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要点:
■ 西式民主通常把多党竞争视为政治民主的表现形式之一,但各个政党是特定利益群体的代表,它们的目的是赢得选举的胜利和维护自己政党的利益,彼此之间经常陷入无序竞争,往往出现相互恶斗和彼此否决现象,短期的、个别的政党利益超越了长期的、共同的国家利益。
■ 西式民主在本质上是以资产阶级私有制为经济基础的政治上层建筑,以维护资产阶级统治和总体利益为宗旨,反映的是垄断集团的利益,是少数人的民主。在观念表达上,它以“全民”的形式掩盖资产阶级利益的实质;在政治法律上,它把经济上的事实上的不平等虚幻地表现为平等。
■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下,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是人民民主的真谛。
■ 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不是装饰品,不是用来做摆设的,而是要用来解决人民要解决的问题的,因此它不仅有完整的制度程序,而且有完整的参与实践,从而能够把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间接民主和直接民主、政治民主和社会民主有机统一起来,由此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提出“如何看待自由、民主、平等的科学内涵和实践”的重大课题。以什么样的思路来谋划和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对国家政治生活具有重大影响。世界上不存在完全相同的政治制度,也不存在适用于一切国家的民主发展道路。为深入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优越性,认清西式民主的本质和弊端,本刊特刊发这组文章。
西式民主的乱象
中国驻印度大使馆参赞 周余云
近年来,西式民主逐渐脱离了正常发展轨道,出现了此起彼伏的乱象。
民主选举沦为政治游戏。在西方政治语境中,民主通常被视为“一三多”:一人一票、三权分立和多党竞争。然而,一些实行西式民主的国家却陷入了“民主疲乏综合征”:一是政治参与热情降低。一些西方国家选民参与投票的比例从上世纪50年代的80%下降到本世纪初不到60%,频繁的选举销蚀了民众政治参与热情,使得选举结果并非代表社会大多数成员的意志和利益。从美国的“占领华尔街”到欧洲民众掀起的“反欧盟愤怒浪潮”,民众对现有体制和精英阶层的不满日益显现。二是严肃议题轻率公投。今年6月英国举行的脱欧公投被认为是“最荒谬的政治表达”,只有70%的选民参加投票,其中52%的选民支持退欧,这样约占全体选民36%的民众就决定了整个国家的未来发展,结果导致400多万人后悔,要求重新公投。三是金钱支配选举。民主意味着平等的公民权,但在西方政治生活中,人们的实际政治影响力高低往往取决于财富的多寡。正如美国学者迈克尔·曼所言:“美国今天与其说是一人一票,不如说是一美元一票。”2010年以来,美国最高法院相继取消了公司和个人政治捐款的上限,“金钱获得了美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政治影响力”。哈佛大学专项研究表明,美国91%的选举是由获得资助资金最多的候选人当选,回报金主和政治分肥也成为当选者的义务,选举已经扭曲成一个由庞大资金支持的“寡头体系”。事实表明,传统的西式民主运转出现了历史性的拐点,正如比利时学者戴维所言,西方国家需要反思选举政治的弊端,重建有意义的政治过程。
党派纷争迟滞国家发展。西式民主通常把多党竞争视为政治民主的表现形式之一,但各个政党是特定利益群体的代表,它们的目的是赢得选举的胜利和维护自己政党的利益,彼此之间经常陷入无序竞争,往往出现相互恶斗和彼此否决现象,短期的、个别的政党利益超越了长期的、共同的国家利益。一是相互制衡滑向相互否决。比利时2011年6月大选后,因政党纠纷陷入了长达一年多的无政府状态。2013年9月,美国共和党主导的众议院阻挠奥巴马力推的美国医疗保险改革方案,致使政府预算没有着落,导致政府一些部门关门。二是彼此攻讦丑闻迭出。为在竞选中上位,候选人之间相互攻讦早已习以为常。在近期的“邮件门”事件中,美国民主党和共和党候选人不惜采取各种手段丑化贬损对方,充分暴露了西式民主政治中阴暗丑陋的一面。三是党派纷争错失发展良机。上世纪80年代,拉美国家开启民主化进程以来,经济社会发展一直“走走停停”,一些国家掉入“中等收入陷阱”,其重要原因之一在于不同政党相互缠斗不休,在事关国家未来发展的重大战略上不能形成共识,政治民主化未能促进经济现代化,导致一些国家始终处于治乱轮回,丧失了追赶世界经济发展大潮的良机。因此,多党竞争一旦演变为多党倾轧,势必难以集成国家力量进行有效的国家治理。
民主失控引发社会失序。在西式民主政治中,政治领袖承诺多、落实少,解决不了经济、就业和社会福利等难题,民主政体自身的弹性张力和社会掌控力量遭到削弱,导致一些极端势力乘势而起,打开了诱发社会动荡的“潘多拉之匣”。如法国国民阵线、德国选择党、意大利五星运动、希腊金色黎明党、瑞士人民党等在选举中取得不俗选绩,他们打着反移民、反欧盟、反全球化的旗号,支持极端民族主义,主张贸易保护主义,对欧洲社会主流民意产生了潜移默化的负面影响。近年来,法国巴黎、英国伦敦、德国慕尼黑、比利时列日等地相继发生街头骚乱、暗杀、强奸、枪击案,人们惊叹欧洲不再安逸和宁静。经济长期低迷、贫富差距拉大还催生了各种民粹主义,反映了民众对现实的不安和对未来的恐惧。国际社会有识之士认为,极右政党得势和民粹主义抬头意味着西式民主政治的失灵,西式民主真的“生病了”,其病因既有林林总总的现实问题,也有先天体制基因缺陷。
民主输出导致国际动荡。长期以来,西方国家致力于民主输出,以期实现“历史的终结”,建立“民主和平的新世界”。但这种民主输出往往遭遇水土不服,带来种种恶果。一些发展中国家移植西式民主,超越了自身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水平,原先被压制的民族矛盾、宗教冲突、城乡差距以及世俗与宗教、军权与民权的碰撞,在民主化进程中集中释放,引发社会动荡,比如教派冲突下的伊拉克、世俗与宗教矛盾中的埃及和土耳其等。急剧民主转型往往带来的是经济衰退和民生凋敝,从“颜色革命”的中亚国家,到“茉莉花革命”的西亚北非国家,莫不如此。这种由西方势力充当幕后推手的民主化,传播的不是福音而是灾难。
西方国家在民主的程序化和规范化方面形成相对完备的体制和机制,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决定了西式民主有着自身难以克服的缺陷。西式民主绝不是人类政治制度的唯一模板,条条大路通罗马,每个国家的民主政治发展具有自身的逻辑,不可能照搬西方模式。
西式民主的本质和缺陷
上海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苏长和
