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导读: 青山环抱,绿水流翠;木楼相依,万瓦如鳞。这里是“精准扶贫”首倡地,被视为中国脱贫攻坚的“地标”。 住在这里的苗族老人龙德成不用公历纪年,但有一个年份,她张口就能说出来——2013年。 那一年,十八洞开,风起苗寨。一场精准扶贫的波澜大幕从这里开启。 那一年,习近平总书记不远千里来到美丽的湖南湘西十八洞村。在龙德成家院子里的晒谷场上,面对围坐在身边的父老乡亲,总书记首次提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论述。从此,十八洞村按下了发展“快进键”,犹如凤凰涅槃。 穷,就从根上拔。 过去的十八洞村贫穷落后,“山沟两岔穷疙瘩,每天红薯苞谷粑。要想吃顿大米饭,除非生病有娃娃。”村民们为了讨生活,大多选择外出打工,龙先兰就是其中之一。 2014年初,花垣县委派出的扶贫工作队到了十八洞村,为村民们量身定做了扶贫方案。村民龙先兰开始尝试养蜂、割蜜,第一年就收入5000多元。 有了一技之长和收入,也就有了娶媳妇的底气。2017年1月,龙先兰迎娶了心上人。 五个多月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太原主持召开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时,欣慰地提到这个细节:“2013年我到过的湖南湘西州十八洞村,3年多时间摘掉了贫穷帽子,实现了全部脱贫,当年的40个光棍已有一半成了家,而且新娘都是外村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走遍14个集中连片特困区,足迹遍及雪域高原、天山南北、西南边陲…… “我们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全面小康一个也不能少,哪个少数民族也不能少,大家都要过上全面小康的生活。” 小康社会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民孜孜以求的美好理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党的十九大明确,到建党一百年时建成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目前,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进展和历史性成就,已经进入决战决胜阶段。我们要聚焦短板弱项,提高发展质量,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一、小康社会的深刻意蕴 小康社会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追求的理想社会状态。回顾几千年的历史,丰衣足食一直是中国老百姓最朴素的追求和愿望。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从救亡图存到推翻三座大山,从改变一穷二白面貌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不断推进改革开放,一直在为过上幸福美好生活而努力奋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日就是全面见证中国奇迹之时,中国人民将在全面解决温饱问题的基础上,过上殷实宽裕的生活。这将是中国历史上亘古未有的伟大跨越,也是中国对人类社会的伟大贡献。 纵观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我们党始终紧紧扭住这个奋斗目标,一茬接着一茬干,一棒接着一棒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蓝图正在逐步变成现实。从2000年到2020年,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不懈为“全面小康”奋斗的20年,也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快、社会秩序最稳定、人民群众享受实惠最多、国际影响力最大的20年。其中,2010年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10年,不仅使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迈向强起来,而且对世界大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1、小康社会的历史沿革及深刻内涵 古人曾在龟甲、青铜器之上刻下“康”的原始形态,以农具打稻穗掉落稻壳的古朴形象描绘出他们眼中的“康”。俗话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当丰收时节,遍地都是饱满的稻谷,漫天都是飘扬的稻香,粮食的充足给人们带来内心的安宁和生活的安定。由此,“康”开始蕴含了丰足、富裕、幸福等美好意愿。 “民亦劳止,汔于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2000多年前的歌谣,传达出人们对富足生活的朴素愿望,“小康”一词也逐渐成为国家社会稳定、人们安居乐业的代名词。作为一种社会模式,“小康”又总是与“大同”紧紧联系在一起。《礼记·礼运》将“小康”描述为仅次于“大同”的理想社会状态,那是一个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虽不言富但衣食无忧的社会。 小康是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梦想,蕴含着华夏子孙对幸福生活的恒久守望。然而,从漫长的封建社会到民生凋敝的近代,“小康”却一直是遥不可及的奢望,历朝历代人们真正能够吃饱穿暖的岁月屈指可数。夏商周时期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随着“家天下”取代“公天下”,从衣不遮体的原始社会进入了食不果腹的奴隶社会;春秋战国群雄争霸、烽烟四起,各诸侯国民众颠沛流离、寝食难安;秦朝统一六国,老百姓却不堪苛政之苦;汉朝内忧外患始终不断;魏晋南北朝又是一个乱世之秋,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唐宋到明清鼎盛时期累计不过百年,更多的年岁是国库虚空、徭役繁重,战争不止、起义不断,清末更是民不聊生。此所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在生产力落后和私有制条件下,在漫长的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社会中,小康生活只是一个迷梦。 