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研究 >> 正文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实践——成都职业技术学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改纪实

日期:2014-03-11 16:21:18   发布人:管理员   审核人:   点击:

  要:该文遵循工作过程导向的理念,整合、重构教学内容,建构具有高职特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实践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探索出既突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自身规律,又尊重高职办学特色的有效途径,提高教学实效。

关键词:思政课  工作过程导向  行动导向  任务驱动  项目实践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是一门既有鲜明的政治性、突出的理论性,又具有极强的现实性和针对性的必修课,体现我国高等教育本质特征的,旨在培养和提高新时期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养。如何提高这门课的教学实效,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通过深入研究05新课程方案,结合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开展了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提出并完善了一套既突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自身规律,也尊重高职高专办学特色的有效途径,提高了“基础课”的教学实效。

一、课程模式决定于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决定于人才培养目标

现代课程论认为,“课程是作为达到一定预期教育的结果(即培养目标)而选择和组织的教育内容和活动方案,也就是根据一定教育目的从人类知识经验和实践活动中选择出一部分适合特定教育对象的内容,并加以精心组织的人才培养全过程”[1]

教育的核心在于课程,人才培养的核心在于课程模式,而课程模式的核心则在于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两个最基本的问题。不同类型教育的课程目的,正是该类型教育“培养什么人”的标志。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2000年)、《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2004年)以及《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2006年)等文件精神,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目标,对于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决定意义和导向作用,集中表现在培养对象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差异上。因此,职业教育强调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成都职业技术学院以培养现代服务业高等实用性人才为主,打造成都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基地;其办学思路是“多元合作,融入产业园区,服务地方”;努力推进“产销衔接”,探索“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成都职业技术学院的思政课的课程模式只有遵循该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有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同时,也能够从“多元合作、融入产业园区、服务地方”的办学思路和“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中,获得教学案例、教学任务、实践项目等教学资源,贴近学生实际,切实帮助学生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的困惑,提高教学实效。

总之,高等职业教育自身的特点决定了高职院校的思政课的教学存在着有别于普通高等院校的特殊性,具有自身鲜明的特色,惟有凸显高职教育的特点,思想政治理论课才能真正成为受高职学生真心喜欢的精品课程。因此,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抓住高职高专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工学一体的办学特色,解决“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基本问题,帮助学生将理论学习与实践体验融为一体,实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高职高专专业教育的有效融合,让学生真心喜欢、终身受益。

二、基于工作过程导向,整合教学内容,建构具有职业特色的教学体系

教材是教学思想、教学内容的载体,是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依据,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和前提。新“基础”课教材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重点教材,有机整合了原“思想道德修养”课和“法律基础”课的内容,并对这些内容进行了创新性阐释,形成了从理论到实际、从抽象到具体的逻辑框架,最后由中央审定,具有较强的理论性、系统性和权威性。应该说,我们的“基础”课已经拥有了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教材,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基本依据。

但好的教材要发挥作用、产生效益,还必须借助于教学体系。新教材是我国本专科学生共同使用的一本教材,它的篇幅、规范要求和呈现方式具有普适性,决定了教材只能提供“基本的”授课依据或者线索,而更多的授课内容需要教师自己在授课的实践活动中予以充实、完善。这就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材形成自己的教学体系,也就是说教学体系源于教材,又有别于教材。“教学体系是为了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诸要素之间的逻辑结构和教学活动运行的逻辑流程进行整体设计而形成的操作范型或操作样式。[2]“教材体系是教学体系的指导和依据,教学体系是教材体系的拓展和延伸”。[3]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坚持教材体系与教学体系的统一,并使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变。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生使用相同的教学内容是不适当的。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高职学生的人才培养目标、本校的办学定位、办学思路和人才培养模式,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处理,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设计、整合教学资源、组织教学过程,形成有高职特色的教学体系,这是提高教学实效的根本。该教学体系在教学内容的整合、重构上,不仅要把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以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为核心,而且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突出职业道德教育和创新创业意识教育,即结合“第一线”的特点、发展趋势及对人才素质的要求,着力培养学生符合“第一线”职业岗位要求的思想政治素质。

该如何建构具有职教特色的“基础”课教学体系呢?基于工作过程导向,构建理论与实践互动一体的“基础”课教学体系,是有效的高职教育的课程模式。 “工作过程”是指“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是一个综合的、时刻处于运动状态之中的系统”。[4]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结构,不是以知识的传授为目的,而是着眼于知识的运用。是以工作过程作为参照系,将似乎不成体系的离散、跳跃、不连续的知识集成于工作过程中,而成为有用的知识。它和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相契合而成为整合教学内容、开发职业课程的新宠。而“基础”课的教学目的也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以思想道德素质的养成为重点。因此,可以遵循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思路,将“基础”课看成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设计中的一个学习领域,把“基础”课的内容整合、重构为系列理论、实践互动一体的教学专题,而集成为不同的学习情境,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实践等行动导向的教学策略,优化教学模式。

