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疫情冲击下的世界正在深刻变化,面临更多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在这样一个大变局的时代,中国的“稳定者”角色更加凸显。2020年上半年,习近平主席以视频方式出席3场重要国际会议并发表讲话,20余次致信、回信海内外人士,60次就疫情防控等话题与外国政要和国际组织负责人通电话……与各方分享交流抗疫经验、倡导团结合作提振世界经济、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通过一场场“云外交”,习近平主席引领中国成为全球抗疫的重要力量、维护世界稳定发展的中流砥柱。习主席繁忙的“线上”国际交往活动,彰显了新时代中国的大国担当。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当今世界多元多样多变,如何让世界各国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如何在世界百花园中扩大中国“朋友圈”?如何向世界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携手共创人类美好未来?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时代发展大势和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以高瞻远瞩的视野总揽全局的魄力,创造性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外交新路,在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积极拓展全方位外交布局,主动参与全球治理,推动共建‘一带一路’等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重大成就,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营造了良好外部环境,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问题一:如何理解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
21世纪以来,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危险挑战层出不穷。站在人类社会进步和中国发展大势的战略高度,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指出,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一重要论断,进一步揭示了当今世界发展的新特征和新趋势。针对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人类依然面临许多共同挑战,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依然任重而道远。
问题一:如何理解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
从形式上看,经济社会文化的大发展、国际秩序的大变革、国家间关系的大调整,共同推动着世界体系的转型升级。从实质上看,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多边主义面临危机,全球治理遭遇挑战,大国战略博弈日趋激烈,国际格局和国际秩序正在发生复杂深刻的变化。
(一)权力转移引发国际力量对比的“大变局”
进入21世纪,美国及西方发达国家掌控世界的能力持续下滑,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实现群体性崛起,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等新兴市场国家在全球经济增长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世界多极化加速发展,国际格局日趋均衡。其中,中国经济的崛起最为瞩目,从1979年至2018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均实际增长超过9%,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份额从1978年的1.8%上升到2018年的约16%。1978年,中国GDP仅相当于美国的6.3%、日本的14.8%,到2018年相当于美国的66.3%、日本的273.6%。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的统计数据,从1990年到2017年,发达国家占全球GDP的比重从78.7%降至57.8%,而新兴市场国家占全球GDP的比重则由19.0%上升至38.5%。2018年12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未来国际经济格局变化和中国战略选择》报告预测,到2035年发展中国家的GDP将超过发达经济体,在全球经济和投资中的比重将接近60%,全球经济增长的重心将进一步从欧美转移到亚洲,并外溢到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群体性崛起从地理和文化上颠覆了“西方中心论”,改变了1648年近代国际关系体系形成以来西方居于主导、东方趋于从属的态势,世界更加平衡和多元。
(二)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深入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冷战的结束,新科技革命的大力推进,特别是信息技术取得突破并广泛运用,全球资本的跨国流动迅速加快,经济全球化得以迅猛发展。随着中国、印度等新兴市场国家逐渐融入全球经济体系,经济全球化的规模正在空前扩大。