久困于穷,冀以小康。走进小康生活是中华民族不懈追求的千年梦想,更是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不改、前赴后继的百年拼搏。我们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坚定扛起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历史重任,不断赋予“小康”这个美好愿景新的时代内涵。今天,“小康”这个古老的词汇,以其厚重的历史感和使命感,诠释着中国道路、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以其特有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激励着中华儿女一步一个脚印,在拼搏和奋斗中去实现这个千年期盼。 1979年12月,邓小平第一次用“小康”概念来描述“中国式的现代化”,随后把小康社会与“三步走”的战略结合在一起。进入21世纪后,邓小平所设想的小康建设目标已在总体上实现,但还是低水平、不全面、不平衡的小康社会。 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我们要在本世纪的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党的十八大首次明确提出要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12年11月15日,在党的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用朴实的语言,清晰生动地表达了全面小康的内涵: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 2、全面小康社会的基本目标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小康目标内涵不断丰富,小康社会建设持续加强。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更具明确政策导向、更加针对发展难题、更好顺应人民意愿的新要求,以确保到2020年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是发展改革成果真正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全面发展的小康社会,是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基础的小康社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调的不仅是“小康”,更重要的也是更难做到的是“全面”。“小康”讲的是发展水平,“全面”讲的是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小康,覆盖的领域要全面,是“五位一体”全面进步;全面小康,覆盖的人口要全面,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全面小康,覆盖的区域要全面,是城乡区域共同的小康。 (一)全面小康是五位一体全面进步的小康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一个有机整体,经济建设是根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增加经济总量,努力改善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实现人民安居乐业和国家长治久安。 政治建设是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本质特征是坚持党的领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离不开党的全面领导;与此同时,只有充分发扬民主,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凝聚起推进历史前进的强大动力。 文化建设是灵魂,作为一个全面进步的小康,没有文化的支撑力量就没有真正的繁荣发展。 社会建设是条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及推动平安中国建设是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全面小康的重大战略举措,是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成果,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然要求。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未来,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上从生存发展的根本利益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 (二)全面小康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 “公与平者,即国之基址也。”全面小康,覆盖的人口要全面,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要还有一家一户乃至一个人没有解决基本生活问题,我们就不能安之若素。”把特殊困难群众的生活保障好,是民政部门的基本职责,是解决贫中之贫、困中之困的必然要求。截至2019年底,全国共有4316.6万人被纳入最低生活保障,468.7万人被纳入特困救助供养,24.2万孤儿被纳入政府保障,分别有1085.7万人、1368.5万人被纳入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2019年,共救助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129.3万人次,给予临时救助917.7万人次。兜底保障特殊困难群众的衣食冷暖,对留守儿童、留守老年人等群体给予必要的监护或关爱,不让他们在全面小康的路上掉队。 大半辈子的贫困户摘掉贫困帽: 2018年10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清远英德市连樟村时,走进贫困户陆奕和家,详细了解他的家庭情况,询问他生活怎么样、有哪些困难。 