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妈妈过上好日子
【导读】
他从内蒙的小山村走来,在陌生的城市扎下根来。只为了一个梦想——让妈妈过上好日子。他没有怨天尤人,只有砥砺前行;他没有豪言壮语,只有脚踏实地。他是一个平凡而普通的人,拥有一个平凡而普通的梦想。他的身上没有四射的光芒,却仍能照亮我们的心灵。他是谁?有着怎样的故事?又能够带给我们哪些启示?
【案例文本】
2007年9月,天津某职业院校机电工程系焊接专业迎来了又一届新生。来自内蒙古自治区扎兰屯市某偏远山区的李欣立就是这届新生中普通的一员。从内蒙来到天津,从农村来到城市,完全陌生的环境,紧张忙碌的节奏,让他感觉到自卑、困惑、彷徨和压抑。每年高额的学费和负债累累的家庭状况,也给这个懂事的男孩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面临着生活上的困境和压力,他真的不知道自己的路要怎么走下去。明天会是什么样子?他不敢去想象。
回忆起刚入学的困境,李欣立微笑着说。“我曾经在我们学校的操场大喊发泄一下,也曾经悄悄的在鱼塘旁边静静的思索。” 每当他因为压力太大而不知所措的时候,一个瘦弱而坚强的身影就会浮现在他的脑海,那就是他的妈妈。
妈妈早在十六七岁时就患有骨质增生,在他上高三的时候更是恶化成为双腿股骨头坏死。长期的病魔折磨并没有使妈妈屈服。坚强乐观的她最常挂在嘴边的是:“只要你和哥哥健康的成长,不要像妈妈一样体弱多病,就是最幸福的事。”为了照顾他和哥哥,妈妈一直没有放下地里的农活。每当看着母亲抬着沉重的脚步在地里锄草,还要早起给自己做饭,李欣立就很心疼,并发誓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走出小山村,给妈妈治病,让妈妈过上好日子。
为了实现这个梦想,李欣立八岁就开始下地干活,高中就开始利用周末兼职打工。现在已经考上了大学,距离梦想只有一步之遥,还有什么可彷徨的?“人比人得活着,货比货得留着”,这是妈妈经常教育自己的。那就好好活着。
下定决心的他抛开彷徨和困惑,像母亲一样坚强和乐观的来面对现实。为了实现让妈妈过上好日子的梦想,他开始全面的锻炼自己。
首先是解决经济困难。虽然学院了解到他的家庭情况,帮他申请了助学金,但坚强独立的李欣立还是坚持利用课余时间打工,搞过促销,发过传单,做过代理……打工的收入加上助学金和奖学金,基本解决了自己的生活费用问题。
解决了后顾之忧,李欣立就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不但认真上好每一堂课,还积极参加各种技能培训和比赛。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他每学期的成绩都在班级前三名,获得了“国家励志奖学金”,除此之外,还考取了大学英语四级证书,焊工中级证书,焊工高级证书,维修电工中级证书,维修电工高级证书,安全上岗证书等。
在自己不断成长进步的同时,他还用自己的行动赢得了老师的信任和同学的信赖,担任了班里的班长,带领班级参加各种活动。在他的影响和带领下,整个班级团结奋进,获得了“优秀班集体”、“优秀团支部”等称号。
大学三年,有的同学把“University”变成了“由你玩三年”,而李欣立却在实现梦想的大路上默默前行,一步一个脚印。毕业的时候,李欣立已经获得了全面的成长和进步,成为了焊接专业的佼佼者,入了党,被选为优秀毕业生代表在学院毕业典礼上发言。
2010年2月,临近毕业的李欣立来到久益环球(天津)采矿设备有限公司实习,并在毕业后顺利的留在了公司工作。这让他距离自己的梦想更近了一步。
工作期间,他很快适应了工作环境,扎实的专业技能使他所焊接的产品合格率达到单位NDT质量的要求,得到单位领导的赏识和车间员工的好评。只要他愿意,随时可以换到工作条件更好的部门。但是想到妈妈,想到自己的梦想,他还是坚持留在车间第一线工作。只要能让妈妈过上好日子,自己苦点累点又算什么呢。
很多同事对他的选择都非常不理解,但是他相信只要有付出就有回报,只有在一线得到足够的锻炼,积累足够的经验,将来才能更好的发展自己。因此,在完成本职工作之余,还积极的向老师傅请教全自动机器焊接技术,向焊接工程师学习焊接机器人的应用和编程。2011年10月,工作一年多以后,他终于成为初级焊接工程师。现在主要负责焊接生产车间的焊丝、焊剂等材料的购买、转库与支持生产工作,挡煤板(采矿设备的一部分)焊接前的焊接顺序编制,各个工位的焊接工艺与图纸解析工作,同时解决焊接车间员工日常工作时所遇到的问题。
距离自己的梦想还有一些距离,但是继承了妈妈的乐观和坚强的李欣立,却变得越来越自信。一路走来,他相信,只要自己不断的学习和进取,只要自己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距离梦想的距离就会越来越近。
【点评】
李欣立是一个平凡而普通的大学生,和我们绝大多数同学一样。他没有雄心壮志,只有和我们一样的平凡梦想;他没有丰功伟绩,只有和我们一样的日常奋斗。我们身上或多或少都可以找到他的影子,我们身上或多或少也都欠缺他的一些优良品质。也正因其平凡而普通,他的奋斗历程才具有更多的范本意义,给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提供了更平实的启示。
1、理想无分大小
“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可能实现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1]理想按照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分类,有崇高理想和一般理想,有长远理想和近期理想。
但是,理想没有大小之分。再一般的理想,再近期的理想,也是理想,也能鼓舞人奋进。在黑夜中行进,指引我们方向的是光明。这一缕光明既可以是来自于远方高高的灯塔,也可以是我们手里举着的蜡烛。
案例中的主人公李欣立没有豪言壮语,只有一个平凡而普通的梦想,通过自己的双手,改变自己的生活,让妈妈过上好日子。这个梦想看似微不足道,但却像烛光一样,照亮了他前进的方向,给了他前行的力量。生活再苦,压力再大,都没有把他压倒,只让他越来越坚强和乐观。
对于理想,我们应该秉持这样一种态度:既勇于追求崇高而长期的理想,也不排斥一般而近期的理想。在今天,只要我们的理想不是追求安逸享乐,不是钻营一己之私,而是为了让妈妈过上好日子,为了守护爱和家庭,去拼搏,去奋斗, 那么再普通的理想也是闪光的。正如胡锦涛同志2012年5月4日《在纪念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对广大青年提出的希望:“广大青年一定要牢记‘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道理,敢于吃苦、勇挑重担,不怨天尤人、不贪图安逸,依靠自己的辛勤努力开辟人生和事业的前进道路;一定要牢记‘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的道理,从小事做起、从基础做起,不沉湎幻想、不好高骛远,用埋头苦干的行动创造实实在在的业绩。”[2]