(二)科技革命引发国家间竞争形态的“大变局”。技术创新一直是增进财富和福祉的最大驱动力。在科技革新的推动下,人类正在走向第四次工业革命。在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中,重大颠覆性技术将不断涌现,科技成果转化速度明显加快,产业的组织形式和生产链条更具垄断性。在此背景下,世界主要国家都加大了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新兴技术的投资研发,科技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指标权重进一步加强,大国间科技竞争日趋激烈。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依托技术优势,主动转出低附加值产业,获取超额利润。1990年97.1%的专利由发达国家申请。2015年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的专利申请国,专利申请占世界总量的比重达46.8%,带动整个发展中国家专利申请总量超过发达国家。目前,中国已经在无人机、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纳米科技、生物医药等方面取得了领先世界的成果。截至2018年,中国研发人员总量达到418万人,居世界第一;国际科技论文总量和被引次数稳居世界第二;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居世界首位。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8.1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13万家,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为1.78万亿元。科技进步贡献率预计超过58.5%,国家综合创新能力列世界第17位。近年来,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因科技优势造就的新经济奇迹和竞争优势逐渐减弱。随着科技进入智能时代,大数据和区块链等技术的共性是分布式,代表了一种从技术权威垄断到去中心化的转变。有学者认为,在技术进步的推动下,国际政治层面的权威是“共识”,而不再是“强权”。这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伴随信息技术的进步,一个关乎各国生存和进步的领域却没有任何国际行为标准,美国人因此预言,“下一场战争将在网络空间打响”。
(三)民粹主义引发全球秩序调整的“大变局”。冷战结束后,全球化在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经济增长速度、传播新技术新文化的同时,也冲击着传统经济模式、侵蚀传统文化、威胁社会稳定。制造业的自动化或流水线曾经创造了大量全新的就业岗位(比如工程师),而今天的数字化和人工智能在减少大量传统服务业岗位的同时,已极难创造出足够多的新岗位。这使得一些国家内部贫富差距拉大,“富者愈富、贫者愈贫”的现象十分突出。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曾批评美国社会严重分化现象,认为在美国“1%的人拥有,1%的人治理,1%的人享受”(Of the 1%, By the 1%, For the 1%)。经济上的挫败使中产阶层(尤其是年轻人和穷人)缺少机会和希望,导致民粹主义情绪不断上升。尽管全球化使资本摆脱了民族国家的控制,在全球范围优化资源配置,但也使一些国家取得了全球化进程中的优势地位,而另一些国家则滑向“边缘”地带,发展不平衡的现象日益显现,甚至加剧国内治理失灵,民族主义泛滥,出现“脆弱国家”和“失败国家”。这种情势不仅会导致西方二战后建立起来的“自由国际秩序”陷入困境,也可能使国际秩序进入一个再全球化、再意识形态化、再国家化的“逆周期”状态。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更将加速这一进程。
(四)逆全球化引发全球治理结构的“大变局”。伴随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家间的相互依存日益加深,全球性挑战不断增多,客观上要求不断提升全球治理能力和水平。在国际金融领域,二战后建立起来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曾发挥了重要作用。冷战结束以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表明国际金融领域原有的制度安排已难以适应全球化快速发展的需要,亟需进行改革。2010年4月,世界银行发展委员会通过了新一阶段投票权改革方案,中国在世界银行的投票权从2.77%提高到4.57%,成为世界银行第三大股东国。同年11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执行董事会通过改革方案,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份额有所提升。然而,由于担心改革后新兴市场获得更大话语权,美国国会直到2015年才通过改革法案。2001年11月,世界贸易组织第四次部长级会议开启多哈回合贸易谈判,谈判原定于2005年1月1日前全面结束。然而,各成员不仅至今未达成一致,甚至世界贸易组织本身也陷入了严重的困境。在国际安全领域,“9·11”事件以后,以恐怖主义为代表的非传统安全威胁构成了国际安全的严峻挑战。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采用以暴制暴的方式,拓展自己的利益,导致世界面临“越反越恐”的局面。2010年底,中东地区爆发了“阿拉伯之春”,突尼斯、埃及、利比亚等国政权更迭,也门、叙利亚发生内战;随后“伊斯兰国”借地区混乱崛起,沙特阿拉伯等国深陷也门内战,叙利亚战火持续,“阿拉伯之春”已经成为“阿拉伯之冬”。在大国关系上,美国固守冷战思维,把俄罗斯和中国设定为假想敌,通过北约东扩、制造“颜色革命”、发动“贸易战”使大国博弈不断升温。
当今的世界变局是体系性变局,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各领域都有所体现。新兴市场国家崛起,传统西方大国的经济统治力下降,国家之间、国内社会阶层之间财富分配不平衡,引发严重的社会焦虑。贸易战在美墨、美加、美土、美欧、美中、韩日等经济体之间依次展开,围绕耶路撒冷地位的阿以冲突不断升级,美国与伊朗矛盾重启并成为焦点。伴随新技术的发展,“外交政策不再是塑造未来的实践,有成为国内政治一部分的危险。如果大国都在本国内以这种方式推行政策,国际舞台上的大国关系将遭到相应的扭曲。交换看法很可能变成固化分歧,政治家风范变成装腔作势。随着外交变成迎合激情的态势,寻求均衡有可能变成试探极限”。政治领域各国矛盾激化,集中体现在国际体系结构的变化与国际关系的失序。冷战的结束,表面上看促成了美国独霸天下,但实际上大大增加了美国维持国际秩序的成本。此间,新技术革命日新月异,特别是网络信息等与数字相关的技术发展尤为迅速,引起了生产、流通、分配和就业等各领域的连锁反应,全球化席卷世界,权力全球范围转移,发展中国家集体崛起,国际格局出现大幅调整。尽管发生了“9·11”事件、美国入侵伊拉克和全球金融危机等重大事件,但从总体上看,当前国际社会对国际大格局的表述和定义尚未完全形成共识,“一超多强”的“后冷战时代”成为描述冷战后世界最流行的用语。
案例:《疫情之下,全球化何去何从?》
视频:《王毅谈后疫情时代和全球化未来》
问题二:为什么要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实现和平发展,是中国人民的真诚愿望和不懈追求。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成功地走上了一条与本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适应的和平发展道路。
视频:《大国担当》
