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学案例 >> 正文
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日期:2013-11-02 01:20:49   发布人:管理员   审核人:   点击:

案例1   艰辛的探索 伟大的创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回顾

  当各种票证成为人们收藏的对象,当“相对过剩”成为人们的口头禅,我们不能忘却的是,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创举。中国共产党人在历经半个世纪的探索后,终于带领人民在改革中找到了一条强国富民之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高尚全说:“10年实践,我国传统的计划经济已经转向市场经济。国有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开始形成;政府职能得到转变,宏观调控体制得到完善;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和保障制度已经建立……这一切都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初步确立。这在中国改革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在广东省物价局工作了20多年的价格专家庄振锡清楚记得,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广东省给每个居民发放的极少票证中,每月2两的猪肉票还非常宝贵。“现在,谁还会凭票买商品呢?在广东,如今除了自来水、电力、煤气、公共交通和烟叶等特殊商品的价格仍然由政府控制外,其余已经全部由市场调节。我们日用商品的丰富程度与发达国家已经没有太大区别。”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3年3月,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将“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写入宪法。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成为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行动纲领。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理论进行了创新和发展,第一次系统阐述了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的理论,肯定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阀门一旦被打开,亿万人民的创造力被激发,无数的市场细胞被激活,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从对旧体制的“破”全面走向新体制的“立”。
管理着中国最大的缝纫机生产基地的民营企业中国飞跃集团董事长邱继宝,每当产品打入一个国家,他就在公司亲手挂上一面这个国家的国旗。现在,公司大厅里已经挂上了100多个国家的国旗,公司生产的工业缝纫机主要品种占据了国际市场的50%。然而,12年前为了接到国外订单,邱继宝是翻墙爬下水道才“混”进广交会现场的。“因为我们是民营企业,当时没有资格参加广交会。”邱继宝说,“现在‘墙’翻过去了,我们不仅成为国家重点出口企业,还在国外建立了30多个分公司和生产基地。市场经济体制给了民营企业平等的地位,我们扬眉吐气,如鱼得水。”
完善所有制结构,最终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成了改革中亮点最多的领域,奠定了中国市场经济改革的基础。2000年底,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与三年脱困目标基本实现,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取得重大进展。
在温州,人们用“每天都有新故事”来形容10年来的巨变:每年45亿元产值的眼镜出口到150多个国家和地区,架到了“老外”的“鼻梁”上;一年13亿双的皮鞋相当于全国人均一双;年产值20亿元的金属打火机占据了全世界80%的份额;一把小小的剃须刀不仅占据了全国的半壁江山,还带来了每年12亿元的销售额……700多万温州人中,经商办企业的居然有200多万!在深圳,以率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的,10年间建立和完善了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10大经济体系和8大行政管理体系。近年来深圳市制定的特区法规和政府规章中,有关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经济立法占70%,其中一半以上属于先行一步或有重大突破;市政府还在全国率先主动削减418项项目审批权,凡与市场经济原则相抵触的一律取消。在上海,以浦东开发开放为标志,上海人民以敢为人先的精神,抓住了20世纪的最后一次机遇,打破计划经济的观念束缚,大胆试、大胆闯,终于用短短10年时间创造了大上海的新辉煌,“东方明珠”在市场经济改革中更加璀璨夺目。
   “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是人类社会经济历史上的‘哥德巴赫猜想’,没有成功的先例,全靠我们自己一步步去摸索创新。”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白和金教授说,“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阶段,改革进入了深水区,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化改革。”必须把市场化改革稳步地从体制外向体制内进一步推进,从体制内的表层向深层核心推进,从低端市场向高端市场推进,从国内化向国际化推进,从规范程度低向规范程度高的市场推进。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不可避免地要调整方方面面的利益。随着改革的深化,部分企业破产、职工下岗,农村劳动力流动无序,市场化进程中两极分化,以及腐败现象滋长等等,都会在一定时期内存在。在经济转轨和经济结构调整升级的过程中,不仅过去长期积累的矛盾会显现出来,新的矛盾也会出现。在新形势下,要进一步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
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强化政府管理的法制化,改善政务软环境,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政府管理要实现两个转变,一个是从管治转向维护市场公平竞争和保护产权,二是政府治理与法律治理的观念要创新,从允许性的规定转向禁止性的规定,这样,可以大大提高效率,使企业既有创新的空间,又减少制度性阻碍。杭州市委、市政府每年请社会各界对市委、市政府的职能部门打分,连续2年排名倒数一二名的单位领导一律免职;同时在市民中开通投诉电话,对机关办事人员的作风问题可以随时举报。

思考讨论

1.从“票证经济”到“相对过剩”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2.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10年实践,给我国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带来了怎样的变化?
3.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们还要做好哪些工作?


