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研究 >> 正文
高职思政课教学困境的经济学成因及对策初探

日期:2014-03-11 16:06:17   发布人:管理员   审核人:   点击:

[ ]  高职思政课教学历来存在教学实效性差的困境。该文以经济学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需求定理、供给定理和博弈理论作为分析的切入点,探讨思政课教学实效差的成因,并结合教学实际,寻求解决方法。

[关键词 高职  思政课  边际效用递减   博弈论   教学改革

一、高职思政课面临的教学困境

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在培养他们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多年来,思政课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进行了重大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1)存在思政课无用论。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思政课不如专业课、技能课对自己就业的帮助那么大,而对思政课缺乏兴趣;(2)学习思政课有抵触情绪。受社会上如腐败现象和多元化思潮等流行因素的影响,一些学生对思政课产生一种轻视和莫明其妙的抵触情绪。认为思政课教育就是一种“教化”,是空洞的说教,相当一部分学生上思政课就是为了混学分,而不是发自内心的喜爱;(3)学习思政课缺乏动力。思政课教学的传统过程难以满足学生追求事业成功和人生幸福的需要,无法真正解决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困惑。多年来,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泛化和过于政治化,过多地重视思政课对国家和社会的价值,而忽略了对个人价值的肯定,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的动力。这样,导致有的思政课“上座率低”,课堂上师生各弹各的调,很难真正互动起来,甚至有的学生在课堂上背单词、看小说、发短信、聊天,教师则无奈地发出“上公共课难,上思政课则难上加难”的感慨,影响思政课真正地“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 

二、高职思政课教学困境的经济学成因分析

1、思政课教学内容的交叉重叠与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学习思政课的兴趣不高、动力不足,与思政课的教学内容重复,缺少新鲜感有关。从小学到初中、高中,学生都在学习政治课,到大学后要学习思政课,尽管内容的深难度和广度有差别,但重复也很严重,中学的政治课中的内容与大学的相差不大,甚至某些知识点深度挖掘上并不比高职的某些教师浅。据2003年全国普通高校“两课”教育教学调研管理体制组调查问卷分析报告显示,45.68%的学生认为《毛泽东思想》有重复,38.96%的学生认为《邓小平理论》有重复,59.61%的学生认为《思想道德修养》有重复,14.87%的学生认为《法律基础》有重复,10.14% 的学生认为《形势与政策》有重复。不仅如此,思政课学科内部间也有重复。即使“05”方案将《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整合成《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一门课程后,该课程仅从文字上看,似乎没有多少重复,但教师在讲授过程中,需要用史实来说明理论,有的史料在反复运用,来说明不同的理论,不可避免地产生重复;该课程主要讲授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的三大成果,有不少与时俱进的内容,不可避免地与《形势与政策》的某些专题内容重复,如和谐社会专题和台湾问题等。这样的灌输,违背了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所揭示的原则,容易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厌倦情绪。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指在其它商品消费数量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是逐渐减少的,甚至是负效用。这样,就能够理解为什么有的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缺少热情和动力,甚至反感、厌倦。规律成立的条件之一是连续对同一物品的消费,如果讲授的内容与以前有明显的差别,让学生感受到他在大学所消费的商品和以前消费的商品具有明显的异质性,其品质、效用是不同的,就会避免递减结果的出现。

2、学生的学习动机与需求定理

根据需求定理,商品的需求形成一定是以消费者的意愿为前提条件的。消费者需不需要某种商品,需要多少商品,主要是看该商品是否具备满足消费者价值诉求的某种效用。商品能够售出,能让消费者满意,要求生产者了解消费者的要求,并有针对性地做出产品设计,从而实现提供方的目标。

思政课教学的终级目标是通过思政课的系统讲授,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并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观察和分析问题,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的困惑,真正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目标能否实现是以学生真正接受该理论为条件的,这就需要了解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价值诉求是什么,希望从中得到什么收获。经过问卷调查,学生讨厌教师照本宣科、说教式、灌输式地讲课,不仅希望教师授课观点新颖、内容充实、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生动活泼,而且要求教师能够与学生做朋友,能够启发学生对社会、对人生进行正确的思考,做思想的引路人,做人生的导航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学生的社会构成日益多样化,学生的家庭状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仅地区、城乡差别依然存在,学生的家庭成员所处的工作岗位、所在经济实体的所有制形式社会生活的方式都趋于多样化,学生受教育的高成本与恶劣的就业环境的矛盾冲突,不可避免地与学生的思想观念形成冲击,形成思想困惑。这就要求教师认真钻研理论,提高学术造诣,深入了解学生的想法,提高教学的针对性,但由于教学纪律、教师自身学术水平的局限,并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解惑的需要,从而未能真正实现思政课的教学目标。

