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学案例 >> 正文
关乎中华民族生存之基的大事

日期:2013-11-29 10:05:42   发布人:管理员   审核人:   点击:

原文摘要

水是生命之源,土是生存之本。水土资源是生态环境良性演替的基本要素和物质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水土流失面积仍达295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0.7%。加强水土资源节约、保护与持续利用,是关乎中华民族生存之基的大事。党的十八大报告将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我们要深入分析我国资源生态环境禀赋下水土流失的严峻形势,认真总结水土保持的成效和经验,进一步做好生态文明建设下的水土保持工作。查看原文>>

水土流失导致生态环境恶化问题仍然突出

  水土流失是土地退化和生态恶化的主要形式,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是多方面的、全局性的和深远的,甚至是不可逆的。

  水土流失致使大片耕地被毁,使山丘区耕地质量整体下降。自新中国成立至新世纪初的监测数据表明,全国因水土流失而损失的耕地达400多万公顷,每年流失的表土相当于120多万公顷耕地损失30厘米厚的耕作层,全国每年流失的氮、磷、钾总量近1亿吨。如果按此速度发展,数十年后东北黑土区上千万亩土地的黑土层将多数流失,我国最大的“粮仓”将受到严重影响;西南岩溶区石漠化程度日益加剧,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

江西赣县旱塘小流域治理前

江西赣县旱塘小流域治理后

克山县境内被水土流失严重破坏的黑土地

岩溶区石漠化严重

  水土流失导致大量泥沙淤积下游河床,江河湖泊防洪形势严峻。我国是一个水灾多发的国家,长期以来江河水患一直是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1950—1999年黄河下游河道淤积泥沙92亿吨,河床普遍抬高2—4米,潜伏着巨大隐患。由于泥沙淤积和围湖造田,洞庭湖蓄水能力下降,1998年洪水期间不仅不能分流泄洪,反而以3.51万立方米/秒的流量流入长江,大大增加了长江的防洪压力。

洞庭湖湖区大面积干涸,河床淤积严重

黄河干枯的河床,壮观的地址奇观

黄河河道严重淤积

  水土流失导致化肥、农药等进入地表水体,引发江河湖泊面源污染。水土流失是面源污染发生的重要形式和运输载体。目前,面源污染已成为我国水库湖泊污染物的主要来源,据调查我国近一半的湖泊处于严重的富营养化状态,水体中的氮磷污染物至少有1/3来源于面源污染。根据环保部门测算,太湖面源污染排放的总磷和总氮分别占太湖排放总量的28%和55%。

太湖蓝藻爆发,使湖水、河水发臭

太湖蓝藻爆发

  水土流失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加剧了水土流失区群众生活的贫困程度。水土流失给我国经济造成的损失相当于国民生产总值的3%左右。我国76%的贫困县和74%的贫困人口生活在水土流失严重区。水土流失破坏土地资源、降低耕地生产力,不断恶化农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制约经济发展,加剧贫困程度,不少山丘区出现了“种地难、吃水难、增收难”的情况。

河水冲积致使公路坍塌

水土流失造成的经济损失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成就和经验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领导人民开展了大规模的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截至2011年底,全国水土保持措施保存面积达99.16万平方公里。土壤侵蚀面积比第二次全国土壤侵蚀遥感调查结果(2002年)减少17.06%。国家重点治理地区土壤侵蚀面积下降幅度尤其明显。全国共制定实施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25万多项,投入水土保持资金4000多亿元,防治水土流失面积15.4万平方公里。

  在今年召开的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上,各国专家学者对我国水土流失治理给予了充分关注。我国几十年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重要经验,可以概括为“六个坚持”:一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注重遵循自然规律和发挥自然修复能力;二是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依法严格控制新增人为水土流失;

安厚镇蜜柚果园如今是水土流失治理的示范点

水保措施让“三跑地”变成“三保地”

铁岭水土治理

   三是坚持因地制宜,积极开展分区分类治理;四是坚持鼓励扶持与约束制约相结合,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水土流失治理的积极性;五是坚持持之以恒,长期连续治理水土流失不动摇;六是坚持强化科技、监测、规划、标准等基础工作,促进水土流失防治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信息化。

