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理论研究 >> 正文
成都统筹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换中的金融支持研究

日期:2014-03-12 13:29:05   发布人:管理员   审核人:   点击:

摘要:统筹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换中,金融支持始终处于枢纽地位,是统筹城乡一体化科学发展和顺利推进的重要前提。该文从全域成都的视角,针对成都统筹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换中金融支持的需求与供给现状,剖析了金融支持面临的结构、规模和监管缺口,提出了成都统筹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换中金融支持的战略设计。

关键词 统筹城乡  二元经济结构  金融支持

在现实生活中,“城乡关系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的社会经济现象”[1]。近代以来的中国城乡关系,长期处于一种“紧张”状态。这种“紧张”状态集中表现为: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即城市中发达的现代工业和乡村中落后的传统农业并存的经济结构。成都市被批准为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与市场经济体制完善阶段相适应的改革形式”,并不像先前的特区、新区那样“被同时赋予了改革试验权和预先设定的、指向明确的优惠政策”[2]。成都被批准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并不是意味着国家会给更多的资金和优惠的政策,而是要承担着探索内源型发展模式的功能,鼓励试验区在一些重点领域“先行先试”,大胆创新,探索实践,为区域乃至全国积累好的发展经验。

一、成都统筹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换中金融支持的需求与供给现状

1、成都统筹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换中金融支持的需求

在成都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与建设中,农民增收,脱贫致富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大量的资金和金融服务。据调查,西部农村家庭入不敷出现象十分明显,33%的农户年末家中没有结余,56%的农户家里近3年内都借过次数不等的外债,另有近70%的农户家庭负有债务[3]。这些数据说明:大部分农户家庭存在较大的收支缺口,急切需要外部资金的支持。有统计显示,新农村建设在未来15年内全国平均每位农户需要投资约1700~4900[4],照此推算,西部地区2.35亿乡村人口,新农村建设的资金缺口将达3995亿~11515亿元,成都市有近700万农村人口(成都市2006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905),新农村建设的资金缺口将达119亿元~343亿元;四川省2003年总人口8700万,其中农村人口6000万人(2003年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2230元),新农村建设的资金缺口将达1020~2940亿元。在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建设中,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发展现代服务业将面临更大的资金缺口和优质的金融服务,如培植做强涉农企业、加强电力电讯、道路交通、工业聚集区、商业网点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农村人口社会保障将产生巨大的金融需求。

2成都统筹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换中金融支持的供给现状

 “金融资源是现代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关键性约束条件,金融在现代经济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已为现代经济发展史和现代经济增长理论所证明。金融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仅表现在区域资本形成中金融有其特殊的聚合功能,从而发挥第一推动力作用,还在于金融对经济有显著的结构调整功能,并通过这种调整功能产生经济结构重组的结构动力”[5]。尤其是2008年四川汶川遭遇8.0级特大地震灾害后,成都市的财政资源将比以前更加紧张,金融支持在成都统筹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换中显得更加重要。目前,成都金融支持的供给现状如何呢?(1)金融支持的供给主体。成都农村提供金融服务的部门有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小额信贷机构(如扶贫社)及邮政储蓄所。目前,四大国有银行除农业银行在县城和大多乡镇设有网点外,工行、中行、建行只在极少数经济发达的乡镇设有网点。成都象西部其他地区一样,农村金融服务部门布局的总体趋势是数量少且呈递减之势,乡镇以下能直接、经常向农户提供金融服务的常设机构是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2)金融支持的总量。支农信贷资金主要来源于央行资金和金融机构自身资产。前者主要包括支农再贷款和专项票据,但由于种种原因,央行支持成都及西部农村金融的资金投入十分有限。从金融机构自身实力分析,西部农村金融机构资产规模小,资金来源有限,地区差异显著。西部农村金融资产总量明显落后于其他地区,金融资产不足东部地区的1/3,而以这样的资产水平服务占全国1/3的西部农村人口,必然呈现紧缺局面。而且西部资金还大量流向东部发达地区。(3)金融支持的类型。西部农村银行业一业独大,而证券业、保险业则发展缓慢。目前成都市证券市场、期货市场、产权市场的交易规模、数量、品种和手段比较单一,缺乏特色产品。

