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全面认识新常态、主动适应新常态、积极引领新常态,就要更加自觉地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做到这些,关键在于全面深化改革。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要继续巩固改革良好势头,着力抓好已经出台的改革举措落地,着力推出一批新的改革举措,努力开创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详细]
新常态:三个关键词——中高速、结构调整优化、创新驱动
关键词一:“中高速”
“中高速”就是会以不同于两位数高速增长状态的新阶段来取代原来的旧阶段。“新常态”的“新”字,首先表现运行形态上的这样一种变化和阶段性的转变。“新”字后面跟的是“常”字,所以还得进一步考虑中高速在“新”之后,怎么样趋稳,怎么样成为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即成为常态。
关键词二:“结构调整优化”
实际生活中间密切关系到经济增长质量、关系到人民群众实惠和幸福感的,一定是资源配置中的结构优化。在经济探底过程中,GDP增长速度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这个过程中间增长质量是不是真的提高,综合绩效是不是进入了上升轨道。
关键词三:“创新驱动”
这些年来,“走创新型国家道路”已成为我国的一个基本国策。从宏观的角度看,制度创新至关重要。“新常态”之下,必须抓住制度创新这个“关键一招”。制度安排、机制建设所带来的创新驱动,应该合成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科技创新互动的发展潮流,来支撑我们的“新常态”。[详细]
新认识:新常态的内涵、实质和关键
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内涵,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以年均10%左右的增长速度,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由低收入国家向中等收入国家的转变。但是,中国是在转型背景下对发达国家的追赶,也付出了高污染、高耗能以及牺牲居民福利的代价。我们要认识到,中国经济新常态,是从追求增长速度向追求发展的稳定性、持续性和全面性战略思维的转变,本质上是发展方式的转变。
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实质,是经济增长形态的跳跃
经济增长表面上表现为要素的积累和投入的增长,但背后是资源优化配置,产业结构持续演进的动态调整过程。今后,我们依靠创造驱动经济增长,“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和“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是经济增长的一般形态。所以,新常态的实质是旧增长形态到新增长形态的跳跃,是传统增长形态到现代增长形态的跳跃,是粗放式增长形态到集约式增长形态的跳跃,是经济增长的低级形态到高级形态的跳跃。
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关键,是经济增长动力的切换
我们要认识到“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是经济增长“换挡提速”的必然过程,是经济增长动力机制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必然过程,是经济增长动力由一元向多元转变的必然过程;还要认识到“换挡提速”过程中操纵不慎出现“熄火”的风险,定力要强、心态要稳、动作要准。[详细]
新要求:正确处理五大关系
正确处理公有制与私有制的关系
要坚持公有制经济在生产领域的主体地位,坚持公有制经济在分配领域的主体地位,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前提下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市场的功能强点主要包括资源短期配置功能、微观均衡功能、信号传递功能、技术创新功能和局部利益驱动功能。而这些功能强点同时构成了市场的调节目标偏差、调节速度缓慢、调节成本昂贵、调节程度有限、技术垄断、负外部效应等功能弱点。在市场失灵的领域,政府要充分发挥自身对资源的长远性、整体性规划配置作用,以化解新常态下的各类经济风险,促进经济的科学发展。
正确处理分配中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在初次分配领域,政府要通过对收入分配的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和执行,科学调节收入和财富的分配。在再分配领域,政府要依法矫正和调节初次分配造成的贫富过度分化趋势。一方面,政府要通过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社会保障、资源要素和户籍等方面的制度来完善为经济发展托底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另一方面,政府要通过完善税收制度来调节高收入群体的过高收入,通过完善转移支付制度来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并通过完善法律制度来取缔非法收入。