2、普通理想更需坚持
在黑暗中行进,人们更容易关注到远处灯塔发出的光芒,并时刻提醒自己。而手边的蜡烛发出的光芒,则很容易被人所忽略和遗忘。
很多同学都曾有过和李欣立一样的普通的梦想,但是很多人却在进入大学以后,潜移默化间忽略或遗忘了最初的梦想,走向了反面:或者悲叹命运对自己的不公,怨天尤人,自怨自艾;或者沉迷于暂时的安逸享乐,得过且过,玩物丧志。
普通理想更需要坚持,更需要信念的支撑。“信念是认知、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3]有了坚定的信念,理想就有了稳定性。案例中李欣立之所以能一直守护着自己的梦想,是因为对他而言,让妈妈过上好日子不仅是一个梦想,更是坚定的信念。
有这样一个寓言故事:“一个人在高山之巅的鹰巢里,抓到了一只幼鹰,他把幼鹰带回家,养在鸡笼里。这只幼鹰和鸡一起啄食、嬉闹和休息。它以为自己是一只鸡。这只鹰渐渐长大,羽翼丰满了,主人想把它训练成猎鹰,可是由于终日和鸡混在一起,它已经变得和鸡完全一样,根本没有飞的愿望了。 主人试了各种办法,都毫无效果,最后把它带到山顶上,一把将它扔了出去。这只鹰像块石头似的,直掉下去,慌乱之中它拼命地扑打翅膀,就这样,它终于飞了起来!”有了理想,有了信念,我们每个人都是雄鹰。只要我们不贪图眼前一时的安逸,只要我们摆脱对父母和他人的依赖,能够像李欣立一样自立、自强。
【思考讨论】
意大利都灵大学的校门口,有两尊英格兰黑色大理石雕塑,左边是一只鹰,右边是一匹奔马。几千年来,它们成了都灵大学的标志,甚至连校徽上也是这两尊雕塑。那只鹰代表的不是什么鹏程万里,它其实是一只被饿死的鹰。为了实现飞遍全世界的远大理想,这只鹰苦练各种飞行本领,却忘记了学习觅食的技巧,结果在它踏上征途的第五天就饿死了。那匹奔马也不是人们认为的千里马,而是一匹被剥了皮的马。这匹马开始的时候嫌它的第一位主人——磨坊主给的活多,乞求上帝把它换到马夫家;可马夫给这匹马的饲料不好,这匹马又乞求换主人。于是,上帝把它换到了皮匠家里,皮匠给马的活不多而且饲料又好,可是没过几天,这匹马就被皮匠剥了皮,做成了皮制品。
结合李欣立的奋斗故事,思考一下,这个故事带给我们何种启示?当代大学生应该如何处理好“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的关系?
永不放弃的律师梦
【导读】
他是一个专科生,却梦想成为研究生;他学的是工商企业管理,却梦想成为律师。为了梦想,他孤独前行,愈挫愈勇。永不放弃,因为激情;激情澎湃,因为梦想。
困难和挫折,是到达理想的必经之路。如何对待实现理想过程中的顺境和逆境?熊克弟的故事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案例文本】
“2012年4月16日,广州,傍晚,人车混杂,街面吹来一阵阵湿湿的暖风,典型的南方雷阵雨前的潮湿闷热。漫天的密云被整排整排的霓虹灯照出一团一团的黄晕来,羊城万家灯火照旧。在这儿进行了三天的复试,我搭乘回天津的火车即将离开。作为一名自考生,我的第一次研究生复试随着这一次的离开而失败了。我并没有被学校录取。”在研究生复试失败后,熊克弟在日记里这样写道。
熊克弟祖籍江西,却孤身一人于2008年来到了千里之外的北方重镇天津,就读于某职业院校。九月按时来学校报到。和很多新生一样,对于即将到来的新的大学生活,他充满了期待和憧憬。然后,没过多久,他就发现,对于所学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自己并不太喜欢。虽然自己还是认真对待,努力争取学好,但是,学非所好的苦恼却一直伴随着他。
一次偶然的机会,在与学长的聊天当中,他了解到自学考试,拿到一张宣传高自考的宣传单,上面印有几个自考专业的培训宣传。“我一眼便注意到了法律专业。我当时就感到兴奋不已。出于对法律的兴趣,而且还能提升自己的学历,我立马决定要自学法律。”回忆起这次改变了自己整个大学和以后生活的经历,熊克弟记忆犹新。
打听完考试的相关手续和程序,拿到书后,熊克弟便迫不及待地开始投入到法律的学习当中了。
虽然已经做好了足够的心理准备,然而自学面临的艰辛和困难还是让他有些始料不及。熊克弟依然清晰地记得自己自学的第一门法律课——《婚姻家庭法》。作为一个门外汉初学法律,大量的专业术语,严密的逻辑结构,繁复的法律理论,让他无从下手。最艰难的时候,每天近八个小时的学习只能看完几页书。虽然有些困难,但他的兴趣没有因此而减少。这反而更加激发了他要把法律学好的决心。一个术语一个术语的抠,一点一点的去记忆和理解,慢慢的,他逐步走进了法律的大门。
与学习相比,更大的困难来自于孤独。与没有老师相比,更大的困难来自于没有同学。因为学校没有法律专业,他只能一个人在学习法律的路上前行。没有同伴的学习是很难坚持下来的,困难无人分担,喜悦无人分享。他只能自己给自己打气。每当遇到困难想退却的时候,他就告诉自己,自己并不孤单。因为陪伴自己的还有一个梦想,一个成为律师的梦想。
经过两个月的学习,2009年1月,熊克弟第一次走进自学考试的考场。因为准备充分,第一次考试很顺利,成绩也不错。良好的开端使他信心百倍。于是他为自己制定了一个宏伟的目标——在一年内完成自学考试的所有课程。很多人都说他疯了,严重质疑他的目标能否实现。对于质疑,熊克弟决定用行动来回应。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制定了严密的学习计划。每一天的日程都排的满满的,除了上好自己的专业课,参加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的活动,他把几乎所有能利用的时间都用来自学。
2010年1月,他顺利地完成了高自考所有课程考试,实现了自己的目标。
2011年毕业的时候,与其他同学相比,他不仅拥有所学专业的专科文凭,还多了一个本科证书。没有来得及为自己祝贺,他又迫不及待的全身心投入到了复习当中。他所追求的不是一个本科证,而是律师梦。
要实现自己的梦想,他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首先就是备考同年9月份的司法考试。暑假的两个月里,他和同学租住在外面的公寓里。天气炎热,房间拥挤,这都没有阻挡他学习的热情。然而天不遂人愿,因为各种原因复习并没能够按计划完成。仓促走上考场的熊克弟并没有取得理想的成绩。
司法考试遇挫后,熊克弟没有来得及失望难过,甚至也没有来得及休息,便开始计划起南开大学研究生的复习了。
在这个时候,系里主管学生工作的唐书记了解到他的情况以后,为了减轻他的生活压力,便极力推荐他回到学校担任临时宿舍辅导员。这让他有更充足的精力和时间来进行研究生复习。除了完成工作任务外,他把剩下的时间都倾注于研究生的复习上了。
2012年2月底,研究生初试成绩出来了,成绩并不理想。尝试调剂,但是在广州的复试再次遇到挫折。于是便有了开篇那一幕。
在日记的后半部分,熊克弟这样写道:“坐在火车里,我静静地看着窗外。回想起这三年的努力,我告诉自己,这只是自己人生当中的一道坎。天道酬勤,不可放弃!无论现实情况如何,都不可背离追求最初梦想的心。没有人确切地知道人的成长过程中到底有多少变数,或多或少,或好或坏。我只知道不会变的是追求梦想的信心、毅力和勇气!”