广西黄姚古镇生态一角

云南古镇

供水管网监控界面

面向水利信息化的中间件服务平台

水利信息化的层次模型

水土保持工作的重点

  未来,水土流失治理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黄河流域的黄土高原地区、长江流域源头区和红壤区水土流失依然严重;东北黑土区、西南石漠化地区土地资源保护抢救任务迫切;在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新增人为水土流失仍很严重。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大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水土保持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长汀经验的批示要求,以“滴水穿石、人一我十”的精神着力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进一步发挥水土保持在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中的重要作用。中央和地方都要依法编制水土保持规划并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实施,逐步建成国家、流域、地方上下协调,综合、专项相互配套的水土保持规划体系,为防治水土流失提供重要依据。同时,严格落实水土保持方案制度,依法把好水土保持方案审批关和验收关,对不符合法律规定的生产建设项目,实行缓批、限批,控制新的人为水土流失。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图解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图解2

  二是进一步发挥水土保持在资源节约中的基础性作用。在水土流失严重、人口密度大、坡耕地集中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要积极实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搞好坡改梯及其配套工程建设,改变原有的广种薄收、陡坡开荒、破坏植被等粗放生产方式。在黄土高原和东北黑土地沟道侵蚀严重地区,采用植物、工程等措施相结合,减少沟道侵蚀耕地资源。在东部地区、发达地区和重要水源地等,大力推进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以水源保护为中心,以控制水土流失和面源污染为重点,坚持山、水、田、林、路、村、固体废弃物和污水排放综合治理。

北京市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治理

怀柔区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

坡改梯

  三是进一步发挥水土保持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作用。在地广人稀、降雨条件适宜和水土流失较为轻微的地区,特别是内陆河生态绿洲区、“三化”草原区、重要水源区、三江源区以及青藏高原区等生态脆弱区,要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切实加强封育保护与生态自然修复,充分发挥大自然的力量,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步伐。在水土流失严重、人口密集、对群众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影响较大的区域,加大国家重点治理力度,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综合治理,构建科学完善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护体系,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在工矿集中等人为因素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区域,依法落实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造成水土流失的要尽快采取措施恢复,严格控制人为破坏。

“三化”草原区

大冶矿区

昆明重要水源区云龙水库

千岛湖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纪念碑

塔克拉玛干中的绿洲

塔里木盆地绿洲

  四是进一步完善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加快水土保持配套法规制度建设,健全水土保持法规体系。全面推进落实地方政府水土保持目标责任制,切实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健全水土保持协调机制,加强部门之间、地区之间的协调与配合。探索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推进多元化的水土保持投资融资机制。积极开展水土保持国策宣传教育行动,牢固树立水土保持法制观念,不断营造良好的生态文明建设氛围。完善覆盖不同水土流失类型区的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开展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加强水土保持技术创新和应用推广的有机衔接,促进科研与生产实践相结合。

