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学案例 >> 正文
依靠人民群众 建设道德高地

日期:2013-11-29 09:25:27   发布人:管理员   审核人:   点击:

原文摘要

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人们为54为全国道德模范及265位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的事迹感动得热泪盈眶,也找到了激励自己前进的力量。这些道德模范都是从群众中产生出来的,是长期以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结成的丰硕成果。查看原文>>

一、德耀中华,那些人物背后的故事

1、“诚信老爹”吴恒忠:子债父还美名扬

  吴恒忠,重庆市潼南县花岩镇龙怀村村民。生活在一个贫困小山村的吴恒忠,曾是一名军人,身材不高却精神矍铄。2001年,儿子吴君自立门户,没过多久因家庭贫困,儿媳丢下不满周岁的孩子,离开了这个家。为了养大孩子,吴君借钱买了辆货车跑运输,却不幸因车祸去世,留下了一个4岁的孩子和19万元的债务。

  儿子走了,吴恒忠忍着丧子之痛,主动扛下儿子那19万元的债务。儿子下葬那天,他在儿子坟前说:“你放心,你的债,我来还,孩子,我来养。”面对亡子欠账,吴恒忠老爹不躲不藏。他拿着写满了借钱人的姓名和金额的账本,一户一户上门向债主承诺:“人死账不能了,请你们放心,我一定想办法把儿子欠的债还清,决不赖账。”可19万元的债务,对于吴恒忠来说,无疑是个天文数字。他将山上的撂荒地都开垦出来,一个人耕种了52亩地。只要有了一点积蓄,他就拿去还债。有的债主不忍心看老人家这样辛苦,曾多次主动说不要还了,可吴恒忠总说:“借了钱就一定要还,再说,我答应了我儿子的。”就这样,10年来,吴恒忠信守承诺为儿子还债15万多元。[详细]

颁奖词:以诚待人、守信践诺的为人品格。是你们,用宽广的心胸,标定了人间的公平;是你们,经历困苦,信守承诺,显示了中华文明代代传承的善良天性!那就是,对待他人,将心比心;对待自己,方正严明。

2、“最美教师”张丽莉:教书育人树师德

  张丽莉,中共党员,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十九中学语文教师。在一辆失控客车冲向学生的生死攸关时刻,张丽莉挺身而出,奋力将学生推开,保护了多位花季少年,自己却被卷入车轮下,造成双腿高位截肢。张丽莉舍己救人的英勇壮举感动千千万万人,被人们誉为“最美教师”。

  2012年5月8日,放学时分,张丽莉在路旁疏导学生。正当一群学生走出校门准备过马路时,一辆客车突然失控,撞向学生。千钧一发之际,张丽莉勇扑向前,将车前的学生用力推到一边,自己却被撞倒,车轮从她的大腿辗压过去。被轧伤后她有时清醒有时昏迷,在送往医院的途中,还对大家说:要先救学生!昏迷多天后,她醒来后第一句话是:“那几个孩子没事吧!”经过抢救,虽然脱离生命危险,但她的双腿没有保住,被迫高位截肢。她的亲人和医护人员都不敢想象她知道真相后会是怎样,但她很快接受事实,安慰父亲说:“我很幸运,如果车轮从头上碾过,你们就看不到我了。我救了学生,也保住了命,今后一定会幸福的!”[详细]

颁奖词:见义勇为、勇于担当的无畏精神。是你们,面对灾难和死神大义凛然、知险而上,把平安和生机留给他人;是你们,用流血和牺牲,将灾难和危急变成了人民至上、他人至上的高尚情怀的课堂。

3、“京城雷锋”孙茂芳:雷锋精神放光芒

  孙茂芳,男,汉族,1942年10月生,中共党员,北京军区总医院原副政委。他四十年如一日,无微不至赡养照顾了18位孤残老人,用自己的行动传递了一位退休军人的情怀操守,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精神境界。

  1970年,孙茂芳到北京军区总医院工作后,发现医院所在的南门仓社区有许多困难老人和残疾人,便带领医生护士成立了30户家庭病房,开展上门包户服务活动。他先后赡养照顾18位孤残老人,为其中8位老人养老送终。他服务时间最长的是王炎老太太,连续照顾17年,直到老人90岁时为她送终。老人脾气古怪,对人有戒心,少有好话和笑脸,但孙茂芳始终像儿子对待母亲一样耐心。当老人卧床不起时,他陪床3年半,为她洗脚、端屎端尿。老人终于感动,临终前立下遗嘱,要把价值上千万的四合院和十几万存款赠送给孙茂芳,被他婉言拒绝。他对老人说:“我有责任照顾您一辈子,无权利要您一根草。”一位名叫高志云的孤老,儿去世后孤苦无依,孙茂芳得知后,承诺做老人的儿子,每天陪老人看2个小时电视。老人牙口不好,孙茂芳每天做些软饭送到老人家中,连续送了11年。老人去世后,孙茂芳每年清明节都带着孩子去给老人扫墓,至今已经20年。[详细]

