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资源 >> 历史事件 >> 正文
姓“社”姓“资”大争论(1991年)

日期:2015-03-24 15:38:16   发布人:管理员   审核人:   点击:

   1990年2月,北京一家大报刊出一篇长文《关于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文章提出一个重大问题:是推行资本主义化的改革,还是推行社会主义的改革?认为,资本主义化的改革有两个内容,“一个是取消公有制为主体,实现私有化;一个是取消计划经济,实现市场化”。这是90年代最早提出改革开放姓“社”还是姓“资”问题的文章之一。此后,关于姓“社”姓“资”的大争论持续不断。

  1991年春节前夕,邓小平到上海视察讲话中指出,“不要以为,一说计划经济就是社会主义,一说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不是那么回事,两者都是手段,市场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

  2月15日—4月22日,上海《解放日报》社党委书记周瑞金与报社评论部负责人凌河、中共上海市委研究室的施芝鸿三人,以“皇甫平”(即黄浦江边的评论之意)为笔名,写作了《做改革开放的“带头羊”》、《改革开放要有新思路》、《扩大开放的意识要更强些》、《改革开放需要大批德才兼备的干部》四篇系列评论文章,相继发表在《解放日报》上。

  第一篇评论文章于1991年2月15日,也就是农历正月初一发表。文章题名为《做改革开放的“带头羊”》。作者明确指出,“改革开放是强国富民的唯一道路,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人民美好的今天和更加美好的明天。”

  第二篇文章《改革开放要有新思路》于1991年3月2日发表。该文指出,90年代改革的新思路在于发展市场经济。同时,文章还转述了邓小平在视察上海时的谈话精神,明示计划和市场并不是划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标志。

  第三篇文章发表于3月22日,题为《扩大开放的意识要更强些》。对于当时一些人担心开放是否会损害民族工业等忧虑,文章表示要增强扩大开放意识,就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抛弃任何保守僵滞、封闭的观念,如果仍然囿于“姓社还是姓资”的诘难,就将坐失良机。

  第四篇名为《改革开放需要大批德才兼备的干部》,于4月12日见报。此文强调改革开放需要更多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闯将,要破格提拔人民公认的坚持改革开放路线并有政绩的人。这公开表示了邓小平要从组织人事上保证推进改革开放事业的想法。

  针对皇甫平的文章,此后有不少报纸杂志批判。比如,有的刊物发表文章质问“改革开放可以不问姓‘社’姓‘资’吗?”。

  1991年7月4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科片在刘国光主持下,召开了“当前经济领域若干重要理论问题”座谈会,吴敬琏、卫兴华、戴园晨等经济学家就“姓社姓资”这一敏感问题坦陈己见。他们对批判者的“高见”不敢苟同,吴敬琏说:“从全局上说,从战略上说,一定要保证我国整个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从具体问题来说,不能囿于‘姓社还是姓资’的诘难。对外开放用了一些社会化大生产通用的作法,如果问‘姓社还是姓资’,这些做法都不能用了。如果这样的话,从根本上说来,是妨碍社会主义经济繁荣的,甚至是破坏社会主义繁荣的。”卫兴华说了五点:第一,实行改革开放不能不问“姓社姓资”;第二,不能乱定“姓社姓资”;第三,不能对什么事情都一定要问“姓社姓资”;第四,问“姓社姓资”,不是排斥和否定一切姓“资”的东西存在;第五,不要用不正确的“社资观”去胡乱批评正确的理论思想。他认为,有人批评薛暮桥“神化”商品经济就属这一类。

  针对1991年思想交锋中暴露出的问题,邓小平指出,现在,有右的东西影响我们,也有“左”的东西影响我们,但根深蒂固的还是“左”的东西。有些理论家、政治家,拿大帽子吓唬人的,不是右,而是“左”。“左”带有革命的色彩,好像越“左”越革命。“左”的东西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可怕呀!一个好好的东西,一下子被他搞掉了。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

  署名“皇甫平”的四篇文章,围绕解放思想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这个中心,宣传了邓小平的最新思想,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推进改革的舆论先导系列,被誉为是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后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开山之作。

  直到1992年年初,邓小平以88岁高龄“南巡”发表讲话,反复强调中国的改革就是要搞市场经济,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他说,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于是,这场由“皇甫平”“四论改革”引发的交锋方才有了定论。