全国水土保持监测分布图

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分布图

生态补偿机制

生态补偿

水土保持的现状及其重大意义

  中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条件,使水土流失成为主要的环境问题。
  中国的水土流失分布范围广、面积大,根据公布的中国第2次遥感调查结果,中国的水土流失面积达356万k㎡,占国土总面积的37%,其中水力侵蚀面积达165万k㎡,风力侵蚀面积191万k㎡。在水蚀和风蚀面积中,水蚀、风蚀交错面积为26万k㎡,侵蚀形式多样,类型复杂,水力侵蚀、风力侵蚀、冻融侵蚀及滑坡泥石流等重力侵蚀特点各异,相互交错,成因复杂。土壤流失严重,根据统计,中国每年流失的土壤总量达50亿吨。长江流域年土壤流失总量为24亿吨,其中上游地区年土壤流失总量达15.6亿吨,黄河流域、黄土高原区每年进入黄河的泥沙多达16亿吨。
水土保持工作意义重大
  水土保持是山区发展的生命线,是国土整治、江河治理的根本,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通过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层层设防,节节拦蓄,增加地表植被,可以涵养水源,调节小气候,有效地改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减少水、旱、风沙等自然灾害,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
  实践证明,开展水土保持工作是山区生态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据第二次水土流失普查结果,全国水土流失面积高达365万平方公里,其中水蚀面积高达165万平方公里,风蚀面积191万平方公里,水蚀风蚀交错带26万平方公里,有很多地方还存在大量的重力侵蚀。
  治理水土流失,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中华民族长远福祉。对此,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水土保持的政策举措,推动水土保持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和显著成效。
  在生态修复方面,全国有1250个县出台了封山禁牧政策,累计实施封育保护面积72万平方公里,使45万平方公里生态得到初步修复。全国建成清洁小流域300多条,各地积极探索生态安全型、生态经济型、生态环境型小流域建设,进一步丰富了小流域治理的内涵。
水土保持科技工作取得新进展
  近年来,在科技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广大水土保持科技工作者结合科考成果,积极探索,开拓创新,我国水土保持科技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联合开展科考活动。2005年至2008年,水利部、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联合开展了"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工作,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水土保持领域影响最大的一次综合性科学考察。科考成果凝聚了钱正英、孙鸿烈、沈国舫等众多院士、专家的辛勤劳动,系列专著即将于今年正式出版发行,这将又是我国水土保持事业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
  二是建立科技合作机制。在科考过程中,广大科技工作者与水土保持部门建立了密切联系,实现了上下联动,形成了整体合力。为延续这种成功的工作机制和模式,建立水保部门、科研部门和决策部门的长期合作机制,科技部、教育部、中科院和水利部协商成立了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科技协作工作委员会。该委员会以科学研究为首要任务,依托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部委专项研究等,充分发挥科研单位、大专院校以及院士、专家、学者的重要作用,开展科技攻关,为水土流失防治工作提供科技支撑。
  三是制定科技发展纲要。为推动我国水土保持科技事业发展,进一步提升水土保持科技贡献率,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和《水利科技发展规划》,综合科考成果,我们组织制定了《全国水土保持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纲要分析了水土保持科技现状与发展趋势,明确了水土保持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提出了水土保持科技重点研究领域和主要土壤侵蚀区研究重点,以及水土保持科技发展保障措施,是全国水土保持科技发展的重要指导性文件。
