蛋糕做大了”,许多事情就好办了。这样就有了解决本案例中所讲的贫富悬殊的条件。可见,大发展小困难,小发展大困难,不发展最困难。
目前,只有落实科学发展观,动员更多的资源、采取更多合理的政策、投向低收入群体、投向落后地区、投向社会公共事业,才能使我们的社会真正良性发展起来。
马克思在《雇佣劳动与资本》中作了这样一个比喻:“一座房子不管怎样小,在周围的房子都这样小的时候,它是能满足社会对房屋的一般需求的。但是,这座房子近旁耸立起一座宫殿,这座小房子就缩成了茅舍了。这时,狭小的房子证明它的居住者不能讲究或者只能有很低的要求;并且,不管小房子的规模怎样随着文明的进步而扩大起来,只要近旁的宫殿以同样的规模或更大的程度扩大起来,那么小房子的居住者都会在那四壁之内越发觉得不舒适,越发不满意,越发感到受压抑。”马克思的话语从一个侧面说明中华文化的“不患寡而患不均”的认识具有普遍性,这就决定了遏制贫富分化差距扩大是政府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教学建议
1.本案例的教学目的和用途
本案例说明中国的发展成就世人瞩目,通过本案例的教学,使学生们认识到只有解决发展中的问题,经济才能良性健康发展;只有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社会才能保持和谐平稳。
本案例可用于第七章第一节中“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部分的辅助教学,或该部分课程内容的考核。
2.本案例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本案例讲述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是很必要的。我们常说,成绩不讲跑不掉,问题不讲不得了。但为了防止学生以偏概全,形成误导,教师使用本案例时,有必要补充讲解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