民主是政治学中最容易引起误解的一个概念,不同政治学说几乎都讲民主,但是理解和实践却有很大不同。进入21世纪以来,自诩为普遍适用的西式民主再次受到重挫,西式民主的内在缺陷所引起的周期性制度危机,成为西方政治发展难以解决的一个痼疾。认识西式民主的缺陷和弊端,目的不在于否定他国基于自己历史国情所选择的制度,而在于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提供必要的镜鉴。
少数人的民主。西式民主在本质上是以资产阶级私有制为经济基础的政治上层建筑,以维护资产阶级统治和总体利益为宗旨,反映的是垄断集团的利益,是少数人的民主。在观念表达上,它以“全民”的形式掩盖资产阶级利益的实质;在政治法律上,它把经济上的事实上的不平等虚幻地表现为平等。新兴资产阶级早期通过对民主学说的改造,在同教会、王权、贵族的斗争中取得思想优势,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然而民主问题从来不是抽象的,它是有特定的经济基础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和集中的固有特性,决定了资产阶级既是资本主义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这个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尽管资本主义民主通过各种政治手段巧妙地进行了包装掩饰,但仍然改变不了它是少数人的民主的实质,理论与实际相脱离、内容和形式相对立、形式上平等和实质上不平等的对立成为它的典型特征。在20世纪风起云涌的社会主义运动影响下,西式民主被迫进行了一定调适,比如扩大公民权和投票权范围。然而,“选举的性质并不取决于这个名称,而是取决于经济基础,取决于选民之间的经济联系”,马克思主义民主观早已洞察了这一本质。民主的政治分母看上去大了,但是少数人民主的实质并没有改变,以致有人形象地将当代西式民主说成是“1%民有、1%民享、1%民治”的民主。面对这一客观现状,西方一些具有批判和反思精神的学者,甚至不认为现在西方的民主是民主,因为“代议民主已经演变为现代寡头制了”。
低效的民主。在国家治理上,西式民主用权力分置的原则维护资产阶级的总体利益,不仅没有克服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引发的危机,而且各利益集团争夺导致的纠纷加剧了这种危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胜利以后,为了照顾不同利益集团的政治诉求,主要西方国家在国家权力的制度安排上大致采用了分割、制约和平衡的方式,分权制衡思想对西式民主发展影响甚深,这是由资本主义民主的经济基础决定的。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就此指出:“在某一国家的某个时期,王权、贵族和资产阶级为夺取统治而争斗,因而,在那里统治是分享的,那里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就会是关于分权的学说,于是分权就被宣布为‘永恒的规律’。”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又应该如何认识分权制衡造成的治理低效与西方国家治理阶段性的绩效之间的关系呢?在西式民主的演变历程中,当利益集团、政党的利益交集一致时,国家治理相对稳定有序,这反映了资产阶级统治集团利益的一致性。在另外一种情况下,利益集团和政党更多地是在对抗的制度设计下开展政治活动的,彼此掣肘、相互否决成为常态,国家治理常常处于“一国三公”状态,这种消极现象严重影响着国家治理效能。西方很多学者自己也承认,三权分立是一种过时的政治理论,因为其违背了基本的国家治理常识,如果各司一职的几大机构完全基于相互制约,任何政治体系都是无法有效运转的。然而,在西方国家搞的对外民主输出中,这种低效的民主却几乎被视为样板,不少发展中国家仓促按照分权、制衡民主理论设计政治制度,国家陷入一盘散沙。
内外矛盾的民主。在人类命运与共、世界互联互通的时代,一种好的社会政治制度,必须在与外部世界联系中实现内外政治的良性互动和秩序。西方民主制度在与外部世界打交道过程中,出现越来越多与世界发展大势相抵触的现象。从西方民主制度的内在设计上,不难发现一些难以克服的缺陷。当基于分权和制衡的对抗式民主的运转效应扩散到国际政治的时候,国内政治的矛盾自然被带到国际政治之中,且对抗式民主走向极端、演变为相互否决的时候,国际政治中许多来之不易的合作协议不得不因为这种“民主”而夭折,由此增加了全球治理的成本。当前,国际关系中的许多全球性问题需要各国通力合作才能够解决。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这种民主制度以及民主理论已不足以成为构建良好全球治理的国内制度基础,它日益成为人们探索更美好国际秩序的障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理论与实践的新境界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李正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民主政治发展史上前无古人的创造,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在民主观、民主政治的本质、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原则和实现途径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理论。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政治发展道路是关系根本、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现实条件从根本上决定了在中国只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明了这一政治发展道路的科学内涵和基本特征,指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关键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在“七一”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我们要毫不动摇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长期坚持、全面贯彻、不断发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扩大人民群众有序政治参与,保证人民广泛参加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形成生动活泼、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事实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正确道路。我们需要借鉴国外政治文明有益成果,但绝不能放弃中国政治制度的根本,不能想象突然就搬来一座政治制度上的“飞来峰”,必须保持政治定力,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信,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信心和决心。