案例2 新中国55年经济建设成就

辉煌巨变:发展才是硬道理
  新中国成立之初,西方预言家声称:“中国无法靠自己的力量养活自己。”当时,全国粮食总产仅1亿吨,一块优质钢材、一枚建筑铁钉都得依赖进口,工、农业总产值比例为3
7,生产方式极其落后。
  经过55年奋斗,我国经济天翻地覆,粮、棉、油、肉、禽、煤、钢、水泥等主要工农业产品的年产量跃居世界第一,一、二、三产业结构日趋合理,东、中、西部区域差距逐渐缩小,高速路四面畅达,“村村通”遍及乡野,机场港口一派繁忙,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四大工程捷报频传……200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1.6万亿元,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标志着中国走出低收入国家行列,意味着国民经济迈上一个大台阶。我国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七位,对外贸易额居世界第四位,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二位,利用外资居世界第一位。
 国力强盛:直接反映在百姓的衣食住行上
  曾几何时,短缺与生活如影相随,票证与我们朝夕相伴,城里人攥着几十元的月工资节衣缩食,上亿农民的温饱没有解决。而今,人们衣着早已告别“一片蓝灰绿”,五彩缤纷的时装照亮了大街小巷;下馆子成为一种家庭时尚,餐饮业每年进账数千亿元。去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5万多亿元。与此同时,恩格尔系数明显下降。整体消费结构加快升级,开始从生存型消费转向发展型、享受型消费,以汽车、住房、旅游、电信、文化、教育、保健、信贷为主要内容的消费热潮方兴未艾,目前全国手机用户逾3亿户,私人轿车逾500万辆,黄金周出游者数以亿计,商品房销售量迅猛攀升,网上购物、刷卡消费渐受青睐。
  全国从业人员达到7.4亿人,仅近10年即新增就业岗位8000万个。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逾12万亿元,预计至2010年,我国将有1亿个家庭具备中等购买能力。200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847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622元,2004年上半年,这两项指标实际分别增长8.7%和10.9%,尤为可喜的是,农民现金收入增速创下新高。

改革开放:腾飞的强大动力
  世界银行这样评价:“中国只用了一代人的时间,取得了其他国家用了几代人才取得的成就。”
上世纪70年代末,错失20多年发展时机的共和国百业待兴。长期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已经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当时全国价格市场化指数不到10%,各类商品定价由国家严格控制,工业总产值95%以上属指令性计划,企业生产效率十分低下,社会总储蓄的97%来自国有部门,外资外债均为零,外贸依存度低于5%,与国际市场很少互通有无。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嘹亮号角。
1992年,党的十四大宣告,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从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按下手印决定“包产到户”,到深圳特区肩负小平同志“杀出一条血路”的嘱托放胆一搏,从谈“股”色变到证券市场人气旺盛,从“一大二公”到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存,从“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到各级政府部门简政放权、转化职能,从国有企业大刀阔斧的改组改制到财税、金融、外贸、价格、投资、土地、流通、分配、社保等各项制度改革的整体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我们选择了市场经济,就是选择了深化改革。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改革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
   20多年来,中国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发展壮大自己。利用外资从无到有,目前实际吸收外资近5500亿美元,全球跨国公司500强有400多家来华落户,世界排名前列的汽车巨头和世界IT产业100强几乎全部投资中国。在“引进来”的同时,我们也在“走出去”,到2003年底,中国对外投资已逾330亿美元,一大批国内知名企业、自主品牌昂首走向世界。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已形成。
关键时期:全面小康迎复兴
近20多年,改革开放积累的雄厚物质基础,使我们经受住了严重通货膨胀、亚洲金融风暴与通货紧缩、九八特大洪灾、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等严峻挑战和考验,使中国经济这艘巨轮劈波斩浪,始终平稳前行。
  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面临着各种矛盾,面对着新的挑战。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幅员最广的发展中大国,一个很小的问题,乘以13亿,就会变得很大;一个很大的总量,除以13亿,就会变得很小。相对于发达国家,中国的生产力和科技水平仍较落后,人均GDP依然偏低,人均资源不足,城乡二元结构未有改变,还有3000万农民需要解决温饱,2300万城镇人口需要领取最低生活保障金,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任务十分繁重。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审时度势,高瞻远瞩,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确保了各项改革的顺利推进和国民经济的良好发展态势。
 55年前,我们曾为“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而欢庆高歌;55年后,我们更为神州大地的繁荣兴盛而倍感骄傲。55年的发展历程只是一个序曲,未来的中国经济必将奏响更多的壮美乐章!

