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已显露良性发展态势
“十二五”时期,中国经济在周期性因素和结构性因素特别是在后者的作用下,增长速度呈现了逐年下滑的态势。GDP增速从2010年的 10.6%逐渐下降到2014年的7.3%;从今年前三季度GDP增速降至6.9%的情况看,明年增速不无可能进一步下降。但对中国经济发展也不用过于悲观。事实上,一是从中国GDP的总体量来说,这个增长速度并不低;二是从横向看,在国际上可以说仍位于前列;三是中国经济在增速下滑的同时,已开始显露出良性发展态势。
第一,经济结构呈现出优化的趋势。从今年前三季度看,服务业增加值比重继续上升,达到51.4%;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进一步促进了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0.4%,增速比工业高4.2个百分点;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持续上升,最终消费的贡献率达到58.4%,比去年同期提高9.3个百分点。
第二,劳动就业形势较好。今年前三季度,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066万人,提前完成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全年就业增长目标。9月份,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5.2%左右;劳动力市场求人倍率继续超过1,延续了五年以来的态势。
第三,经济进一步增长的基础日渐巩固。从2013年开始,中国研发(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超过2%,已成为全球研发投入第二大国,科技创新能力日益增强,从供给侧为现在尤其是未来的经济增长提供有力支撑。2011—2014年,扣除价格因素,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速达到 10.1%,比GDP增速高两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年均增长7.9%,与GDP增长速度基本一致,从需求侧为经济增长提供重要动力。
当然,我们也不否认,中国经济发展也面临一些短期风险和长期挑战。主要表现为:经济结构不够优化,调整升级缓慢,资源环境压力不断加大;科技创新能力不足,新旧增长动力迟迟难于完成接替;发展不协调、不平衡问题突出,公共服务的供给和需求之间存在明显落差。在上述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的情况下,经济运行的风险还在不断积聚,如企业亏损面扩大,债务杠杆率高企,银行不良贷款增长过快,等等。
面对困难和挑战,我们应该冷静分析、沉着应对,这就需要有正确的发展理念和正确的发展思路,指导我们克服困难,战胜挑战,抓住机遇,实现新的发展。
中国未来发展新思想和新理念的特征
刚刚闭幕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这一《建议》的最大亮点,就是系统地提出了指导和统领中国未来发展的新思想和新理念。概括起来说,这些新思想、新理念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具体说来,有以下特征:
这些新思想、新理念体现了时代进步的要求。今年9月,联合国正式发布了由各会员国共同达成的《改变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与15年前发布的《联合国千年宣言》所提出的“千年发展目标”相比,“新的发展议程”更充分地体现了发展的本质要求。按照我的理解,“千年发展目标”的内涵具有生存、绿色、合作等三个基本要素;“新的发展议程”的内涵增加了三个基本要素,即健康、平等和尊严。前者体现的是发展的底线要求,主要目的在于解决贫困特别是绝对贫困问题。后者在重申保证人的生存、保护生态环境、加强全球伙伴关系重要性的基础上,突出强调:不仅要确保人类的生存,而且要保证人类以健康的方式生存;不仅要促进人类福祉的普遍增长,而且要保证人们以更加公平的方式分享发展成果;不仅要推动就业增长,而且要保证人人有获得体面工作的机会。
《建议》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五大发展理念,在很多方面与“新的发展议程”是一致的。新思想、新理念清楚地回答了发展为了谁的问题,强调发展应服务于全体人民,而不是服务于少数群体;明确了发展的本质要求,强调发展是为了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指明了发展的科学路径,强调必须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发展。
这些新思想、新理念契合了中国发展的现实需要。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均国民收入由1978年不足200美元跃升到2014年的7380美元。在这个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比较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有两大问题。一是生态环境问题。这一问题已严重影响到当代中国人民的生活质量,甚至已影响到中国未来发展的基本条件,引起了国内国际的广泛关注。二是社会公平问题。当前,城乡差距、区域差距和居民收入差距,业已成为影响社会公正性的重要因素。能否解决好“三大差距”问题,不仅关系到现阶段的社会稳定,而且关系到能否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关系到中国能否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成为高收入的现代化国家。只有坚持绿色发展,中国才能赢得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只有坚持协调发展,才能促进区域均衡发展、 城乡协调发展;只有坚持共享发展,中国才能赢得一个和谐发展的未来。
这些新思想、新理念明确了适应未来发展要求的基本路径。未来是不确定的,但可以确定的是,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发展环境和条件的变化快于以往任何时候,只有以更快的速度创新,才能跟上时代进步的潮流;在国家间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各国都把创新作为制胜的法宝,只有以更大的力度创新,才能抢占发展的制高点;在中国由上中等收入阶段迈向高收入阶段的过程中,人们对于发展的新诉求不断涌现,只有以不懈追求的精神和更主动的态度创新,才能真正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到实处。《建议》指出,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可以说,《建议》把创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正是为了在复杂多变的未来,更好地应对发展的不确定性。
“十三五”时期,中国将以这些新的发展思想和发展理念,推动现代化建设的各项工作,完成《建议》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发展总体目标,使中国发展迈上新的更高阶段。
三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中国未来的发展蓝图已经绘就,新的发展理念业已形成,下一步的关键在于落实。中国是发展中大国,有着13亿多人口和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发展的任务依然艰巨,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存在的矛盾更加复杂。落实《建议》,就需要充分调动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统筹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同时还要充分发挥智库和专业机构等各方力量主动参与发展的作用。智库应加强对《建议》落实过程中一些重大问题的前瞻性研究。在此,我认为,以下三个问题值得深入研究。
一是如何更有力、更有效地推动创新。《建议》提出的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领域。不同领域的创新,政府和市场所起到的作用应当是不一样的;在同样的领域,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政府和市场的作用也应是不一样的。(下转9页)(上接6页)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在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前提下,有区别、有针对性地研究政府和市场在不同领域、不同时期,对于推动创新中的作用;还要求研究如何构建良好的创新生态,如何促进创新要素优化配置,如何培养创新意识,等等。
二是如何推动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的有效匹配。当前,中国的 问题既有总需求不足的问题,也有需求得不到满足的问题;既有产能普遍过剩的问题,也有有效供给不足的问题。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市场没有能够提供人们满意的高质量产品和服务。有一个数据可以说明这一点:2014年中国居民出境人数达1.17亿人次,据不完全统计,境外消费超过1万亿元人民币。从某种角度上可以说,中国内需不足,存在一定程度的假象。这就需要研究如何通过完善收入分配和消费政策扩大总需求;还要研究如何通过产业政策引导、财税政策调整和知识产权保护,切实提高中国产品的质量和品牌价值,提供有效供给。
三是如何使开放更加深入。过去几十年来,各国市场的相互开放、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推进,对各国经济发展、全球经济和贸易增长以及优化全球资源要素配置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作为全球化的重要参与者,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的选择,不仅会影响中国人民的福祉,也会影响到其他国家人民的福祉。这就需要研究如何使中国经济更深入地融入全球化,如何使中国更好地参与全球治理。
(来源:新华网 作者 李伟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原载于《中国发展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