当时,陆奕和一家六口,只有他一个劳动力,常常入不敷出。他回忆道:“以前我是家里唯一的劳动力,父亲和妻子常年患病,三个小孩还在读书,家里确实比较困难。” 2018年底,在村委会的帮助下,陆奕和申请了5万元的无息贷款,承包了40多亩荒山,种植了麻竹笋。去年,陆奕和仅卖竹笋的年纯收入就三四万元,竹山不忙时,还去村里仙草园、农业科技园务工挣钱……陆奕和还跟朋友合伙开办了益肾子种植场。“前阵子刚卖出去一批益肾子苗,除去成本,我和朋友每人还能分得七八千元。” 最近,陆奕和还到村里乡村振兴学院找了份保安的工作,每天上班8小时,每个月工资两千多元。从家里步行到乡村振兴学院,只需要5分钟,实现了“家门口就业”。2019年,陆奕和把两个孩子送进了大学,供两个孩子读完大学,是他现在最大的心愿。 “我腰不好,没办法干重活,以前一直没有工作,家里靠我老公一个人种植麻竹笋为生,家庭年收入只有三四千元。”54岁的李彩均是英德市连樟村扶贫车间的工人,当了大半辈子的“贫困户”,现在也已摘掉了“贫困帽”。“全靠村里办了扶贫车间,我在家门口也能上班赚钱了。” 生活的改变是从2017年开始的,连樟村建起了一个扶贫车间,招募村里的老人妇女做玩具组装,使贫困户及其他农户在家门口“洗脚上田”,有了长期稳定的务工收入。据了解,该车间总员工高峰期超过100人,工人月工资收入最高达到3000元以上。 经过精准扶贫,连樟村54户贫困户130人去年已全部脱贫。不仅要脱贫还要致富,连樟村正以现代农业产业园、乡村振兴综合示范区为重要平台,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让连樟村产业实现新的跨越式发展,可促进贫困户以及其他村民更好地致富奔小康。 2018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清远英德市连江口镇连樟村考察时强调,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不能少,脱贫致富一个不能落下。至2019年底,全省有劳动能力相对贫困户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560元,累计160万相对贫困人口实现脱贫,90%以上的相对贫困村达到出列标准。2020年广东实施挂牌督战集中攻坚,积极稳妥做好脱贫退出工作,确保2020年6月底前现行标准下相对贫困人口和相对贫困村全部实现出列退出。 连樟村的脱贫“秘诀”是搞好“家门口的就业”。2017年起,连樟村建立“扶贫车间”,村民培训后在家门口就可以务工,该车间工人高峰期超过100人,工人月工资收入最高3000元以上。连樟村果菜茶农业产业园等也吸收了大量村民来务工,130元一天,村民繁忙时节月收入近四千元。此外,很多连樟村村民利用村里的摊位,向游客售卖农产品,或者利用直播等方式在线上带货。 就业是民生之本、财富之源。习近平总书记说:“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增加就业是最有效最直接的脱贫方式,长期坚持还可以有效解决贫困代际传递问题。”而“家门口的就业”不仅解决脱贫问题,还能让贫困群众照顾家里,享受到乡村振兴等发展红利,提升了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家门口的就业”给了奋斗者们更多的发展机会,也让脱贫奔小康的步伐更加坚实。 案例:“国家拉我一把,好日子还要靠自己拼搏” 从2016年到2019年,6372户29381位搬迁群众陆续迁入贵州省毕节市的柏杨林安置点,其中包括5608户25895位建档立卡的贫困户。 现在,柏杨林街道上的餐馆便利店越来越多,配套的4个学校也建起来了,覆盖了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 贫困户张同启家里一共5口人,2018年他们搬进了柏杨林扶贫安置点四室一厅的新房子里。柏杨林社区为张同启介绍了在当地玻璃厂开叉车的工作,业余时间他还送水补贴家用。妻子李飞在扶贫车间学习了加工电子零件的技能,“一开始一天能做几十个,慢慢一天能做200多个了”。虽然加工一个零件只有一毛三分钱,但是加工电子零件不需要坐班,在家边照顾孩子边赚钱让她非常满足。勤劳致富给了他们好日子的新盼头,张同启说,“国家给了我这么好的政策,只是拉我一把,还是要靠自己去拼搏。能干出什么成果都行,只要尽力去做。”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列为三大攻坚战之一。精准脱贫攻坚战,要求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不搞大水漫灌,不搞“手榴弹炸跳蚤”,而是要因村因户因人施策,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扶贫扶到点上扶到根上。 (三)全面小康是城乡区域共同发展的小康 习总书记强调,“全面小康,覆盖的区域要全面,是城乡区域共同的小康”。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区自然资源禀赋差别之大在世界上是少有的,统筹区域发展从来都是一个重大问题。 打开中国地图,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大地上,从南到北、由东到西,自然状况多样,气候条件复杂。平原、水网、丘陵、喀斯特和丹霞地貌、草原、沙漠和雪域高原,共存于祖国辽阔版图中。从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递减至500米以下,由西到东的三大阶梯差异明显,气候迥异;地区间降水分布极其不均,荒漠化土地分布广泛;以“胡焕庸线”为界,东南人口密集,西北人口稀疏。再加上历史、文化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原因,区域发展差别大问题十分突出。这样的国情,有利于形成广泛分工、强大市场和广阔回旋余地,同时也会产生不平衡不协调问题。 (四)全面小康是标准不断变化的小康 我们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总是根据人民意愿和事业发展需要,提出富有感召力的奋斗目标。 最初的小康社会标准,是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同志在会见来访的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提出,中国现代化所要达到的是“小康社会”目标。他曾经说:“翻两番,国民生产总值人均达到八百美元,就是到本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这个小康社会,叫做中国式的现代化。 