(一)中国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
1.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独立自主是中国外交的基石。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征程中,独立自主是中国外交理论和实践进程中不变的主线。
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就强调,中国必须独立自主,不容许任何帝国主义国家再有一丝一毫的干涉。新中国成立之初,为了从根本上与旧中国半殖民地的屈辱外交划清界限,中国政府制定实施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废除了帝国主义强加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一切特权和不平等条约,充分体现了独立自主的基本内涵。
1953年12月,周恩来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后得到印度、缅甸政府共同倡导,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规范国际关系的重要原则。此后,我国在“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基础上发展同所有国家的外交关系。
20世纪60年代,由于国际形势变化,根据当时美国对我国实行孤立、封锁和禁运,以及社会主义阵营中发生重大变化情况,我国外交政策由“一边倒”调整为“两个拳头打人”,提出了两个中间地带的战略。
20世纪70年代,苏联加强在中苏边界的军事部署,企图从北、南、西三面包围中国。美国实行战略收缩,急于从越南脱身,谋求打开对华关系,在三个世界划分思想基础上,我党又适时提出了“一条线、一大片”的外交战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对时代主题的判断发生重大变化,
邓小平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果断、及时地改变外交战略,确定了“真正不结盟”战略。
冷战结束后,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江泽民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的外交思想,开创了我国外交工作新局面。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核心的党中央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同际两个大局,科学洞察新时代中国与世界发展大势,开创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的新型国际关系,建设和谐世界。
2.积极为维护世界和平稳定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
中国在坚持自身和平发展的同时,还积极为维护世界和平稳定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中国积极支持以联合国为核心的世界政治安全体系。目前,中国在联合国常规预算经费中的分摊比例为12.01%,在联合国维和预算经费中的分摊比例为15.22%,均为第二大出资国。中国积极参加国际维和行动,自1990年以来,中国军队已先后参加24项联合国维和行动,累计派出维和军事人员4万余人次,是联合国安理会5个常任理事国中派遣维和军人最多的国家。目前,中国军队共有2500余名官兵在联合国7个任务区和联合国总部执行任务。参与维和行动近30年来,中国为促进和平解决争端、维护地区安全稳定、加快有关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联合国秘书长军事顾问罗伊特中将高度评价了中国国家和军队为联合国维和事业作出的重要贡献,认为“中国在联合国维和事业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这充分体现出中国对世界的责任感”。
3.积极探索和践行中国特色热点问题解决之道
在地区热点问题上,中国坚持劝和促谈,反对动辄使用武力和武力威胁,有力维护了世界的和平稳定。近年来,中国在朝核、伊核、叙利亚、阿富汗、中东等热点问题解决中发挥建设性作用。在朝鲜半岛核问题上,中方坚持半岛无核化,坚持半岛和平稳定,坚持对话协商解决半岛核问题,与有关各方一道,持续推进半岛无核化和建立半岛和平机制,为早日实现半岛持久和平作出努力和贡献;在伊朗核问题上,中方主张所有各方从长远和大局出发,坚持政治外交解决方向,妥善管控分歧,共同维护伊核问题全面协议,尽快回到继续执行全面协议的正确轨道上来;在叙利亚问题上,中方主张叙利亚主权独立、领土完整应当得到维护和尊重,叙利亚的未来应该由叙利亚人民自主决定,政治解决是叙利亚问题的唯一现实出路;在阿富汗问题上,中方积极支持阿富汗和平重建,支持“阿人主导,阿人所有”的包容性政治和解进程;在中东问题上,中方衷心希望中东尽快恢复和平稳定,通过政治途径找到符合地区实际、兼顾各方利益的解决方案,维护当事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坚持联合国主渠道作用,尊重地区国家的正当诉求。中国从理念到行动都对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
(二)中国是全球发展的贡献者
经过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世贸组织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占全球出口、进口的份额分别是12.8%、10.8%,在全球经济总体低迷的情况下成为全球贸易发展的“稳定器”。在减贫方面,联合国发布的《千年发展目标2015年报告》显示,全球极端贫困人口已从1990年的19亿降至2015年8.36亿,其中中国的贡献率超过70%。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年均在30%以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亚太部副主任肯尼思·康称,2019年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达到40%。在周边地区,中国积极践行“亲诚惠容”的理念,全面有效执行《落实中国—东盟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联合宣言行动计划(2016—2020)》,推进“南海行为准则”协商谈判,与东盟的互利合作取得新进展。中国和印度坦诚对话,中国和巴基斯坦等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合作不断深入,中国的南亚“朋友圈”正在不断扩大。