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理论研究 >> 正文
文化在城镇化建设中的定位问题研究

日期:2014-06-09 14:53:12   发布人:管理员   审核人:   点击:

当前,我国正处在城镇化高速发展期。2011年《城乡一体化蓝皮书》指出,截至2007年,我国设市城市数量为655个,建制镇达到20000多个,城镇人口由2003 年的52376万增长到2007年的59379万,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已达1.2 亿人,城镇化水平年均增长0.9个百分点)。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指出:“2011年末,全国大陆总人口为13473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4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为69079万人,占总人口比重首次超过50%,达到51.3%。”

    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推动了经济增长、人口流动,但也带来了诸多社会问题,如城市拆迁补偿,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和就业,环境污染,城乡公共服务不均等、农村人口难以融入城市、城市结构雷同、布局雷同、建筑雷同等问题,“目前的城镇化推进的路径和方式是难以持续……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的很多地方,已经超越了人口的居住或者说工业的增长,已经超越了当地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

    当前,要解决城镇化中的突出问题,必须妥善处理文化和城镇化建设之间的关系,以优秀文化思想为先导,以继承保护优秀文化传统和特色为支点,在规划和建设上体现地域文化特色,提高城镇化建设与地域特色、地理区位、历史人文、特定资源的关联度,注重文化特色建设促进城镇化发展。

    一、正确理解和把握文化与城镇化之间的关系

    城镇化与文化建设关系密切,城镇化是文化建设的重要条件,也是文化建设的服务对象;文化建设为城镇化提供保障和精神支持。要保障城镇化健康、良性发展,必须把城镇化与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增强城市人文内涵,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一)城镇化水平的高低,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文明程度高低的重要尺度

    在城镇化进程中,城市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没有文化的城市,是单调的、雷同的,也是缺少灵魂的。而良好的城市形象、先进的设施、完备的功能、优美的环境,则更能展示城市独特个性和魅力。一个地域的城镇化水平,直接体现了本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

    (二)城镇化是文化建设的重要条件

    在城镇化中推进文化建设,有利于克服城镇化发展弊端,有效解决城镇化过程中不协调、不均衡的问题,保障城镇化可持续发展。

    1.城镇化为文化建设提供物质基础

    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深入,文化建设所依赖的人力、财力、物力等资源都快速集中到城镇、特别是大中型城市。文化建设,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城镇提供的工作场地、设施设备等基础设施。如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的文化物质基础比济南、合肥等地要好很多,济南、合肥等二线城市文化资源比三线城市更为丰富。因此,文化建设要着眼于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实际,充分利用好相对集中在城镇的文化物质资源,做好文化资源统筹工作,推动城镇文化资源下乡和乡村文化资源进城,实现文化资源的双向流动共享。

    2.城镇化发展是文化建设的重要服务对象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快速发展,很多破坏社会和谐的问题不断涌现。而文化建设对破解城镇化不和谐问题具有重要作用。推进城镇文化建设,可以形成和谐相处的文化氛围,促进人的身心和谐、人与自然和谐,减少城镇化不和谐问题的发生,有效防范暴力拆迁等不和谐事件出现,为城镇化发展营造和谐环境。

    (三)文化建设对城镇化发展具有重大推动作用

    1.文化建设为城镇化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城镇化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我国城镇化会势必继续发展。在城镇化发展中,大力推进文化建设,可以有效防止城镇化过程偏离正确的发展方向,发挥对城镇化发展的理论指导作用,促进城镇化发展与人的发展同步推进,有利于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相处。

    2.文化建设为城镇化发展提供精神支持

    一个缺乏文化的城市,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吸引力。城镇化,不应仅仅是基础设施建设,更应是人们文化层次的提升和精神内涵的丰富。在城镇化过程中,各种文化因素相互渗透,为城镇化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要有效防范和解决错误文化观念引发的、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的个人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等问题,必须大力开展文化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以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文化建设应为城镇化提供价值体系和人文关怀。

    3.文化建设为城镇化发展提供心理保障

    随着城镇化进程,人们精神压力不断增加,急功近利、心浮气躁开始出现。许多城市居民身心健康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不利于身心和谐发展,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加强文化建设,不但可以培养人们乐观、豁达、宽容的生活态度,更能使人们以开阔胸襟和积极心态看待社会现象,用理性合法方式表达利益诉求,为城镇化发展提供一个和谐、健康心理环境。