为了实现考上研究生、成为律师的梦想,熊克弟只会更加努力!
【点评】
熊克弟还不是一个成功者,却又是一个成功者。不成功,是因为距离自己的梦想,他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成功,是因为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他获得的财富远比结果更重要。他还没有成功,所以我们能够更加清楚的看到他身上的优良品质,以及对我们的启示,而不至于被成功的光晕所影响。
1、理想的实现是一个过程
22岁做生意失败;23岁竞选议员失败;24岁重入商海又再次失败;而且赔得一无所有;29岁再次竞选国会议员失败;47竞选副总统失败;49岁竞选参议人员失败。最终,他在51岁的时候竞选总统成功,成就了一番永垂历史的伟大事业。他就是美国历史上与华盛顿齐名的总统——林肯。
不管是历史上的林肯,还是案例中的熊克弟,不管是大人物,还是小人物,他们的故事都告诉我们:理想的实现往往不是一蹴而就、一帆风顺的。理想越是高远,它的实现过程就越复杂,需要的时间就越长。
2、在顺境中居安思危,乘风勇进
理想的实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顺境,也有逆境。只有正确对待实现理想过程中的顺境和逆境,才能战胜困难和挫折,坚持到底,永不言弃。
有两个和尚住在隔壁,所谓隔壁就是隔壁那座山,他们分别住在相邻的两座山上的庙里。这两座山之间有一条溪,于是这两个和尚每天都会在同一时间下山去溪边挑水,久而久之他们便成为了好朋友。
就这样,时间在每天挑水中不知不觉已经过了五年。突然有一天左边这座山的和尚没有下山挑水,右边那座山的和尚心想:“他大概睡过头了。”便不以为意。
哪知道第二天左边这座山的和尚还是没有下山挑水,第三天也一样。过了一个星期还是一样。直到过了一个月右边那座山的和尚终于受不了,他心想:“我的朋友可能生病了,我要过去拜访他,看看能帮上什么忙。”于是他便爬上了左边这座山,去探望他的老朋友。
等他到了左边这座山的庙,看到他的老友之后大吃一惊,因为他的老友正在庙前打太极拳,一点也不像一个月没喝水的人。他很好奇地问:“你已经一个月没有下山挑水了,难道你可以不用喝水吗?”
左边这座山的和尚说:“来来来,我带你去看。”于是他带着右边那座山的和尚走到庙的后院,指着一口井说:“这五年来,我每天做完功课后都会抽空挖这口井,即使有时很忙,能挖多少就算多少。如今终于让我挖出井水,我就不用再下山挑水,我可以有更多时间练我喜欢的太极拳。”
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在顺境中,我们不能骄傲自满、意志衰退,而应该居安思危,抓住机遇不断完善自己,为实现理想而奋进。就像案例中的熊克弟,毕业的时候通过自己的努力既有专科证,也有本科证,与其他同学相比已经领先了一大步。然而,他没有因此而骄傲自满,满足于一时的顺利和成功,而是继续仰望目标,向着自己的目标继续攀登。
3、在逆境中坚持理想,百折不挠
弗洛伦斯·查德威克向前望去,除了浓浓大雾,眼前什么也没有。她全身麻木,已经游了将近16个小时。她已经是第一位从两个方向都游过了英吉利海峡的妇女。34岁的她现在的目标是成为第一个从卡塔利娜岛游到福尼亚海岸的妇女。
1952年7月4日早晨,海水冰冷刺骨,大雾浓重,她甚至都很难看见旁边保护自己的船只。她忍受着冰冷的海水继续向前游去。
在弗洛伦斯身边的一条船上,她母亲和教练在鼓励她,告诉她已经不太远了。可是,她所见的仍然只有大雾。他们敦促她不要放弃,她也从来没想过放弃,只是后来……当只剩下最后半英里时,她提出放弃。
几个小时后,还在设法使冰冷的身体缓和过来的她对一名记者说:“瞧,我并不是给自己找借口。可是,我要是能看见陆地的话,也许就已经成功了。”既不是疲劳也不是冰冷的海水挫败了她,而是大雾使她无法看到自己的目标。
两个月后,她又重新开始了。尽管这次也有浓雾,但她怀着不可动摇的信心游着,脑中清晰地浮现着自己的目标。她明白大雾后面某个地方就是陆地,这次她成功了。弗洛伦斯·查德威克成了第一位游过卡塔利娜海峡的妇女,并比男子记录早了两个小时。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挫折和困难,逆境和困顿,就像海面上那一场弥漫的大雾。它不会实际增加我们实现目标的难度,也不会消解实现目标的可能性。但是它可以遮蔽我们的双眼,使我们看不到目标,从而产生怀疑、恐惧、失望、挫败感等一系列负面情绪,滋生懒惰、拖沓、摇摆等不良习惯,最终自己放弃。
4、坚定信念,坚持到底
顺境中,不因一时的成功而止步;逆境中,不因一时的挫折而后退,才能坚持到底,取得胜利。而这一切,都需要我们拥有坚定的信念和坚强的意志。
鹰是世界上寿命最长的鸟类,它的一生可以活70年。但要度过搏击长空70年的峥嵘岁月,在40岁的时候,它必须作出艰难却非常重要的一次抉择。
40岁的老鹰爪子已经老了,无法有力地抓攫猎物,喙变得又长又弯,几乎碰到胸膛。羽毛长得又浓又厚,翅膀十分沉重,飞翔十分吃力。这个时候,它只能有两种选择:或者等死,或者经过一个十分痛苦的蜕变过程。
后一种选择要经过150天漫长的重新修炼。它必须飞到山顶悬崖上筑一个巢,停留在那里,不再飞翔。
老鹰首先用它的喙击打岩石,直到完全脱落。然后静静地等候新的喙长出来。它会先用新长出的喙把指甲一根一根地拔出来。当新的指甲长出来后,它们便把羽毛一根一根地拔掉。
5个月以后,新的羽毛长出来了,后30年,老鹰开始重新在高空自由翱翔!