提出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以来,根据实践的发展、认识的深化,我们党不断赋予其新的内涵,团结带领人民为之不懈奋斗。 党的十八大根据国内外形势新变化,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进行了充实和完善,提出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的新要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到建党一百年时建成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 这些要求,与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和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相衔接,也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相一致,符合实际、顺应民意。 二、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到建党一百年时建成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 创造条件让人们都能靠勤劳双手迎接幸福;保障公平正义、化解社会矛盾;创新社会管理,让人们更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迈向全面小康社会进程中,更加和谐的社会不断凝聚力量、创造伟业,让更多平凡的人生扬帆起航,带着幸福的笑容驶向更美好的生活。 一是经济实力大幅跃升。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强大物质基础。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深化改革开放,推动我国经济稳健前行。 201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990865亿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达到14.4万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二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276美元,稳居上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与高收入国家差距进一步缩小。社会生产力水平进一步增强,粮食总产量连续5年稳定在6.5亿吨以上,制造业增加值连续10年居世界首位。2013—2019年,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年均贡献率接近30%,成为带动世界经济增长的火车头。 二是经济结构逐步优化。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全国上下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大力转方式、调结构、促转型,稳步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呈现新面貌。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显现。 2019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首次突破40万亿元,达到41.2万亿元。2013—2019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年均贡献率为60.5%。产业结构优化升级。2019年,规模以上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为14.4%,比2012年提高5.0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53.9%,提高8.4个百分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呈现新格局。东中西和东北“四大板块”联动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快落实。2019年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升至60.60%。 三是基础设施日益完善。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有力支撑。各地区各部门持续加大惠民生增后劲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我国基础设施规模继续扩大,技术水平不断提升,综合效益持续显现。交通建设突飞猛进。 2019年末,高速铁路营业里程突破3.5万公里,占全球高铁里程2/3以上;高速公路里程达15.0万公里,比2012年末增长55.5%。通信水平全面提升,全球最大的移动宽带网基本建成。2019年末,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44928万户,比2012年末增长1.6倍;全年移动互联网用户接入流量1220亿GB。能源水利基础保障作用增强。2019年,能源生产总量比2012年增长13.1%,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超过10亿亩。 四是民主法治建设不断加强。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制度保障。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制度建设全面加强。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全面从严治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明显提高。 截至2019年底,中国共产党党员总数达到9191.4万名,党的基层组织共468.1万个。人民群众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制度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优越性充分发挥,爱国统一战线更加巩固。