  四是开展重大课题研究。结合科考,紧紧围绕黄河中游、长江上游、东北黑土地保护、石漠化治理、南方崩岗治理等国家重点工程和大型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治理中急需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近两年来,973计划"中国主要水蚀区土壤侵蚀过程与调控研究"、国家支撑计划"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关键技术"、"长江上游坡耕地整治与高效生态农业关键技术试验示范"、"红壤退化的阻控和定向修复与高效优质生态农业关键技术研究与试验示范"、"松嫩-三江平原粮食核心产区农田水土调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以及 "水土保持措施调控鄱阳湖径流泥沙技术研究"等14项水利行业公益性项目相继开展。项目研究区域涉及了科考的七大片区,研究成果将极大地提高我国水土流失防治水平和防治速度。
  五是强化科技水保等基础工作。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已建成7个流域中心站、29个省级总站和151个分站,水土流失监测预报能力显着增强。全国已建和在建的科技园区达到130多处,水利部命名了49个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水土保持技术标准体系涉及标准和规范61项,已颁和在编的标准达46项。随着监测、科技园区和标准规范的不断完善,水土保持工作基础更加坚实,社会影响力明显提高。
加快科技水保创新步伐
  水土流失区正是地表系统物质、能量过程最为活跃的地区,且其强度和分布与人类活动息息相关,特别是在全球气候变化加剧、人类活动对地表系统影响愈加深重的背景下,如何加强这些区域脆弱生态系统的保护,以及水土资源的管理,水土保持科技水平的提高至为关键。我们要按照中央领导关于生态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批示精神,充分发挥科技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做好科技水保工作,把科技进步成果转化为水土保持工作的科学方法与措施、促进水土保持事业科技进步、创新发展。
  一要推动水土保持事业科学发展。科考提出了我国水土保持发展战略、目标、任务和对策,今天各位领导和院士专家也提出了很多富有见地的建议和意见,我们要认真研究这些建议,在修订《水土保持法》、编制《全国水土保持规划》、制定"十二五"规划和开展第四次全国水土保持普查、实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国家重点工程建设工作中,充分吸收科考的重要成果和有关建议,促进科考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二要开展水土保持重大科技攻关。按照《全国水土保持科技发展纲要》,围绕科考提出的重大科学问题和当前水土保持实践急需解决的实际课题为重点,结合不同类型区水土保持研究方向和重点,以973计划、国家支撑计划和水利行业公益性等重大项目为依托,加强重大基础理论和水土流失防治关键技术研究和推广,力争在十大基础理论问题和九大关键技术方面有重大突破,形成一批事关水土保持发展的全局性、方向性的重大建议,获得一批原创性、应用性研究成果,开发一批面向水土保持现代化的高新技术。
  三要加强科技水保平台建设。加快建设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二期工程。做好全国第四次水土保持普查工作。加强重点区域、重点项目的动态监测,发布年度水土保持监测公报。组织实施好《全国水土保持信息化发展纲要》。推进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和科研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水土保持生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完善各类水土保持网站和信息库建设,实现信息互联共享。
  四要发挥科技水保的支撑作用。坡耕地治理、黄河中游、长江上游、东北黑土地保护、石漠化治理、南方崩岗治理等国家重点工程规模和范围越来越大,大型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治理也不断深入,我国水土保持工作实践发展很快。水土流失防治工作中出现了许许多多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问题,迫切需要组织开展联合攻关,力争有所创新、取得新的重大突破,以切实提高水土保持重点工程的科技水平和治理效益。