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熊克弟有过成功,也有过挫折,但是正如他所说:“没有人确切地知道人的成长过程中到底有多少变数,或多或少,或好或坏。我只知道不会变的是追求梦想的信心、毅力和勇气!”
是啊,只要我们坚定追求梦想的信念,不被困难打倒,而是把困难打倒,梦想就在不远处朝我们招手。
【思考讨论】
一天早上,一位很贫困的牧师,为了转移哭闹不止的儿子约翰的注意力,将一幅色彩缤纷的世界地图,撕成许多小的碎片,丢在地上,许诺道:“小约翰,你如果能拼起这些碎片,我就给你2角5分钱。”
牧师以为这件事会使约翰花费上午的大部分时间,但没有十分钟,小约翰便拼好了。
牧师:“孩子,你怎么拼得这么快?”
小约翰很轻松的答道:“在地图的背面是一个人的照片,我把这个人的照片拼到一块,然后把它翻过来。我想,如果这个“人”是正确的,那么,这个“世界”也就是正确的。”
牧师微笑着给了儿子2角5分钱。
正如这个简短的寓言所说,只要人是正确的,那么这个世界也就是正确的。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会有一些来自于外部世界的困难和挫折,但是我们更应该直面自己的内心。
思考并在纸上列举一下,在日常生活当中,有哪些不良的习惯和负面情绪阻碍了你对于理想的追求,并找人讨论一下应该如何来改变这种状况。
撑起梦想的天空
【导读】
他是一名专科生,却走上了一条让很多本科生甚至研究生都望而生畏的科研之路,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毕业工作六年的时间里,参与或独自完成了公司多项产品设计工作,发表了两篇学术论文,获得了多项国家专利。是什么力量促使他勇于攀登科研高峰,并克服种种苦难,坚持走到今天的?他从事的是产品外观、机械结构和系统的设计工作。他又是如何像设计产品一样来设计人生的?
【案例文本】
1)在清华大学盐城产学研合作办公室领导及北京一家医疗设备公司总经理的指导下,成功设计出了一台γ射线快速灰分检测仪;
2)在北京一家医疗设备公司总经理的指导下对公司承担的国家项目产品的光源部分进行了优化改进;
3)在第四届中国核学会省市区“三核”论坛上,同天津市技术物理研究所发表了两篇论文《旋转式弯晶色散三元素分析仪》和《等角螺线在X射线光谱分析中的应用》;
4)参与设计、申请的两项实用新型专利《一种复合位移式连续分析RoHS指令痕量元素分析仪》《一种测量运动目标颜色饱和度指标和形状大小的装置》已被国家授权;
5)设计了旋转式弯晶色散三元素分析仪的外形,对仪器的部件进行了改进;
6)在中科院高能物理所老师的指导下,设计出了两种一体化气体探测器;
7)单独完成了一台“环境与电子信息产品有害元素快速检测仪”的外观、机械结构、系统设计;
8)单独完成了一台“X光源全铁仪”外观、机械结构设计,并同中科院高能物理所老师对其电子电气部分进行了设计和安装;
9)完成了一种抗干扰的盘装料位仪表外观及机械结构设计;
10)完成了壁挂密度、浓度、核子秤显示仪表外观、机械结构设计;
11)单独完成了《多能X射线透射法灰分检测仪》项目的起草和申报,并获得了滨海新区政府的审批通过和奖励;
12)单独完成了“在线微波水分仪”的机械结构、系统、外观设计;
13)申请的外观专利《衍射分光与探测装置》获得了国家授权;
14)申请的实用新型专利《基于全聚集弯面晶体的有害元素快速检测仪》获得了国家授权。
以上科研成果的主人公叫徐志诚,是一名2006年毕业的专科毕业生。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专科生往往和“蓝领”、技术工人联系在一起。然而,就读于专科院校的徐志诚却在毕业以后走上了一条让很多人望而生畏的科研之路。
他是怎么做到的?
一、立志
徐志诚来自于湖北省咸宁市一个山区农民家庭,是家里最小的孩子,上面还有两个哥哥和一个姐姐。在山区老家,别人是挣钱以后用来盖房子改善生活条件,而他的父母却把辛辛苦苦挣来的钱用来供孩子们上学,给他们购买图书和体育用品。开明的父母,宽松的家庭氛围,不仅使得哥哥姐姐通过自己的奋斗先后离开了大山,在城市里面开创了自己的一片天空,而且使得徐志诚从小就对学习和阅读充满了兴趣,并在此后的时间广泛涉猎机械、自动化、电子信息等方面的知识,甚至对会计、医药、公共文秘等知识也抱有浓厚的兴趣。
2003年,徐志诚考入天津滨海职业学院机电工程系学习机械自动化专业。开学第一课,班主任章老师让同学们进行自我介绍,并谈谈自己今后的理想。徐志诚当时就说,我今后要从事科研,为国家为社会做贡献。这并非是一时冲动,更不是年少无知,而是他深思熟虑之后才树立的理想。1999年5月8日美国轰炸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这件事给徐志诚留下了深刻印象,并一直鞭策和激励着他为祖国强盛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
二、笃行
徐志诚一直要求自己要像航天人一样“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当很多同学还对于未来茫无头绪的时候,他已经树立了投身科研的明确目标;当很多同学还沉迷于大学宽松自由的环境而无所事事的时候,他已经开始为了实现目标而精心设计自己的大学生活了。
大一大二,徐志诚给自己设定的目标是学习好、掌握好专业基础知识。他知道要想从事科研工作,广博而深厚的知识是必备的。而大学正是学习知识的海洋,是梦想起飞的地方。
这两年里,徐志诚每天早上天亮起床。天气暖和时,先去校园锻炼40多分钟的身体。回宿舍后,为免打扰到室友休息,独自一人躲在阳台上读书学习。上课时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认真听讲,及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晚上基本上都去教室或图书馆上自习。除此之外,他还把每周四、五晚上定为图书馆阅读时间,一头扎进图书馆,如饥似渴的阅读各种书籍、报纸、杂志,并认真做好笔记,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没有课或放假时也要抵制各种诱惑,强迫自己在学校自习或去实训室做实验。