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深入推进,宪法得到全面贯彻实施,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五是创新引领作用凸显。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动力。全国上下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育壮大新动能,加快发展新经济,大力发展教育,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不竭动力。研发投入持续扩大。 2019年,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比2012年增长1.1倍,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为2.19%,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新产业新业态新产品茁壮成长。2015—2019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实际增长10.4%。2019年,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达20.7%。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报告显示,2019年我国创新指数上升到世界第十四位。教育科技发展硕果累累,我国在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超级计算、量子通信、大飞机制造等基础和前沿领域取得一大批标志性成果。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由2015年的10.2年提高至2018年的10.6年,教育水平跃居世界中上行列。 案例:论克卖的“手撕钢” 它薄如蝉翼,厚度只有0.02mm,不到A4纸的1/4,它的学名叫宽幅软态不锈钢精密箔材,是山西太钢不锈钢精密带钢有限公司出品的新产品,因可以用手轻易撕开,被形象地称为“手撕钢”。 常规钢铁是按吨卖,而“手撕钢”是论克卖。“手撕钢”堪称钢铁行业皇冠上的明珠,广泛应用于军工核电、航空航天、新能源等高端制造业,支撑国家战略发展。由于技术质量指标严、工艺控制难度大,制造技术长期掌握在少数发达国家手中。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是国之重器、国之利器,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上,必须依靠自力更生、自主创新,为新中国炼出第一炉不锈钢的太钢人深知,材料是制造业之骨,没有关键材料的创新,就没有中国制造的强大。 为打破垄断,太钢用了两年时间,攻克了175个设备难题、452个工艺难题,自主研发的“手撕钢”不仅达到了国外品质,而且超越了其宽度规格。 2020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太钢不锈钢精密带钢有限公司的车间里考察,他拿起一片“手撕钢”仔细察看,用手指轻轻扭折了一下,不禁称赞:“工艺确实好,就像锡纸一样薄,百炼钢做成了绕指柔。” “柔”的背后是千锤百炼的“韧”。那是2016年,作为不锈钢板块旗下的“小众”公司,精密带钢公司日子过得并不如意。当时,主要生产的0.5mm的不锈钢材料并无特别的竞争力,再薄的不锈钢箔材虽然价值高、市场好,但技术又实现不了。“别人能干的事,我们中国人为什么不能干?”也是这年,王天翔来到精密带钢公司担任总经理,他下决心攻克一些高端产品技术,就以“0.02mm”这个不锈钢的极限厚度,作为切入点。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手撕钢”生产需要大约20道工序,要突破钢质纯净度、产线工艺、控制水平、高等级表面精度、产品性能这5大核心技术难关。其中最大的难题之一是轧制。0.05mm、0.03mm、0.02mm,每往薄轧制0.01mm,就意味着20个轧辊进行组合的辊系需要重新配备,可辊系组合高达2万多种。 这还不是最难的,断带、抽带、钢带炸裂等问题随时困扰着他们。只要一断带,随着“嘭”一声巨响,前期所有的付出,顷刻间化为乌有。作为“手撕钢”项目技术负责人的廖席,好几次徘徊在崩溃的边缘,跟王天翔请求:“总是一无所获,换别人吧,我实在坚持不了!” “怎么没有收获?你办公室将近1米高的笔记本就是收获!失败中找到的、解决的上千个问题就是收获!这口气不能松,再坚持一下!”王天翔鼓励他说。为了攻克难题,头脑风暴式的“白板分析法”应运而生。“轧机手动穿带方式、生产走步与过程中张力调整及变化……”这些写在白板上的若干难题,两年来,占据着他们的白天与黑夜。 就这样,从一开始由于抽带、断带,轧机都没法起步,到历经700多次的试验,经过无数次辊系配置的优化、设备的调试,最终换来了成功。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不少企业面临困难,而“手撕钢”却供不应求,今年1—4月份,出口订单较去年同期增加近7成。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钢铁从“按吨卖”到“论克卖”背后的原因或许就蕴含于此。长期以来,山西兴于煤、困于煤,一煤独大导致产业单一。今年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山西,为山西发展把脉问诊,勉励山西争取早日蹚出一条转型发展的新路子。如何转型发展?如何蹚出一条新路?太钢给出了答案,创新、创新、再创新!太钢人深知: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只有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实现突破,才能把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灵魂,也是国家前进的动力。我国要实现高质量发展,要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色更足、质量更高,就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新发展理念,增强发展动力,核心在创新,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 六是文化建设迈出新步伐。