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热点推荐 >> 正文
全力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

日期:2016-03-17 08:45:39   发布人:管理员   审核人:   点击:

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突出的短板。为补齐这块短板,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当前,我们要深刻领会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动员全社会力量向贫困发起总攻,决战决胜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一、深刻认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大意义
    经过改革开放37年来的艰苦奋斗,我国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使7亿多农村贫困人口成功脱贫,成为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截至2015年底,按现行脱贫标准测算,我国仍有5575万农村人口生活在扶贫标准线以下。“十三五”时期,要实现脱贫攻坚目标,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突出短板,必须进一步深刻认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大意义。
    打赢脱贫攻坚战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小康,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是不能有人掉队的小康,绝不能把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排除在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是脱贫攻坚,最突出的短板就是农村还有5575万贫困人口。我们不能一边宣布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另一边还有几千万人口的生活水平处在扶贫标准线以下。如期完成脱贫任务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刚性目标、底线目标。只有脱贫攻坚目标如期实现,才能凸显全面小康社会成色,让人民群众满意、国际社会认可。
    打赢脱贫攻坚战事关增进人民福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如果贫困地区长期贫困,面貌长期得不到改变,群众生活长期得不到明显提高,那就没有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那也不是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我国组织实施了大规模扶贫开发行动,扶贫开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升。只有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进中国特色扶贫开发事业,才能不断增强贫困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展示和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打赢脱贫攻坚战事关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得民心者得天下。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党只有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真正做到为人民造福,执政基础才能坚不可摧。只有全体人民过上了好日子,才能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打好脱贫攻坚战,是“十三五”期间的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必须坚持把扶贫脱贫作为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项重要工作。
    打赢脱贫攻坚战事关国家长治久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扶贫开发事业大踏步发展,极大地改变了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对促进社会进步、民族团结和谐、国家长治久安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新的发展起点上,扶贫开发的标准在提高,更加注重发展型的民生改善。“十三五”时期,扶贫开发工作不仅要在改善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上着力,更要注重提升教育、医疗、文化等方面的公共服务水平,使他们跟上全面小康的步伐。只有让全体人民安居乐业,社会才能和谐稳定,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二、新时期打赢脱贫攻坚战面临新挑战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一直是世界减贫事业的积极倡导者和有力推动者。我国承诺到2020年实现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要条件,也是落实全球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重要一步,体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历史担当。当前,我国进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扶贫开发进入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脱贫攻坚的严峻形势,客观分析脱贫攻坚面临的新挑战。
    脱贫攻坚时间紧任务重。现在到2020年只有不到5年时间,5500多万贫困人口要全部实现脱贫,意味着每年要减少贫困人口1000万以上。而且,经过多年的努力,容易脱贫的地区和人口已经基本脱贫了,剩下的贫困人口大多贫困程度较深,自身发展能力比较弱,越往后脱贫攻坚成本越高、难度越大。以前出台一项政策、采取一项措施就可以解决成百万甚至上千万人的贫困,现在减贫政策效应递减,需要以更大的投入实现脱贫目标。与此同时,因灾、因病、因学返贫情况时有发生,采用常规思路和办法按部就班推进,将难以完成任务。
    脱贫攻坚面临新环境。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经济下行压力在持续加大,贫困人口就业和增收难度增大,一些农民工因丧失工作重新陷入贫困,返贫压力加大。产业结构仍在调整过程中,传统产业扶贫带动效应减弱,一些新的产业尚在成长之中。面对新的环境,扶贫脱贫需要不断创新理念,探索结合生态保护脱贫、资产收益扶贫、光伏扶贫、电商扶贫、增加贫困人口在土地增值中的受益程度等新方式。
    扶贫合力尚未形成。扶贫资金投入与脱贫攻坚战不适应,扶贫资金投入虽然总量不小,但仍然无法满足脱贫攻坚战的需求。各部门对扶贫投入呈现碎片化,资金使用分散,整合难度很大。财政扶贫资金分配和使用效率也有待提高。扶贫同农村低保、新农保、医疗救助、危房改造、教育救助等政策尚未有效衔接。