思考讨论

1.举例说明新中国55年的经济建设成就。
2.为什么说改革开放是我国经济腾飞的强大动力?
3.如何理解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

案例3 所有制格局的变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国营工业的产值在工业总产值中占67.5%,公私合营工业占32.5%,私人资本主义工业完全消灭;在批发商业中,国营和公私合营占97.2%,私营只占2.8%;在零售商业中,国营商业占68.3%,公私合营和合作社商业占27.5%,私营商业占4.2%;在手工业方面,1956年参加手工业合作社的从业人员占全国个体手工业从业人员的97.7%,合作社手工业产值占手工业总产值的92.9%,8.8%,个体手工业者所生产的产值占手工业总产值的7.1%。
1958年4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继续加强对残存的私营工业、个体手工业和对小商小贩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指示》,决定对个体工商业者采取更加严厉的限制和改造措施。一是组织如入社,二是把集体工商业并入或转为国营企业。1958年和1959年两年,有109万人由商业合作店、组并入国营商业。全国10万多个手工业合作社(组)的500多万社员中,转产过渡的占总人数的86.7%。1960年底,留在合作店、组的人员,大约只有90万人。他们虽然保留了合作商店的形式,但大部分归口国营企业统一核算,或按国营办法统负盈亏。农业合作化后保留下来的近3%的个体户,或者是兼营商业或手工业的农户,或者是居住在深山老林里的零散农户,“大跃进”一开始,这些个体农户就被强令加入人民公社。
  经过上述变化,到1961年,个体经济的从业人员仅有100万人,其中手工业者37万人,小商小贩60余万人。十年动乱期间,个体经济更是受到空前的冲击。到1978年底,剩下来的城镇个体劳动者不到15万人,其中个体商业14万人。这样,中国经济基本上由全民所有制经济和集体所有制经济组成。1978年,在工业总产值中,全民所有制工业占80.8%,集体所有制工业占19.2%,个体为零。
  这种单一的所有制结构,是影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的。
  通过改革,我国所有制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全国工业总产值构成中,国有经济的比重已由1978年的77.6%下降到1997年的26.5%(包括控股、参股,则为35%),集体经济由22.2%上升为40.5%,非公有经济已由0.2%上升为32.9%。国有经济在社会总资产中的比重已由1978年的80%以上下降为61%。全国国有企业改组为股份制企业的有3.6万家,总股本5900亿元,国家用57%的股本影响和支配了43%的社会资本。国有经济对社会资本的影响面已明显扩大。据统计,1997年公有制经济对社会资本的影响面已明显扩大,公有制经济所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5.8%。这说明,单一公有制经济的格局已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已基本形成。

思考讨论

1.1978年我国所有制的结构是怎样的?                                                                   2.通过改革,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案例4 俄罗斯私有化教训多