到了大三,徐志诚给自己设定的目标是锻炼并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学会如何运用专业知识。徐志诚所学专业实行的是“2+1”模式,大一大二在校学习,大三进企业实习。在实习过程中,他认真听师傅们的讲解,坚持天天写实习日记,记录当天所学、所得,并勤于动手实践,直到自己真正掌握了为止。
三、厚积
在大学三年时间里,徐志诚充分抓紧每一分每一秒时间,如饥似渴的学习各种知识,锻炼各种技能,过的十分充实。辛勤的付出,获得了丰厚的回报。
他参加了高等数学竞赛培训,获得了“天津市首届高职高专学生数学竞赛三等奖”;参加了“2005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在竞赛中四天三夜没有怎么睡过,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取得了“全国计算机二级C语言上机优秀证书”、 “ 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绘图NIT证”、“ 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因特网NIT证”、“中级维修电工证书”、“中级无线电调试工”、“中级计算机辅助设计证书”、“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合格证书”、“电工安全上岗证书”、“电气焊上岗证书”等技能证书。
四、薄发
毕业以后,徐志诚通过面试,来到了天大科技园工作。刚进公司的他,在一线从事装配调试工作。然而,凭借深厚的基础知识和扎实的专业技能,他很快就在工作中崭露头角,获得了公司的赏识和重视。工作不到三个月就被调去公司的研发部门,从事自己热爱的设计工作。
现在,徐志诚一个人负责整个公司的机械、外观设计,还参与总公司北京公司及研究院的一些机械、外观设计工作。从工作到现在,六年的时间,取得了上述一系列成绩。
【点评】
多年厚积,一朝薄发。只有大专学历的徐志诚,通过对自己大学生活的合理设计,实现了自己在入学之初所树立的理想目标,走上了科研之路,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的奋斗的历程,对于我们大学生的成长和成才,具有多方面的借鉴意义
1、立志当高远
“志向是青春的火焰,是生命的动力;远大的志向如太阳,唯其大,才有永不枯竭的热能;如灯塔,唯其高,才能照亮前进的航程。”[4]
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我们也应该把自己具体、平凡的工作,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结合起来,胸怀祖国,服务人民。这样,才能超越对于个人安逸的享受,不满足于现状;才能超脱对于个人私利的追逐,不屈服于困难。这样,你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在这一刻你“灵魂附体”,国家和人民站在你的身后,会为你提供实现理想、克服困难的不竭动力。
徐志诚之所以把科研工作树立为自己的理想,从感性的角度来看,是因为广泛的涉猎使他把探索研究当成了自己的兴趣爱好,并乐此不彼;从理性的角度来看,则是因为他把自己的所作所为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结合起来,希望以自己微薄之力为国家富强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2、立志须躬行
“1984年,在东京国际马拉松邀请赛中,名不见经传的日本选手山田本一出人意外地夺得了世界冠军。当记者问他凭什么取得如此惊人的成绩时,他说了这么一句话: 凭智慧战胜对手。
当时许多人都认为这个偶然跑到前面的矮个子选手是在故弄玄虚。马拉松赛是体力和耐力的运动,只要身体素质好又有耐性就有望夺冠,爆发力和速度都还在其次,说用智慧取胜确实有点勉强。
两年后,意大利国际马拉松邀请赛在意大利北部城市米兰举行,山田本一代表日本参加比赛。这一次,他又获得了世界冠军。记者又请他谈谈经验。山田本一性情木讷,不善言谈,回答的仍是上次那句话:用智慧战胜对手。这回记者在报纸上没再挖苦他,但对他所谓的智慧迷惑不解。
10年后,这个谜终于被解开了,他在他的自传中是这么说的:每次比赛之前,我都要乘车把比赛的线路仔细地看一遍,并把沿途比较醒目的标志画下来,比如第一个标志是银行;第二个标志是一棵大树;第三个标志是一座红房子……这样一直画到赛程的终点。比赛开始后,我就以百米的速度奋力地向第一个目标冲去,等到达第一个目标后,我又以同样的速度向第二个目标冲去。40多公里的赛程,就被我分解成这么几个小目标轻松地跑完了。起初,我并不懂这样的道理,我把我的目标定在40多公里外终点线上的那面旗帜上,结果我跑到十几公里时就疲惫不堪了,我被前面那段遥远的路程给吓倒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长期的目标与阶段性短期的目标结合起来,远大的目标与分解的小目标结合起来,是实现高远志向的有效途径。
徐志诚之所以能实现在很多人看来不太可能的目标,一方面归功于他的意志力和自制力,能够坚定不移的朝着既定的目标奋进,一方面归功于他对于能够把远大的目标分解成一个个容易实现的短期目标,并对大学三年的时间进行了合理的设计。
【思考讨论】
被誉为美国时间管理之父的阿兰·拉金在其所著的畅销书《如何掌控自己的时间和生活》一书中,对于如何确立目标,分解目标,以及合理安排时间实现目标,有很多具体的指导。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思考一下,自己应该树立什么样的远大理想,又应该怎样设计和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
高职生的教师梦
【导读】
他是一个喜欢在足球场上驰骋的男孩,却选择了会电专业;他是一个专科毕业生,却立志要当老师。对于他的选择,有人怀疑,有人否定。他却一直坚守自己的选择,并最终获得了成功。坚守,只因为一个理由:我喜欢。我喜欢,我选择;我选择,我喜欢。很多人在“喜欢做的事”和“应该做的事”之间踌躇回顾,严宝瑞却用自己的行动向我们做出了最好的榜样——给梦想一个自由的舞台,让梦想自由飞翔。他是怎么做到的?我们又该怎么做?