颁奖词:关爱他人、助人为乐的道德情怀。是你们用自己平凡的举动,帮助那些贫病幼弱者,让他们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是你们,用包容世界的同情心,显示了人生价值的所在,让爱与付出成为社会和谐的主旋律。

4、“B超神探”贾立群:医者仁心暖人间

  贾立群,中共党员,北京儿童医院超声科主任。从医36年来,始终秉持“医者仁心”理念,以精湛医术、高尚医德夜以继日地超负荷工作,确诊7万余例患儿疑难疾病,挽救2000多位急危重症患儿的生命,为无数身处绝境的患儿家庭重新点燃美好生活的希望。2009年12月,一名甘肃的8岁女孩,肚子疼了6年,在当地两次开刀都没有找到病因。贾立群做B超时,发现患儿肠子上有个黄豆大小的小囊肿,迅速确定这就是腹疼的原因。做手术时,外科大夫找不到囊肿。贾立群凭着多年的经验,十分自信地对主刀大夫说:“放心,我用探头给您引导。”两小时后手术成功。

  贾立群把患者当亲人,把付出当常态,用耐心、细心、精心、关心,对待所有患者,廉洁从医。为了履行“24小时随叫随到”承诺,他至今仍住在医院附近50平方米的房子里;为婉拒患儿家长感谢塞给红包,他将自己的衣兜缝死,被家长们亲切地称呼为“缝兜大夫”。有一次,他腹部不适,按着肚子完成所有的检查后,才赶到成人医院就诊,医生诊断为患有急性阑尾炎已穿孔坏疽,马上做了急诊手术。面对主刀大夫的不解,他忍着疼痛有气无力地说:“看着家长焦急的目光,我实在不忍心啊!”[详细]

颁奖词:敬业奉献、勤勉做事的职业操守。是你们,几年、十几年、几十年如一日,服务人民、尽心尽力、安贫乐道;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将责任心、使命感化作了坚守的动力,为社会的发展奠定牢固的根基。

5、“中国好兄弟”刘培刘洋:割皮救父孝感动天

  刘培、刘洋,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刘家槽湾村民。他们的父亲刘盛均在湖北襄阳一家汽配厂工作。2013年6月18日凌晨,刘盛均在作业时不慎被高温蒸汽烧伤,全身96%的皮肤烧伤,生命垂危。其间,医院从刘盛均自体取皮做了一次皮肤移植,但效果不佳。医院提出若能从直系亲属身上取皮,是让刘盛均尽快脱离危险的最佳选择。虽然知道大面积取皮存在风险,但刘培、刘洋兄弟俩都试图说服对方,用自己的皮肤去挽救父亲。为此,兄弟两个多次“争吵”,甚至“打架”,都认为父亲供养自己读书多年劳累,一定要舍身救父,不然会一辈子遭受良心的谴责。为了保护弟弟,哥哥刘培趁弟弟上班,偷偷签下了手术单,用自己的头部和背部的皮肤移植到父亲的四肢及腹部,使父亲的恶化病情得到控制。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养育之恩,山高水长。这是经历不幸却又满溢着大爱的一家。灾难没有击垮,却让这个家更为温暖坚强。现在,社会各界已经向他们伸出援助之手,相信晴天会更早来临……[详细]

颁奖词:孝老爱亲、血脉相依的至美真情。是你们用人间大爱,诠释生活的真谛;用人间至孝,显示着超越平凡的勇气。无论天荒地老,无论沧海桑田,是你们的一颗颗赤子之心,见证了中华文明五千年血脉相随。

二、见贤思齐,我们该向道德模范学什么?

1、刻苦钻研好精神——向道德模范学专注

  模范的事迹告诉我们,无论在什么岗位上,都要有刻苦钻研的精神和争创一流的干劲。“金牌焊工”贾向东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把焊接当“绣花”创作。要想成为一名最优秀的焊工,应该怎样?宽窄差和高低差不超过1毫米是行业最高的要求,贾向东凭着对焊接技术的热爱和高度敬业精神,不畏寒暑、潜心钻研,在工作中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对自己所焊的每一道焊口都是认真负责,每一次的焊接都抱着对待一件精雕细琢的艺术品的态度。这就是贾向东对待工作的态度:专注、钻研、勤恳、多练。他把枯燥的焊工工作做出了技术上的成就和高度。从一个农民工到一名焊接专家,贾向东走过了艰辛,付出了辛劳,收获了成功,也教会了我们什么是真正的“金牌焊工”。从贾向东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技术工人的专注和梦想。

小编微评:我们向道德模范学什么?就是要学他们的“专注精干”。“干一行、爱一行”固然重要,但是更高层次的追求是“精一行”。能沉下心来,专注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在这个浮躁的时代,显得是弥足珍贵!