走过了十几年的风风雨雨的私有化道路,俄所有制结构和产权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形成了以非国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所有制体系为基础的市场经济框架,美国和欧盟于2002年夏秋分别承认了俄罗斯的市场经济国家地位。到2002年1月1日,共有13万家国有企业实现了私有化,占私有化之前全部国有企业总数的66%。国有企业成分从1990年的88.6%下降到10.7%,私有成分则从当时的1.2%上升到75.8%,集体与其他混合成分从10.2%变为13.4%。
俄总统普京执政后,承认私有化政策有失误,但他同时也反对重新国有化。“今天根本谈不到、也不应该谈重新分配俄罗斯财产的问题,如果我们允许重新分配财产,遇到的问题和造成的损失可能比过去搞私有化时还要大”。
近年来,俄仍在继续私有化进程和扩大私有化规模,根据俄政府2003年8月制定的未来3年的私有化计划,有1000多家国有公司被列入私有化名单,俄还将对国家控股权占25%到50%之间的企业进行私有化。2006年,还将出售非战略性企业中国家所持50%以上的剩余股份,预计到2008年完成整个私有化进程。
2004年7月29日,俄政府通过了2005年私有化计划和2007年前的私有化基本方针。根据该计划,全俄9222家国有企业中的1324家将在2005年实行私有化。此外,国家还将出售在566家股份公司中所持有的股份,国家在投资通讯公司、俄罗斯航空公司等大型企业中的股份也将出售,但对于一些重要的保证国家安全利益的战略性企业,俄政府将不会对其进行私有化。
有俄罗斯问题专家尖锐的指出,现在回过头看,俄罗斯人的悲剧在于:他们一夜间告别了过去,却不知道今后路在何方;他们向往西方,却不知道如何从此岸到达彼岸。
普京曾指出,沉痛的教训证明,“将外国课本上的抽象模式和公式照搬到俄罗斯,不可能进行真正的改革”。“休克疗法”在俄罗斯的失败说明脱离本国国情、盲目仿效西方的经济模式和理论,是无法医治俄罗斯经济顽症的,俄罗斯必须走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改革之路。
首先,国有资产大量流失。据统计,俄在私有化期间的损失总计为9500万亿卢布,约合1.7万亿美元,其中经济损失为1万亿美元,社会损失为0.7万亿美元。这相当于1996年国内生产总值的4.2倍,相当于二战期间损失的2.5倍。有专家估算,由于低价出售国有资产,国家损失至少1万亿美元。
其次,经济长期衰退。伴随着私有化及其他一系列改革,俄经济出现了连续7年的雪崩式滑坡。据统计,俄经济转轨10年中,有7年经济是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累计下降近40%,工业下降46%,农业下降40%,国内生产总值降幅超过俄历史上降幅最大的三个时期。
再次,贫富分化加剧。2002年上半年,占俄人口总数10%的最富有阶层的收入占全民总收入的32.9%,而10%的最贫困居民收入仅占全民总收入的2.3%。据调查显示,真正在私有化中分得好处的只有70万——90万人。
最后,经济转轨以来,俄罗斯的综合国力和产业竞争力均呈不断下降趋势。普京在纲领性文章《千年之交的俄罗斯》中承认,俄罗斯已不属于当代世界中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最高的国家,20世纪90年代俄国国内生产总值下降近50%,仅相当于美国的1/10,中国的1/5,俄罗斯与先进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正在被推入第三世界的行列。
尽管俄私有化存在种种问题和出现了一些不良后果,但有专家指出,俄私有化进程将不可逆转。
首先,私有化奠定了新的经济增长基础。私有化迫使新的所有者适应由国家给“米”下锅到市场找“米”下锅的经营方式转变。近5年俄经济走出低谷,步入稳定增长轨道。2001年,私有企业就业人数达到3115万人,占全国就业人口总数的47.9%。
私有化促进了新的市场调控机制的形成。私有化使经济非官僚化、经济法制化进程加速,政府机构不断“瘦身”,逐渐成为“小政府”。此外,私有阶层及新型社会价值形态基本形成。总之,俄私有化进程尚未完成,私有化作为俄的基本国策不会改变,更不会发生逆转,还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继续进行下去。

思考讨论

1.对于俄罗斯的普通大众来说,俄罗斯私有化为什么是一段挥之不去的苦涩回忆?
2.从俄罗斯私有化的教训启示中,论证中国选择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正确性。