【案例文本】
故事的主人公严宝瑞出生在天津一个普通的家庭。普普通通的童年,普普通通的生活。在平淡无奇的生活中,最令他感到幸运和自豪的是,从小到大,家里都给予他很大的自由空间,不去过分的约束他。父母并没有要求他像别的孩子一样去报各种辅导班,而是让他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由学习。喜欢踢足球,那就去学足球;喜欢手风琴,那就去学手风琴。运动,踢足球,拉手风琴,唱歌……他的少年时光自由而奔放。
2005年高考结束后,严宝瑞报考了天津某职业院校。在填报专业的时候,他选择了会计电算化专业。这是一个需要更多耐心和细心、女孩居多的专业,而严宝瑞却是一个喜欢在足球场上驰骋的男孩。很多人对他的选择感到不理解,也不看好。
“因为我是一个对数字和数学比较敏感的人。”严宝瑞是这样解释自己选择会电专业的原因的。
进入大学以后,宽松而自由的环境让他更加如鱼得水。他参加了学院的足球队和篮球队,和志同道合的同学在运动场上挥汗如雨。除了运动场,他的身影更多出现在教室和图书馆里,学习自己喜欢的专业课程。
因为喜欢自己选择的专业,他没有像很多同学一样简单接受学校安排的课程和老师讲授的内容,而是主动出击。在上大学之前,他就已经开始着手搜集相关资料了解会电专业的信息,并给自己定下了奋斗目标:大一考下会计从业资格证,大二考下初级会计师证。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每天至少学习8个小时,有时连中午饭都只是在图书馆里吃点面包和饼干。
因为喜欢自己选择的专业,在别人眼里看来枯燥乏味的专业课,他却乐在其中。辛勤的汗水,浇灌出了鲜艳的花朵。大一,他顺利的通过了《基础会计》、《财经法规》和《会计电算化》的考试,考取了会计从业资格证;大二,他以较高的分数考取了初级会计师证。
大二的严宝瑞踌躇满志,自己设定的目标顺利实现,美好的明天在向自己招手。他有些得意,甚至有些骄傲。如果不是因为一门课程和一个老师,他的生活可能会按部就班的继续,毕业,就业,然后进入一家会计师事务所,当一个优秀的会计。
生活有时候是富于戏剧化的,我们只知道开头,却不一定知道结尾。大二的时候,严宝瑞要上一门让他有些纠结的课——《会计电算化》。这门课是会计从业资格证的三门必考课程之一,也是会电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为了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在大一的暑假,他已经学习过这门课程而且考试通过了。只不过不是在学校学习的,而是在校外的培训班。对于要重新再学一遍的知识,他有些不情愿,也有些不耐烦。
任课的孙老师教学经验丰富,在了解到他的情况,发现他学会电的潜质以后,及时调整了对他的教学方式——让他在课上充当助教的角色,帮助老师解答同学们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在回答同学们的疑问的过程中,严宝瑞逐渐了解到自己以前所学的知识只是冰山一角。记忆的多,理解的少;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从排斥和反感,到接受和适应,他逐渐的喜欢上了自己的角色。遇到自己无法解答的问题,他就一头扎进图书馆查找答案,还有不明白的就去找孙老师指导。
整整一年的时间,不断的收获新的知识、新的感悟,头脑的日益充实让他获得了精神的愉悦。与之相伴随的,还有另外一种自豪感和成就感,那就是能够凭借自己的所学在课堂上回答同学们的疑问和困惑。每回答一个问题,他就对老师的角色多一分喜爱。
到了大三的时候,严宝瑞做出了另一个让很多人大跌眼镜的决定——为当一名老师而奋斗。因为这是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情。
于是,临近毕业的严宝瑞放下所有包袱,跟着孙老师去不同的课堂、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年级去听课。遇到学生们有什么不懂的问题,他就主动站出来给学生解答。课下的时候,他就开始总结教案,总结教学方法。这个问题有没有更好的教学案例?这个问题换个角度来思考会不会更好?这个问题换个方法来教会不会学生更能理解和接受?有所心得,他就会跑去向孙老师请教,和孙老师探讨。
转眼毕业的时刻到了。对于只有大专学历的严宝瑞而言,毕业以后直接找到理想的教师岗位,站在自己喜欢的三尺讲台上,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但这并没有让严宝瑞打退堂鼓。“所以在毕业后我先到一家会计师事务所工作。一边上班去积累实际经验,一边在下班后继续去总结教课的方法,去补充自己的知识。因为我心里明白,机会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严宝瑞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有一天,正在会计事务所工作的严宝瑞接到孙老师一个电话,说有一个学校缺个兼职老师你可以去试试。由于一直在为当老师的梦想做准备,所以他很快通过了试讲,获得了老师和学生们的认可。白天在会计事务所上班,业余时间做兼职教师,教授《基础会计》、《财经法规》、《会计电算化》等课程,严宝瑞的教学经验不断丰富,逐步总结出自己的一套教学方法。
在短短的两年的时间里,因为教学方法得当,他授课的班级考试取证通过率很高,他的课很受学生欢迎。越来越多的培训机构来请他讲课,他的教学经验也越来越丰富。
2011年3月的一个下午,他接到吉大新欣教育培训中心学校的电话,说吉大教育有一个老师临时有事上不了课了,问他有没有时间来讲。当时严宝瑞想都没想一口就答应了。因为他知道吉大教育是当地颇负盛名的培训学校,能去那里讲课是难得的机会,一定要紧紧抓住。虽然时间很紧,但有三年教学经验的严宝瑞还是很从容的站到了吉大的讲台。一番努力,他征服了那里的老师和学生。在吉大他成为了通过率最高、最受欢迎的会计老师。
一年后的2012年3月,严宝瑞辞去了会计事务所的工作,正式签约吉大教育,成为了一名专职教师。并且在吉大校长和老师的支持下,成为了吉大卢卡会计实训基地的创办人之一。在这里他负责所有会计课程的设计和教学工作的管理。除了高额的薪水,他更在意的是在这里他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施展自己的才华,实现自己的梦想。
成为了专职教师以及专业带头人的严宝瑞更加忙碌了,因为他的梦想更大了:“我立志在今后的3年内把‘吉大卢卡会计实训基地’打造成全天津最具影响力的会计培训机构,志在帮助学生通过学习能够迅速走上并适应会计岗位。”
【点评】
严宝瑞是一个专科毕业生,却辗转走到了自己喜欢的教师岗位。他的事迹对于我们树立理想、实现理想具有以下启示:
1、让兴趣引领梦想
