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历史性地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而当时的私营企业只是个零,个体工商户也仅有14万人(户)。
1979年1月17日,也就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刚刚闭幕还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邓小平亲自、特地约请了工商界的五位老者,即胡厥文、胡子昂、荣毅仁、古耕虞、周叔。他们召开了一次重要的座谈会,而谈话的形式是吃火锅。这就是中国经济发展史上最亲切的、最值得记录的“五老火锅宴”。
在“五老火锅宴”上,邓小平说:“现在搞建设,门路要多一点,可以利用外国的资金和技术,华侨、华裔也可以回来办工厂。”他还说:“落实政策以后,工商界还有钱,有的人可以搞一两个工厂,也可以投资到旅游业去赚外汇。手里的钱闲起来不好,总之,钱要用起来,人也要用起来。”
“五老火锅宴”上,邓小平第一次提出要吸引外资,第一次提出希望原工商业者利用落实政策以后的资金办私人企业。也正是这“五老火锅宴”,打开了个体、私营经济的“禁区”,使之成为中国非公经济发展的开篇佳话。
1979年2月,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召开了“文革”结束后的第一次工商行政管理局长会议。当时,我国正面临着大批知青返城、城镇待业人员积压七、八百万的巨大压力。
会议向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报告。报告提出:“各地可以根据当地市场需要,在取得有关业务主管部门同意后,批准一些有正式户口的闲散劳动力从事修理、服务和手工业等个体劳动,但不准雇工”。之后,又向各地转发了这个报告。
这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第一关于允许个体经济发展的报告。虽然这个报告作了种种限制,尤其是当时还不准雇工,但它却公开地为个体经济的发展开了一个绿灯。这一年年底,全国个体从业人员一下子冒出来31万人,比1978年整整多了一倍多。
就这样,“五老火锅宴”成了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产生的标志,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史上最鲜香的盛宴。
(来源:原载于《中华工商时报》2005年刊登的《中国非公经济确立经济地位的2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