  五要强化科技水保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好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科技协作工作委员会这一重要协作平台,进一步完善科研、教学和生产实践相结合的联动机制,希望广大院士、专家、学者和科技工作者继续为水土保持工作出谋划策,水土保持部门也要积极主动为科学家、专家的试验研究创造条件,努力使科研与生产紧密结合起来,提升水土流失防治水平。同时,要加强水土保持科技国际交流与合作,学习国际先进理念与技术,加大水土保持宣传力度,提升我国水土保持的国际影响力。

国外水土保持的先进经验


美国

美国贝克国家森林公园

美国黄石公园

   尽管由于自然地理、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差异,中美两国的水土保持实践和发展水平有较大差异,但美国水土保持实践中有不少经验和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强调水土保持工作的系统性、综合性。20世纪后期,美国的水土保持走上了进一步改善环境质量、保持生态系统稳定协调发展的新阶段,传统水土保持技术的设计理念也逐步发展到以保证区域总体生态质量为指导。
 政府重视,专项治理投资力度大。美国政府对生态环境的建设与保护很重视,大部分资金投入都由政府承担,并且积极、主动地义务为农民提供技术支持与服务,而且在治理中考虑到农民的积极性,治理与开发相结合。由于措施得力、资金充足,农民参与生态保护不仅没有经济损失,往往还是更好、更直接的经济收入方式,工作整体进展比较顺利。相比之下,受国家财政状况的限制,我国水土保持资金投入太少,还远远满足不了生态建设的需要。我国水土流失的主要地区是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结合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政府还应该进一步加大对水土保持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投入力度。
充分发挥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在对重点治理区进行治理的同时,美国积极开展了生态自我修复的研究和推广工作。在华盛顿州Toutle镇西的圣海伦火山地区,由于1980年该火山喷发摧毁了附近大片的原始森林,火山临近区域被夷为荒地。政府部门在该地区开展生态自我修复实验,严格限制游客活动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尽量依靠生态系统的自然修复能力恢复植被。
重视技术研发和推广。在治理工作中,美国政府技术推广部门十分重视技术研发和推广,鼓励土地所有者积极应用新技术,在耕作技术方面予以完全公开和免费的支持,农牧业经营者可以方便地从政府技术推广部门(如自然资源保护局下属的植物培育机构,在全国有27个中心,主要负责新品种培育和推广)获得技术信息,政府技术推广部门还以低于市场的价格鼓励土地所有者应用新种苗等农资资源。
  此外,为加大流域上游地区农民对水土保持工作的积极性,美国在水土保持补偿机制方面还进行了积极的实践,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即由流域下游水土保持受益区的政府和居民向上游地区作出环境贡献的居民进行货币补偿。目前国内也在进行流域补偿机制的理论探索,还需要进一步实践。

