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研究 >> 正文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探微

日期:2015-05-12 11:12:21   发布人:管理员   审核人:   点击:

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认清现实挑战,优化“三个机制”,推进“三化改革”,是深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之根本任务、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有益探索。

关键词: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探索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中发〔200416号文件和中宣部教育部“05”方案实施以来,以一批国家示范和骨干高职院校为代表,从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高度,深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之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创新作为建设高水平高职院校、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项重要工程,认清现实挑战,优化“三个机制”,推进“三化改革”,着力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水平,取得良好的育人实效。

一、认清现实挑战,明确改革方向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启迪和政治引导的神圣使命,但是从一定意义上讲,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实效不容乐观,离党和国家的希望和要求相距甚远。特别是随着近年来我国社会转型的加剧、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对90后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带来极大冲击,导致一些大学生政治信仰迷茫、价值取向多元、道德行为失范,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如何进一步发挥好教育引导作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出了更高要求。

我们还应该看到,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当前高职院校生源渠道多样,学生整体素质与本科院校差距较大,思想政治理论基础和理解能力相对较弱,加之长期以来,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理论脱离实际、教学脱离学生,重知识传授轻思想教育、重系统教学轻专题教育、重理论武装轻实践育人等问题,导致“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学生不爱学、教师课难教”成为较普遍的现象。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如何针对高职学生学习基础、思维习惯、行为特点和心理特征因材施教,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真正成为90后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成为困绕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重大课题。

值得欣喜的是,近年来高职院校着眼于“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按照“以机制优化为保障,以模式创新关键,以实效提升为目标”的总体路径,整体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成功探索出一条体现高职教育特色、切合高职学生特点的改革创新之路。

二、优化“三个机制”,提供有力保障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实践能否持续有效推进,根本在领导,核心在政策,关键在教师。基于这种认识高度,目前高职院校基本优化构建了“三位一体”的保障机制。

优化领导机制,加强工作指导。高职院校党委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纳入年度绩效考核指标,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学校成立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领导小组,由党委书记任组长,党委副书记和分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任副组长,定期深入教学一线掌握教师授课情况,经常性地研究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独立设置中层机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由学校党委副书记分管,并配齐配强中层干部,凸显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学校的重要地位。

优化管理机制,落实政策待遇。高职院校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实施方案》,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供政策支撑。一是健全思想政治理论课管理体制,一般直属学校党委领导,党委宣传部、教务处负责组织协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具体实施。二是设立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项经费,部分学校按需划拨、不设上限,用于教师开展教学改革、社会实践和学术交流,实际经费支持超过生均15元的标准。三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绩效工资基数、基本教学工作量、超课时费标准等,与对应岗位的专业课教师完全一致。四是在科研项目申报上,以学校党建理论研究机构为依托,单列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校级课题专项,支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优先申报省部级人文社科项目和教学改革项目。五是在职称评定方面,在同等条件下扶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激励教师安心于教育教学和职业发展。

优化培养机制,提高队伍素质。从调研的情况来看,高职院校“四措并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团队整体质量和水平。一是实施教师理论素养提升工程。组织教师到红色教育基地集体备课和社会考察,针对性地进行理想信念教育,进一步增强教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认识。二是实施教师教学科研能力提升计划。积极投入经费开展公开课比赛、说课比赛活动,选派优秀教师参加国内外学习培训和到本科院校观摩听课,组建科研创新团队开展项目研究,开发具有高职特色的辅学教材。三是实施青年教师成长帮扶工程。推行教师“流动导师制”,由2-3名教授或骨干教师,轮流对新进青年教师进行职业道德、教学技巧等方面的指导。四是实施教师“兼职班导师制”。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加强与辅导员的交流沟通,重点联系一个任课班级,协同做好入学教育、学业帮扶、党史宣传、生涯规划、实践指导和心理疏导等六方面工作,为针对性地开展课堂教学和课外思想教育搭建平台。

三、推进“三化”改革,提高教学实效

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是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实效的关键。以某职业学院为例,紧紧围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目标,根据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自身特点和定位,确立了“理论精讲、实践强化、思想升华”的教学改革理念,系统构建以项目化、网络化、专题化为主要特色的“三化”教学模式。

探索实施“任务驱动、活动引领”的项目化教学改革,增强教学的渗透性和育人性。《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重视道德内化与行为养成,强调理论认知与行动践履。为此,我们依据教材基本内容和学生所学专业,把握和分析社会热点、教学重点问题,对课堂理论教学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从“知、情、意、行”一体化的视角,设计说案导知、论道修情、弘德砥意、观世敏行四个版块的项目,涵盖课堂项目、校园项目和校外项目三类参考任务。学生通过说案例(含视频案例)、主题演讲、话题辩论、情景剧编演、志愿者服务、社会考察调研等活动形式,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究、实践创新,增强责任意识、团队意识和合作意识,提高口头表达、人际交往、是非辨别和社会适应能力。这一改革凸显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老师设计课堂、设计问题、设计实践,学生带着问题去准备资料、进入课堂、参与教学,克服了“灌输式”教学弊端约束,使学生积极地“动起来”,并将道德规范内化为道德信念,进而释放成道德行为。