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精神支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稳步提升,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 2019年末,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3196个、博物馆5119个,分别比2012年末增加120个、2050个。文化产业快速发展。2018年,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4.48%,比2012年提高1.1个百分点。全年健身日益普及,2019年有近4亿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竞技体育成绩斐然,2013—2019年我国运动员共获得808个世界冠军。“欢乐春节”“中国文化年(节)”等文化品牌活动遍及全球,中华文化影响力持续扩大。 七是基本公共服务持续加强。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初步构建起覆盖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民生保障能力和群众满意度进一步提高。健康中国建设扎实推进。 2019年末,全国卫生技术人员数比2012年末增长52.1%。居民平均预期寿命由2010年的74.8岁提高到2019年的77.3岁。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构建,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持续增加。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加快推进,2013—2019年中央财政累计支持733万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实施农村危房改造。2019年,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分别达到39.8、48.9平方米。 八是生态文明建设呈现新气象。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色所在。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大力推进节能降耗,努力打造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宜居生态,绿色发展进程加快。 2019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12年下降24.6%。环境质量明显改善。2019年,全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82.0%;地表水质量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74.9%,比2015年提高8.9个百分点。生态保护修复全面加强。2019年底,全国共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74个。2019年,完成造林面积739万公顷,比2012年增长25.3%;年末森林覆盖率达到22.96%。 九是人民生活显著改善。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标志。更加注重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全力推进脱贫攻坚,积极扩就业增收入促消费,14亿中国人在共同富裕道路上迈出坚实步伐。 脱贫攻坚成就举世瞩目,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从2012年末的9899万人减少到2019年末的551万人,贫困发生率从10.2%降至0.6%。2013—2019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7.1%,快于同期人均GDP年均增速。居民生活质量显著提升。2019年,全国居民恩格尔系数降至28.2%;每百户家用汽车拥有量达35.3辆,比2013年增长1.1倍。 这些新的目标要求,与党的十六大以来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要求相衔接,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相一致,进一步明确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内涵,体现了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统一,体现了战略性和操作性相结合。 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从党的十九大到党的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考虑更长远时期的发展要求,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样才能建成高质量的小康社会,才能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更为牢固的基础。 江西吉安县:“90后”小伙带领乡亲奔跑在小康路上 1户,2户……几人,十几人……肖民禄的脱贫奔小康队伍,加入的村民正不断增加。肖民禄是江西省吉安县梅塘镇河源村人,“90后”的他,大学一毕业就回到家乡当了农民。谈起肖民禄,村里人都竖起大拇指:“这伢崽真不错,真不简单!” 约过几次肖民禄,但他一直很忙。6月18日,天刚刚泛白,记者去村里“堵”他。一大早,肖民禄开着面包车就近卖了一车鸡回到养殖基地。匆忙吃过早饭,又打电话给周边几个养殖户,询问小鸡打疫苗的情况……一阵忙碌之后,他才连声“抱歉”地走向记者。肖民禄皮肤黝黑个儿小,说话腼腆,聊到脱贫和小康生活,肖民禄掰着手指算自己的年收入:“能赚个20万元吧。” “民禄这孩子,虽然从小没了娘,但他不自卑,特别乐观而又乐于助人,和村里人关系处得非常好。小时候他就爱帮老人割禾莳田、拉肥,现在有了致富门路也能想着大家,有做大事的模样。” 据村干部介绍,刚脱贫没几年的肖民禄,现在带着几户贫困户养鸡。贫困户肖润芽每年跟着小肖养2万多只鸡,赚了钱,脱了贫,结了婚,还盘算着在县城买房。 “我很小就没娘,不能让别人瞧不起,长大了我要活出个人样!”今年27岁的肖民禄,从懂事起就一直这样激励自己。2015年6月,他从省里一所职业学院畜牧兽医专业毕业,便回乡创业。当时,肖民禄的想法很简单,就是利用所学的规模化养殖技术先自己脱贫,让辛苦半辈子的父亲过上好日子。