案例5 温州——民营经济发展历程的经典微缩

改革开放20多年来,在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指引下,温州民营经济快速崛起并迅猛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据统计从1978年到2002年,温州市国内生产总值从13亿元增加到1055亿元,翻了六番多;财政收入从1.35亿元增加到126亿元,翻了六番多。其中,民营经济在全市国内生产总值中占85%,在工商业中占98%,在上交税收中占80%。今天的温州已成为我国民营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温州民营经济从起步到发展壮大,是在曲折中前进,在争论中发展,在探索中壮大。其由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进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以家庭企业为普遍形式的起始阶段,是温州民营经济发展的第一阶段。改革开放初期,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在中央鼓励和扶持农民发展家庭副业的政策指导下,素有商业精神和商品意识的温州人,面对人多地少!国有和集体经济薄弱的现实,开始积极寻找启动经济发展的有效形式,于是前店后厂式的家庭作坊企业便异军突起,遍地开花。1980年底,仅市区经工商部门登记的个体户就有1844户;至1985年,全市个体工商户即达130437户。伴随着家庭手工业的兴起,区域性的产销基地即专业市场随之发展起来,早期文明遐迩的有桥头镇的纽扣市场!柳市镇的低压电器市场等十大专业市场。这一阶段的温州民营经济,其主要特征可概括为:以家庭企业为基础,以专业市场和小城镇为依托,以购销员为纽带的小商品大市场。
   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期,以股份合作制企业为典型形式的过渡阶段,是温州民营经济发展的第二阶段。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后,温州民营经济经过一段家庭企业原始发展,开始走上联合发展股份合作经济的道路。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趋烈,单个家庭企业在很多方面已难以抗击市场风险,需要几个家庭企业联合起来组成经济合作体,共同参与市场竞争,降低风险;另一方面,面对当时姓“社”姓“资”争论,以及由此招来的温州已不是社会主义的种种非议和巨大压力,温州市委市政府从1987年相继出台了8个关于股份合作制企业的文件,规定两个以上投资者(即股东下限为2人)组建的企业都属于股份合作范畴,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组成部分,大力支持家庭企业通过合伙或合作的形式,联合发展股份合作企业。温州的民营经济由此进入股份合作制企业的快速发展阶段,温州也一举成为中国股份合作制企业的发祥地。1993年,温州股份合作企业达到36887家。至此,温州的民营经济已初具规模,并基本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奠定了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公司制企业为代表形式的发展阶段,是温州民营经济发展的第三阶段。
随着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和党十四大的召开,以及公司制条例和公司法的先后出台,温州的民营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温州的股份合作企业脱胎于家庭企业,在股本结构上呈现集中化的趋势,带有浓厚的家族色彩,显然不适应现代化经济发展的要求,于是对股份合作企业进行改造和改革已成为必然。在实施以提高经济整体素质为核心的二次创业发展战略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温州着力对众多民营股份合作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公司制企业替代股份合作制企业,逐步成为温州民营经济的代表形式。至2001年,全市公司制企业发展到20543家,其中绝大多数为有限责任公司的民营企业。规模较大的公司还以资本或品牌为纽带,联合一批中小企业组建了企业集团,如正泰集团!德力西集团等。从股份合作制企业向股份公司或有限责任公司特别是企业集团的演变,是温州民营经济在制度结构上从非正规制约向正规制约的进一步创新,为温州民营经济的新发展孕育了条件。
温州民营经济从第一家个体工商户诞生起到今天,走过了一条曲折发展的道路,呈现出一派勃勃生机和旺盛活力。民营经济之所以能在温州快速发展,不断壮大,必有其内在的发展动因,用当地干部群众总结的一句话来说就是温州民营经济是放出来、逼出来、创出来和扶出来的。
温州民营经济是放出来的。回顾温州民营经济的发展历程,可以清楚地看到,每一次前进,都源于党的十一界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政策。它滥觞于改革开放初期党对农民发展家庭副业的鼓励和扶持,弱冠于党的十二大个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必要的有益的补充,勃发在党的十三大对私营经济的定位,壮大在党的十四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的明确,成熟于党的十五大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定。
温州民营经济是逼出来的。温州当初发展民营经济,并非对民营经济有清晰深刻认识的自觉行动,而是一种被迫无奈的选择。当时温州地少人多(人均耕地面积0.153亩),交通落后(没有铁路、航空),自然资源贫乏(矿产资源几乎没有),国家投资较少(1949年到1978年仅有5159亿元),国营经济和集体经济十分薄弱。在这样的现实条件下,温州人认识到,要尽快摆脱贫困,改变落后面貌,必须探索!寻找!
温州民营经济是创出来的。敢为天下先的温州人在发展民营经济中一马当先,不断创新,创造了诸多全国第一:全国第一份个体私人工商执照,全国第一批股份合作企业,全国第一份私营企业管理条例,全国第一座农民城。温州人在发展民营经济中,时移势易,与时俱进,率先进行市场取向改革,率先发展市场经济,率先进行所有制结构调整,不断进行民营企业的发展创新,才抢得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先机。
温州民营经济是扶出来的。每当发展处在关键时刻,中央领导同志的视察肯定和批示支持,都为温州民营经济的发展消除了疑虑,坚定了信心,吃了定心丸。浙江省委省政府对温州民营经济的发展始终给予保护和支持,坚持不动摇、不张扬、不照搬、不争论、不气馁,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温州地方党委、政府的扶持则体现在民营经济发展的各个阶段。说温州是资本主义典型时,温州顶住层层压力,大力发展股份合作制企业,为民营企业戴上了红帽子,撑起了保护伞,起到了保护和支持民营企业的作用。

思考讨论

   1.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从温州民营经济是放出来、逼出来、创出来和扶出来的之中,有什么样的启示?
   2.温州的民营经济是在多方面的扶持下发展壮大起来的。我国是如何鼓励、支持、引导民营经济发展的?