我院针对当前高职院校的“基础课”与高职学生的实际和职业生活联系普遍不足的情况,从加强高职针对性和实效性入手,将教材内容整合为思想道德教育、法制纪律教育和职业意识教育三大部分,由十五个理论专题学习情景和五大实践教学项目学习情景组成的教学体系。

思想道德教育部分主要包括理想情操教育、人生价值教育、道德品质教育,结合职业理想,重点解决高职学生成长成才的历史定位和时代方向问题,使学生初步具备一定的学习和职业生涯设计能力,提升职业实践中德行规范的意识和能力;基本法制教育部分主要包括法理、宪法和其他部门法,旨在帮助高职学生知法、用法、守法、护法,培养法治“职业人”的基本素质,帮助学生运用相关法律知识分析和解决职业生活领域的现实法律问题的能力;职业意识教育部分主要包括职业活动中的道德与法律、成功职业人的素质、职业选择以及就业中权益保护等问题,旨在提供职业行为规范和价值导向,培养学生的职业态度和职业精神,锻炼学生成功就业和自主创业的能力。整个教学体系在课程定位上体现养成性,在内容设计上体现职业性,在教学方式上体现实践性,在教育过程上体现体验性,在学习方法上体现探究性。这样,可以有效强化职业精神,深化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作用。(具体内容见表一)。

表一  工作过程导向的“基础”课课程设计

三、遵循行动导向理念,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实践,优化思政课教学模式

行动导向的教学是指通过师生共同确定行动产品来引导的教学组织过程,学生通过主动和全面的学习,达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统一的学习方式。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情境教学,教学针对具体的工作任务展开,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和设计的空间,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主持人和伴随者,学生有自我评价的机会。一般采用任务驱动和具体的项目实践等来组织教学。由若干学习情景构成的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体系,解决了“培养什么人”的问题。遵循行动导向理念,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实践等互动教学方法,优化思政课教学模式,则是解决“如何培养人”的问题。

以任务驱动组织课堂教学。基于工作导向的教学体系的专题讲授和实践项目都是按照任务驱动来进行设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摈弃从概念、原理出发讲授教学内容的传统方法,而是按“道德影院、公德剧场、辩论现场、案例讨论、现场说法、情景模拟、角色扮演、视频观摩” 等任务驱动来组织教学,以专题研讨等方式带动学生预习和课外实践,引发学生对理论的深入探讨,并通过学生的实践参与、情感体验和内心感悟,促进“知、情、意、信、行”的统一。

以项目实践组织课外教学。根据职业岗位素质要求,我们对课程的实践教学进行了一体化设计,从学生成长成才与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入手,通过面向社会 “职业人”的角色定位,到职业生涯中法律问题的解答以及学生顶岗实践中职业行动目标评估这一精心设计的序列化实践项目,采用“工学交替、社区服务、社会调研、参观考察、模拟法庭、法律咨询”等方式,串联十五个理论教学专题和对应的五个实践教学主题,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这样的项目教学充分体现了“道德和法律知识的传授、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道德和法律素质的养成一体化”的要求,将社会道德、职业要求、法律规范内化为内心的道德法则,再将其外化为道德行为、职业行为和法律行为,最终达到他律和自律的和谐统一。

四、创新机制体制,整合校内外教学资源,提高教育教学实效

开展以行动导向组织教学,必须依托工作任务和实践项目才能有效开展。要贴近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实际,尤其要贴近学生专业实际和职业生涯发展趋势来设计工作任务和实践项目。通过校内协作机制和校企共育机制的创新来整合教学资源,寻求工作任务和实践项目,使课程教学体现职业性。

一是创新校内协作机制,构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团委等学生工作部门深度合作的工作平台。通过与校团委、学生处、实习就业中心的深度合作、统筹合作,依托这些较为成熟的活动平台,获得设计工作任务和实践项目的丰富、真实的素材,既丰富了理论教学的鲜活案例和学生实践教学的活动项目,又开辟了学生在课堂外学习、运用理论的平台,解决了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

二是创新校企共育机制,搭建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专业教学互通的平台。通过突出与校内专业教学队伍、校外联合办学企业合作,延伸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链条,实现校企人才培养双赢。将学生工学结合的专业实习实训同时打造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教学平台,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也融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过程之中,突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专职教师深入学生实践、实习、为学生提供个性化辅导,延伸理论教育教学链条,拓展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教学时空,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科学性与职业性相结合、理性思辨与感性体悟相结合,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的一体化。

参考文献:

[1] 郭扬 张晨  《基于“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目的解析》[J] 中国职业教育 2008,(27 41

[2] 祖嘉合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三题  [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1

[3] 龚萱 《关于“基础”课教学理念转变的思考》[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848  

        [4] 姜大源 《世界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走势及其启示》[J] 中国职业教育 2008,(27 7

        (作者:蒋家胜 贺继明   红 成都职业技术学院) 

栏目列表

推荐文章

头条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