全面推进“资源在线、学习自主”的网络化教学改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是实现课程教学资源网上共享。组织和建立课程资源建设团队,及时更新和完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精品资源共享课的网上教学资源,依托学校信息化教学管理平台对外开放,为学生学习、师生沟通提供了新空间。二是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网络化改革。在落实“05”方案、保证三门课程规定学时学分的基础上,在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单列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大一年级计36学时2学分,实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课程化。根据实践教学的目标要求和学生网络学习心理,在全国率先开发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网络平台,平台按照“学时固定、环节必修、模块选修、积点完成”的原则,设立社会认知区、师生互动区、自主学习区、成果展示区、精品专区、成绩查询区六大核心功能区,对应实现教师教育、自我教育、社会教育等3个教育环节、9个教育模块的学习任务,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兴趣。其中,教师教育环节设计“师生网上互动”1个教育模块;自我教育环节设计“红色影像”、“经典文献”、“精彩歌曲”、“名言警句”4个教育模块;社会教育环节设计“社会调研”、“基地参观”、“志愿活动”、“素质提升”4个教育模块。这种任务模块化的设置方式及运用,集在线学习、移动阅读、互动交流、在线辅导、适时考核、过程监控等功能一体,教师通过平台组织实施教学活动,学生在平台上分区完成学习任务,体现了思想性和教育性、灵活性和多样性、开放性和可控性的有机统一。专家讲坛、红色影院、经典阅读、精彩歌曲、名言集锦、网游圣地……丰富的网络学习资源让学生在轻松快乐中体验学习。实践教学的网络化促进了师生的互动交流,让学生课余时间“忙起来”。同时通过实践教学课程管理办法、学生学习和指导手册、教师工作量核定办法等规范性制度,对实践教学网络化的有序推进提供保障。三是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无纸化考试改革。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评价方式,自主开发建设的网络考试平台,能够实现题库建设、在线考试、网上阅卷和成绩录入等功能,学生上机考试,试题随机生存,一人一套试卷。考试的无纸化解决了传统考试“千人一卷、千人一面”的问题,促进了考务工作的规范性,提高了教师的工作质量和效率,增强了成绩评价的客观性,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教考分离。

积极开展“内容重构、交叉轮课”的专题化教学改革,提升教学的高度和厚度。主要是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中,为解决教师数量相对不足、时间精力不够、学科相对单一、学术研究不深和学生学习基础薄弱、理论思维不强等问题,本着“精要、管用、适度”的原则,整合优化理论教学内容,提高理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以《概论》2013年修订版教材为例,内容整合重构突出“一面旗帜,一条道路、一个体系”的课程主旋律,以马克思主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为主线,从“六个视角”将全书十二章整合为八个专题。在优化专题设置的基础上,建立两个专题备课组,变一个教师自主备课为集体备课,同时实行教师教学AB角轮课制。在具体操作中,两个专题组各负责四个专题的课件、教案等教学资源;任课班级相同的两名教师各负责四个专题且交叉轮课,保证了个人授课专题总学时一致,承担总课时数量不变,备课内容减半。既更好地实现了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促进了优势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又使教师成为相关问题研究的专家,让学生感受教师不同的授课风格,提高了教学的学术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得到教师和学生的普遍认可。

四、实现“三方受益”,提升育人质量

通过优化“三个机制”、推进“三化”改革,某职业学院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取得了学生受益、教师受益、社会受益“三方受益”的显著成效,对整体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质量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学生受益:课程建设水平得到提升。基于“三化”教学模式的探索实践,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水平达到了新的层次,学生对教师的满意度和认可度增强。某职业学院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0年立项为市级精品课程、2012年立项为市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系目前重庆高职院校中唯一立项的思想政治理论课;2013年《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立项为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课程网上总点击量达20余万次。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学生最受欢迎的课程之一,广大教师的学生评教分数逐年提高,整体水平位列公共基础课前列。学生普遍认为“三化”教学模式,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改革理念,是灌输式、单放式教学法向探究式、互动式教学法转变的有益尝试,很好地消除了学生的厌恶心理和抵触情绪,让课堂“活起来”与学生“动起来”、“忙起来”,有助于引导学生成人、促进学生成才。

教师受益:教学科研实现相得益彰。目前高职院校形成了一支梯队结构合理、基本功底扎实、教学经验丰富的优秀团队。如某职业学院现有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15名、兼任教师18名,其中教授6名、副教授6名,100%的新进教师拥有研究生学历和硕士以上学位,30余人次教师获得市级和校级表彰。2011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立项为全市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唯一的市级教学团队。教师主持主研各类教改和科研课题80余项,其中主持省部级以上项目30余项;发表论文150多篇,其中核心期刊60多篇、CSSCI期刊20余篇;公开出版教材、专著25部,其中主编副主编教材13部、专著5部,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教改专著《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被多所高职院校应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实践经验得到了进一步推广。

社会受益:改革成果对外影响广泛。一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水平不断提升,在全国产生了较大社会反响,发挥了良好的辐射、带动和示范效应。以某职业学院为例,该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改革的创新与实践》获2013年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014年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135月《中国教育报》以《这样的课让学生想不学都难——某职院创新思政课教学模式纪实》为题进行了专题报道,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等媒体对该校的“三化”教学模式改革、实践教学网络化改革作了宣传推广,多所本专科院校到该校学习借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经验。

参考文献:

[1]喻永均.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网络化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3(10).

[2]喻永均.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无纸化考试的探索与思考[J].教育探索,2014(8)

作者:喻永均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 本文发表于《教育与职业》2014年3月下旬刊,基金项目:2013年重庆市教委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网络化研究与实践”;2014年重庆市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化教学模式构建研究”、2014年重庆市教委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行合一’教学模式改革研究”的成果。)

栏目列表

推荐文章

头条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