案例6 贫富中国——城乡收入差距调查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收入分配课题组,经过数年长期跟踪,分别于1988年、1995年、2002年展开三次全国范围的住户调查,就中国城乡收入差距问题得出如下结论:
  中国城乡收入差距世界最高,城乡收入差距仍在扩大
  从1994年开始城乡之间收入差距出现了下降的趋势,但是从1997年起又逐步扩大。2001年居民的人均收入几乎是农村居民的3倍。2002年全国的基尼系数相对于1995年上升了大概两个百分点。如果把非货币因素考虑进去,中国的城乡收入差距是世界上最高的。
  从1995年到2002年,城镇内部的基尼系数的上升幅度最大,农村的基尼系数反而有所下降,然而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却在扩大,城乡之间人均收入比率由1995年的2.8提高到2002年的3.1。
近年来,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增长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自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农民收入增长放缓后,1997年以来,农民收入已连续7年低速增长,不及城镇居民收入增量的1/5。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由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1.8:1左右,扩大到3.1:1。农民收入长期上不去,不仅影响农民生活水平提高,而且影响粮食生产和农产品供给;不仅制约农村经济发展,而且制约整个国民经济增长。
高收入人群收入超常增长
全国收入差距的扩大并不是表现为低收入人群收入状况的恶化,而是表现为高收入人群收入超高速增长。值得欣慰的是,农村的低收入人群组的状况都有某种程度的改善。
2002年全国的基尼系数达到0.454,比1995年高出1.7个百分点。城镇内部的基尼系数的上升幅度最大,比1995年提高了近4个百分点,达到0.319。与此不同的是,农村的基尼系数反而有所下降,从1995年的0.381下降为2002年的0.366,下降幅度非常有限,仅为1.5个百分点。然而,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却在扩大,城乡之间人均收入比率由1995年的2.8提高到2002年的3.1。
2002年收入最高的1%人群组获得了全社会总收入的6.1%,比1995年提高了0.5个百分点;最高的5%人群组获得了总收入的近20%,比1995年提高了1.1个百分点;最高的10%人群组获得了总收入的近32%,比1995年提高了1.2个百分点。这意味着富人变得更富了。
全国高收入人群收入比例的上升主要来自于城镇,而不是农村。相对于1995年,2002年农村中的高收入人群组的收入份额有所下降,这是与农村基尼系数的下降一致的。与农村相比,城镇的高收入人群组的收入份额,虽然低一些,但却是明显上升的,收入最高的1%人群组获得的相对收入份额提高了0.5个百分点,收入最高的5%人群组和10%人群组的相对收入份额分别提高了1.5和2个百分点。
虽然收入最低的5%人群组和10%人群组的相对收入份额处于很低的水平,但是没有出现下降的迹象。也就是说,全国收入差距的扩大并不是表现为低收入人群收入状况的恶化,而是表现为高收入人群收入超高速增长。然而,对城镇样本来说,收入最低人群组的相对收入份额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降低,例如收入最低的1%人群组,5%人群组和10%人群组的相对收入份额分别下降了0.2个、0.6个和1.7个百分点。
城乡收入差距大于城镇和农村内部收入差距
  从收入差距的构成上看,全国的收入差距是由城镇内部收入差距、农村内部收入差距和城乡之间收入差距所构成。在1995年至2002年期间,城镇内部收入差距的贡献率有所提高,提高了7个百分点。与此相反,农村内部收入差距的贡献率有较大幅度下降,由52.7%下降为38.5%。这一变化一方面归结于农村内部收入差距的轻微缩小,另一方面产生于农村人口相对比例的下降。更值得注意的是,城乡之间收入差距对全国总体收入差距的贡献率明显上升,从36%提高到43%。同时,它意味着在2002年全国总体收入差距的2/5以上来自于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这进一步表明了城乡之间收入差距是非常巨大的。
从城乡之间收入差距的相对贡献率来看,西部地区最高,高达58.3%,而东部地区最低,为37%。也就是说,越是相对落后的地区,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就越加明显。
西部地区收入差距大于东部地区
地区之间收入差距贡献率从7.5%提升为8.7%,表明了地区之间收入差距的扩大,而不是缩小。此外,东部地区收入差距的相对贡献率下降了11.6个百分点,而中部和西部地区各自内部收入差距的相对贡献率都在上升,特别是西部地区的贡献率提高了近8个百分点。
  对于东部地区来说,相对于1995年城镇内部的贡献率上升了近一倍,而农村内部的贡献率却下降了46%。不过,东部地区的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的贡献率提高了14%。中部地区贡献率的变化方向与东部大体相同,所不同的是农村内部贡献率的下降幅度很小,而城乡之间贡献率的提高幅度很大,提高了35%。然而,对于西部地区来说,不论是城镇内部和农村内部,还是城乡之间,贡献率都在上升。这意味着西部地区内部收入差距的扩大是全方位的,不仅表现在城镇内部,也表现在农村内部,还表现在城乡之间。从城乡之间收入差距的相对贡献率来看,西部地区最高,高达58.3%,而东部地区最低,为37%。也就是说,越是相对落后的地区,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就越加明显。

思考讨论

1.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的现状如何?
2.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3.缩小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对策是什么?


案例7 水有多缺?水有多贵?