理想信念对于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引导大学生做什么人,指引大学生走什么路,激励大学生为什么学。但是当代大学生应该树立什么样的理想信念呢?在树立我们的职业理想和生活理想的时候,应该多考虑一些现实因素,还是应该倾听兴趣的召唤呢?这是很多同学非常纠结的一个问题。
对于这一问题,你的答案是什么呢?当你必须做出惟一选择的时候,不妨多考虑一下自己的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当我们不是为了外在的现实利益,而是出于内在的兴趣爱好的时候,才能对于所学知识、从事工作充满热忱和激情,迸发出持久而稳定的动力,在苦累面前乐此不彼,在挫折面前百折不挠。
案例中严宝瑞在选择专业和确立职业理想的时候,没有考虑太多因素,而是更多从自身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出发,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自己的选择,也给我们处于纠结中的同学做出了表率。
如果你还在犹豫踟蹰,不妨再来看看下面的小故事。
1858年,瑞典的一个富豪人家生下了一个女儿。然而不久,孩子染患了一种无法解释的瘫痪症,丧失了走路的能力。一次,女孩和家人一起乘船旅行。船长的太太给孩子讲船长有一只天堂鸟,她被这只鸟的描述迷住了,极想亲自看一看。于是保姆把孩子留在甲板上,自己去找船长。孩子耐不住性子等待,她要求船上的服务生立即带她去看天堂鸟。那服务生并不知道她的腿不能走路,而只顾带着她一道去看那只美丽的小鸟。奇迹发生了,孩子因为过度地渴望,竟忘我地拉住服务生的手,慢慢地走了起来。从此,孩子的病便痊愈了。女孩子长大后,又忘我地投入到文学创作中,最后成为第一位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女性,她就是茜尔玛·拉格萝芙。
2、机会只青睐有准备的人
有这样一则寓言:夏天里,一只狐狸看见狼卧在草地上用力地磨牙,就劝它说:“天气这么热,别人都在休息,你也歇一会儿吧!”狼没有说话,继续磨牙,他的牙齿磨得又尖又利,在阳光下闪着寒光。狐狸觉得很奇怪,不解地问道:“猎人和猎狗早已经回家了,老虎也去打盹儿了,你何必那么用劲地磨牙呢?”狼停下来喘了一口气回答说,“我磨牙并不是为了娱乐,你想想,如果有一天,我被猎人和老虎追逐,那时候,我想磨牙也来不及了。所以,平时我就把牙磨好,关键时刻就可以保护自己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浅显而又深刻的道理:机会只青睐有准备的人。如果我们树立了自己的理想和目标,那就不要等待,不要等待机遇来临的时候再临时抱佛脚,而是从现在开始,着手为我们的理想做好各种准备吧。正如案例里严宝瑞所作的那样。从树立当教师的理想,到真正成为一名专职教师,他用了四年的时间。在这四年的时间里,他没有消极等待,而是积极准备,不管有还是没有站在讲台上的机会,都在利用业余时间研究课件和教案,钻研教学方法。当机会来到身边的时候,才如探囊取物一般轻轻的抓住了。
【思考讨论】
严宝瑞是幸运的。幸运之处在于他的父母给了他一个宽松的环境,让他能够自由的追逐自己的兴趣。很多同学可能就没有那么幸运了。为了应付紧张的学业压力,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慢慢把我们的兴趣和爱好埋藏了起来。现在,到了该把兴趣和爱好挖掘出来的时候了。
同学,你的兴趣和爱好是什么呢?如果它被埋葬了,又该如何重新挖掘并保持我们的兴趣爱好呢?在《如何掌控自己的时间和生活》、《别独自用餐》等畅销书里,都有介绍怎么挖掘自己的梦想,确立自己的目标的具体建议。这些建议大同小异。如果你还在困惑于自己的兴趣、爱好是什么,还没有抓住梦想的身影,那么不妨看看其中的建议。
让全村人都能买上奔驰宝马
——一个回乡创业大学生的梦想
【导读】
他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年仅25岁,却已经成为了一个年收入近百万的创业明星。他离开农村,又回到农村,把根深深的扎在土地里。这一切,只为了一个梦想——让全村人都能买上奔驰宝马。比经历更精彩的,是他的内心世界。他是我们的榜样。我们应该向他学些什么?
【案例文本】
河南淮阳县城关镇贾庄行政村马庄,频频造访的冷空气打乱了2012年的季节节奏,但马伟国的蔬菜大棚里却一如既往温暖如春。和豫东农村常见的那些塑料菜棚不同,马伟国的温室大棚沉入地面更深,也更暖和。2月9日的下午,室外温度已逼近0℃,棚内气温计的指针却分明指在22℃和23℃之间。这是闻名全国的山东寿光冬暖式蔬菜大棚的“克隆品”。依靠它们,25岁的马伟国成了年收入近百万的创业明星,并开始沿着新型农村合作社的道路大踏步践行着自己的人生追求,创造着自己的人生传奇。
“85后”回乡创业
在父亲马新生眼里,马伟国这个和自己一天生日,也一样高高大大的儿子在脾气上却和他一点都不同:“我不爱说笑,有点刻板,他却爱说爱动、好朋好友,又很有主见,从小就不让人省心。”
这个不让人省心的孩子在2009年7月再次让马新生大吃一惊:2006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市场营销专业后留在西安发展,并已成立了自己的公司且经营良好的马伟国竟然关掉公司回来了!回来要做什么?种菜!
这简直是疯了!怒气冲天的马新生把儿子狠狠训了一通,马伟国没有顶嘴,但决定却丝毫没有改变。
马伟国的决定并非一时头脑发热,是2009年上半年的一次山东寿光之行让他“终于找到了实现人生理想的最佳道路”。也就是说,尽管他令人羡慕地走进西安交通大学,毕业后又令人羡慕地应聘到西安一家文化传媒公司,拿着每月近5000元的高薪,接着又令人羡慕地成立了自己的公司,有了自己的事业,但这一切都不是他最想要的。
“那么你最想要的是什么?”面对记者的提问,马伟国郑重回答:“我想让我的乡亲至少是我们村里的人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美好生活。”
马伟国家亲戚众多,是马庄村的“大户”,作为大家庭的一员,他打小就和村里人很亲。考上大学并参加工作后,马伟国越来越觉得,尽管老家这些年变化不小,乡亲们的生活条件也在逐步提高,但和城里人尤其是大城市人的生活比起来还是差远了,“这种状况(城乡差距大)一定得改变”。
渐渐的,这就成了马伟国的人生目标,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这个目标在他心中越来越清晰明确。
2009年上半年,借去山东出差的机会,马伟国专门拜访了大学期间结交的朋友冯华涛。冯华涛在山东寿光开了一家种子公司,效益很好。更重要的是,寿光是闻名全国的蔬菜之乡,当地农民多靠蔬菜种植发家致富,马伟国很想去看一看,看能否有些收获。
到底会有什么收获?在踏上寿光土地的前一刻,马伟国脑子里还一片朦胧。但一看到田野里一排排规划整齐、颇有现代气息的蔬菜大棚,马伟国马上就兴奋不已:这要能“搬回”老家去,可就太好了!