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蓝山公园

澳大利亚乌鲁鲁公园

  澳大利亚是世界上最为平坦的大陆,平均海拔低于300m(世界的平均海拔为700m),东南部的澳大利亚山脉是澳大利亚的最高地带,最高点科西阿斯科山为2228m。同时,除南极外,澳大利亚又是降雨量最少、最为干旱的大陆,年平均降水量只有460mm,而雨量分布在地理上、季节上和年份上都有很大差异。澳大利亚开发时间较短,只有200年的历史。自欧洲人定居以来,由于移民人口的不断增加和工农业的迅速发展,特别是畜牧业的发展,使原始森林不断被砍伐,植被覆盖遭到严重破坏,水土流失越来越严重。据调查,在过去的短短100多年时间,森林资源已毁掉了近一半,有40~50%的土地沙化,盐渍地面积不断扩大。目前,澳大利亚从事水土保持的人员已达5万多人,并在全国开展了规模较大的综合治理,采取了封禁、植树、种草三大措施,明确规定严禁在南纬18°以上从事任何生产活动,18°以下易发生水土流失的地方,未经批准,不得进行生产和放牧。
健全法制,依法防治。澳大利亚各州早在40年代就颁布了水土保持法,对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起到了重大作用。80年代以来,随着澳大利亚经济的发展,各项生产建设活动频繁,破坏水土资源、人为造成水土流失的现象时有发生。为加大保护工作力度,近年来,全澳展开了声势浩大的土地保育运动,并施以法律手段,使水土资源监督执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如南澳州拥有水土保持执法权的4个农场主,他们发现一个牧户养了一群鹿子,鹿子的尖蹄对表土危害严重,造成土壤侵蚀,他们三次通知该牧户采取防治措施,当警告无效时,这四个农场主联合向法院起诉,法院依法裁决,收回了该牧户的土地。
加强组织建设,健全机构。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土地保育委员会是高层次的协调机构,负责全澳土地保育和水土保持协调工作。联邦政府将水土保持归属于生态、水、土资源保护的范畴,作为流域环境保护、水利、林业综合治理的一个重要内容,比中国“水土保持法”的范围要大得多,综合性也强得多。其机构主要由环保部、初级工业部和能源部牵头协调。水土保持的权力机构是各州、区土地保育委员会及其办事机构,主要职责是统筹规划、项目选定审批、资金安排、监督执法等。
科技先行,协作攻关。联邦政府对水保科技的发展十分重视,不但每年拨出专款,还在澳大利亚科工组织和各州区都设立专门的水土资源保护研究所,并在各大专院校组织大量的土壤科学家、环保科学家和林业、水利科学家协作攻关,对全澳主要河流的土壤水质进行普查、制图和化验,详细研究各地土壤和水的理化性质、侵蚀发展成因、趋势,注重水质污染成因和土壤盐渍化成因及其防治措施的研究。作出各流域土壤侵蚀性质图,用来标明劣质水的来源地区,编制土壤侵蚀图,为持续利用土地和水质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为保障此项工作的健康发展,澳大利亚联邦政府拨给科工组织的科研经费达7亿澳元(约合50亿人民币),现列入国家级协作攻关课题有:河流健康的必备条件;土地的保护与利用;森林的保护与利用等综合性科研项目。科学家还帮助农民建立土壤退化指标。经过多年努力,将水资源和土壤资源的健康指标编制成册,有130多项指标供农牧场主操作应用。科学用地,使之保持较高的生产能力。通过多年协作攻关,目前已取得显著成效,一些流域正在健康发展。
重视提高水土流失预防、监测的科技水平。对于主要水土流失区,不仅动用雷达遥感系统、计算机、数据库、数学模型等先进的科学技术、设备检测分析土壤侵蚀程度、范围、形态、发展趋势,及时通报采取预防措施,而且建立了一整套从州、区,直至流域管理机构和各农(牧)场的实际观测信息系统。通过这个系统,各处的土壤侵蚀情况能较为全面、准确、及时地反映到科研部门甚至决策层。科研部门把收到的信息分门别类分析汇总并用现代科技处理使之具有普遍应用价值后汇报到决策层,决策层制定措施和管理办法再由流域机构和生产单位严格实施。
重视宣传教育、增强全民水土保持意识。为使民众充分认识到水土流失的危害性和治理的紧迫性,各州都相应地立法,并用各种媒介对公众进行宣传,特别是对农民进行宣传,建立教育基地,加强全民教育,从青少年和入学儿童抓起,强化对水土资源的保护意识。联邦政府还决定每年10月为水土资源保护月,利用一切宣传工具,在全国展开大规模的宣传教育活动。
流域实行统一管理、统筹协调。澳大利亚3/4的农耕地和牧场由农(牧)场主私有,统一规划、实施综合治理的难度很大。为了确保水土资源的综合利用和保护,联邦政府成立了高层次的土地保育协调委员会,协调各州、各部门的关系,强化流域的统一管理,综合治理,力求减少和避免各种矛盾及纠纷,取得了较好成效。
推进水利水保产业化。澳大利亚的水利水保产业值得学习借鉴。以悉尼水务公司为例:该公司拥有固定资产120亿澳元,年营业额14亿澳元,每年向政府上缴利润1.4亿澳元,税金1亿澳元,是一个管理现代化、富有生机的生态型产业实体。悉尼水务公司除供应城市用水外,还直接管理供水的三个小流域。公司在流域的上游采取封山育林、疏林补植、筑坎等措施涵蓄水源,防止土壤侵蚀;在农(牧)业生产区控制使用化肥,改良土壤,改革耕作方法,防止泥沙下泄进入坎区;在取水枢纽岸周3km范围内禁止人畜进入,保护生态环境,防止污染;控制对水土资源有破坏作用的野生动物的数量,从生态环境全方位保障了悉尼市具有水量充沛、水质优良的水源,也大大提高了取水枢纽的使用寿命,取得了水利水保产业化的丰硕成果。