渐渐地,他的格局大了:自己富算不了什么,带动贫困户一起富才带劲。 2018年7月,作为脱贫的基层代表,肖民禄畅谈了自己创业脱贫经历。他每天连轴转,带着村民一起养鸡,还免费当起了养殖户的技术顾问。 肖民禄的养鸡场负责孵化小鸡,养到1斤多再卖给村民养。肖民禄利用自己所学,对卖出的小鸡提供全程售后服务,不仅有病包治,还免费提供药品。“小肖卖出的鸡品质好、有保障”,这样的好口碑一传十、十传百,远近闻名。 如今,肖民禄的日子越过越红火。“有房有车,生活和美,这算不算小康生活?”肖民禄的话逗乐了现场群众,大家纷纷鼓掌。 村外、乡外许多找不到致富产业的村民,也跟着他学习规模化养殖技术。他还把在外地市场拓宽的销路贡献出来,帮助大家多养快销,增加收入,早日脱贫致富。“大家一起养殖,大家一起富。”肖民禄青春的笑脸,映衬着养殖基地门口“诚实劳动土成金,科学发展穷变富”的对联,显得格外灿烂。 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肖民禄不怕苦,不怕累,利用所学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一家人过上了富足安康的生活。 面对生活的贫穷,肖民禄没有抱怨,用智慧和汗水,不仅让自己一家摆脱贫困,还带领村民一起脱贫致富,展现了当代大学生的青春风采,也让自己在追梦的道路上不断实现人生价值。 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奋斗的青春最美丽。肖民禄正以自己的行动书写着时代的答卷,书写着青春的担当。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征程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并根据我国发展条件和国际国内形势,提出了分“两步走”的战略举措。这“两步走”中的第一步,即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步,即在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础上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首先走好第一步,即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用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第一步走稳走好了,才有信心迈出第二步。这表明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中的历史地位,也表明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之间的实践进程。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自觉把“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作为紧密联系、相互衔接和逐步递进的目标任务来进行总体谋划和推进。早在201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就明确指出,中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实现这个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向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了需要一鼓作气向终点线冲刺的历史时刻。今后五年党和国家各项任务,归结起来就是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伟大胜利,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作出全面部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要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特别是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案例——站在黑龙江省鹤岗市沿河社区宽敞明亮的办事大厅门前,望着眼前干净整洁的群众广场、栋栋亮着灯光的居民楼,沿河社区党支部书记、主任姜霞感慨万千。 过去的沿河社区,低矮的破旧砖房煤烟呛人,崎岖的羊肠小路泥泞难行,这边是百姓抱怨,那边是社区干部叫苦不迭。 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2013年,鹤岗市大面积启动棚户区改造工程,群众住进了楼房,但新问题又来了。“1.2平方公里内住着1.6万人,拆迁后其他社区的棚户区居民也涌入沿河社区,这里变成‘楼房棚户区’。”姜霞说。 首先是改善服务群众的软硬件。借助棚户区改造工程,沿河社区拥有了集办公、服务、居民娱乐为一体的建筑面积约1500平方米的综合楼,还修建了占地面积约2万平方米的休闲广场。 67岁的房广英是沿河社区退休的老主任,在综合楼新图书室,她与许多居民有了看书休闲的地方。 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取得新进展,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和标志。 现在社区服务也基本“归纳”到了一部手机里。兴建路街道办事处主任戚欣介绍,办事处不仅通过公众号满足了居民办事、咨询的需要,还在微信群中为辖区居民及时发布最新通知、推送优惠政策等。 解决了“事”的问题,更复杂的“人”的问题又摆在了桌面上。人口复杂且相对贫困,“吵架的多、互助的少”。 为此,沿河社区等社区工作人员定期深入每家每户中与居民面对面沟通,还进行普法教育、治安联防等工作。一些社区干部说,过去调和邻里关系是很重要的工作,现在一年都不一定有一次调解纠纷的活儿。 时代在召唤,人民在期盼。古老中华大地上,一个更和谐的社会,正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强大动能。 2、党的领导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保证 新中国成立70多年的历史充分证明,我国取得的伟大成就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最大的制度优势。