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阳初:(1890—1990年)著名教育家、社会学家、四川巴中人。主要从事平民教育和社会改造工作。倡“文艺、生计、卫生、公民”四大教育以治旧中国的“贫、愚、弱、私”四大痼疾,首创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晏先生世界驰名,被誉为“现代世界最具革命贡献的十大伟人”。
晏阳初1893年(清光绪十九年,一说1890年)出生于四川省巴中县。幼习四书五经,稍长入教会学堂,1918年毕业于耶鲁大学;旋即束装赴欧洲战场,成为北美基督教青年会主持的为法、英军队中的华工服务的志愿者。他的职责是代写书信,却生出教苦力识字的心愿,由此发现平民的潜力而矢志毕生献身于开发民智以达成民有、民治、民享救世目标的事业。1917年中国对德宣战,有近二十万华工在欧洲战场上服务,但饱受语言不通之苦,晏阳初于耶鲁毕业后第二日到法国服务华工。在法国战场,晏阳初尝试着从复杂的中国文字中选中一千个常用宇用来教华工识字,后来创办了《华工周报》,数月后晏阳初收到了一位华工写的信。这位华工为了表示对晏阳初的感激,决定捐出他三年在法国泥泞的战场上积蓄的三百六十五个法郎。晏阳初后来说,这是冒着生命危险赚来的血汗钱。这封信后来改变了他的一生,晏阳初说“我去法国,原是想教育华工,没想到他们竞教育了我。”于是他说:“我立志回国以后,不做官,不发财,把我的终身献给劳苦的大众。”
1920年晏阳初回到中国,他的第—站是上海,1922年晏发起全国的识字运动,号召:除文盲、做新民。以长沙、烟台、嘉兴三地为试点,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平民教育热潮。在长沙,他的声势做得很大,把整个城市都动员起来了,许多普通的劳苦大众--洋车夫和小徒弟,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第一次有机会走进课堂。没有钱,但是那个时代有的是理想主义和热忱,教员都是义务的,长沙的一百多位义务教员中就有青年毛泽东。现在外国人写毛的传记,说就是在那个时候毛泽东受到了晏阳初的影响,开始觉悟要真正地到民间去,而且方法要简单、要经济、要实际。
在北京时,张学良以出八百万大洋支持平教为条件邀请晏阳初任东北的行政院长,然而晏阳初拒绝了,血气方刚的张少帅把晏阳初的助手关进了监狱,等晏阳初赶到时,发现他的助手正在监狱里教狱卒识字呢!
1923年秋,得张伯苓、蒋梦麟、陶行知等文化名人特别是曾任国务总理的熊希龄的夫人朱其慧大力支持,在古都北平成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会”(简称“平教总会”),晏阳初任总干事。晏阳初与同道认定在中国“农民是平民教育主要对象”,设立乡村教育部。作了两年多严谨的采用科学方法的实地调查,经过试验与比较,晏阳初主持的平教总会于1926年选择河北定县作实验研究中心。他逐渐摸索出了一套综合的农村改造方案。这就是推行“四大教育”。他根据在农村从事教育的经验,深感中国人有“愚、穷、弱、私”四大缺点。因此,要通过扫盲,在人人取得最低限度的文化程度之后,以“文艺”(包括识字,通过演说、演新剧等方式开掘“脑矿”)教育救愚,生计教育救穷,卫生教育救弱,公民教育救私。
晏阳初将中国农村的问题归为“愚、穷、弱、私”四端,主张以文艺、生计、卫生、公民“四大教育”分别医治之。这一教育主张和他们所实施的工作包括:以文艺教育救“愚”。通过学习文化、艺术教育和普及科学知识开发民智。他们编写了600余种平民读物;选编了包括鼓词、歌谣、谚语、故事、笑话等60万字的民间文艺资料,搜集民间实用绘画、乐谱等,组织歌咏比赛、农村剧社,举办各种文艺活动;以生计教育治“贫”。进行农业科学研究,举办实验农场,改良猪种和鸡种;对农民进行“生计训练”,如农推广良种、防治病虫害、科学养猪、养鸡、养蜂,组织农民的自助社、合作社、合作社联合会,开展信用、购买、生产、运输方面的经济活动;以卫生教育救“弱”。实施卫生教育,创建农村医药卫生制度,村设保健员,联村设保健所,县设保健院。1934年,全县建成这一系统,农民每年人均负担不过大洋一角。在控制天花流行,治疗沙眼和皮肤病方面取得明显成绩;以公民教育救“私”。晏阳初认为平民教育的基础是识字教育,中心是公民教育,以养成人民的公共心与合作精神。他们出版多种公民教育的材料,进行农村自治的研究,指导公民活动和开展家庭教育。940年代晏阳初对四大连环教育理念,有更动情的表述:“中国的农民负担向来最重,生活却最苦:流汗生产是农民,流血抗战是农民,缴租纳粮的还是农民,有什么‘征’,有什么‘派’也都加诸农民,一切的一切都由农民负担!但是他们的汗有流完的一天,他们的血有流尽的一日。到了有一天他们负担不了而倒下来的时候,试问:还有什么国家?还有什么民族?所以,今天更迫切的需要培养民力、充实民力的乡村建设工作。”晏阳初与同仁在乡村改造中取得的丰硕成果,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而强烈的反响。1943年,哥白尼诞生400周年之际,美国百余所大学与科研机构的代表,评选晏阳初为“全球现代最具革命性贡献的十大伟人”之一;他是惟一获此殊荣得以与爱因斯坦、杜威等人比肩的亚洲人。