3、教师的教学效果与供给定理

根据供给定理,商品买卖双方能否成交除消费者的意愿这个前提条件以外,产品本身的质量也是一个关键因素。如果消费者对产品本身质量存在疑惑,反过来会影响他购买的意愿。

提供给学生的产品质量不佳,何也?一是对高职学校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认识误区,思政课在实际教学运行中被逐步边缘化。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面向生产一线的技术高等应用性专门人才”,应该是德才兼备,但由于种种原因,校方和学生都习惯性地把自己的努力重点放在将学生培养成“某种人”(即某种应用性专门人才),而忽略了将学生培养成“人”(即身心健康、德才兼备的人)。反映在教学管理层面上,就是思政课的教学课时被消减,陷入“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尴尬境地;反映在教学运行层面,思政课被逐步边缘化,授课时间不能排在黄金时间,多媒体等教学设备首先满足专业课教学,有限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基本上与思政课绝缘。教师上课基本上还延续着“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教师从头讲到尾”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沿袭传统的“我讲你听,我说你记,我点你背”的单向“填鸭式”灌输方式,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二是学生的不良表现导致教师缺乏从教的热情和动力。高职学生是被普通高校淘汰的普高生及从中专、中技和职高选拔上来的“三校生”,部分学生文化知识基础较差,理性思维能力不高,求知欲不强,缺乏上进心且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思政课教师也或多或少又缺乏投入其中的动力和热情;三是思政课教师较低职业认同感与职业的高要求冲突,导致职业倦怠指标偏高。文本的马克思主义落后于实践的马克思主义,在社会转型、价值多元的社会背景下,理论是灰色的,永远跟不上实践的步伐,很多社会现实问题,都无法给学生以令人信服的解释,再加上“52”现象,影响着思政课的教学效果,思政课教师的工作难以得到其他学科教师的承认,相当一部分思政课教师已经沦落为教师队伍中的边缘群体,甚至被讥讽为“意识形态灌输者”,教师的自我认同感和工作自豪感比较低。中央5号文件规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精神文明的传播者,要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提高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做教书育人的表率,做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这充分说明思政课教师的职业要求比其他教师更高,要求理论与实践高度统一,对马克思主义要真信、真懂、真用,这决定了思政课教师素质要求非同寻常,由此思政课教师的工作压力更大。工作角色和工作质量的高要求与低的自我认同感产生矛盾冲突,使思政课教师的职业倦怠感更突出。高水平、高质量的教学,离不开先进的教学理念、一流的教学设备和高水平的教师,要提供让学生满意的优质产品还需要继续努力。 

4、思政课的教学运行与博弈论

博弈论就是研究博弈行为中斗争各方是否存在着最合理的行为方案,以及如何找到这个合理的行为方案的数学理论和方法。博弈行为是指具有竞争或对抗性质的行为。在这类行为中,参加斗争或竞争的各方具有不同的目标或利益。为了达到各自的目标和利益,各方必须考虑对手的各种可能的行动方案,并力图选取对自己最为有利或最为合理的方案。

加强长效机制建设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制度保障,要求各高校要进一步落实学校党委统一领导,主管校领导负责,学校宣传、学生、教务、科研和财务等部门相互配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单位贯彻落实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为此,我们可以将其看作是一个契约,该契约是权利交换的承诺,也是一种制度安排,学校的宣传、学生、教务、科研、财务、思政教研室等部门各司其职,各履其责,各享其利,相互配合,共同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但这些部门具有不同的目标或利益,既相互合作,又相互竞争,根据经济人假设,都力图选取对自己最为有利或最为合理的方案,也就是说缔约人存在违约或卸责的内在动机,而且最先违约、卸责最彻底的行为主体,获得的额外收益越大。思政教研室是思政课的教学实施单位,是该制度安排中的最后一个链条,即使他有卸责的内在动机,但在行为选择上他不仅不能卸责,而且还得尽力督促其他缔约人履约。但要督促其他缔约人履约,交易费用奇高,求他不如求己,就成了思政教研室在这场博弈当中的无奈但又是最佳的行动方案,结果是在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契约中,多方合作变成了一方的独角戏,要在较短的时间内改善思政课的教学不良困境,提高教学实效,就显得困难重重。