这个结论,从规律上揭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核心地位和核心作用的重大意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中国共产党提出来的,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伟大胜利,关键在党。”在党领导人民不懈奋斗的行动逻辑中,决胜全面小康关键在党,这是邓小平同志关于“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论断的现实演绎。以坚持党的领导落实好“在党”这个关键,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就有成功获胜的保证。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和人民的事业,事关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利益。从根本上说,实现这个奋斗目标不是追求共产党的执政业绩,而是为了体现并满足让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执政诉求。这是决胜全面小康关键在党的道理所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决于全体中国人民齐心合力,坚持党的领导是凝聚党心民心的关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通过党的领导实现全党全国人民团结一致的共同奋斗。 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胜利,必须靠党的领导来把握正确方向。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在赋予小康社会以现代化的涵义时就明确指出,中国的现代化前面有“社会主义”的限定词。这就决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习近平总书记曾形象地说,“我国发展航船要抵达全面小康社会的彼岸”,需要“中国共产党为这艘巨轮掌好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提高党把握方向、谋划全局、提出战略、制定政策、推进改革的能力,为发展航船定好向、掌好舵”。中国人民需要和期待建成的全面小康社会,没有党的有力领导,就会搁浅抛锚,甚至偏离正确的航向。 全面小康社会能不能如期建成,检验党的领导是不是有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我们党要带领人民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不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这场考试的继续。”中国共产党在近百年实践中,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考试已经以满分而结束,领导人民为建设社会主义而奋斗的考试还在过程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长期执政考试中的一道大题目,只有以党的领导为决胜全面小康提供根本保证,才能交上“赶考”的出色答卷。 案例——以非常之功打好这场硬仗(凝聚脱贫攻坚的精气神) 在帕米尔高原腹地,新疆最后一个未接入电网的乡合闸送电,乡亲们彻底告别“用电难”;在广西乐业,户户研判工作会及时召开,逐个研判分析现有贫困户的脱贫情况,力保“家家不掉队”;在四川北川,重点农户预警监测台账实现动态管理,建起防止返贫“隔离墙”……距离实现脱贫攻坚目标近在咫尺,广大党员干部正带领群众同时间赛跑、与贫困决战,凝聚起激荡人心的奋进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中国成立前,我们党领导广大农民‘打土豪、分田地’,就是要让广大农民翻身得解放。现在,我们党领导广大农民‘脱贫困、奔小康’,就是要让广大农民过上好日子。”从“翻身得解放”到“过上好日子”,真挚的愿望,联结着过去、现在和未来,映照着不变的初心。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我们党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走过近百年风雨而风华正茂,正是因为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永远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千方百计为人民谋幸福。 铭记初心,就要增强责任感、紧迫感,时刻将群众安危冷暖记挂在心。习近平总书记曾深情讲述自己对困难群众的牵挂:“他们的生活存在困难,我感到揪心。他们生活每好一点,我都感到高兴。”坚持人民至上,是具体的、实践的。知行合一,强化问题意识,才能真正把初心写在因应困难、解决问题之中,给困难群众带去温暖和希望。 冲刺最后一程的冲锋号已经吹响,激励我们不畏险阻、勇于担当,更好把脱贫职责扛在肩上,把脱贫任务抓在手上。初心如磐、使命在肩,拿出啃硬骨头的劲头,保持“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迈、“不破楼兰终不还”的韧性,一个堡垒一个堡垒地去拔除,一座山头一座山头地去攻克,我们就一定能汇聚锐不可当的澎湃势能,创造无愧于时代的非凡业绩,兑现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 3、凝心聚力再出发 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不屈不挠、长期奋斗的果实,更是启航新征程、扬帆再出发的动员。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是恢弘壮丽的新征程,更是任重道远的新征程。摆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面前的使命更光荣、任务更艰巨、挑战更严峻、工作更伟大。全体中国人民要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在党的领导下始终保持“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岿然不动”的政治定力和“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拼搏精神,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力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