加拿大

加拿大班芙国家公园

加拿大维多利亚公园

   加拿大位于北美洲北部,东北隔巴芬湾与格陵兰岛(丹)相望,西北与阿拉斯加接壤,南界美国,东临大西洋,西濒太平洋,北滨北冰洋。面积997.61万km2人口约3000万。加拿大拥有丰富的资源,煤、铁、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稀有金属等储量丰富。森林面积为4.162亿hm2占世界总森林面积的1/10,林木总蓄积量达2400亿m3,森林覆盖率达45.16%。水利资源也相当丰富,大小湖泊遍布全国,其中淡水资源占世界淡水水面的15%,领土中有75万km2的土地被淡水覆盖。
  加拿大尽管拥有丰富的资源,但并不盲目进行掠夺性开发。加拿大把全国森林面积的8.4%,总面积约3500多万hm2森林划为国家森林公园加以保护,相当于我国森林面积的1/3。另外,休渔、退耕的面积和力度都很大,矿产的开发也有一个长远的规划。从政府到人民早已形成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加拿大的水土流失并不太严重,水质和空气都很好。
一是宣传力度大,全民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意识强。每年政府都通过每半年出版的《加拿大生态环境状况》杂志及网络信息,向全体公民免费发布生态环境状况的信息。在介绍生态与环境情况的同时,还向公民说明生态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加拿大在生态环境方面的宣传教育方式是多种多样的,除了与我国相近的一些形式外,较有特色的是在公共娱乐场所如公园中设立生态中心,这些中心不仅从事城市以及各区域的生态环境监测、生态学研究、生态保护试验,而且还建立起众多的教育项目,对加拿大的公民特别是中小学生进行生态和保护方面的教育,使他们能够对保护生态和环境有深入的了解。
二是法规体系全,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有章可循。加拿大有一句环境名言:“我们的土地是从子孙那里借来的,而不是从祖辈那里继承来的”。加拿大政府也正是基于这种对环境和对资源的保护心态出发,制定了严格而科学的政策和法律法规,使得各行业有法可依,相互协调发展,在基本建设的过程中严格遵守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等有关法规。加拿大的联邦、省及市政府对生态环境保护各负不同的职责。
三是统筹兼顾,重视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综合性和关联性。加拿大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从规划到实施都比较全面,注重在全面评价土地资源的基础上,分析水土流失状况、成因及改善措施,并运用多学科的知识综合制定规划;规划以维护土壤生产能力,提高流域总体环境质量为主。通过对水土保持、土地利用、林草地管理、矿山的复垦、水质监测和改善、野生动物保护等各种资源保护项目的实施,体现了规划与其经济目标的一致性和切实可行性。 