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这是我国民主建设取得长足进步的根本保证。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精辟论述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极端重要性,指出“党必须按照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在同级各种组织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这是新形势下实现党的正确领导的重要原则,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基本要求,是形成工作合力的体制保证”。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国情极其复杂的发展中大国,只有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才能真正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切实防止出现群龙无首、一盘散沙的现象。发挥好党的领导核心作用,要求我们党更加注重“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必须依据党章从严治党、依据宪法治国理政”。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述,是我们党总结历史经验得出的科学结论,深刻阐明了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最大优势,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提供了基本遵循。
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下,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是人民民主的真谛。在党的领导下,人民内部各方面围绕改革发展稳定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在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开展广泛协商,努力形成共识。这有效防止了那种人民只有投票的权利而没有广泛参与的权利,人民只有在投票时被唤醒、投票后就进入休眠期的形式主义的民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既坚持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又发挥了各方面的积极作用;既坚持了人民主体地位,又贯彻了民主集中制的领导制度和组织原则;既坚持了人民民主的原则,又贯彻了团结和谐的要求。所以说,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丰富了民主的形式、拓展了民主的渠道、加深了民主的内涵。”2015年,中共中央印发《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意见》,提出“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协商民主制度建设要“构建程序合理、环节完整的协商民主体系”,充分体现了协商民主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最新成果,为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指明了方向。
开启法治建设新时代。民主与法治密不可分。没有法治保障的民主,只会带来失序乃至祸乱。发展人民民主必须坚持依法治国,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作用,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我们党历史上第一个关于加强法治建设的专门决定,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强调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核心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关键在于坚持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要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宪法法律权威,弘扬宪法精神,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当前,我国法治建设的发展方向、实现路径和重点任务进一步明确,民主法制化与法制民主化结合日益紧密,法治政府建设得到加强,司法改革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具有了更加坚实可靠的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具有独特优势
南开大学当代中国问题研究院研究员 阎孟伟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中国共产党的一贯主张就是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因此,只有从“人民当家作主”意义上理解民主的实质内涵,才能真正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优越性。
