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西方话语中,任意解读“中国模式”的现象司空见惯。对“中国模式”的另类解读和随意涂抹,除了根深蒂固的意识形态偏见之外,不讲辩证法是一个重要原因。“中国模式”是一个完整的认识对象,蕴含着深刻的辩证智慧,科学解读“中国模式”不能不讲辩证法。查看原文>>
No.1 负论:“中国模式”=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模式?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中国模式的实质是“利用社会主义来建设资本主义”。
正解:“变”与“稳”的平衡。
理论依据:变与稳既对立又统一,变种有不变,不变中有变。变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不变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
实践经验:中国模式之所以成功就在于有所变有所不变。
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实践中,中国进行了很多政治、经济、文化上的探索,不断以实践经验纠正着发展的步伐,这是中国“变”的一面:从公有制到支持非公积极发展,鼓励外资进入;从按劳分配到允许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到决定性作用,等等。但这并不能证明,中国是中国特色资本主义模式,因为在根本性问题上中国坚持不变的原则。
“中国模式”中有“稳”的一面: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没有变,人民的主体地位没有变,国家政权的根本性质没有变,共同富裕的价值目标没有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中国既有许多成功的事实,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发展成就;也有许多成功的制度安排。这些事实的背后存在共同的、规律性的因素,而这些共同的、规律性的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是具有普遍意义的。[详细]
微评:中国模式不是“薅社会主义羊毛”,而是“薅资本主义羊毛”。
No.2 负论:“中国模式”=“西方模式”的复制品?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中国模式只是复制他人,没有自身独特的内容和创造。
正解:“中”与“西”的关照。
理论依据: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既要坚持洋为中用的方针,但又不照搬照抄西方模式。
实践经验:“中国模式”有自身独特的内容,不是漂浮的、摇摆的、虚化的。不是任人打扮涂抹的角色。“中国模式”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五位一体”,构成了“中国模式”的核心内容。“中国模式”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模式。现代化模式绝非一种,西式现代化绝非现代化的唯一出路,中国不属于西方意义上的现代民族国家。
“中国模式”是中国人民自己奋力开创的,不是舶来品。“中国模式”的发明权、所有权属于中国。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老祖宗没有给出现成方案,只能靠中国人民“摸着石头过河”。“中国模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奋力开创的,是在当代中国的历史性实践中生成的。它不是“苏联模式”的衍生品,不是“西方模式”的翻版,不是华盛顿智库的一帮人凭空杜撰出来的,而是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创造”。[详细]
微评:中国模式不是“Made in China”,而是“Creat in China”。
No.3 负论:“中国模式”问题大于成绩?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中国问题大于成绩,无法避免类似于前苏联突然崩溃的历史宿命。
正解:看问题要分清“主流”与“支流”。
理论依据:事物是一个运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主流,也有支流;主流是占主导作用的方面,支流是占次要地位的方面。
实践经验:著名美国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在谈到中国模式实现了现代史中前所未有的发展时说:“分析中国自身的条件和优点,我们不难发现,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是坚定不移地为中国人民谋利益的。这种长远策略方针的执行不会像西方国家那样因为总统任期的结束而中断。中国也没有导致国家分裂的党派斗争,没有因为路线的突然改变而使发展受阻;相反,它一直坚持着改革开放初期所指定的共同目标。自上而下的战略方针与自下而上的参与相得益彰。”这是中国模式发展道路的主流。
但也应当看到,“中国模式”仍处于发展完善之中。随着经济飞速发展,所有制结构优化、市场体制完善、民生改善、环境保护、经济协调发展等日益成为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这些问题的凸显使“中国模式”未来发展面临巨大的压力和严峻的挑战,能否妥善解决和处理好这些问题直接关系着“中国模式”未来的走向,因此,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并不断加以解决。[详细]
微评:一千五百年前中国人就已经知道“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的道理。
No.4 负论:“中国道路”=“国强必霸”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中国道路无法绕开“国强必霸”的历史逻辑,中国的崛起是世界的威胁。
正解:保持逻辑与历史的一致性。
理论依据:逻辑与历史的统一是指思维的逻辑应当概括地反映历史发展过程的内在必然性。逻辑与历史的统一的方法要求人们在科学研究和在建立科学理论体系时,要揭示对象发展过程与认识发展过程的历史规律性;在安排理论体系各个概念、范畴的逻辑顺序时,必须符合被考察对象历史发展的顺序。
实践证明:“中国模式”是和平发展的模式,中国不会走国强必霸的发展之路。西方一些学者鼓吹“中国威胁论”“国强必霸论”,恐怕主要是基于500年来西方列强崛起的历史逻辑,这个逻辑不能套用于中国。解读“中国模式”,不能用西方的逻辑来裁剪中国的现实,不能用过去的经验来衡量今天的中国。历史已经证明,中国爱好和平,强大的中国不构成对世界的威胁,而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详细]
微评:从历史求逻辑,验真理以实践。作战于沙场,谈兵于纸上。不自欺,不欺人。
No.5 负论:“中国模式”=经济发展模式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中国模式是纯粹的经济发展模式,它的成功与社会性质无关,与政党体制无关。
正解:坚持“局部”与“整体”的呼应。
理论依据:任何事物都有它的整体和局部。整体处于统率的决定地位;局部也制约着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对整体起决定作用。我们既要树立全局观念,办事情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又要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实践探讨:一些人在解读中国模式时,把它仅仅理解为经济发展模式,以局部代替整体,故意把“中国模式”简单化,可以回避其制度因素、政治因素、文化和价值等因素。不承认中国模式是一个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外交等在内的全方位、多领域的发展模式。故意抹去社会性质和政治属性,这就违背了局部和整体的辩证法。
俄罗斯学者皮沃瓦罗娃认为,中国模式是“以社会经济发展为导向、受国家调控的市场经济模式,这一模式是与世界潮流相一致的。”俄罗斯共产党主席久加诺夫说:中国成功的公式是:社会主义+中国民族传统+国家调控的市场+现代化技术和管理。美国右翼智库企业研究所2007年底出版的《美国人》双月刊发表署名文章说,“中国模式”有两个组成部分:经济自由加上政治压制。美国智库之一的国际战略研究中心认为“中国模式”是实用、自由和市场竞争力的结合体。[详细]
微评:盲人摸象的故事想必大家都知道吧!
No.6 负论:“中国模式”就是绕开“毛泽东主义”的发展模式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中国道路是对毛泽东时代的背离,是历史的断裂。
正解:坚持历史与现实的辩证法。
理论依据:历史是过去的现实,是现实的前身;现实是历史的延伸,是未来的历史。
实践经验:对于中国非资本主义的发展前途问题,毛泽东很早就有思考,而他最完整、明确地表达这个思想则是在1937年6月24日和尼姆·韦尔斯的谈话,其中明确谈到“我们的结论是:中国可以避免资本主义而直接实现社会主义。”在科学分析中国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毛泽东提出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要经历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不同性质的革命,并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对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设,毛泽东提出了政治、经济、文化三大纲领。正是在此意义上,无论是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于毛、成于邓”,还是说前30年与后30年一脉相承、密不可分,都是有道理的。[详细]
微评:无限的过去都以现在为归宿,无限的未来都已现在为渊源。
(来源:求是理论导读2014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