据说,宇航员从太空中看到我们人类所居住的星球,就像一颗蓝色的宝石镶嵌在茫茫宇宙之中。地球之所以能够在宇宙的黑幕中绽放蓝色的光彩,是因为地球的表面绝大部分都被水覆盖。只是如今,虽然地球的蔚蓝并未褪去几分,水资源的匮乏已是不争的事实。孕育了我们五千年文明的母亲河——黄河,早已失去了“奔流到海不复还”的风采,频繁的断流使得它在旱季已无法一亲大海的芳泽。下面数据也许是枯燥的,但它更能说明我国水资源匮乏的严峻现实。
我国的淡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6位,但人均占有量却仅为世界平均水平1/4,列世界第88位;现在全国6680个城市中,有2/3的城市供水不足,有1/3的城市严重缺水;我国酸雨面积达到国土面积的30%,有的地方更严重,酸碱度pH值已经达到3.5,相当于饮醋的程度了。全国的水土流失面积是36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8%,荒漠化面积达到了262.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3%。如果你走进甘肃省民勤县北部的中渠、西渠等湖区乡镇,路边碗口粗的沙枣树大片枯死,到处是成片弃耕的土地,一个个废弃的村庄鲜见人影,昔日的民房惟余残垣断壁。由于严重缺水,地下水位连年下降,民勤县有13万多亩人工沙枣林枯梢衰败,35万亩白茨、红柳等天然沙生植物呈死亡状态。绿洲内部干旱、风沙灾害频繁,年均风沙日数达139天,最大风力11级,沙尘暴日数37天,每年30万亩耕地受灾,有10万亩耕地沙化。为逃避水荒和沙害,数万人被迫举家搬居他乡,44万亩农田一半以上撂荒……
水有多缺?地球上最后一滴水,将是人类的眼泪!
尽管中国号称地大物博,但我们这块古老土地所承载的人口实在是太多了。再丰富的资源,再大的数字,如用13亿这个“分母”一除,就立刻显得太小太小。这大概就是温总理经常引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那令人震撼的古训的寓意所在吧。对于水,我们有多少人,有多大程度的忧患意识呢?多少年来大多数人用起水来十分地奢侈十分地铺张,似乎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并没有把水看作是珍贵的资源。
富兰克林曾说:只要水井不干,我们就不会了解水的价值。节约用水的话题已经讲了很多年,政府颁布了很多节水措施,企业也不断推出了节水产品,可收效并不明显。水价过低,是节水长期难以推广的重要原因。太轻易得到的东西,往往不容易珍惜。有调查显示,当水费支出占家庭收入2%时,居民才会开始注意水费;占家庭收入5%时,人们会认真节水;占家庭收入10%时,人们会主动考虑水的反复使用。提高城市水价,每吨水涨价几毛钱,对相对多数的人们来说,根本不会影响生活开支;但更重要的恐怕在于以此为契机,提高人们自觉的节水意识。
该是普通公民树立节水意识、采取节水行动的时候了,因为水资源是有限的。今天不节约用水,意味着明天会无水可用;今天水价低廉,意味着明天水是天价。
水有多贵?在一定意义上说,水无价!

思考讨论

1.地球上最后一滴水,将是人类的眼泪。从中你能体会到水有多缺?
2.我国的水资源频频告急,以及其它资源严重短缺,对此应如何建设节约型社会?
3.在柏林市施工的建筑业者必须将深挖地基时所产生的地下水集中起来,然后再用水管将地下水送到另一地点,重新注入地下。从中我们得到了什么样的启发?