    二、文化建设在当前城镇化发展中面临的困境和问题

    良好的城市形象、先进的设施、完备的功能、优美的环境,是体现城市精彩魅力、文化特质的载体。然而,我国的城市化却忽视了文化建设这一重要因素,在城镇化进程中出现了重城镇、轻文化的现象,破坏了城镇特色和历史文化环境。

    (一)城镇化发展对历史文化的破坏

    伴随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传统文化的破坏令人触目惊心。如在方兴未艾的中小城镇建设中,具有独特地域韵味的遵义老城民居,在专家们的痛惜声中一点一点地消逝;中国保存最为完整的明清古城——古朴端美的定海古城,也消失在“开发”热潮中,“建设性破坏”时有发生。各种破坏尽管情况错综复杂,但说到底是对传统建筑文化价值的近乎无知以及对西方建筑文化的盲目崇拜,反映出的是城镇化中文化意识和文化自觉的缺乏。由此带来的突出问题是,“新建设”不新,“老环境”失落,“新建设”正在吞噬“老环境”,导致城镇的“新特色难以形成,老特色逐渐消失”。

    (二)城镇文化建设的发展规划不够,缺少明确、准确定位

    规划是调控城镇发展的重要手段,是依法管理和建设城镇的重要依据。与复杂的城市问题相比,我们现有的城镇发展战略规划在多学科、多视角、多层面研究上仍然存在着严重不足,尤其是忽视了对城镇特色文化的把握和对主题文化的定位,忽视了从文化的角度对城镇建设进行长远的规划。盲目模仿使小城镇失去个性,人们热衷于以最新最高最现代的建筑作为城市的标志性建筑,一样的模式,中不中、洋不洋、今不今、古不古,无主题文化定位,无城镇特色可言。

    (三)文化建设相对于城镇化发展明显滞后

    一是城镇的规模迅速扩张,人口急剧增加,建筑日新月异,但重物质文明轻精神文明、重人造景点建设、轻历史文化遗产的维修保护、重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轻资源和环境保护等问题普遍存在。城镇的发展,满足并刺激着人们的物质需求,但人们的精神慰藉和心理憧憬却不同程度失落,城镇建设和管理呼唤人文关怀。二是文化设施本应置于城区中心、交通便利的地方,成为标志性建筑。但许多地方在城镇规划与建设中并未给予足够重视。三是城镇文化开发层次较低。以卡拉OK厅、棋牌室为主的文化产业和娱乐形式,只能满足群众低层次文化需求,对建设具有进步意义和富有特色的文化,尤其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意义不大。

    (四)对文化遗产资源重视不够

    当前,一些地方热衷于拆旧建新,对文物建筑尤其是历史街道、乡土建筑一拆了之,致使城镇特色消失。有数据显示,改革开放30年多来,以建设名义对旧城进行破坏,远远超过了以往100年,已成为近几十年来中国城市建设者们最短见的城市行为。伴随着物质文化遗产的损毁,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在加速湮灭与消亡,我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底蕴严重受损。

    三、文化在当前城镇化建设中的功能与定位

    当前,在推进贵州“三年大变样”的城镇化建设中,要着力避免“城市建设同质化、大小城市一个样、东西南北一个样”、“面貌大致相同,形象基本一致,风格超级趋同”、“千城一面”的情况,必须更加注重城镇化中引领文化理念和文化功能,把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作为重要任务,用人文理念引领城市建设,把文化建设纳入城市规划,以文化繁荣推动城镇化进程,做好传承、发展这篇大文章。

    (一)明确文化定位,彰显城市个性

    在城镇化中,要彰显城镇个性,必须明确文化定位。一是要切实加强对当地文化脉系的研究,科学厘清历史文化、革命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发展脉络,从中提炼出最能体现地方人文精神的文化元素和文化符号,通过各种方式,加大传播力度,积极与规划、建设部门沟通,把这些文化元素和文化符号体现到城市建设规划中,提升城市文化内涵定位,使其成为设计师的设计理念、建筑师的建筑理念,物化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同时,要善待历史文化遗产,使其作为一个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重要特征,成为城市“唯一性”的主要标志。二是要注意维护城市历史风貌,保护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色的街区,加强对现代文化遗产特别是工业遗产的普查和评估工作,编制工业遗产保护专项规划,合理利用工业废弃设施,有效保护好工业文化遗产。