二、成都市统筹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换中金融支持的需求缺口

成都市统筹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换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优质金融资源和服务,但对金融支持的需求和供给对比分析后,发现金融支持需求与供给总量、金融支持需求与供给结构不匹配,成都农村金融需求主体金融意识淡薄,对金融服务利用率低,金融监管水平低,无法有效推动区域经济结构的转换和升级,也无法防范统筹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换中伴随金融创新而不断产生的金融风险,存在着金融支持的结构、规模和监管缺口。

1、结构缺口

成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中银行业“一业独大”,证券、保险、信托等相对滞后,导致金融业结构失衡,效率低下,金融机构的经营范围难以拓展,业务范围受到限制,金融创新受到抑制,金融产品少,无法满足各种各样的金融需求。

2、规模缺口

农村是我国金融的薄弱环节,金融机构数量偏少、网点的覆盖程度相对较低,导致了试验区内农村金融的“真空状态”;农村居民的金融意识淡漠,金融理财知识缺乏,理财观念落后,造成金融工具、理财产品的交易量少,交易品种单一,资金配置效率低。

3、监管缺口

在成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中,允许在一些重要领域,尤其是金融创新、土地流转等方面“先行先试”,必然会加快金融创新的步伐,金融工具、理财产品必然会层出不穷,金融混业经营和产融结合的趋势也会更加明显。因此,在城乡统筹的进程中,虽然带来巨大的利益的同时,也可能带来巨大的风险。金融业中存在的道德风险、逆向选择、内部人控制、片面追求高管利益最大化等问题,必然加大信贷资金风险和金融市场的动荡。而现存的“一线多头”的监管体制与混业经营等金融生态不协调,监管方式、手段陈旧落后,监管内容不完善,重复监管和监管真空并存,出现监管缺口。

三、成都统筹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换中金融支持的战略设计 

1、创新体制机制,促进金融制度变迁

金融制度是一种动员、集中社会的分散、闲置资源,引导资源从低收益组织向高收益组织流动,降低交易成本,分散金融风险的一项制度安排。金融体系则通过资本配置和风险配置功能对经济体系产生结构性影响,引发区域产业结构变迁。金融制度的选择影响金融体系的资本、风险配置功能,关系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我国长期实行“重城市、轻农村;重工业、轻农业”的发展战略,使农村金融发展面临严峻的外部约束,加剧了农村金融风险的积聚与扩散。农村和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弱势”领域和“弱质”产业,自身资金的积累能力不足,难以形成有效的资金吸纳能力。城乡差别的扩大,弱化了农村金融赖以生存的根基,并进一步增大了农村金融的脆弱性,导致了正规金融机构无意向农村和农业提供资金,金融机构资金配置的城市化倾向非常突出。一方面,城市金融机构的资金基本用于城市融资市场,投放到农村的资金很少。另一方面,农村金融机构资金向城市流动,“离农”倾向突出。农村信用社经营中商业化倾向严重,使资金大量流向相对收益率较高的城市或非农部门,真正需要农村信用社贷款的农户和其他经营主体常常难以得到贷款。农村信用社从农户吸收的储蓄存款占存款总额的比例在不断增长的同时,农户从农村信用社所获得的贷款占贷款总额比重却在不断下降。截至2005年末,全国金融机构的存贷比为69 .02 ,而农村金融机构存贷比为56.3 ,比全国水平低12.72%;农村地区人均贷款余额不足5000元,城市人均贷款余额超过50000元,相差10倍多;县以下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年均增长率为9.72 ,全国为15.66 ,相差5.94[6] 。此外,农户贷款的利率大大高于其他贷款。长期以来,各商业银行均区分国有、集体、个体和农户贷款,实行不同的利率,农户贷款一般都是最高的利率[7]。因此,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必须创新体制机制,促进金融体系更有效地执行金融的基本职能,提高金融效率。创新金融体制机制的基本途径有:(1)理顺银行产权关系,厘清政府与银行关系,建立具有内在活力与自我约束的经营机制。(2)建立和完善国有银行经营机制,全面推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硬化预算约束机制。(3)合理界定信贷资产风险管理目标,完善银行信贷管理机制。(4)建立科学的贷款管理体制。(5)完善内控机制,有效防范经营风险。通过创新金融体制机制,提高金融效率和金融的产业竞争力。而金融体系通过资本配置和风险配置功能对经济体系产生结构性影响,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的变迁。