案例8 当知识遭遇财富

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知识经济”作为一个概念才新鲜出炉。仅仅数年,知识风暴便席卷了全球。这场风暴到了21世纪,不仅没有减弱的迹象,反而越刮越烈。
   1999年,《财富》全球论坛上海年会已经告诉我们,在知识遭遇财富后,世界经济格局陡然发生了巨变。
变化之一:财富榜上面的新面孔更多了。全球500强企业中,虽然传统产业如汽车、炼油、电气、通讯等雄风犹在,但是已经略显疲态。相反,计算机软硬件、证券、保险、生物制药等新兴行业的明星企业,依仗着自身的竞争能力,在沉闷阴郁的经济背景衬托下,更显得耀眼夺目。尤其是微软等一批代表新兴信息产业的企业,更显示出了光明前景。1998年才第一次上榜的微软公司,当时的排名是400位,1999年急剧飙升至284位,而且利润率是500强中最强的。
   1999年,联想集团宣布销售总额突破200亿大关的同时,联想集团总裁柳传志被美国《财富》周刊评选为1999年度亚洲最佳商业人士。到了2000年,发生了一件最具象征意义的事件,那就是:中国企业的老大哥长虹黯然让出销售额的宝座,取而代之的,正是中国信息产业的骄子联想。
变化之二:财富的聚敛时间被大大缩短了。亚马逊网上书店的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杰夫贝佐斯凭着一个经营创意,就在短短几年间,为自己聚敛了近60亿美元的财富。雅虎的创办人扬致远,凭着分类搜索引擎这个发明,获得了30多亿的家身。这种迅速得到认同,迅速聚集财富的方式是以前闻所未闻的。
变化之三:知识英雄横空出世。1999年很多人依然把身着牛仔装上班,个人财富突破1000亿美金的比尔.盖茨当作知识英雄的偶像。但是,也有人觉得年满43岁的盖茨已经显得廉颇老矣。人们追星的目光,更多地倾注于迈克尔戴尔、泰恩韦特这些青年俊杰们,认为他们才是真正的新富豪。知识风暴正在塑造一个个人英雄时代。在以前,那些子承父业的巨富是人人称慕的对象;但如今,只有依靠智慧创业,凭着技术打天下的成功者才能博得众人的青睐。
变化之四:传统产业开始面对强大挑战,人们甚至强行分割出朝阳产业和夕阳产业的鸿沟。虽然雅虎1999年才获得每股2角多点的利润,却并不妨碍它的每股市值高达几百美元,市赢率已经达1700多倍,还仍然被视为极具增值潜力。然而几家欢乐几家愁,当联想集团在20世纪最后一年越上中国企业销售额第一宝座的同时,同样满怀期望挤身于世界500强的长虹集团从占据四年之久的销售状元座位上黯然滑下,与此同时,它的股票值从两年前的30多元跌到十几元,一半以上的市场资金飘然而去。
变化之五:生产方式开始面对强大挑战。也许不久前还是几个人创办的小作坊公司,眨眼间,市值便超过了昔日人人赞叹不已的企业巨霸。在硅谷光芒四射的时候,还有谁记得汽车城底特律曾经拥有的辉煌?
变化之六:知识更新提速再提速,企业竞争激烈更激烈。1999,就在微软处于成就颠峰之时,为什么盖茨一次又一次强调:微软离破产永远只有18个月?就在青岛海尔集团大刀阔斧向世界500强冲刺的时候,为什么连美国人都视为经济强人的张瑞敏,都会说自己如履薄冰,会担心海尔在一夜之间变得什么都不是了?甚至有人撰文指出:比尔.盖茨是上一代的计算机英雄,他强调的是计算机硬件和软件,而下一个社会是网络社会,他落伍了,成了网络一代嘲笑的对象。
变化之七:智慧逐渐成为资金开采的最大宝藏。科学家成为人们争夺的对象,“猎头”成为风险投资业最核心的业务。有人甚至说:只要控制了知识精英的头脑,就控制了世界经济的未来。还有人说:中国科技企业必须改变老板投资,科学家打工的格局,只有这样,科技行业才能既是总裁的世界又是总工的世界;科技企业既是企业家的企业同时又是科学家的企业。更有人说,五十年前帝国主义夹着尾巴逃跑了,二十年前资本家又拎着皮包回来了。他们在中国圈地、建厂、上设备、出产品,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消费浪潮;今天,世界各地的风险投资专家拿着支票飞起来了。他们不圈地、不建厂、不生产,他们只管“猎头”。当然,他们要的不是普通人的头,而是知识精英的智慧。
世界各国已经把网络中国人才的大网张开。有的把研究院设在中国,有的以高薪进行诱惑,还有的干脆把目光瞄准了大专院校。例如微软许多产品就是由中国人开发研制的。该中心的总经理张湘辉博士,是长沙中南工业大学计算机系77级的大学生。他在微软任职的5年里,主持开发了视窗95、视窗98、视窗2000,共计100多种软件。难怪有人说,中国高科技产品的竞争,很可能就是中国知识英雄之间的较量。
变化之八:数字鸿沟加剧国际贫富差距。知识风暴正在形成对全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大碰撞,大冲击。给人们带来了不同的大失落,大欢喜。这就是知识风暴的残酷与魅力。
中华民族是一个充满智慧与创造力的民族。在人类文明历史的长河中,中国人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遥遥领先,震撼世界的发明层出不穷。在智者无敌的年代,12亿中国人的智慧,将是一笔多么巨大的宝藏。难怪有人说:21世纪将是环太平洋世纪,将是中国人的世纪。席卷全球的知识风暴,终于使最富智慧的中华民族迎来民族振兴的最大机遇。中国人开始觉醒,中国人已经开始行动。

思考讨论

1.如何看待21世纪将是环太平洋世纪,将是中国的世纪?
2.中华民族自古就有重视人才的传统。龚自珍呼求: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当代中国是如何重视人才的?如何实施人才强国的战略?

(供稿:卫晓溪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

推荐文章

头条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