三、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的路径

1、突出“职业性”,增强教学针对性

理论联系实际,是我们党一贯倡导的马克思主义学风,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基本原则,是决定教学成败的“生命线”。那么如何联系实际、联系什么实际呢一般的理解偏重于联系现实社会的实际,联系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这是正确的,但还远远不够。不同专业类别和学历层次的教学对象有不同的理论基础、思维水平和特点,不同范围和层次的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着不同的要求。因此,还应该从高职的培养目标、教学任务和教学目的的特点——“职业性”入手,满足学生将来“求职”的需要。“职业性” 成为突破高职思政课教学质量的“瓶颈”,只有充分考虑教学对象的特点和需要,才能真正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才能真正打动学生,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如结合学生的专业实际,按照“必要、适用、典型”的原则进行案例教学,结合工学交替开展实践教学等。

2、强调“主体性”,提高教学实效性 

思政课的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解决学生在成长成才过程中的思想困惑。因此,一定要关注教育对象的主体性,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体验,方能触及灵魂,受到教育。一是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以能力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营造“贫民式”教学环境,即民主、和谐、轻松、活泼的学习环境,开展互动教学,善用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和案例式教学,尤其是对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时事焦点等进行讨论,教师对社会热点、时事焦点进行及时回应,生师在思想碰撞中感悟理论,认识社会;二是从封闭的教室走向开放的社会实践的大课堂,开发、选择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开展社区服务、社会调查、工学交替、参观相关职业群的工作单位、爱国主义基地、撰写小论文等实践教学,充分发挥学生“手脑”的作用,进行体验式教学,促进知行统一。三是成立“城乡一体化研究会”、“邓小平理论研究会”等学生类学术社团,在教师的指导下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对理论热点、社会现实问题进行研究,撰写小论文,并进行交流、总结、表彰,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实施“信息化”,优化教学方式 

完成思政课的任务和目标,单靠简单刻板的说教是不行的,必须诉诸于一切可资运用的形象化手段,以生动活泼的方式开展教学,使抽象的理性内容通过直观的、可视的形象表达出来,化枯燥为情趣,让抽象的理论以喜闻乐见的形式来传递和再现,真正做到“入耳、入脑、入心”,最终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因此,教师应制作交互式强的电子课件,对文本、视图、音像等教学媒体资源进行组合设计,将集电影、电视、录音、录像的多媒体教学运用于课堂。在讲授《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时,可以以影片和相关图片展示的方式进行教学,将年代久远、学生不易掌握的内容直观地呈现在学生眼前,缩短时空距离,激发了学习兴趣,提高教学实效。如果有条件,可建立专题教学网站,将经典著作、社会热点论著,放在网上,搭建自主学习平台,供学生课余交流学习,并提供在线答疑、师生交流的平台,解答学生思想认识的困惑。

4、 实现“制度化”,明确责任,避免卸责

 由学校党委制定制度,明确各部门责、权、利,并由校方督促相关部门履行各自的职责,避免卸责。同时对思政课教师采取适当的政策倾斜,让思政课教师的收入不低于同层次的专业教师,要让学术水平高、教学能力强的教师留得住,进得来,提高思政课教师的职业认同感,降低职业倦怠感。

  参考文献:

        [1] 李卫红 《统一思想 明确任务 扎实工作 高质量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A]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7 年增刊

[2] 张五常 《经济解释》[M]  香港花千树出版有限公司 2003

[3] 何艳 李小平 《高校“两课”教学改革的经济学解析》[J]  《探索》2006年第5

[4] 吕广南 《高职“两课”教学改革的思考》[J]   《争鸣与探索》 2005年第6

[5] 李向阳 《高职“两课”教学实效性与职业性》[J] 《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6

[6] 李锡明  《建构主义视域中的高职产学合作教育与“两课”教学改革》[J]  《中国科技信息》200523 

(作者:蒋家胜 成都职业技术学院) 

栏目列表

推荐文章

头条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