人民的民主。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之所以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显著优越性,根本在于它深深植根于人民之中。社会主义社会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为本质特征。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这种经济基础决定了社会主义社会必然要坚持人民群众在政治生活中的主体地位和平等地位,保证人民平等享有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依法制约和监督国家公共权力的民主权利,从而真正实现“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一民主政治的基本原则。因此,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性质决定了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存在本质不同,它不是仅仅在形式上宣称“人民主权”,而是在实质上要使人民真正成为主权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证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不是一句口号、不是一句空话,必须落实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之中。”在长期的政治实践中,我们党始终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共同建设,共同享有,共同发展,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
人民行使权利的民主。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不是装饰品,不是用来做摆设的,而是要用来解决人民要解决的问题的,因此它不仅有完整的制度程序,而且有完整的参与实践,从而能够把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间接民主和直接民主、政治民主和社会民主有机统一起来,由此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否享有民主权利,要看人民是否在选举时有投票的权利,也要看人民在日常政治生活中是否有持续参与的权利;要看人民有没有进行民主选举的权利,也要看人民有没有进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社会主义民主不仅需要完整的制度程序,而且需要完整的参与实践。”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和人民内部各方面在重大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进行充分协商,尽可能就共同性问题取得一致意见,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重要形式。这两种民主形式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特点和优势,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国家政治生活中。在党的领导下,通过不断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人民实现了内容广泛、层次丰富的当家作主。
高效的民主。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作为实质性民主在决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始终贯彻党领导下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在决策的形成和实施过程中,一方面充分发扬民主,维护人民参与决策的民主权利,通过广泛多层的民主协商调动人民群众参与决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建议和要求,集中群众的智慧,为决策提供准确客观的依据,有效防止用领导者个人意志代替集体意志或用少数人意见代替多数人意见;另一方面,在科学概括和总结群众意志和智慧的基础上,依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通过集体决议,形成能够把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统一起来,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正确结合起来的共同意志,形成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并使之在政治实践中立即得到有效实施,从而避免相互牵制、相互推诿、议而不决和决而不行的弊端。因此,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的社会主义民主在发展经济和发展政治文化方面,总体上具有很高的效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是科学社会主义关于民主的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它深深扎根于中国社会的土壤之中。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成就,有效应对了国内外各种风险挑战考验。这同世界上一些国家不断出现乱局形成了鲜明对照。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符合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愿和根本利益,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显著优势。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关键是要增强和扩大我们的优势,而不是要削弱和缩小我们的优势。我们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在民主建设过程中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不断通过改革创新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更好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
(来源:《求是》 20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