马伟国说自己从来都不是一个蛮干的人。锁定目标后,他立刻开始了细致调查:和多个菜农攀谈,串了一个又一个和家乡蔬菜大棚很不一样的冬暖式蔬菜大棚,看结构、问性能、算收益。当最终得出一个标准冬暖式蔬菜大棚少则一年能收入五六万、多则能创利润十几万的结果后,他就毅然下了决心,一定要让它们在家乡落户扎根。
这次寿光之行只有短短两天。尽管一直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马伟国回到西安后还是强迫自己冷静了两个月。这两个月里,他从多个渠道搜集了许多相关资料,并把老家的现有条件和市场情况细细捋了一遍又一遍,多角度论证了寿光冬暖式蔬菜大棚对接家乡的可行性。虽然还觉得应该再考虑细一点,但时间不等人,按照大棚蔬菜的生长周期,10月份前一定得把菜棚建起来,以保证收成。
是时候出手了。2009年7月,带着自己工作以来的10万元积蓄,开着那辆有点破旧的北京吉普,马伟国头也不回地直奔马庄而去。
我有一个梦想
“刚回来时,亲戚邻居的唾沫星子能把我淹死。”马伟国笑着回忆道,“这事放到谁身上估计都很难理解。”有好言相劝的,比如母亲;有暴跳如雷的,就是父亲;更多的是冷言冷语,有乡亲刻薄地说:“在城里好好的日子不过,偏偏回来挖坑,当心把自己埋了。”
面对这些,马伟国苦恼过,甚至也流泪过,但思路却没被打乱分毫:要干成这件大事,首先需要家人的全力支持。
马伟国把自己在寿光的所见所闻以及自己的考虑和盘托出后,首先“缴械”的是母亲,父亲马新生的态度也有所松动。看到了曙光,马伟国趁热打铁,鼓动父亲和他一起再赴寿光,这次马新生被彻底说服了。尽管对不可知的风险还稍有忐忑,他从寿光回来后还是赶紧按照儿子的计划把经营多年、一直是家里经济支柱的养猪场草草处理了。
“全部的猪卖出去,才卖了五六万(元),看着心疼人。”马新生的难过这才刚刚开始,还是儿子的极力鼓动,夫妻俩又开始向亲戚借钱了。
40万元。拿着“不算多”的首批资金,马伟国立刻开始着手请技术员、买材料、租地、建棚。由于请不到熟练工人,这次建棚严重超时,7个棚全部建成时,已进入11月份了。“(2010年)年前基本上没什么收成。如果不是在外地工作的妹妹回来买了年货,全家过年就只能吃馍就咸菜。”马伟国说。
现在,在马伟国租来的土地上,已经矗立了13个冬暖式蔬菜大棚。
马伟国对记者说:“现在母亲抱怨我挣了钱不盖房、不买好车也不找对象,我就告诉她,我有一个梦想,就是全村人看到我的成功后都去建温室大棚,都挣大钱,都能买上奔驰宝马,到时候咱就是没好车,几个电话打过去,多好的车咱都能用上了。”
为了这个梦想,马伟国克难攻坚、义无反顾。2009年建起的7个大棚到去年7月收回了成本并少有盈余,欠账还清后他没有听劝稳稳当当继续赚钱,而是想方设法贷款45万元又建起了6个大棚;他快速接手了父亲之前注册成立的新生养殖专业合作社并更名为新生农业合作社,大做“赔本生意”吸收社员,千方百计说服他们一块干;他把同样在西安发展得不错的弟弟马伟阁拽回来帮忙,来向大家证明自己对反季节大棚蔬菜的美好前景充满信心……
马伟国的努力已经有了收获:新生农业合作社现已有165户成员,先行一步的几个马庄村以外的社员已建起了冬暖式大棚;马庄村人也坐不住了,有的已明确表态“要建棚”;县乡政府已经开始了对马伟国的帮扶,力度还有望进一步加大;更让马伟国高兴的是,以前铺天盖地的冷言冷语再也听不到了。
马伟国还在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进一步行动。他一直留意着国内蔬菜大棚的前沿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并开始着手做自己的5年发展规划,力争把最新的科技成果和最有效的管理手段都用到家乡的大棚上,让蔬菜产品品种更多更鲜更好,始终保持供不应求的好形势。他更没忘自己让乡亲们过上城里人一样美好生活的人生目标,2011年村级组织换届,马伟国高票当选贾庄行政村马庄自然村村长,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垫资修好了困扰贾庄村民多年的村小学下水道,连带着把马庄村等周边几个自然村的下水道也都挖通了。他还告诉记者,等再宽裕点,就把村里的路修修,让乡亲们再也不走泥巴路。(案例来源:《周口晚报》,2012年02月13日,作者:李伟)
【点评】
马伟国来自于农村,又回到了农村。离开农村,是为了梦想;回到农村,也是为了梦想。是的,马伟国成功了。成功之处,不仅在于他在事业上的成就,更在于他通过自己的行动向我们再次证明了: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梦想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
有一年,一群意气风发的天之骄子从美国哈佛大学毕业了。他们的智力、学历、环境条件都相差无几。临出校门,哈佛对他们进行了一次关于人生目标的调查。结果是这样的:
27%的人,没有目标;
60%的人,目标模糊;
10%的人,有清晰但比较短期的目标;
3%的人,有清晰而长远的目标。
25年后,哈佛再次对这群学生进行了跟踪调查。结果是这样的:
3%的人,25年间他们朝着一个方向不懈努力,几乎都成为社会各界的成功之士,其中不乏行业领袖、社会精英;
10%的人,他们的短期目标不断实现,成为各个领域中的专业人士,大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
60%的人,他们安稳地生活与工作,但都没有什么特别的成绩,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
剩下的27%的人,他们的生活没有目标,过得很不如意,并且常常在埋怨他人、抱怨社会、抱怨这个“不肯给他们机会”的世界。
无数的成功案例和大量的科学研究都表明:“理想信念是人的心灵世界的核心。有无理想信念,有什么样的理想信念,决定了人生是高尚充实,还是庸俗空虚。”[5]理想信念就像是引航的灯塔,指引人生的奋斗方向;就像是船上的风帆,提供人生的前进动力。有了理想和信念,有了方向和动力,我们的人生之船就可以驶离空虚和迷茫,走向充实和安宁,最终实现我们的人生价值。
每一个拥有激情、掌握知识的大学生,都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找到自己的人生舞台,施展自己的才华,实现自己的价值,而不希望庸碌无为,蹉跎青春。要做到这一点,只拥有激情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找到自己的梦想,明确自己的目标。这样才能给我们的满腔激情和满腹才华找到一个宣泄口,使我们的人生之船目标明确、动力持久,在波澜壮阔的河流上经受风雨的洗礼,驶向光明的未来。
【思考讨论】
马伟国成功了。对于我们每一个同学而言,马伟国的成功都是可以复制的。因为他的成功与专业无关,与学历无关。但是,不可复制的是梦想,以及对于梦想坚持不懈的追求。
如果你想和马伟国一样拥有无悔的青春,拥有充实而有意义的人生,那么思考一下,你的梦想是什么。如果你已经有了自己的梦想,那么把它明确的写在纸上,然后趁着青春去实现它。如果你还没有自己的梦想,那么抓紧时间去把它找回来吧。
[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21页
[2]胡锦涛:《在纪念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2年5月5日
[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22页
[4]《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32页
[5]《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21页
(供稿:天津交通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