四是注重修复,保证环境恢复和原始生态的多样性。加拿大对生态的恢复和保护非常重视。对开发建设通过拆除临时设施,进行地形地貌还原,恢复原生态稳定性,或者按要求恢复等价功能;包括对植物物种还原、林草比例复原、土壤结构还原;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区、改善生态环境;加强绿化和美化城市及周边地区生态环境;保持生态的原生状态;严禁人为干扰等。加拿大人口少、破坏少是一大优势,但在人口集中地区,在工业集中地区,仍然存在影响和破坏生态环境的潜在威胁。对此,联邦政府和各省、市政府做出了严密、科学的规划,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必须严格按规划实施。
五是注重科学研究,水土保持监测和实用技术先进。加拿大十分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技术的研究,重点放在应用研究和实用技术基础研究上。与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有关的重点研究领域包括7个方面:生态系统持续性评价、建立超现代化作物遗传资源保存设施、土壤管理系统开发、土地定级及自动绘图的计算机系统开发、农业对大气、地下水及土壤质地下降的影响的评价、全国优良家畜品种资源系统开发、农药鉴定指南的制定和土壤、水质生物指示剂的研制。

日本

日本大阪城公园

日本奈良公园

    日本位于北半球亚洲东北部,四面环海,中央山脉纵贯其中,是一个弧状岛国。日本国土面积37.7万km2,人口1.3亿。全年平均气温15-20℃,适宜农、林、牧各业生产。日本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山丘区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70%以上。山区地势陡峻,平原少,国土面积的10%左右地势较低,大部分山脉海拔为2000-3000m。日本森林植被好,覆盖率已达66.7%。全国河流受中央山脉隆起影响,河流短,汇流快,多山洪。全国平均年水资源量约4400多亿m3,每年农业用水量约为600亿m3,占全国总用水量的2/3。
  水土流失治理以及水土流失灾害防治,是日本面临的不可避免的重大问题,因此,日本把水土流失治理和水土流失灾害防治,放在政府工作中的重要位置。从国家到都道府县和市町都有机构,按有关水土保持法律实施治理规划,并将水土保持经费列为国家预算,逐年增加。在治山治水、预防开发建设造成新的水土流失以及防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一是有一套完整配套的法律法规体系。水土流失治理以及水土流失灾害防治,是日本面临的不可选择的重大问题,因此,日本把水土流失治理和水土流失灾害防治,放在政府工作中的重要位置。先后颁布了《防砂法》、《滑坡防治法》、《陡坡地崩塌防治法》、《治山治水紧急处置法》、《土地改良法》、《森林法》等一系列有关法律,这些法律为防治水土流失的发生和发展,保护国土资源起着积极的作用。同时,这些法律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将水土保持工作分别赋予农林水产省和建设省负责,严格约束人们的不合理行为,已成为指导水土保持工作的准则。
二是有一套稳定健全的执行体系。日本没有统一的水土保持主管机构,根据不同法律规定与不同的工作目标,分别由农林水产省和建设省主管,两个部门都依法围绕保护土地这一目标,从根治水土流失成因入手,采取有效措施防治和减轻水土流失,提高土地利用的合理性和土地生产力。农林水产省的水土保持职责主要是负责坡地治理及其合理开发利用,以建设适应农业机械化、生产规模化和水利配套化的基本农田为重点,整治农村环境,防治水土流失灾害等。建设省的水土保持职责主要是负责对城镇、工矿、公路、铁路、采石(矿)、海(河)岸防护、娱乐场地建设等建设项目进行监督指导,并采取有效措施防治和减轻由于人为干扰活动造成的水土流失灾害。
三是有一套科学合理的投入机制。日本直接用于农、林、牧、水利等的水土保持投资,作为增强农业发展的主要基础设施,被列为公共事业,其投资分为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市町村和农户投资四个方面。中央水土保持投资列入中央政府年度预算,地方投资由地方政府预算支出。农民投资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支付工程投资(包括施工机械);一种是个人向政府贷款,并作为债务由个人经营偿还。投资方式上也不一致,对公共事业设施工程建设等非生产性措施,如沟道防护工程的拦沙坝、谷坊和灌排设施、重点保护区围栏等,政府实行无偿补助;对于治理中生产性措施,如果园开发、种植牧草等,国家和地方投资80%,其余20%由受益农户自筹资金或长期贷款开发治理,贷款需经论证确有效益回收。
四是有一套配置合理的防治体系。日本以建设田、水、路配套、规模化的基本农田为重点,带动农村综合整治开发工作,这是日本农田水土保持向高标准、规模化发展的重要特征。凡是农林水产省构造改善局批准实施的农田整治工程,都是按沟道或盆地进行,首先将排灌水系和田间作业道路按规划布设,以水、路为基本骨架将原有农田由小块整治成大块,形成整齐的水平梯田和田块,然后改为水田种植水稻。这不仅改善生态环境,更重要的是提高了产量,整治后每公顷产稻谷约6000kg。日本的梯田依建设材料可分为土坎梯田和石坎梯田,在梯田区,靠近水渠和道路边的梯田坎,都用混凝土或浆砌石修建,在坎壁上插入塑料管道设置一些排水孔,以防田内水分多产生侧压而垮坎。
五是有一套严格明确的恢复治理思路。日本各项基本建设都严格执行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各项开发建设项目从设计阶段就将水土保持列入重要内容,建设省负责修建的国道、省道、地方道路严格注意水土保持,施工时先实施水土保持工程。如治理挖方裸露面有松散岩石的危险地段,用混凝土铺盖,或者是预制的混凝土网格铺盖,并设置排水孔;对稳定的裸岩地段,用草炭和泥土各50%混合播种进口的禾本科草类,形成厚3cm、长宽各30cm大小的草皮,再用粘胶剂将草皮粘在岩石上,并用钢丝网将草皮盖住以防止滑下来。对弃土的下坡,先夯实虚土,然后用草炭、泥土混合种草,待道路竣工时,上坡和下坡都是绿草如菌。对于采石场地,事先要按有关水土保持法律,经主管部门批准,发给许可证,方可采掘,采后要整治裸露面。水库建设也是如此,挖填后的裸露面都要用草皮覆盖。
六是有一套细致有效的前期工作程序。日本十分注重水土保持前期基础工作,严格立项和审批制度。日本水土保持的前期基础工作和立项审批制度注重各个过程的紧密衔接和整个工作的完整性,规划是宏观与具体情况结合起来,定性与定量结合起来,工作细致、全面、可靠。每个水土保持项目的立项、审批都有法律规定的程序,使工程项目建立在有充分依据的可靠基础上。

(来源:《求是》导读2013年第21期 作者:刘宁 水利部副部长)

推荐文章

头条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