在中亚,中国同所有中亚国家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一带一路”倡导的对接合作得到积极落实。面对广大发展中国家,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秉持正确义利观和“真实亲诚”的理念,加强同非洲、拉美、中东等地区几十个发展中国家的领导人互访,推动中国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政治、文化、战略和人文合作关系迈上新台阶。2018年中非贸易额达到2042亿美元,同比增长20%,中国连续十年成为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国。截至2018年底,中国在非洲设立的各类企业超过3700家,对非全行业直接投资存量超过460亿美元。在新兴合作领域,中国金融机构已在非洲设立了十多家分行,南非等8国将人民币纳入外汇储备。中国还与赞比亚建立了人民币清算安排,与摩洛哥等4国签署了本币互换协议。中国企业在赞比亚、毛里求斯、尼日利亚、埃及和埃塞俄比亚建立了七个工业园区,大大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同样,中国也是南太平洋岛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贡献者。据商务部统计,2018年,中国与当时8个建交太平洋岛国的贸易额达43.2亿美元,同比增长25.5%,中国对岛国直接投资从2013年底的9亿美元增至45.3亿美元,签订工程承包合同额达150.1亿美元,累计为这些国家创造约1.5万个就业岗位。
2019年上半年,中国社会消费零售总额达195210亿元(折合约27659亿美元),首次超越美国同期26998亿美元的零售总额,这意味着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单一消费市场。伴随自贸区改革和进口博览会制度的推进,中国市场正在成为带动世界发展的新动力。“中国愿意把自身发展同周边国家发展更紧密地结合起来,欢迎周边国家搭乘中国发展‘快车’‘便车’,让中国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周边,让大家一起过上好日子。”
案例:《中欧班列逆疫开行 为稳定全球贸易贡献中国力量》
(三)中国是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随着综合国力不断提高,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世界期待中国在全球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按照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中国积极推动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通过成功举办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亚信峰会、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等多场重要国际会议,中国有力展示了大国形象,为解决世界面临的难题提供了中国方案,在国际体系中的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进一步提升。同时,新时代的中国外交也在努力打造多层次的全球伙伴关系网络,铺就国际合作的路径。目前,中国已经同11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建立了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全球“朋友圈”不断扩展。
当前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正处在历史转折点上,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向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是世界各国的共同愿望。“我们应该共同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世界的命运必须由各国人民共同掌握,世界上的事情应该由各国政府和人民共同商量来办。垄断国际事务的想法是落后于时代的,垄断国际事务的行动也肯定是不能成功的。”中国不谋求在现有全球治理体制外建立对抗性或替代性国际机制,不谋求另起炉灶、推倒重来,而是要对现有体制中不公正、不合理的地方进行改革完善。中国坚持国际关系民主化,就是强调重大问题应由各国协商解决,努力实现与世界各国携手合作、共同治理。
中国坚定维护多边主义,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赢得世界各国的尊重。2017年2月,欧盟贸易执委玛姆斯托姆表示,欧盟准备同中国一道对抗全球范围的贸易保护主义,“如果世界上的其他人想利用贸易作为一种武器,我却想用它作为一种补品,一种繁荣和进步的关键要素”。2018年7月,李克强总理同欧洲理事会主席图斯克、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共同发表《第二十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联合声明》,强调双方坚定致力于打造开放型世界经济,提高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抵制保护主义与单边主义,推动更加开放、平衡、包容和普惠的全球化。2019年3月和11月,中法两国领导人在互访中重申共同维护多边主义,完善全球治理。2019年11月,《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15个成员国宣布,文本谈判已经全部结束,市场准入谈判已经实质性结束。在美国“断网”“退群”的同时,中国的合作伙伴关系网络正在越织越大。
问题三:如何推动建立新型国际关系?
(一)新型国际关系概念的提出
新型国际关系概念有一个形成过程。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这里已经有了“新型”这个词语。“全球发展伙伴关系”虽然侧重于发展,但却是当今及未来国际关系的主要内容之一,其宗旨是实现合作共赢。2013年3月,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演讲,首次提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的概念。在2014年11月举行的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坚持合作共赢,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把合作共赢理念体现到政治、经济、安全、文化等对外合作的方方面面。”这是在国家最高层级的外事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这个概念,并且强调“合作共赢理念”。
