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有个南开区,因南开大学在此创立,这个区为此才得名南开。一个区因为一所学校而知名,实属罕见。南开大学自1919年创办迄今,已经走过102年的漫漫征程。为社会共输送了数十万国家栋梁、社会精英。这其中就有周恩来、曹禺、郭永怀等一批批著名校友。虽然在社会上从事的事业都不同,但在他们的身上都有一种共同的“允公允能 日新月异”的南开印记。在他们身上彰显的既有允公的大公,有公德、有能力、有家国情怀,有完全人格,乐于奉献社会、服务社会的责任,也有不断接受新事物,赶上新时代的日益进取精神。在他们身上真正感受到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在渤海之滨,白河之津,有个学校叫南开。上溯百年,风云激荡;巍巍南开,神州苍茫。自1919年创立至今,走过一百多年光辉历程的南开孕育了万千栋梁。虽历经沧桑,却始终在“知中国,服务中国”、“爱中华,复兴中华”、“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你是中国人吗?是。
你爱中国吗?爱。
你愿意中国好吗?愿意。
“九一八事变”后东三省沦陷,痛感于国人不觉醒的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在1935年9月17日开学典礼上面对着日寇的铁蹄,国家遭受的生灵涂炭,他向南开学子们发出了振聋发聩的“爱国三问”。这铮铮誓言要南开学子每日自省,激励师生们投身到救国运动中。
他用这呐喊激发着学子们的爱国志、报国行。1937年7月29日日本法西斯炮轰南开校园瞬间变成焦土,张伯苓发出不屈的心声:“你毁得掉南开校园,但毁不掉我南开精神!南开、南开,越难越开!”自此,南开的学子们徒步南迁西南联大,开启了漫漫三千里的人类教育史上的长征。于西南联大期间的南开学子有1100多人投笔从戎,其中就有何懋勋、刘毓璠、袁永懿等从军学生壮烈殉国。
新中国成立后,南开师生响应党的号召“向科学进军,做好功课”。在改革中奋进,科教兴国。做到“文以治国,理以强国,商以富国”为社会躬身前行。
而“爱国三问”则是南开百年来秉承的精神基因,激励着一代代南开学子的爱国情怀。从南开走出的科学家郭永怀,舍弃了国外的优越生活,在大漠戈壁“干惊天动地事,做隐性埋名人”。最后用生命捍卫国家“两弹一星”事业,用热血诠释了何谓“爱国精神”。
“爱国三问”感召着一代代南开人,今日学子们继续秉承着南开精神,怀爱国之心,立报国之志。在这里有新时代携笔从戎、报效国家的阿斯哈尔.努尔太等八名学子,他们把热血汗水挥洒在实现强军梦的报国行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爱国三问”是历史之问,更是时代之问、未来之问。我们要一代代问下去、答下去!要求年轻人:只有把小我融入大我,才会有海一样的胸怀、山一样的崇高。心中要怀有一个远大的目标,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这一代人的历史贡献。
回顾百年光阴,“爱国三问”早已扎根在南开人的心中。在渤海之滨,白河之津,有个学校叫南开。汲取先贤精神,继承英烈遗志,仰怀公能先贤志,陶铸百年南开魂。在这里走出的南开人都早已深深的烙上了“爱国三问”南开印!(供稿:天津交通职业学院 贾慧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