2、创新金融产品,弥补结构缺口

面对试验区内金融工具、理财产品单一的缺陷,金融机构应该拓宽金融服务领域和金融产品创新,以便满足需求者的金融支持需求。如进行包括开办助学、养老、建房、大病统筹、特色农业、观光旅游农业、生态农业等贷款品种的产品类型创新;根据农户等需求者信用级别的高低设置不同额度和期限的组合贷款,使二者的搭配能够与试验区中的城乡一体化进程紧密联系;根据农户和企业资信和借款用途,制定适宜的弹性利率,强化政策金融支农,降低融资成本;探索以农作物、承包土地使用权等作为抵押物的新型担保方式;结合城乡发展现状,推出期权、远期合约等交易品,如四川省建行实行的“集资委托贷款”就是一个好的创新工具,满足不同规模、不同层次的客户需求。

3、增加金融机构和产品数量,弥补规模缺口

面对居民、企业多样化的融资需求,各大金融机构要完善各环节信贷供给的协调性,弥补市场规模缺口:(1)组建经纪公司、票据公司等货币市场中介组织和金融机构数量,有效传递资金供求状况信息源;(2)引入信托、产业投资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农村保险制度等金融产品,拓宽产业发展投融资渠道。(3)以加大金融产品创新为重点,增加交易数量,大力培育和发展金融市场。这样,政府也可以发挥政府职能集中闲置资金加快城乡一体化中的基础设施建设,而企业也可以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资金,生产更多的产品,保证利润最大化,个体也可向金融机构申请小额贷款,或者从政府处取得最低生活保障的资金。

4、统筹城乡金融网点,加强金融支付体系建设

增加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邮政储蓄等金融机构在试验区尤其是试验区的农村乡镇的营业网点,并适时加强本土“草根银行”建设,方便资金融通。建立试验区内企业和个人信用基础数据库建设,加快向农村的拓展进度,建立农村信贷征信体系。利用互联网等技术,构建城乡金融网络平台,加快市场流通。

      5、实施人才发展战略,培养复合型金融人才

成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在市场化、国际化、信息化的背景下实施的,使得国内金融业的改革和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各金融机构应该大力实施金融人才发展战略,深化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改革,加快培养金融人才特别是金融高级管理人才,积极培养、引进和留住各类懂金融、懂经济、懂法律、懂信息技术的金融专业人才、监管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并为他们创造条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

 6建立风险预警制度,加强金融监管,维护金融稳定

成都市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作为金融特区,各个金融监管部门会赋予这一地区一些必要的特殊政策,进行一些金融改革和金融创新的试验,进行一些金融产品创新的试验。金融创新,必然会带来监管难度。建立金融动态监测制度,实施风险预警制度,探索适合试验区情况的监管体制、监管政策和监管规则,从而有效推动试验区市域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一体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叔莲 金碚  《国外城乡经济关系理论比较研究》[M],经济管理出版社1993年第1版第10

[2]赵凌云 《充分认识两型社会综改区的战略担当与全局使命》[J] 《学习与实践》 2008年第2

[3]姚慧琴 任宗哲等  《中国西部经济发展报告》[M],(2007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79月第1

[4]余跃泉  《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与金融支持问题探讨》[J],《西安金融》2007年第3

[5] 殷孟波 《西部大开发资金渠道问题研究》[M] 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66月第1版第35

[6] 靳婧 《我国农村金融风险的现状及对策》[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7年第3

[7] 田卫民等 《农业现代化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J],《许昌学院学报》,2004年第1

作者:蒋家胜 成都职业技术学院)

栏目列表

推荐文章

头条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