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理论研究 >> 正文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共享发展理念的探索与实践

日期:2017-04-05 10:19:05   发布人:管理员   审核人:   点击: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共享发展理念的探索与实践

日期:2017-04-05 10:19:05   发布人:管理员   来源:本站   点击:8663
为重塑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模式,应将共享发展理念融入和谐文化教育,共建、共享、共富教育,以人为本教育,良心教育,法治教育等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领域,使之适应时代的发展。


[摘要]共享发展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理念的继承和发展,为丰富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理论资源。共享发展理念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表达了社会公平和正义的追求目标,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核心价值观存在内在联系。为重塑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模式,应将共享发展理念融入和谐文化教育,共建、共享、共富教育,以人为本教育,良心教育,法治教育等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领域,使之适应时代的发展。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共享发展理念;社会公平正义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707(2016)6-0021-05

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说明中所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是十八大以来中国道路探索的重大理论成果。其中,作为核心的共享发展理念蕴涵着鲜明的问题意识,反映了时代精神,明确了中国道路探索的方向,阐明了社会主义性质和执政党的特殊历史使命所具有的实践理性和价值取向,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理念的继承和发展,是对党的发展理念的新突破,这一理念的提出对中国社会发展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为此,深刻理解共享发展理念并将其基本内涵和实践要求融入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与创新中,重塑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一、将共享发展理念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是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

以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为己任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的特色和优势。随着时代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也应作出相应调整和创新,共享发展理念为丰富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当今中国社会面临的主要挑战在于巩固和发展已取得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成就,遏制权力腐败现象蔓延,建立和完善合理的分配制度。应当看到,权力腐败正是造成社会贫富不正常分化的原因之一。而贫富差距过大,则背离了改革开放的初衷,也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意识产生了负面影响,其集中表现为一些人在社会公平正义观念上的缺失,在自己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的极端利己主义。很显然,在严厉惩治贪腐、改革社会分配制度的同时,必须在政治思想领域消除贫富分化带来的消极影响,而共享发展理念的提出,一方面为社会制度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和观念指导,另一方面也为现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课题。

改革开发30多年来,中国社会一直处于动态发展的状态,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也要与时俱进,解决现实问题。中国当前的目标是建立公平正义的社会,共享发展理念是实现这一目标的观念基础。共享发展依赖于制度改革和制度保障,但更要依赖于全体人民在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上所达成的共识。习近平在中共中央为征求“十三五”规划建议意见召开的党外人士座谈会上指出“改革发展搞得成功不成功,最终的判断标准是人民是不是共同享受到了改革发展成果。[1]从根本上讲,实现共享发展,必须通过改革发展,兼顾各方利益主体,协调多方利益关系,使公平正义在社会分配制度中得以真正实现。而人们在思想观念上的转变,则是制度变革和制度实行的基本条件。因此,时代发展要求政治思想教育必须刻不容缓地将共享发展理念融入其中。很显然,共享发展理念在人们思想上的落实要靠教育,由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对共享发展问题作出回应,在深入研究共享发展理念的正确内涵和深远意义的同时,调整和充实既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将共享发展的抽象理念具体化为普通民众易于理解和接受的价值观念,并将之外化为能够指引人们具体活动的行为规范,从而使共享发展理念不仅通过公平、正义、和谐等具体核心价值观念的广泛传播得以普及,而且通过人们的各种具体行为得以践行。事实上,只有当民众意识到社会和谐符合全体人民的长远的根本利益,意识到社会主义中国在其发展的每一阶段所取得的成果都应当由创造这一成果的全体人民共同享有,意识到只有在共享发展基础上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创造出更多的社会财富,只有当这些财富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才可以说是真正走上了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共享发展理念才能真正落实,中国社会的文明与进步才能真正得以实现。而如何将共享发展理念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相契合以及如何实现其教育目标,则是必须深入研究的问题。

二、共享发展理念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契合

(一)共享发展理念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契合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重要特点,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条件下,充分发展多种经济成分,承认和保护个人合法利益和自由竞争,通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的建立,先让一部分人富起来,然后带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在这种理论的指引之下,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是,在经济得以腾飞的同时,社会财富的分配出现了重大失衡。这些问题的出现,虽然与分配制度一定程度的不合理性和欠科学性有关,与权力没有被严格地“关进笼子里”有关,但毫无疑问也与思想政治教育在理论和观念上的某些滞后有关。

富有成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正确把握中国改革开放的走向,正确理解和反映党的大政方针,并从现实生活的发展变化中吸取具有生命力的理论资源。但过去一段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某些方面存在理论上的模糊,其主要表现为一些人误将思想政治教育片面理解为崇高精神、集体主义思想的简单宣讲,忽视人的个性化存在,也背离了党所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从而使其教育方式呆滞,教育内容缺乏说服力。相反,思想政治教育的苍白无力和缺乏认同反而会使一些人的错误观念得以无限制增长,从而导致极端的个人主义盛行,贪腐的蔓延难以遏制,加剧了社会贫富的分配不公和两极分化。共享发展理念的提出,具有矫正思想政治教育在理论上的误差的功能,这一基于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而提出的理念,其核心思想在于以和谐为目标,正确确定个人利益、个人发展与社会利益、社会发展之间的平衡点。由此,在将共享发展理念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时,应当强调两个基本点:

第一,共享发展理念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共享发展的目标在于确保全体人民群众从社会发展中受益,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命题,共享发展体现了社会主义优越性和维护政治合法性的要求。中共中央在“十三五”规划的建议中指出:“我们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1]这就表明,只有在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情况下,中国的社会主义本质方可得以展示,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方可得以体现。如果不能保障每一个社会成员在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都能享受到相应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成果,如果只有少部分人富起来而不能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就不可能是社会主义。

第二,共享发展理念蕴含了社会公平和正义的追求目标。共享发展理念中的“共享”,是指“共同享有”而绝对不是指“平均享有”。[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公平和正义,应当包含机会均等和分配正义,其中不仅包括在社会财富分配上的妥当性和合理性,而且包括对弱势群体的特别关怀。唯其如此,贫富差异才不至于过分悬殊,共同富裕才有可能真正实现。但“共享”并不等同于“平均分享”,实践证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只有将人们的付出与其收益直接挂钩,只有将平等竞争引入经济活动,才能激发人们生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社会财富才能得以快速增长。也就是说,共同富裕是建立在财富分配的合理差异性基础之上的。马克思说过:“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与他们的利益有关。”[3]这里的“利益”,既包括个人利益,也包括社会整体利益。因此,在满足人们的各种正当的利益诉求的同时,实现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在整体上的平衡,从而实现社会利益的共享,是共享发展理念所追求的价值目标。

(二)共享发展理念与党的核心价值观的契合

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核心价值观,为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了崭新而深刻的内容。而共享发展理念则为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事实上,中国社会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实现,需要以“自由、平等、公正”的社会形态作为基础,而“法治”,则是保障前述价值目标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和必经途径。共享发展理念的追求目标是强大与和谐的中国社会的建成,共享发展理念的基础是社会的公平正义,而这一理念的践行,必须依托于法律制度的保障。因此,法治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基本工具,同时,也是将共享发展从抽象理念导向具体结果的基本手段:共享发展理念要求全社会在利益共享和共同富裕的整体价值观引导下,推进和整合多重利益的价值诉求,促进改革发展成果的合理分享,实现公共产品和社会服务的有效供给,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让社会大众尤其是弱势群体能够有尊严地维护和实现自身的根本利益。而这一战略性的发展指导理念只有通过各项具体制度作为载体加以表现,并形成各种具体的、具有权威性和强制力的法律规范,成为全体社会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才能得以推行和落实。因此,在共享发展理念与党的核心价值观之间,存在内在的联系和共同的价值取向,而依法治国则是实现这一价值目标的基本途径和基本手段。

与此同时,共享发展理念不仅表现了社会物质财富的分配正义,而且还应被理解为包含了整个社会文明成果的分配正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任务构成,社会发展被内在规定为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方面的发展。人民大众不仅应共同分享“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所带来的财富,而且也应共同分享政治和文化发展(包括“民主不断扩大深化”以及“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所带来的精神文明成果,并由此推动全体社会成员“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和谐社会的形成。

由此可见,共享发展理念蕴含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核心价值观的基本思想,具有极为丰富的内涵,如能将之以科学的方法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必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共享发展理念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形式

作为一种高度抽象的理念,共享发展理念以通俗而贴切的“共享”二字高度概括了当今中国社会的未来发展目标,将其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可以对思想政治教育发挥指导和整合的功能。既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包含了十分广泛和丰富的内容,其中包括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公民道德和素质教育等根本内容,也包括网络道德教育、公共道德教育等与特定的时代相联系的时代内容,只有对共享发展观所蕴含的基本理念类型化为下列具体的实践模式,才能使之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领域中发挥指导性的作用。

(一)以共享发展观丰富和谐文化教育的指导思想

共享发展观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公平理论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文化之间,存在内在联系。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特征,在于能够创造出丰厚的社会财富充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和精神文化需求,而社会公平则意味着每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格尊严和物质生存条件能够得以保障。据此,共享发展理念所倡导的社会和谐,正是社会公平正义得以实现的必然结果。

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和”思想即为和谐文化,其有关“和而不同,有容乃大,相融共生”等思想观念,蕴含了中国特有的“和”的社会价值观。由此可见,“共享”即为“和谐”,而和谐则必须以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相互平衡和相互融洽作为实现条件。因此,在爱国主义教育中融入个体生命的价值定位,在集体主义教育中承认和肯定个人利益的正当性,在共产主义崇高理想的教育中注入对个人当下幸福追求的关怀,正是体现了共享发展理念的实质内涵。因此,必须在和谐文化教育中融入共享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核心价值观相衔接,才能正确体现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基本品格,才能使崇高思想的教诲有内容、接地气,能够为民众尤其是青年学生所真正信服。