    精准扶贫体制机制不健全。对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认识还不到位,一些实际工作还停留在“大水漫灌”的传统观念和方式上。一些地方表面上建立了精准扶贫工作机制,但实际上还是缩小版的“大水漫灌”。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脱贫主观能动性有待提高,“等靠要”思想还比较严重。脱贫攻坚的责任制度落实还不到位,与精准扶贫工作要求相适应的扶贫开发队伍有待加强。
    三、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打赢脱贫攻坚战,不仅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现实需要,更是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目标的基础和前提。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扶贫攻坚”改成“脱贫攻坚”,体现了中央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心,对扶贫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来认识党中央的战略部署,切实增强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紧迫感、责任感、使命感。
    以五大发展理念引领扶贫开发工作。做好“十三五”时期的扶贫开发工作,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推动扶贫开发路径由“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扶贫资源使用方式由多头分散向统筹集中转变,扶贫开发模式由偏重“输血”向注重“造血”转变,扶贫考评体系由侧重考核地区生产总值向主要考核脱贫成效转变。坚持把“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融入经济社会发展整体规划,推动扶贫开发项目与行业重大项目、重大工程、重大政策试点安排相衔接,脱贫攻坚规划与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特色产业发展、新农村建设等规划相融合,将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作为脱贫攻坚重点。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生态保护放在优先位置,扶贫开发不能以牺牲生态为代价,探索生态脱贫新路子,让贫困人口从生态建设与修复中得到更多实惠。
    全面实施精准扶贫方略。实现精准脱贫,就是要根据致贫原因,采取分类措施脱贫,坚持因人因户因村施策。大力发展特色产业脱贫,重点支持贫困村、贫困户因地制宜发展种养业和传统手工业等;引导劳务输出脱贫,加大劳务输出培训投入,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实施易地搬迁脱贫,对居住在生存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等地区的农村贫困人口,加快实施易地搬迁工程;结合生态保护脱贫,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防护林建设、生态治理等重大生态工程;着力加强教育脱贫,让贫困家庭子女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开展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脱贫,保障贫困人口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努力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实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兜底脱贫,对无法依靠产业扶持和就业帮助脱贫的家庭实行政策性保障兜底;探索资产收益扶贫;健全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和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等。
    实行更广泛的社会动员。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思路、创新机制,发挥好市场和政府两方面作用,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的大扶贫开发格局,努力形成全社会广泛参与的扶贫开发合力。健全东西扶贫协作机制,建立精准对接机制,使帮扶资金主要用于贫困村、贫困户。健全定点扶贫机制,确保各单位落实扶贫责任。健全社会力量参与机制,鼓励支持民营企业、社会组织、个人参与扶贫开发,实施扶贫志愿者行动计划和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服务贫困地区计划,实现社会帮扶资源和精准扶贫有效对接。引导社会扶贫重心下移,自愿包村包户,做到贫困户都有党员干部或爱心人士结对帮扶。落实企业和个人公益扶贫捐赠所得税税前扣除政策,对于吸纳农村贫困人口就业的企业,按规定享受税收优惠、职业培训补贴等就业支持政策。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各类社会组织开展到村到户精准扶贫。完善扶贫龙头企业认定制度,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设立扶贫公益基金和开展扶贫公益信托,增强企业辐射带动贫困户增收的能力。构建社会扶贫信息网络,探索发展公益众筹扶贫,着力打造扶贫公益品牌,提高社会扶贫公信力和美誉度。
    改革创新扶贫体制机制。落实《省级党委和政府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办法》,强化脱贫攻坚领导责任制,逐级签订脱贫攻坚责任书,为精准扶贫提供组织保障。改进贫困县考核机制,由主要考核地区生产总值向主要考核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转变,引导贫困地区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把工作重点放在扶贫开发上。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健全干部驻村帮扶机制。改革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机制,把资金分配与工作考核、资金使用绩效评价结果相结合,探索以奖代补等竞争性分配办法。完善金融服务机制,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的导向作用,支持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主导产业发展。充分重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精准选配第一书记,精准选派驻村工作队。健全脱贫成效评估机制,落实贫困县约束机制,严格扶贫考核督查问责,确保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落实落细落小。
    (来源:《求是》2016/06 作者:刘永富 国务院扶贫办党组书记、主任)

栏目列表

推荐文章

头条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