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热点推荐 >> 正文
一带一路:“结伴而不结盟”的对外交往新路

日期:2015-03-12 10:50:46   发布人:管理员   审核人:   点击:

  编者按:“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新时期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和对外开放的重大战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把“一带一路”建设与区域开发开放结合起来。关于“一带一路”你了解多少?

一带一路:“结伴而不结盟”

 

“一带一路”既古老又年轻

    古老: 说古老,是因为“一带一路”传承着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代丝绸之路精神。丝绸之路古已有之,2100多年前,雄才大略的汉武帝遣臣子相继开辟了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将中国与亚、欧、非三大洲的众多国家联系起来,丝绸、瓷器、香料络绎于途。正是在丝绸之路的引领推动下,世界开始了解中国,中国开始影响世界。丝绸之路为古代东西方之间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年轻:说年轻,是因为“一带一路”诞生于全球化时代,是开放合作的产物。2013年11月9日至12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加快与周边国家和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这标志着“一带一路”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至今,“一带一路”提出仅有一年多。

1、什么是一带一路?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即“一带一路”战略。“一带”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一路”是指“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建设“一带一路”,以亚洲国家为重点方向,以陆上和海上经济合作走廊为依托,贯穿欧亚大陆,东边连接亚太经济圈,西边进入欧洲经济圈,涉及世界60多个国家,44亿人口,GDP规模超过21万亿美元,分别占世界的63%和29%,是世界跨度最大、覆盖面最广的新兴经济带。它旨在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促进亚非欧互联互通,促进区域内经济发展、稳定和繁荣,为实现世界经济可持续增长作贡献。它秉持“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以人文交流为纽带,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与沿线各国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

一带一路:“结伴而不结盟”

 

2、形成过程

    2013年9月7日,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纳发表的重要演讲中,第一次提出了以创新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希望借此促进欧亚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和相互合作。 

    2013年10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演讲时提出,中国致力于加强同东盟国家互联互通建设,愿同东盟国家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2013年11月9日至12日,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加快与周边国家和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这标志着“一带一路”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

    201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加强海上通道互联互通建设,拉紧相互利益纽带。

    2014年2月,国家主席习近平与俄罗斯总统普京就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以及俄罗斯跨欧亚铁路与“一带一路”的对接达成了共识。

    2014年3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介绍2014年重点工作时提出,抓紧规划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推进孟中印缅、中巴经济走廊建设,推出一批重大支撑项目,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拓展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新空间。

    2014年5月19日,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首个实体平台,中国-哈萨克斯坦(连云港)物流合作基地启用。

    2014年11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八次会议中强调,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顺应了时代要求和各国加快发展的愿望,提供了一个包容性巨大的发展平台,具有深厚历史渊源和人文基础,能够把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同沿线国家的利益结合起来。

    201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中国APEC峰会上宣布,中国将出资400亿美元成立丝路基金,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产业合作等有关项目提供投融资支持。

    2014年12月,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要重点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争取2015年有个良好开局。 

    2015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把“一带一路”建设与区域开发开放结合起来,加强新亚欧大陆桥、陆海口岸支点建设。详细>>

 

关于“一带一路”的几个误读

  1、不可与“马歇尔计划”同日而语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来后,许多媒体错误地将其与“马歇尔计划”相等同,称之为“中国版马歇尔计划”或“新马歇尔计划”。这不仅与历史和现实不符,也有违中国的初衷,影响其他国家的价值认同及其实施效果。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一带一路”与“马歇尔计划”都强调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扩大对外投资,并通过提供贷款、设立灵活性的基金来运作等。但“一带一路”是中国在古丝绸之路概念基础上形成的,目的在于续写古丝绸之路的新篇章,探索新世纪区域合作与发展的新模式,在平等、包容、合作、共赢的基础上,与各国共商、共建、共享经济发展之路,最终形成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共同繁荣发展的“命运共同体”。这与以帮助西欧重建经济为名,行巩固自身全球霸主地位之实的“马歇尔计划”存在本质的区别。详细>>

  2、不是中方“独奏曲”,而是各方“交响乐”

    在推进“一带一路”过程中,中国将坚持奉行“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坚持平等协商,充分尊重各国的自主选择。我们将注重照顾各方舒适度,注重保持透明和开放,注重与各国发展战略的相互对接,注重与现有地区合作机制相辅相成。“一带一路”的理念是共同发展,目标是合作共赢。它不是中方一家的“独奏曲”,而是各国共同参与的“交响乐”。

    “一带一路”助推中欧合作

    一带一路:中阿合作新机遇

    “一带一路”为中埃合作插上双翼

    “一带一路”建设是中哈双方发展机遇

  3、并非另起炉灶,而是创新完善

    “一带一路”战略复兴了丝路文明。古代海陆丝绸之路曾是中国联系东西方的“国道”,是中国、印度、希腊三个文明交汇的桥梁。在长期交往过程中,各个国家之间形成了“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可以共享和平,共同发展”的丝路精神。如今,“一带一路”正在全球化时代复兴丝路精神。在此基础上,“一带一路”推动全球化向更加包容的方向发展。传统全球化由海而起,由海而生,沿海地区、海洋国家先发展起来,内地、陆上国家则较落后,形成巨大的贫富差距。“一带一路”正在推动全球再平衡。“一带一路”鼓励向西开放,带动西部开发以及中亚国家、蒙古等内陆国家的开发,向国际社会推行全球化的包容性发展理念。最后是创新人类文明,探索合作新理念。“经济带”概念就是对地区经济合作模式的创新,其中经济走廊——中俄蒙经济走廊、新欧亚大陆桥、中国—中亚经济走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等,以经济增长极辐射周边,超越了传统发展经济学理论。详细>>  

 

“一带一路”构想的实施面临挑战:

    国际社会的疑虑。我们要通过切实行动和良好结果使相关国家打消疑虑,坚定信心。

    潜在的争端。“一带一路”提倡建立“海上新秩序”,南海问题非常重要。中国必须有效掌控局面,使南海争端不升温、不扩大,避免战争爆发。

    投资风险。中国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有人担心投资无法尽数收回。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的眼界要放宽,要算大账:有些援助性、发展性的投资不能直接收回,但可以促进两国贸易和投资的增长。此外,要加强对相关国家政局变动的研究。

    急于求成的浮躁心理。“一带一路”是一个长期计划,至少需要十年时间,要有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

    心态是否足够开放。必须强调共建、强调开放,欢迎所有国家包括现有国际组织参与。详细>>

    (来源:求是理论热点聚焦)

 

栏目列表

推荐文章

头条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