(二)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内涵
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是中国对国际关系新模式的重要探索,其核心内涵体现为相互尊重是基础,公平正义是准则,合作共赢是手段,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是相互尊重,这是新型国际关系构建的基础。相互尊重主张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不同制度、宗教、文明一视同仁。这不仅深刻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推崇“仁者爱人”,主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睿智理念,也是中国外交一贯坚持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发扬光大;强调国家一律平等,互不干涉内政,还是中国一向主张各国文化要求同存异、和谐共存、多元互鉴的再次确认。中国历来主张各国主自选择发展道路,尊重彼此核心利益与重大关切,这些都是相互尊重的实践体现。
二是公平正义,这是新型国际关系构建的准则。新型国际关系强调反对“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主张维护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正当合法权益。中国历来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主张强弱守望相助、贫富共同发展。
近年来,中国在国内大力推行精准扶贫,在国际社会则积极倡导正确义利观,大量减免贫穷国家的债务,呼吁世界各国对贫穷的国家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推动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不断落实。中国虽然依然是发展中国家,但已经不断肩负起国际责任,在合作中重义轻利、舍利取义。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代表,中国还不断为广大发展中国家争取权益,推动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制度和全球治理中的代表性、话语权从程序公平走向分配公平,真正实现公平正义。
三是合作共赢,这是新型国际关系构建的手段。当今世界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全球性、公共性问题,单凭某个国家的能力已远远不够,唯有通过国际合作才能解决。新型国际关系呼吁超越零和博弈、赢者通吃的旧思维,倡导共谋发展、互利互惠的新思路。
四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型国际关系的最终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外交的任务是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路径和目标的关系。只有通过不断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才能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逐步实现。新型国际关系追求更加美好的世界,而中国给世界绘制的蓝图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因而两者是相辅相成,有机统一,共同指导中国外交新征程。
(三)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渊源
新型国际关系的理念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基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当今世界的时代潮流和中国外交长期实践等的共同结晶。
1是根植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新型国际关系根植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天下为公”“仁者爱人”“重义轻利”“兼济天下”“以和为贵”等重要理念。西方国际关系重视权力政治,坚持利益至上,这源自西方“弱肉强食”“强者为王”“国强必霸”的文化理念。中国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寻求走出一条与西方国家不同的国际关系新路,其底气无疑来自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古老的东方智慧对人类社会的新贡献。
视频:《和而不同 美美与共》
2是顺应了当今世界的时代潮流
当今世界正处在快速变革时期,政治上是国际主要力量对比出现大调整,“一超多强”的国际格局呈现出“一超趋弱,多强易位”的态势,新兴国家的群体性崛起正在改变传统的国际格局。经济上,全球化受阻与逆全球化回潮,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全球贫富差距并未缩小,全球性脱贫工作依然任重道远;安全上,大国之间发生战争的可能性大为降低,但局部地区武装冲突时有发生,不少国家陷入内战与动荡的困境,非国家行为体成为全球安全治理的难题;文化上,多元文化并存,各种文化之间的碰撞与融合增加,宗教矛盾、民族矛盾等成为国际冲突的重要根源。面对当今世界的复杂形势,加强国际合作,完善全球治理日益迫切。
在2018年6月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握国际形势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大局观、角色观。要深入分析世界转型过渡期国际形势的演变规律,准确把握历史交汇期我国外部环境的基本特征,统筹谋划和推进对外工作。”面对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和世界各国同舟共济的客观要求,中国提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重要理念,有利于缓解当今世界面临的诸多困境,为全球治理的完善提供有益方案,这无疑契合了当今时代的发展潮流,有助于国际社会在新时期共克时艰、共创未来。
3是中国外交不断探索的结晶
