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创造性地提出了“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五大发展理念,深刻揭示了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动力源泉、内在要求、必由之路、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对以往发展观的科学总结和理论发展,是对中国经验和中国实践的高度概括,是党的重大理论创新和当代中国新的发展战略思想,是科学理念与价值理念的完美统一,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和现实性。
一、五大发展理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创新
“没有思想就没有灵魂,没有理念就没有方向。”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发展环境、发展条件不会一成不变,发展理念自然也不会一成不变。随着新科技革命的发展,大数据、云计算、工业革命4.0、“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传统发展思路和发展方式,必然伴随着思想的解放、理念的更新而发生变化。面对新的发展实践,有些东西过去有效,现在未必有效;有些过去不合时宜,现在却势在必行;有些过去不可逾越,现在则需要突破。因此,树立与时代和实践发展相适应的新的发展理念和思维方式,打破那些片面追求GDP、拼资源拼投入、重城市轻农村、先污染后治理、重效率轻公平等陈旧发展模式,以新的发展理念引领新的发展实践,就成为“十三五”时期发展的新要求。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其“新”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五大发展理念以问题为牵引,直指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既抓住了制约发展的症结,又开出了解决问题的良方,为 “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就是要增强问题意识,强化问题导向,瞄着问题去,追着问题走,抓住发展中的薄弱处,扭住发展中的短板,制定前瞻性的规划,出台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在攻坚克难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协同性、平衡性,在破解发展难题中实现发展新进步。
其次,在理论和实践上实现了新突破。五大发展理念集中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新境界,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丰富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观念创新、战略创新,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思想变革。
最后,具有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五大发展理念是“十三五”时期我国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培育发展新动力、开辟发展新空间、提高发展新境界的理论指引,为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实现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阶段的伟大胜利,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二、五大发展理念是有机统一的系统
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东西,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发展理念对了,目标任务、政策举措就容易确定。“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五大发展新理念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构成一个宏大的科学发展框架、严密的科学发展逻辑、务实的科学发展思路,它们主题主旨相通、目标指向一致,统一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之中,共同构成了一个开辟未来发展前景的顶层设计,构成了一个系统化的逻辑体系。五大发展理念,既各有侧重又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支撑,不可分割,使得科学发展的内涵进一步具体化,更具指导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因此,学习、掌握、实施五大发展理念,必须用系统思维的方式,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相互替代。
五大发展理念,解决的是怎样发展和发展为了谁,实际上就是发展的路径和目的问题。创新发展是“十三五”时期经济结构实现战略性调整的关键驱动因素,是实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下全面发展的根本支撑和关键动力,推动着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迈向更高阶段,揭示了如何激发新的发展动力问题。协调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是提升发展整体效能、推进事业全面进步的有力保障,能够显著推进绿色发展、共享发展进程,揭示了如何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绿色发展是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历史选择,是通往人与自然和谐境界的必由之路,它需要技术创新和理念创新,同时有效提升人们生活质量,使共享发展成为有质量的发展,揭示了如何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开放发展是中国基于改革开放成功经验的历史总结,是一个国家和地区走向繁荣的必由之路,也是拓展经济发展空间、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的必然要求和发展大势,使发展更加注重创新,更加重视生态文明影响,更加有利于实现共享发展,揭示了如何解决内外联动问题。共享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也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必然选择和奋斗目标,它注重更加公平、更加正义,是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揭示了如何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五大发展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三、创新是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第一动力源
在五大发展理念中,“创新”不仅被置于首位,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而且被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对创新的空前重视,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现实针对性。长期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科技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创新能力、自主技术和知名品牌缺乏,科技成果转化率、科技进步贡献率与发达国家仍有不小差距,很多的核心技术仍然受制于人,一些关键产业、关键部门的原始创新能力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不相称。我国的巨量出口中,大多数仍然是一些初级产品,“中国制造”要转变为“中国创造”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创新不足仍然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因素。因此,“十三五”时期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才能有效避免“中等收入陷阱”,实现中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放眼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大数据、云计算、工业革命4.0、“互联网+”,以及发达国家推进高起点的“再工业化”,每一步都在倒逼我国加快创新。从旧的发展方式到新的发展路径,从后发到先发,从跟跑到领跑,基点就在创新上,创新者生,不创新者死,创新必须成为中国“十三五”发展的主旋律。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从七个方面擘画了未来实施创新发展的路线图,突破了地域、组织、技术、制度的界限,集合成一个创新体系。理论创新,引领实践发展;制度创新,改革攻坚克难;科技创新,推动文明进步;文化创新,实现文化复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互联网+”行动计划,国家大数据战略,新型城镇化、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一带一路”国际战略,正在成为推动创业创新浪潮的重要抓手。
四、协调、绿色和开放是实现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手段
全面小康,重在“全面”,也难在“全面”;要全面,就必须协调。而不协调是我国发展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人均GDP也从中高收入水平向高收入水平迈进,社会结构、利益格局、思想观念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一些地方仍然不按规律办事,搞片面发展、畸形发展,甚至竭泽而渔,寅吃卯粮,与民争利,忽视民生,使得区域、城乡、经济和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等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日益突出,一些长久积累未解决的问题和矛盾更加凸显,利益结构板结化、利益差距扩大化、利益冲突明显化。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协调,一是表现为东、中、西部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尽管中央政府通过开发西部、振兴东北、中部崛起等大战略,在政策上给以各种支持和优惠,但占全国国土面积60%以上的中西部地区,产出远远低于东部地区,人均收入甚至不到东部地区的1/3。二是表现为城乡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城乡二元结构和城市内部二元结构的矛盾依然比较突出,广大农村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水平与城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2.5亿城镇外来常住人口尚不能平等地享受公共服务,“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的现象比较严重。三是表现为财富占有的不平衡、不协调。中国的贫富差距有逐渐拉大的趋势,基尼系数接近0.5,处于十分严重水平,且贫富差距已具有稳定性,形成了阶层和代际转移,一些贫困者正从暂时贫困走向长期贫困,成为一种很难改变的社会结构。四是表现为社会文明程度和国民素质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不平衡、不协调,在物质比较充裕、人均收入迈入中高收入水平的背景下,社会不文明的现象仍大量存在,精神文明建设任重道远。