2、兢兢业业有激情——向道德模范学忘我

  做好事不难,但在生死攸关时刻,“本能”地以自己的牺牲换回别人或更多人的生存,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这一点,公交车司机吴斌做到了,24岁的刘波做到了,47岁的尼亚孜·木沙做到了……他们这种危急时刻的“忘我”精神,舍生取义的高尚情操,难能可贵。

  她,智勇双全,练就过硬本领;她,正义凛然,胆大心细。她身高1.63米,常以弱小之躯勇猛扑向体格强壮的歹徒,擒贼捉匪于瞬间而屡建奇功,在贺州有“无畏姐”之美誉。她就是现任贺州市公安局禁毒大队副大队长、80后警花植志毅。一次追踪搏斗中,歹徒挥刀刺向植志毅。强忍疼痛的植志毅追出几十米,终因流血过多倒在地上。躺在病床上的植志毅依然想着工作,醒来的第一句话就问案子破了没有。

小编微评:我们向道德模范学什么?就是要学他们的“忘我敬业”。进取需要激情,更需要忘我敬业的精神;有激情才会有动力,有忘我精神才会一门心思做好工作。当前存在一种现象,就是对待工作无精打采,缺少紧迫感、责任感,一天能干好的工作磨几天,几个月能完成的任务拖一年。缺少敬业态度、没有忘我精神,凡事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诸如此类,是不可能干好工作的。

3、宽容勇敢爱生活——向道德模范学奉献

  边境线上的护边员、牧区乡村医生、火电厂的门卫……这就是道德模范的职业,他们工作在最基层,有的还在非常艰苦的地方。可他们没有抱怨,没有放弃,兢兢业业,团结友爱,帮助他人,付出而不求回报。有这样一位白衣天使,她成长在省会城市,却独自坚守在偏远的山村,把美好的青春献给大山、奉献给群众,倾尽所学守护百姓健康。生于82年的她,用精湛医术救人,用贴心服务暖人。她就是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乡村医生钟晶。还有一个人,身材瘦小、表情腼腆从警16年,先后完成各种灭火和抢险救援任务1500余次,抢救群众400余人次,开展社会救助500余次。这就是严于律己,身先士卒,勇于叫响“向我看齐”的80后小伙杜仕海。

  如果说真的有天堂,那么钟晶这位白衣天使一定是生在天堂,却挂着人间疾苦,挥动翅膀飞到人间的最美天使;如果说一枚金币有正反两面图案,那么杜仕海这枚金质徽章,一面是赴汤蹈火,豪气冲天;另一面则是俯首为民,柔情似水。我们为拥有千千万万个钟晶、杜仕海这样“80后”感到骄傲,他们用实际行动践行着理想,诠释着新时代“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忠诚!

小编微评:我们向道德模范学什么?就是要学他们的“甘于奉献”。“奉献”听起来很大,却只体现在点点滴滴的小事中。只有懂得感恩、宽容待人、勇敢面对生活、看待周围人事充满希望充满阳光的人,才能做到“奉献”。有一些人抱怨、牢骚居多,总认为自己怀才不遇,抱怨社会不公。修炼“奉献”范儿,路漫漫其修远兮!

4、持之以恒做实事——向道德模范学恒心

  “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向道德模范学习,就要学习他们持之以恒的品质。纵观道德模范的典型事迹,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能够几年、十几年、几十年如一日,做着同样或类似的事情。这些事情很小很普通,但由他们持之以恒地一点一滴,画出了从普通人到模范的轨迹。德为本,善为先。道德模范都是普通人,能够成为模范,是因为他们有爱心,有着向善、以善为乐的人生态度。对他们来说,每一次帮助他人,自己同时收获了快乐。小善聚大爱,溪流成大海。他们用一个个善举,换来精神的富足与自我价值的实现。

小编微评:我们向道德模范学什么?就是要学他们的“持之以恒”。道德是一种美德,是个人品质的一种根本体现,一个且具有崇高品质的人,也同样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道德模范们给我们讲述的就是如何行得端、走得正;如何放弃安逸、抛却私心,如何持之以恒,几十年如一日坚持做一件事的高尚品德。

总结:在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中,一大批杰出工作者在新的时代、在平凡的岗位上发光发热,起到了号召、典范、楷模的作用。“爱岗敬业、争创一流、刻苦钻研、精益求精、艰苦奋斗、锐意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这些听起来又红又专的词语,恰恰是我们年轻人身上所缺乏的。一滴水,只有融入大海才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将个人的价值与社会的利益融合,生命价值才能完美展现。所以,在面对工作、面对生活、面对他人时,不妨学学道德模范们的新“努力”时代:讲一点儿“专注”,来一点儿“忘我”,懂一点儿“奉献”,多一点儿“恒心”。