 

来源:中国改革信息库 

1990年2月,北京一家大报刊出一篇长文《关于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文章提出一个重大问题:是推行资本主义化的改革,还是推行社会主义的改革?认为,资本主义化的改革有两个内容,“一个是取消公有制为主体,实现私有化;一个是取消计划经济,实现市场化”。这是90年代最早提出改革开放姓“社”还是姓“资”问题的文章之一。此后,关于姓“社”姓“资”的大争论持续不断。

  1991年春节前夕,邓小平到上海视察讲话中指出,“不要以为,一说计划经济就是社会主义,一说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不是那么回事,两者都是手段,市场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

  2月15日—4月22日,上海《解放日报》社党委书记周瑞金与报社评论部负责人凌河、中共上海市委研究室的施芝鸿三人,以“皇甫平”(即黄浦江边的评论之意)为笔名,写作了《做改革开放的“带头羊”》、《改革开放要有新思路》、《扩大开放的意识要更强些》、《改革开放需要大批德才兼备的干部》四篇系列评论文章,相继发表在《解放日报》上。

  第一篇评论文章于1991年2月15日,也就是农历正月初一发表。文章题名为《做改革开放的“带头羊”》。作者明确指出,“改革开放是强国富民的唯一道路,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人民美好的今天和更加美好的明天。”

  第二篇文章《改革开放要有新思路》于1991年3月2日发表。该文指出,90年代改革的新思路在于发展市场经济。同时,文章还转述了邓小平在视察上海时的谈话精神,明示计划和市场并不是划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标志。

  第三篇文章发表于3月22日,题为《扩大开放的意识要更强些》。对于当时一些人担心开放是否会损害民族工业等忧虑,文章表示要增强扩大开放意识,就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抛弃任何保守僵滞、封闭的观念,如果仍然囿于“姓社还是姓资”的诘难,就将坐失良机。

  第四篇名为《改革开放需要大批德才兼备的干部》,于4月12日见报。此文强调改革开放需要更多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闯将,要破格提拔人民公认的坚持改革开放路线并有政绩的人。这公开表示了邓小平要从组织人事上保证推进改革开放事业的想法。

  针对皇甫平的文章,此后有不少报纸杂志批判。比如,有的刊物发表文章质问“改革开放可以不问姓‘社’姓‘资’吗?”。

  1991年7月4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科片在刘国光主持下,召开了“当前经济领域若干重要理论问题”座谈会,吴敬琏、卫兴华、戴园晨等经济学家就“姓社姓资”这一敏感问题坦陈己见。他们对批判者的“高见”不敢苟同,吴敬琏说:“从全局上说,从战略上说,一定要保证我国整个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从具体问题来说,不能囿于‘姓社还是姓资’的诘难。对外开放用了一些社会化大生产通用的作法,如果问‘姓社还是姓资’,这些做法都不能用了。如果这样的话,从根本上说来,是妨碍社会主义经济繁荣的,甚至是破坏社会主义繁荣的。”卫兴华说了五点:第一,实行改革开放不能不问“姓社姓资”;第二,不能乱定“姓社姓资”;第三,不能对什么事情都一定要问“姓社姓资”;第四,问“姓社姓资”,不是排斥和否定一切姓“资”的东西存在;第五,不要用不正确的“社资观”去胡乱批评正确的理论思想。他认为,有人批评薛暮桥“神化”商品经济就属这一类。

  针对1991年思想交锋中暴露出的问题,邓小平指出,现在,有右的东西影响我们,也有“左”的东西影响我们,但根深蒂固的还是“左”的东西。有些理论家、政治家,拿大帽子吓唬人的,不是右,而是“左”。“左”带有革命的色彩,好像越“左”越革命。“左”的东西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可怕呀!一个好好的东西,一下子被他搞掉了。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

  署名“皇甫平”的四篇文章,围绕解放思想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这个中心,宣传了邓小平的最新思想,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推进改革的舆论先导系列,被誉为是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后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开山之作。

  直到1992年年初,邓小平以88岁高龄“南巡”发表讲话,反复强调中国的改革就是要搞市场经济,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他说,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于是,这场由“皇甫平”“四论改革”引发的交锋方才有了定论。

        (来源:中国改革信息库)

推荐文章

头条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