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经过28年浴血奋战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把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以崭新的姿态屹立在世界的东方。新中国从一开始就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和世界和平民主阵营一边,坚定支持各国人民的正义斗争,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国倡导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准则,提出“三个世界”划分理论,无私支持亚非拉国家民族解放运动,坚决反对殖民主义、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领导人亲手奠定了新中国外交的基石,直接领导和采取了一系列重大外交行动,包括调整同美国的关系、形成中美苏大三角格局,有力维护了国际战略平衡和世界和平稳定。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开始全方位大踏步走向国际舞台。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洞悉世界大势,把握时代特征,明确提出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世界大战打不起来,中国应该抓住时机发展自己,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及时调整了内外政策,开启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中国先后同日本、美国建交,实现了中苏关系正常化,全面发展同世界各国友好关系,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了良好外部环境。在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历史关头,邓小平同志面对国际风云变幻,提出了对外工作必须坚持的战略方针,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同时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确保了中国这艘巨轮的正确航向。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正确分析和把握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趋势,在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下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了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二十一世纪。中国同主要大国建立了新型大国关系,积极发展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到世纪之交逐步建立起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关系新格局。
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准确把握中国与世界联系日益紧密的发展趋势,顺应世界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的时代潮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在新世纪新阶段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推动建设和谐世界,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影响和作用不断扩大。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着眼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提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共建“一带一路”,引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体现了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指明了国际社会的前进方向,对中国和平发展、世界繁荣进步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高度,2015年出席联合国大会和2017年访问联合国日内瓦总部期间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指出: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世界各国要开展全球性协作,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实现这一目标,世界各国应该共同走和平发展道路,共同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这一重大倡议,为人类社会实现共同发展、持续繁荣、长治久安指明了方向和途径,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和热烈响应,多次被联合国文件引用,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国际影响。中国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导者,也是积极践行者。
(四)如何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
中国倡导建立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核心是维护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维护不干涉别国内政和尊重国家主权、独立、领土完整等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维护联合国及其安理会对世界和平承担的首要责任,开展对话和合作,而不是对抗;实现双赢和共赢,而不是单赢。
1、推动建立新型国际关系,要坚决维护国家核心利益