    (二)着眼满足需求,提升城市品位

    在城镇化中,要提升城市、城镇品位,必须着眼于群众需求。一是要根据城市功能布局和人员聚集情况,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把文化设施建设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通过加大财政投入、积极引入社会资本,新建、改造或迁建一批博物馆、图书馆、影剧院、美术馆、群艺馆和文化馆等文化设施,坚持高起点设计、高标准建设,打造城市标志性文化设施,使文化设施成为城市最具标志意义的建筑。二是要重视加强社区文化设施建设,根据社区文化需求实际,建成一批文娱、体育、博览等文化设施,新建住宅小区应配套建设相应文化设施。三是要注重发挥各类文化设施的功能互补性,在空间摆布上尽量形成聚集、照应、连带关系,打造辐射力强的文化一条街、文化中心区等核心区。

    (三)打造文化品牌,树立城市形象

    在城镇化中,要树立良好的城市形象,必须突出打造文化品牌,一是要立足当地文化特色,精心谋划和打造展示代表城市形象的文化品牌;二是要力争经过若干年努力,贵州省各个设区市和文化底蕴厚重的县级市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文化节庆品牌、剧目演出品牌、文化旅游活动品牌等,使之成为当地的文化名片,提高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优化当地人文环境,树立城市良好形象。

    (四)搞活文化市场,增强城市活力

    在城镇化中,要增强城市活力,必须搞活城镇文化市场,一是要着眼当地文化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制定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就文化产业项目建设、园区建设、基地示范、企业发展、人才培养、品牌塑造、投融资政策等相关问题进行科学论证和精心研究,做出部署。二是要着眼增强城市活力,进一步减少文化市场的行政许可,在依法办事的前提下,降低文化市场进入门槛,搞好文化市场主体服务,优化文化市场环境,着力培育文化消费市场,拉动文化消费需求,进一步激活城乡居民文化消费潜力。

    (五)加强文化展示,开展公共服务

    在城镇化发展中,要加强文化展示,必须不断开展文化公共服务,一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以更大程度地满足群众文化需求为己任,统筹兼顾不同人群文化需求,维护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特别要关注城市未成年人、老年人、农民工、残疾人、低收入家庭等社会群体的文化生活,采用政府购买、引入社会资本资助、补贴等方式,向这些特殊群体提供质优价廉的文化服务。二是要积极推进国有博物馆、革命纪念馆、图书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设施逐步向社会免费开放,支持国有艺术院团、影剧院每年安排一定场次,主要面向低收入居民的低价演出和放映等,满足他们的基本文化需求。

    四、对贵阳市城镇化进程中文化建设工作的思考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既是省委重要决策部署,也是贵阳加速发展主要路径。贵阳作为西部省会城市,既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又是多民族聚居地区,如何在城镇化中既保持传统文化特色,又融入到全省城镇化行列,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贵阳市城镇化进程中文化建设的问题与困难

    近年来,贵阳市城镇化发展中文化建设工作进展很快,取得了很多喜人的成就,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严重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1.一些基层党政领导对城镇化发展中的文化建设问题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城镇化发展中,文化设施的多寡决定了一个地方的党政领导对城镇文化建设工作重视与否,直接关系到该地区文化建设的发展。如领导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城镇化中的文化建设发展就一定缓慢。在实地调查研究中,我们了解到当前贵阳市城镇化发展中对文化建设存在两种片面认识:一是认为“不抓经济没有饭吃,不抓文化不要紧”,有的地区经济有所发展,搞基础设施建设舍得投入,搞文化建设不舍得投入;二是明显存在“等、靠、要”的思想(等上级有指示才干,靠上边、靠“外面”,伸手要钱),贯彻上级市委的文件停留在口头上,具体落实解决的少。

    2.文化经济政策落实不到位,对文化产业建设的投入普遍不足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虽然贵阳市市属区(县、市)地方政府发文要求本地区“财政用于文化支出的比例不得低于财政总支出的1%”,而目前大多数城镇并未达到此比例。由于经费短缺,部分城镇文化阵地难巩固、队伍难稳定、活动难开展,健康有序的城镇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市场建设也根本谈不上。

