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精彩博文 >> 正文
至乐莫如读书

日期:2014-04-01 08:35:14   发布人:管理员   审核人:   点击:

近日,各种考试正盛。其中有一段材料:吃水不忘挖井人.要求以“感激”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家信。纵观定成卷密封的整本的“感激”家信,竟然所写内容非常类似。几乎都是身处高三,自己学习辛苦,早上睡懒觉。而妈妈却在厨房忙碌不停准备可口的早餐。心中接下来的叙述就是:下午放学,父亲来学校接。由此,感受到父母的不容易。发感慨感激父母。满眼都是这样的文字,整个卷面都是很难辨认的涂鸦,心中的纠结久久不散。基础知识中,有对“先王”的古文解释。孩子们大笔一挥:认为“先王=先父”,追问原因,答曰:先,古文中就是死去的意思。所以顺其自然就是,先王和先父全是死去的父亲。想起这些已步入大学校门的一个群体,思考的仍然是家庭中的小圈子,思想中还呈现出低幼化,必须具备的知识却打折扣,甚至荒唐中应付着,萎靡的对待着考试。而俗话说,言为心声的作文反应出的却是倦怠的应付。慵懒的如甲骨文似的书写。不禁掩卷深思,我们到底需要教育有一个什么样的内涵?仅是躲在题海中一遍遍机械重复而难以自拔吗?

长期以来,进入考试状态的孩子们就如被放进了密封罐。在家里,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在学校,题海战术,唯分是论。一切为考试让路,老师同学进入了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只要上分,一切都会给开绿灯。思想品德、文化积淀一切都要让路。数理化、史地生轮番上阵,语文被视为简单学科而被边缘化。闲暇时加强文化积淀的读书则也被视为耽误时间。书桌上出现的书籍就是考什么、学什么、做什么。所以,就出现在文章中的慵懒、浮躁。而古人提倡的“至乐莫如读书”“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则成了可望不可即的一种境界,一种奢望。

殊不知,真正的学习不仅是单纯的卷面知识,更是在实践中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和解决问题时创新的思维。读书就要能甘于寂寞,不要带任何功利性。要做到“养心莫如寡欲,至乐莫如读书”。只有摒弃了读书的功利思想,才能摆脱患得患失,换来一身的轻松。思索大千世界中自身该身居何处,意欲何为?才能将读书视为一种享受、一种快乐。

读书,犹如一杯清茶,静谧中可以荡涤你浮躁的内心;读书,犹如一剂良药,病痛中可以医治你痛苦的肌体;读书,犹如一抹霞光,绯红中可以激发出你渴求的希望。

读书,就需要放下身段,感受何为“文化”?何为“教育”?文化就是有史以来人类创造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的总和。为了生存,既要创造出生存所必须的物质,更要有被教化、感染的过程。既为读书受教育,就要体现对自身的春风化雨的人格上、精神上的培养滋润。这才成为化,这才叫做育。而推崇的只要为考试内容者拿来,为文化积淀者拒绝的短视行为,必然出现文化教育上的营养不良。没有道德意识的加强,没有文化内涵,没有社会责任感的教育,必然出现浮华后的寂寥。将读书视为考试,目的就是考高分的举动,必然出现新的八股取试般的执着和痴狂。而读书可以休养身心,可以洞悉世事多变,可以承袭人类优秀的文化基因。还“至乐莫如读书”以至高至尊的地位。如果那样,我们也不会再看到”先王=先父“的笑话。

(作者:贾慧舫 天津交通职业学院)

栏目列表

推荐文章

头条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