针对上述不平衡、不协调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在改革进入深水区、攻坚期的关键时刻,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明确将“协调发展”作为“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强调要处理好发展中的重大关系,解决发展中的不平衡问题,体现了强烈的问题意识,顺应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是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的深刻表现。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把“绿色发展”作为五大发展理念的底色,与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一脉相承。绿色发展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长期以来,我国依靠资源投入,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单纯追求GDP增长,使得资源匮乏,环境恶化,空气、水、江河湖泊受污染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环境承载力已达到或接近上线,加剧了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不和谐、不协调。据有关数据显示,我国70%以上的江河湖泊遭到污染,全国600多座城市中有400多座缺水或严重缺水,70%的城市出现雾霾、沙尘暴。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干净的水、清新的空气、安全的食品、优美的环境等的要求越来越高,生态环境在人民群众幸福指数中的地位不断凸显,环境问题日益成为重要的民生问题,过去老百姓“盼温饱”,现在“盼环保”,过去 “求生存”,现在“求生态”。
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整体,保护自然环境就是保护人类,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中华五千多年文明中,积淀了丰富的绿色发展智慧,“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充满了绿色发展的哲理。实现绿色发展就是要按照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建设美丽中国,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要发挥好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两只手的作用,特别要用好政府“有形之手”,解决“市场失灵”。要将绿色发展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产业体系,清洁低耗、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把环境承载力作为最为稀缺的自然要素对经济发展进行调控,以绿色富国、绿色惠民,在全社会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在巴黎气候大会上向全世界的庄严承诺,即到203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45亿立方米左右。
坚持开放发展,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世界经济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作为全球第二个经济总量跨越10万亿美元门槛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十二五”期间中国蝉联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全球最大货物贸易国、最大外汇储备国,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也居世界前列,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迈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城镇化率达到55%,研发投入跃居世界第二,高铁里程跃居世界第一,已经成为进出口贸易总量和实际利用外资总额世界第一位,并实现了向资本净输出国转型的历史性跨越。开放使中国变得更强大。同样,世界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四分之一,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稳定之锚”、动力之源。因此,中国和世界经济已经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已经形成了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利益共同体。
“十三五”期间乃至未来的中国,要进一步加强开放的力度、推进开放的深度、扩大开放的广度,打造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开放的全面开放新格局。要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强调双向开放,转变过去主要依靠吸引外资和产品出口的对外开放方式,更多地强调资本输出和企业“走出去”,使我国从一个商品输出大国变成资本输出大国,完成从产品“走出去”到服务“走出去”,并将“一带一路”建设和自贸区战略纳入规划中,推动中国企业向海外拓展。要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塑造有利的外部发展环境,充分利用金砖国家机制、上海合作组织、G20组织等,发挥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作用,共同完善全球经济治理、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推动互利共赢的国际发展合作,建立并倡导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共同实现长远发展,使我国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实现更高层次的开放。
五、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共享”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和理想,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一次将“共享”发展写入我国的五年规划建议,提出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用一种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迈进。
共享发展不是平均主义,不是“吃大锅饭”,更不是“劫富济贫”,而是一种价值理念和价值追求的包容性发展,是平衡效率与公平前提下的发展,重心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人民是发展的主体,发展就要以人为本,保障民生福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向全面小康社会。“共享发展”不是抽象的,而是实实在在体现在医疗、教育、就业、扶贫、食品安全等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破解百姓看病贵、看病难,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让寒门学子也能安心读书,阻止贫困代际传递,促进就业创业,给每个创业者提供实现梦想的机会,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平等享有城镇化和经济发展的成果,让百姓确实感觉到生活富裕了,幸福感增强了。
发展为什么人、由谁享有的问题,是发展要解决的根本问题,也是衡量一个政党、一个国家性质的试金石。改革发展搞得成功不成功,最终的判断标准是人民是不是共同享受到了改革发展成果。我们是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理所当然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越是发展到更高层次、更高水平,越要坚持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坚持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实现共享发展的关键。我国还有14个集中连片贫困区、12.8万个贫困村、7017万贫困人口,要推进精准扶贫,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等,实现我国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的整体性贫困。这不仅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难题,也是共享发展的关键。
共享发展理念贯穿着鲜明的民生导向,反映着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和把实现人民幸福作为最终发展目的和归宿的执政理念。为此,应当全面推动落实共享发展的政策措施,下大力气解决收入差距过大、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社会保障滞后、教育和就业机会不均等突出问题,打赢“十三五”脱贫攻坚战,使发展更具公平性、普惠性,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最终达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来源:来源:《红旗文稿》2016/01 作者:唐任伍 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研究院院长、二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