晏阳初的壮举与义举感动了全世界。曾到中国考察平教总会实验的韦尔伯博士,后来出任美国联邦政府内政部长,取法晏阳初,在美国鼓动国会通过了扫除文盲的法案。他说:“晏阳初和他的同志在中国动乱及穷困时,都勇敢地做这一工作;美国富庶安定、学校发达,为什么不决心去做!”1945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在巴黎举行首次会议,平教总会的骨干瞿世英是中国代表之一。该组织在发展中国家推行基本教育的计划,明显地受到了赛珍珠女士对晏阳初的访谈录《告语人民》一书的影响。教科文组织秘书长赫胥黎多次恳请晏阳初担任该组织基本教育计划主任,主持该项工作,晏最终同意担任特别顾问。
1948年4月美国国会通过的援华法案,特列所谓晏阳初条款(实为农村建设条款,以其内文提及晏阳初之名故有此说;指四亿二千万对华经援总额中须拨付不少于百分之五、不多于百分之十的额度,用于中国农村的建设与复兴)。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在为通过这一法案向美国务院说项时,指出:“农村建设条款特别使我满意,因为这似乎是步向问题的核心。我以为这曾经特别参考晏阳初博士的各种活动。我个人希望这一计划集中于训练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使其组织起来以对抗压迫与苛政;同时也应有农业技术、公共卫生、交通等课程。我认定许多参加工作的学生一定会将这些带到全国各地农村,学生们有这一份具建设性又爱国的工作和活动,自是一有益的副产品。”。
二三十年代蔚为壮观的乡村建设运动被抗日战争所中断,乡建运动后来被视为“改良主义”,有人批评其实效差,未能挽救农村破产的命运。其实,教育本来就是一个迟效的事业,对教育改革不能持过于简单的评价。1934年,在定县工作五年之际,晏阳初坦言困难和他的态度:人才短缺、经费匮乏,面对内忧外患和天灾人祸,教育改革难被重视;改造民族生活之大计,决不会刹那间成功,只能脚踏实地、一点一滴去做。的确,这种坚持理念,在险恶的环境中锲而不舍的工作精神,本身就是中国社会所应当珍贵的。即便从物质进步的层面,当年的耕耘也是有实获的。据80年代初河北省的材料,由于平教会当年的工作,定县已成为无文盲县,已消灭天花;当年平教会当年引进的良种猪、优质白杨和良种苹果,现在依然享誉河北,致富于民。50年代之后,晏阳初将他的事业推广到国际上,在泰国、印度、哥伦比亚、危地马拉、加纳等国继续从事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被誉为“国际平民教育之父”。1987年,美国总统里根为晏阳初颁发“终止饥饿终身成就奖”,并祝贺他97岁诞辰。1985年,晏阳初终于重回祖国,并到四川访问。他于1990年3月逝世,享年百岁。环顾今日之农村,虽有天地翻覆之变,但基本的问题和处境仍然是相似的。晏阳初当年的“定县实验”仍是我们认识、解决“三农”问题值得借鉴的珍贵资源;而他一生矢志平民教育、献身乡村建设的精神,更是当下十分稀缺、需要我们勉力继承和弘扬的精神遗产。
晏阳初从事“除文盲,作新民”的目标,显然受了梁启超《新民说》的影响。二者最大的不同是,梁是思想家,晏是实干家——以创造性的实践来回答怎么办。到日寇进逼华北,平教总会被迫于1936年南迁湖南止,十年间,晏阳初及其同仁在定县兴办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堪称平民教育与社会改造壮举的大实验。不说扫盲、改良农作物与畜牧品种、兴建剧场与广播电台、兴办产销合作社和实验银行,不说创办《农民报》、组织同学会与“公民服务团”等等,单讲卫生保健方面,平教总会为中国农村建立公共卫生体系进行的尝试,就极富教益。
1949年晏阳初到了台湾,他说:“你们把中国最好的人才和这么多的钱拿过来了,台湾要是再搞不好,你们就要打屁股!”晏阳初只在台湾呆了一个礼拜就走了,但是后来台湾在改造和建设乡村的过程中大量借鉴了晏阳初的经验。1950年之后,晏阳初以菲律宾为基地,为亚洲的泰国、日本、印度、印度尼西亚,非洲的加纳,拉丁美洲的哥伦比亚等国的平民教育与乡村改造作出了卓越的贡献。1956年在晏阳初的间接帮助下,按晏阳初的乡村改造思想,菲律宾历史上第一批全国选举的议员产生了。后来晏阳初在菲律宾建立了国际乡村改造学院,这个机构一直工作到今天。1988年晏阳初98岁寿辰之际,里根总统在给他的贺辞中说:“在我任职期间,最大的报偿之一莫过于得知有像您这样全心全意为他人服务的贤达之土。”
与许多理论家不同,晏阳初是作为实干家。他积极提倡“博士下乡”,并且身先士卒,举家迁往农村。他的同事许多留学归来的博士、硕士,许多人舍弃了大学校长、教授的工作和当官升迁的机会,来到农民之中,探索农村建设、民族自强自救的道路。晏阳初自称“三C”影响了他的一生,即孔夫子(Confucius)、基督(Christ)和苦力(Coolies)。他说:“我是中华文化与西方民主科学思想相结合的一个产儿。我确是有使命感和救世观;我是一个传教士,传的是平民教育,出发点是仁和爱。我是革命者,想以教育革除恶习败俗,去旧创新,却不主张以暴易暴,杀人放火。……我相信‘人皆可以为尧舜’。圣奥古斯丁说:‘在每一个灵魂的深处,都有神圣之物’。人类良知的普遍存在,也是我深信不疑的”。
(来源:摘编自中文百科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