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热点推荐 >> 正文
做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文章

日期:2017-04-11 15:08:20   发布人:管理员   审核人:   点击:

核心要点:

   ■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综合研判世界经济形势和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作出的重大理论创新和决策部署,是新常态下我国宏观经济管理必须确立的战略思路。

   ■ 做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文章,必须要弄清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科学内涵,弄明白它同西方经济学的供给学派的本质区别。

   ■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突出表现在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和动能转换。新常态下的我国经济所面临的问题,供给和需求两侧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

   ■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场关系全局、关系长远的攻坚战,既充满希望又伴随阵痛,既非常紧迫又艰巨复杂。

   ■ 经济政策是以供给侧为重点还是以需求侧为重点,要依据宏观经济形势作出抉择,同时要相互配合、协调推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用好需求侧管理这个重要工具,使供给侧改革和需求侧管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良好环境和条件。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今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充分认识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做好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篇大文章,发挥好改革的突破性和先导性作用,对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意义。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综合研判世界经济形势和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作出的重大理论创新和决策部署,是新常态下我国宏观经济管理必须确立的战略思路。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已跻身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发展的基本面良好,但新的问题随之而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突出表现在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和动能转换。新常态下的我国经济所面临的问题,供给和需求两侧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当前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因素,虽然有周期性、总量性因素,但根源是重大结构性失衡,主要表现有三:一是实体经济结构性供需失衡。我国供给体系产能十分强大,但大多数只能满足中低端、低质量、低价格的需求,难以满足公众日益升级的多层次、高品质、多样化消费需求。二是金融和实体经济失衡。在实体经济结构性失衡的情况下,金融业在经济中的比重快速上升,而工业特别是制造业比重下降。三是房地产和实体经济失衡。在实体经济结构性失衡的过程中,大量资金涌入房地产市场,推高实体经济发展成本。这“三大失衡”有着内在因果关系,导致经济循环不畅。如果只是简单采取扩大需求的办法,不仅不能解决结构性失衡,反而会加剧产能过剩、抬高杠杆率和企业成本,加剧这种失衡。只有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想办法、定政策,通过去除没有需求的无效供给、创造适应新需求的有效供给,打通供求渠道,才能实现供求关系新的动态均衡。因此,要解决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问题,关键在于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改善供给侧结构作为主攻方向,从生产端入手,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以“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为抓手,坚定不移去产能,分类施策去库存,积极稳妥去杠杆,多措并举降成本,加大力度补短板,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经取得初步成效。实践证明,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大判断,形成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政策体系是完全正确的,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治本良方。我们必须要继续抓好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件大事,推动我国经济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做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文章,必须要弄清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科学内涵,弄明白它同西方经济学的供给学派的本质区别。西方供给学派兴起于上世纪70年代,针对当时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政策失效、使西方国家逐渐摆脱经济“滞胀”局面,起了重要作用。但是,西方供给学派强调供给会自动创造需求,过分突出减税在增加生产和供给中的作用,思想方法比较绝对,只注重供给而忽视需求、只注重市场功能而忽视政府作用。上个世纪80年代美国里根政府的经济政策就是以西方供给学派为基础的,并没有解决美国经济的深层次问题。而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西方经济学的供给学派不是一回事,有着科学的理论基础,立足中国道路,着眼中国实践,是为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服务的。它不只是一个税收和税率问题,突出的是“结构性”三个字,强调的是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性问题,最终目的是满足需求,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给质量,根本途径是深化改革。具体来说,就是要从生产端入手,重点是促进产能过剩有效化解,促进产业优化重组,降低企业成本,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归结起来,就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这就明确告诉我们,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通过一系列政策举措,特别是推动科技创新、发展实体经济、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的政策措施,来解决我国经济供给侧存在的问题,是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全面施策精准施策辩证施策的完整政策体系。我们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强调减少无效低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又注重适度扩大总需求、提高需求有效性,既突出发展社会生产力又注重完善生产关系,既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既着眼当前又立足长远,使我国供给能力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物质文化和生态环境需要,从而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场关系全局、关系长远的攻坚战,既充满希望又伴随阵痛,既非常紧迫又艰巨复杂。要打赢这场攻坚战,必须要深刻领会中央精神,贯彻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统筹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这五大政策支柱,统筹抓好“三去一降一补”这五大任务。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正确处理好几个重大关系。一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是相辅相成的。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原则。要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完善市场机制,打破行业垄断、进入壁垒、地方保护,增强企业对市场需求变化的反应和调整能力,提高企业资源要素配置效率和竞争力。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基础上,用改革激发市场活力,用政策引导市场预期,用规划明确投资方向,用法治规范市场行为。二要处理好短期和长期的关系。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既要在战略上坚持持久战,坚持稳中求进,搞好顶层设计,把握好节奏和力度,又要在战术上打好歼灭战,抓落实干实事,注重实效,步步为营,一仗接着一仗打。要合理引导社会预期,做好社会托底工作,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同时,要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建设,激发市场主体内生动力和活力。三要处理好减法和加法的关系。做减法,就是减少低端供给和无效供给,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为经济发展留出新空间。做加法,就是扩大有效供给和中高端供给,补短板、惠民生,加快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产品,为经济增长培育新动力。无论做减法还是做加法,都要把握症结、用力得当,突出定向、精准、有度。要增加社会急需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缩小城乡、地区公共服务水平差距,加大脱贫攻坚力度。要把调存量同优增量、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同培育新兴产业有机统一起来,振兴实体经济。要紧紧围绕经济竞争力的关键、消费升级的方向、供给侧的短板、社会发展瓶颈制约等问题,统筹部署创新链和产业链,全面提高创新能力,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四要处理好供给和需求的关系。供给和需求是市场经济内在关系的两个基本方面,供给侧和需求侧是管理和调控宏观经济的两个基本手段。经济政策是以供给侧为重点还是以需求侧为重点,要依据宏观经济形势作出抉择,同时要相互配合、协调推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用好需求侧管理这个重要工具,使供给侧改革和需求侧管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良好环境和条件。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到中流击水处,不进则退。我们要认真贯彻好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坚定信心、知难而进,坚定不移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向前推进,推动我国经济朝向更高质量发展,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的胜利召开。

(来源:《求是》2017/7  作者:求是评论员)

栏目列表

推荐文章

头条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