中国始终把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作为外交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稳妥应对涉我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争端,坚决维护国家的领土主权。坚决在国际上遏制“台独”“藏独”“东突”等分裂势力的破坏活动,防范国际暴力恐怖活动向境内渗透,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中国决不会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来发展自己,也决不放弃自己的正当权益,任何人不要幻想让中国吞下损害自身利益的苦果。中国反对以大欺小、以强凌弱,反对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反对干涉别国内政
视频:《制裁对台军售美企业 坚决维护国家利益》
2、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
按照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舞台的外交工作布局,发展与各国的友好关系。重视各大国的地位和作用,推进大国协调和合作,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致力于同各大国发展全方位合作关系,积极推动中美关系稳定发展,同俄罗斯发展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同欧洲发展和平、增长、改革、文明伙伴关系;按照亲诚惠容理念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周边外交方针深化同周边国家关系,努力使自身发展更好惠及周边国家;坚持把发展中国家作为对外政策的基础,秉持正确义利观和真实亲诚理念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永远做发展中国家的可靠朋友和真诚伙伴。
视频:《睦聆友好,共克时艰》
3、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
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支持扩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积极倡导和践行多边主义,积极参与多边事务,高度重视联合国的作用,支持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等发挥积极作用,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扎实推进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开展同各国政党和政治组织的友好往来,加强人大、政协、地方、民间团体的对外交流,夯实国家关系发展社会基础。中国将继续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视频:《中国将始终做多边主义的践行者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
4、要加强涉外法律工作,完善涉外法律法规体系
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推动依法处理涉外经济、社会事务,增强我国在国际法律事务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运用法律手段维护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强化涉外法律服务,维护我国公民、法人在海外及外国公民、法人在我国的正当权益,依法维护海外侨胞权益。深化司法领域国际合作,完善我国司法协助体制,扩大国际司法协助覆盖面。加强反腐败国际合作,加大海外追赃追逃、遣返引渡力度。积极参与执法安全国际合作,共同打击暴力恐怖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和贩毒走私、跨国有组织犯罪。
视频:《全国政协召开双周协商座谈会 围绕“建设高素质的涉外法律服务人才队伍”协商议政》
课堂思考
怎样理解中国要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
专题小结
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中国将坚定不移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同国际社会一道致力于推动建立以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
七、【课后实践】
众所周知,中国人的生活几乎是与微信捆绑的。如果有一天,苹果和微信只能二选一,中国民众会怎么选?针对当前情况展开社会调查,结合本讲理论展开分析并撰写调查报告。
八、【课后反思】
本专题教学加深了学生对我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建立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一带一路”倡议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等塑造我国国际形象和提升话语权所起到的作用的理解,以当前的热点问题为切入点,运用大量最新的数据案例等教学材料,使每个知识点自然地导入引伸并合理设计问题,激发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主动与老师协同学习,提升教学的实效性。
九、【参考书目】
1.习近平:《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
2.习近平:《习近平谈“一带一路”》,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
3.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和平发展》,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
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外文出版社2018版
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版
7.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新时代面对面——理论热点面对面.2018》,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
8、《大变局下的世界趋势与中国作为》张亚勇、王永志,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9、《2020上半年,中国元首“云外交”为世界注入信心》中国日报网
10、《学习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