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在经济新常态下,我国要通过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来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完善和执行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下一步要加快建立健全包括生态环境评价在内的各级政府行政绩效考核制度。这种新的行政绩效评价体系,必须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不以GDP论英雄,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行政绩效考核之中。
正确处理自主创新与对外开放的关系
一方面,经济增长要通过更多依靠产业化创新将创新成果转化为实际产业活动,从而不断培育和形成新的增长点。另一方面,我国要通过完善科学技术创新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来保护和激励创新主体的创新活动,并培育市场化的创新机制,从而充分发挥政府、企业、科研单位、教育部门和劳动者个人在人力资本质量提高、科学技术进步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详细]
新途径:寻求潜力巨大的新增长点
服务业
这几年,我国服务业比重不断提高。据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2013年末第三产业的法人单位比重较2008年提高5.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提高3.5个百分点。但同时也要清楚,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生活服务业发展不足等问题仍很突出。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普遍存在“两个70%”现象,即服务业占GDP的70%、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的70%,而我国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仅为50%左右,未来成长空间十分广阔。
高端制造业
与钢铁等重工业产能过剩不同,高科技含量的智能制造、高铁机车、大气污染防治设备制造等仍属于“抢手货”,国内外市场需求旺盛。今年11月份,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加值仅同比增长5.9%,但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长12.9%,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12.6%。这些数据说明,我国工业内部结构调整提速,高端制造业正在形成对经济增长的“多点支撑”。
网络消费
随着互联网快速发展,市场环境不断成熟,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业态大量涌现,不仅解放了原有生产力,还创造了新的生产力。今年“双11”当天,仅“天猫”一家就成交571亿元,这个数字是2009年“双11”首次启动时的1000多倍,是去年362亿元的157.7%。我国拥有全球第一位的网民数量,网络基础设施正在加快完善,网络经济前途无量。[详细]
两会代表:新常态下提质增效升级
稳中有进,彰显战略谋划力
葛俊杰:应通过“要效率、要软实力”来寻找企业转型升级,政府应尽快完善对外投资配套体系,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增强企业国际化竞争能力,加快打造国际化人才队伍。
孔晓艳: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改造传统引擎、打造新引擎,推动大众创新,千千万万个市场细胞活跃起来,必将汇聚成发展的巨大动能。金融业应该打通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关注高技术含量、高成长性的企业,引导和推动更多资金应用在实体经济上。
李长杰:要避免城乡二元、城镇内二元,避免区域差距拉大,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应善于运用市场配置资源,引导公共成本分担,最终提升老百姓的‘获得感’。
定向施策,塑造精准调控力
张健:医改进入深水区,需要改革整体协同推进,让医疗行为回归到治病救人的本质,体现医生价值,同时,实现医院、医保、医药改革的三医联动。
花全:要厘清各地区的资源优势和发展短板,因地制宜地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打破过去“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的思维,“等、靠、要”的思想也要不得,将老百姓致富的愿望作为工作动力,集中精力谋发展,干成事、干好事最关键。
程克:应该定向施策,帮助中小微企业渡过难关。政府应当利用企业缴税、安置就业、水电消费等信息,搭建起银企之间的沟通桥梁,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在不直接干预银行放贷的原则下,通过提供信息、担保增信等措施,促进信贷资源更多地流入中小微企业。
简政放权,激发社会创新力
朱奕龙:简政放权,在企业看来就是管好权和用好权。政府应该加强宏观指导与管理工作,将更多的空间交给企业和市场,让百姓享受更多政策的便利。希望下一步,各级政府能够进一步地出台清单目录,将相关信息及时地向社会公布,便于群众监督。
孙明波:简政放权对于社会创新力的激发,无疑是一件好事。尤其是对于竞争性国企,政府从微观运营中脱身出来,让以市场为导向的国企“轻装上阵”,企业的事情就交给企业,市场的事情就交给市场,政府创造公平竞争、开放创新的环境。
张传卫:新常态下,要格外重视推动以新能源技术、产品、装备为重点的“中国制造”“走出去”。不能只局限于输出产能过剩的低端产品,更主要的是输出代表中国水平的高技术、高附加值的高端产品。要坚持用新能源、新技术、新模式,尤其是新能源开发运用的整体解决方案。[详细]
(来源:求是理论热点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