(二)以共享发展观促进以人为本教育的功能实现

以人为本是共享发展观的核心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而公民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依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价值取向,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公民施加政治和思想影响的活动。思想政治工作本质上就是做人的工作,其社会功能的实现就是为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素质提高提供服务。

因此,在公民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注入共享发展观所体现的以人为本的精神,关注教育对象的生命状态和生存状态。在教育实践中,不仅重视公民的社会价值,更应注重其个体价值和更加关注公民的生存与发展的迫切需求。既要强调对公民的教育、引领、鼓舞和鞭策,又要强调对公民的尊重、理解、关心和帮助,注重人文关怀,尊重人的个性因素,开发公民的个体潜能,提高公民的整体素质,使公民个人的全面发展在共建共享的发展过程中得以充分实现。这样,才能使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地认同改革、认同发展,使共享发展成为中国社会各个阶层的共同事业,从而形成推动共享发展的一种持久力量。

(三)以共享发展观推动共建、共享、共富教育的体系构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共建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共享发展理念的基本内涵,是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其最终目标是“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共享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因此,共享发展观所包含的“共建、共享与共富”三大理念,相互联结,共同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以共享发展观构建对全体公民的共建、共享、共富教育,使广大人民群众能够正确理解三者的相互关系:共建是基础,社会主义物质文化财富的增长,需要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如果发展不依靠人民的积极参与,则没有实现共享的物质文化基础。虽然共建并不必然产生共享、共富,但要实现共享、共富,必须共建;共享是动力,唯有建立发展成果合理有效的分配制度,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才能不断激发人民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创造出实现共富所必须的充分的社会财富;共富是目标,也就是全体人民通过共享发展成果走向共同富裕。要在共建中共享共富,共享推动共建以达到共富。唯有此三者共同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发展理论体系,彼此相互联系并且互相促进,方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四)以共享发展观实现良心教育的外显价值

与表现为外在约束的制度约束不同,道德意义上的“良心”是道德情感的基本形式,是人们对其行为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控的心理机制,“良心”即道德的约束具有内在性和主动性,从而对于协调各种利益冲突具有特别强大的力量,在伦理道德的教化方面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共享发展理念中蕴含了深刻的“良心”的元素:在社会分配体制中,每一个个体均有其特定的位置。就个人与他人以及社会成员整体的关系而言,“共享”为合理分享,其既非“不享”,亦非“独享”。据此,在合理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维护他人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即为“良心”;以滥用权力、巧取豪夺等不法手段侵夺改革开放成果,即为“无良”。

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需要着力培养人们的“共享情感”,从而能够对自身行为进行道德指引和道德约束,使代表国家行使公权力的人,能够公正廉洁、恪尽职守,自觉地“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5]使每一个私权主体(即公民)能够关注弱势群体,关注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以及其他社会公益,以力所能及的点滴善行促进实现社会的分配正义。而将共享发展观以“良心教育”的方式融入公民个人道德教育与社会公共道德教育的体系之中,显然可以使其更为贴近生活、贴近人心。

(五)以共享发展观推进法治教育目标实现

党的十八大确定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社会主义民主是我国法治社会建立的基础,而消除特权,实现平等精神的实质体现的正是共享发展理念。当前,由于少数人滥用公权力所导致的分配不公和公权力滥用,导致合理的分配制度无法建立和完善,更加严重的是导致贪腐成风及国有资产的严重流失,改革开放的大部分成果被极少数人不法获取,贫富两极分化,进而加剧了社会的冲突和矛盾;同时还有少数人私权利(个人权利)的滥用所导致的社会混乱,这不仅表现为一定范围内存在的“个人利益至上”的社会心态,他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经常被某些人无视乃至遭受侵害,而且表现为群体性的道德滑坡和诚信稀缺。依法治国,就是要在党的领导下,依照民主程序建立一整套稳定、透明的规则,并赋予其实行上的强制性,对上述不法行为严厉惩处。由此保障社会的和谐和安宁,保障社会财富的共享机制能够产生效用并推动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除了要依赖于立法和司法制度的完善之外,更为重要的是要依赖于全体公民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的确立,孟子言“徒法不足以自行”,再好的法律,如无人遵守,等于废纸一张。只有在平等意识、权利意识深入人心的条件下,法律才能真正具有权威性。所以,法治教育必须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而法治所导向的社会公平正义,正是共享发展理念所具有的价值目标。因此,共享发展观应当通过法治教育的模式,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以回应党的十八大确定的核心价值观和依法治国方略对思想政治工作所提出的迫切要求。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N].人民日报,2015-11-04 .[2] [美]博登海姆.法理学[M].邓正来,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258.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 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55.

[4] 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说明[N].人民日报,2015-11-04.

[5] 习近平.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十八届二次全体会议的报告 [N].人民日报,2013-01-22.

(来源:《思想教育研究》2016年第6期 作者 顾斐泠 柳礼泉


栏目列表

推荐文章

头条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