三、众志成城,建设道德新高地

   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础工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思想道德建设的灵魂和根本。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中涌现出了“最美妈妈”、“最美司机”、“最美姑娘”、“最美教师”、“最美爷爷”、“最美警察”等一大批影响全国、感动全社会的“最美人物”。这些道德模范和时代楷模,在平凡中见伟大、在朴实中见崇高,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更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动诠释,为构筑道德高地、建设精神家园注入了强大的力量。

1、“最美现象”深刻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崇德尚义的共同坚守与不懈追求

  中华传统文化历来强调“百行德为首,百德善为先”。英国哲学家罗素也说:“在一切道德品质之中,向善的本性是最重要的。”向善是一种最本质、最人性的道德诉求,包含着克己、为人、真诚、尊重、理解、宽容、奉献、正直、勇敢等多方面的价值取向。不论是“最美妈妈”吴菊萍挺身而出的“惊世一举”、还是“最美爸爸”黄小荣奋不顾身的“惊人一跃”,或是“最美司机”吴斌强忍剧痛的“完美一刹”,其实都是长期积累和养成的在特殊时刻瞬间迸发的一种发自内心的道德需要。“最美”,就美在朴实无华的善良、美在真挚无悔的奉献、美在勇于担当的责任、美在不假思索的瞬间。“最美”的称谓,是社会公众对日常生活中那种平凡而又出人意料的善良行为的道德激赏和赞美,体现了百姓内心的一种社会理想和价值期许。“最美”使人们相信,一个人有了向善之心,才能充实自己的人生;一个社会有了向善的力量,才能变得和谐美好。

2、道德模范生动展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魅力和深远影响

  道德与人的实践活动密不可分,渗透在社会关系的各个方面。道德模范的出现,是独特的文化基因、健全的制度安排、良好的环境氛围、有力的典型宣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不是个体行为而是一种社会现象,不是一时个例而是一种社会趋势。

  种子发芽需要“良田沃土”,道德成长离不开“社会营养”。一个人关键时刻的抉择,源于日常行为与精神气质;危难时刻迸发出的美丽举动,更是社会价值观的忠实演绎。正确的道德观念只有转化为社会群体意识,才能为人们自觉遵守和奉行。模范的“标杆现象”只有被传递放大,才能有效激发“群体效应”。道德模范的产生,既源于个人的道德践行、也是公众从自身感受发掘,媒体以自身平台传播、政府和社会以实际行动表彰的结果。总而言之,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人民心中生根发芽的结果。

3、人民群众是培育道德高地的“肥沃土壤”和力量源泉

  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精神,崇高的事业需要崇高的追求。时代楷模是精神富有的典范,能够引发一个时代道德力量的内生发展,引领人们践行“见义勇为、诚实守信、助人为乐、敬业奉献、孝老爱亲”的共同道德观。

  正如青藏高原的隆起是喜马拉雅上高耸入云的基础,珠穆朗玛峰又只能耸立在喜马拉雅山之上才能成为世界最高峰,全国道德模范产生的基础就是在社会上已经形成的道道高地。更重要的是,构成这块高地的不仅是这些先进模范人物,更有广大群众多年来群众性的道德实践所形成的精神高度和道德高度。我们看到,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志愿者活跃在人们需要的各个场所;各种邻里互助活动沟通了千家万户的心灵,使人间增添温暖;文明城市、文明单位的创建活动,一步一步、一点一滴地改变着城市的面貌,构建着良好的人际关系。

  社会的道德是广大群众的道德,广大群众内心的信念、对善恶的判断取舍决定着社会的道德面貌。只要我们的道德建设工作真正做到面向群众,尊重群众,依靠群众,善于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法,把工作做到一切有群众的地方,结合群众的道德期盼,注意发现群众中的好人好事,为群众发表道德评价、实践道德行为提供机会和平台,充分发挥官大群众在道德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整个社会的道德高地一定会越来越扎实,道德的力量一定会愈见其光辉。

结语:

  和所有的道德模范一样,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这种道德力量,只是有人将它拿出来,指导着自己的一言一行;而有的人因为现实的种种负面力量将它掩藏,甚至逐渐消解。在消解的道德力量面前,很多人从旁观者或高尚者的角度去批判,而我们也似乎习惯了这种旁观和批判。但,道德不是围观的对象、仰望的偶像,它融在每天琐碎的生活中,要靠它时刻修正我们逐利的脚步。感动之后,擦干眼泪,及时调整,坚定自己的人生信条,然后,像道德模范一样,昂首前行!

(来源:《求是》导读 2013年第12期 作者徐惟诚 中宣部原常务副部长)

推荐文章

头条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