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着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站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高度,分析了新型城镇化蕴含的巨大机遇,科学研判了城镇化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指出了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现实路径,成为指导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战略思想。
■强调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协调性和关联性,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关于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的思想
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指不同事物之间、一个事物内部不同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联系是客观的、普遍的。恩格斯曾经说过,“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这幅画面同样生动地存在于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历史进程中。
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现在搞城镇化,不能单兵突进,而是要协同作战,做到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他还特别强调,城镇化要发展,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也要发展,同步发展才能相得益彰,要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动体现,这些思想告诉我们三点:
首先,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是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走中国特色、科学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关键是提升质量,与工业化、信息化等同步推进,使成长中的城镇成为工业化发展的广阔舞台、信息化应用的前沿战场。
其次,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是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促进。城镇化不是要把中国所有农村都城镇化,实际上,也不可能都城镇化。因此,城镇化必须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联动发展。2013年7月22日,习近平在湖北省考察工作时强调,即使将来城镇化达到70%以上,还有四五亿人在农村,农村绝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我们应当把新型城镇化作为推动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使每一个新型城镇的周边都是繁荣的农村、宜居的农村、美好的家园。
再次,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是城镇化中的自然与人文互相融合、现代元素与传统文化互相结合。新型城镇化应当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融入现代元素,更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
■强调新型城镇化发展要趋利避害,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现实性和可能性关系的思想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现实性是指事物的真实的客观存在,而可能性是指事物所包含的预示事物发展未来的趋势性。马克思主义者制定政策首先是以现实性为基础的。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政策是以现实的东西,而不是以可能的东西为依据的。”同时,马克思主义者又以牢牢把握未来发展方向来使自己的政策更加积极主动。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讲话体现了对事物发展现实性与可能性关系的科学把握,强调新型城镇化一方面要立足现实,扎扎实实推进;另一方面要把握发展趋势,积极主动做好工作。
首先,新型城镇化要立足现实。中央要求确定城镇化目标必须实事求是、切实可行,城镇建设要实事求是确定城市定位,科学规划和务实行动,避免走弯路。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户籍改革要立足实际: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耕地使用要严守底线:耕地红线一定要守住,红线包括数量,也包括质量;城镇建设用地特别是优化开发的三大城市群地区,要以盘活存量为主,不能再无节制扩大建设用地,不是每个城镇都要长成巨人。
其次,新型城镇化要积极有所作为。有所作为要求围绕提高城镇化质量,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积极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使新型城镇化不仅成为扩大内需的新增长点,而且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新载体。有所作为还要求通过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人文文化,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使其成为人们宜居宜业宜生活的人间胜景。
■强调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理论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亦即社会中的绝大多数人始终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在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今天,有一些人自觉不自觉地把资本当成是创造历史的主要动力,强调公司的力量,忽视甚至鄙视劳动的力量。针对这一现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习近平重要讲话深刻阐明了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人民依然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谁能够创造出新型城镇化美好的明天?当然是广大人民群众,新型城镇化辉煌的历史应该由人民创造,新型城镇化的成果应当由广大人民群众共享。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
如何做到以人为本?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三个方面:第一,为数以亿计的中国人从农村走向城市、走向更高水平的生活创造新空间。习近平2014年3月在访问德国时讲:“中国有13亿多人,只要道路正确,整体的财富水平和幸福指数可以迅速上升,但每个个体的财富水平和幸福指数的提高就不那么容易了”。新型城镇化是一条正确的道路,它不仅能为从农村走向城市的中国人提高总体幸福指数提供新空间,而且为他们提升个人幸福指数提供新机会。第二,推进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把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作为首要任务,要抓实抓好。第三,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推进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统筹发展,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把进城落户农民完全纳入城镇住房和社会保障体系。
■强调新型城镇化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历史发展规律的思想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是一个客观的自然过程,它有自身的发展规律。恩格斯曾经指出:“以往的历史总是像一种自然过程一样地进行,而且实质上也是服从于同一运动规律的”。2013年12月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城镇化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是我国发展必然要遇到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推进城镇化必须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出发,遵循规律,因势利导,使城镇化成为一个顺势而为、水到渠成的发展过程。”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就应当认识和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2013年两会期间,习近平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要尊重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过快过慢都不行。”有哪些经济社会发展规律需要我们遵循呢?
首先,要深入研究世界城镇化发展的普遍规律。2014年3月公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指出:“根据世界城镇化发展普遍规律,我国仍处于城镇化率30%-70%的快速发展区间,但延续过去传统粗放的城镇化模式,会带来产业升级缓慢、资源环境恶化、社会矛盾增多等诸多风险,可能落入‘中等收入陷阱’,进而影响现代化进程。随着内外部环境和条件的深刻变化,城镇化必须进入以提升质量为主的转型发展新阶段。”世界城镇化发展普遍规律就是诺瑟姆曲线(见左下解释)。在遵循这样一个普遍规律的同时,应当研究中国城镇化的特殊规律。这就是要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管理格局,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其次,要把握现代化的规律。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推动新型城镇化就要深刻认识和把握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普遍规律,又要深刻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特殊规律。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要义就是要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古人云:“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ziji,锄头的意思),不如待时。”“难得而易失者时也,时至而不旋踵者机也,故圣人常顺时而动,智者必因机以发。”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时机已经出现在我们面前,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的哲学思维来把握和运用机遇,使新型城镇化成为真正造福亿万人民的伟业。
关键词
诺瑟姆曲线:美国著名学者诺瑟姆在1979年把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变化过程概括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并把城市化过程分成3个阶段,即城市水平较低、发展较慢的初期阶段,人口向城市迅速聚集的中期加速阶段和进入高度城市化以后城镇人口比重的增长又趋缓慢甚至停滞的后期阶段。
(来源:原载于《北京日报》 作者: 辛向阳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