    3.城镇居民、农村居民的精神生活问题仍比较突出

    近年来,经过贵阳市各级党委政府的努力,靠行政推动为城镇居民、农民无偿提供各种文化活动,在解决城镇居民、农民“看电影难、看戏难、看书难”的“三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城镇居民和农民的业余文化娱乐生活有了较大改善。但是各区(市、县)的发展还很不平衡。由于看电影、看戏、看书“三难”问题仍比较突出,不少地区的农民(尤其是青年农民)缺乏健康的文化生活,这与赌博、封建迷信等在一些乡村较突出地存在的情况直接有关。

    (二)贵阳市城镇化进程中文化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1.突出历史文化特色

    当前,有的地方为了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过度商业运作,深度开发,不惜拆毁大片历史街区、历史建筑、历史人文景观、历史名人故居等,直接造成城镇化建设的“建设性破坏”后果。贵州有古人类发源地文化、民族民间文化、牂牁文化、夜郎文化、土司文化、长征文化、白酒文化、丹霞地理文化、喀斯特地貌文化等。贵阳市有甲秀楼、青岩古镇等一大批历史文化景观,有息烽集中营等一大批红色文化旅游经典。这些都是城镇化建设中历史文化资源的重要体现。只有尽可能地挖掘、保护、体现不可复制的历史文化特色,才能让贵阳市的城镇化建设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和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2.突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发展

    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指出:“坚持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协调发展,加快建设旅游大省、旅游强省,尽快壮大我省现代服务业”,国发2号文件指出:“把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成为支柱产业”。因此,贵阳市的城镇化发展,必须着眼于城镇的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必须着眼于经济和文化活力的培养,必须着眼于人民群众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和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必须着眼于贵阳市文化和旅游产业优势,突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推动文化旅游产业与资本、市场、科技相结合,增强城镇化建设水平和经济综合竞争力。

    3. 发挥规划先导作用,为城镇发展科学定位

    一是要成立政府有关部门、各方面专家组成的规划小组,确保规划的全面性、科学性。仅仅依靠现有学院派思想和单一学科的专家团队是无法在城市发展战略规划上进行突破的,只有通过跨学科的复合型专家团队和复合型知识才能系统地解决这一问题,才能在城镇发展战略规划上具有创新性的重大突破,而这一切需要通过城市主题文化发展战略规划创新理论来系统解决。二是要明确文化定位,彰显城镇个性。要切实加强对当地文化脉系的研究,科学厘清当地历史文化、革命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发展脉络,从中提炼出最能体现地方人文精神的文化元素和文化符号,并把这些文化元素和文化符号体现到当地城镇建设规划之中,使之成为规划师的规划理念、建筑师的建筑理念,物化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一定区域内的各个城镇,应尊重历史,存同求异,顺其自然,尽量彰显其个性与特色。

    4. 提升文化服务水平,培育城镇良好人文风貌

    一是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尽快将共享工程服务网络延伸到贵阳市的每个社区和乡村,通过现代通讯和网络技术,最大限度地为社会公众提供便捷的数字信息服务。二是实施贵阳市公益文化单位免费开放工程。积极推进贵阳市的国有博物馆、革命纪念馆、图书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设施逐步向社会免费开放。三是实施送书、送戏、送电影下乡工程。继续大力开展“文化惠民、免费看戏”活动;保证流动舞台车年免费送戏下乡100场以上。实现贵阳市所有区县每村每月放映一场公益电影的目标。尽快普及流动图书车。四是实施文化活动品牌工程。立足当地文化特色,精心谋划和打造展示代表城镇形象的文化活动品牌,力争经过若干年不懈努力,逐步形成“一县(镇)一品”,使贵阳市的每个城镇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文化节庆品牌、剧目演出品牌、文化旅游活动品牌等。五是实施文明创建工程。广泛开展创建文明城镇活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文明新风,提高城镇“软实力”,为城镇发展提供文化支撑和精神动力。

    (来源:求是理论网     作者:韩禄 贵阳市市委宣传部)

栏目列表

推荐文章

头条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