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提出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因此,如何解读“中国特色”便具有了前瞻性意义。笔者试图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来解读“中国特色”背景下社会主义民主的建设。笔者认为:从历史维度,中国民主建设须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内涵其中;从现实维度,中国民主建设定要以当下中国国情为基础。
关键词:中国特色中华传统文化民主
真正有历史使命感和民族忧思心的理论工作者,在探讨本民族发展路径时,都必须作时空的自律,立足于本民族的过去和现实以展望它的未来。对于“中国特色”的解读,理论工作者不能被喧嚣的舆论和炫目的外部世界所迷惑,而应怀着敬畏的心灵和沉静的态度来审视我们这个历史厚重而又前途光明的民族。
一“中国特色”民主之历史维度
解读“中国特色”,就是不能割断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与现实之联系,而应把住历史的脉搏,探寻祖先过往的轨迹,为我们现在和将来把根留住。世界上没有一种文化可以与博大精深而又渊源悠长的中华传统文化相提并论,这本是祖先对于后人的贡献,我们自当引以为豪。但近代百年的灾难史,使很多国人在被侮辱和被欺凌之后,不去谴责侵略者的暴虐,而是集中精力把这种羞辱感转化成对祖先的诅咒和谩骂,以此来缓解被侵略的痛苦,掩饰自身的懦弱。所以,回望近代以来的书籍,所表达的思想和情绪最多不是谴责和愤怒,而是鞭挞祖先恶语。“二战”中,法西斯对犹太民族进行了罄竹难书的种族大灭绝,但“二战”后,你很少看到犹太人象我们这样自虐式的对待先辈,而是把所有痛苦转化成对法西斯的挞伐和仇恨。这样做的结果不仅赢得了国际尊重,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提升了本民族的凝聚力。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一种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不是某个所谓圣贤或权贵可以决定,即使在所谓圣贤和权贵控制的时空里能强推一时,但如果这种文化不能和现实存在相依存,它也会昙花一现。此种现象只要稍有历史常识就不会怀疑,“太监文化”、“小脚文化”、“辫子文化”的存在和湮灭可作很好的佐证。中华传统文化历时数千年而不绝,其价值早已超越了时空限定而具有了某些永恒和普世的精神,绝非“吃人”二字可以涵尽,后来的人们应当带着敬畏的心情去解读先人的历史。至于它有无孕育出西式般的民主,并不能拿来作为衡量它可否存在下去的理由与条件。鸦片战争以降,直至今天,太多憎恶甚至仇恨的目光聚焦于中华传统文化此点,把这作为否定它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最强有力的依据。西方文化孕育了西式民主,中华传统文化孕育了朴素的民本思想,西方人在他们的民主中创造了历史的辉煌,中国人在具有民本内涵的政治架构里寻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家园,并在这个家园里创造着生活,创造着历史。如果前者具有历史合理性,凭什么可以认为后者产出的就是怪胎呢?人类的历史总是向前,向前的进程是新事物不断出现,旧事物不断灭亡的过程。随着工业社会的来临和发展,根源于农业社会的民本思想当然要发生某些质变,即使很多人所津津乐道的西方民主,不也在发生着某些质变吗?难道古希腊民主和今天美国民主是一回事吗?17世纪英国民主和21世纪的英国民主没有区别吗?但新旧事物的交替并非无规律可循,凭空而降。它们之间必须有一座桥,彼此贯通,彼此联结。
民主是世界之趋势,“不管怎样,在当今的政治话语中,民主‘铁定’是我们的流行口号。”【1】民主也是中国现代化题中之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2】问题在于中国所需要的民主是否就是西式民主?西方国家有无对其他国家评判是否民主的权利和资格?中华传统文化是否因为没有孕育出西式民主就没有其现实价值?以上问题我们可以清楚地回答:“不是”。
中国需要民主,民主本身就是现代化的一部分。但我们要的民主绝对不是西方式民主!这不是情绪性语言,而是理性结论。“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人们的想象、思维、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关系的直接产物。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的语言中的精神生产也是这样。”【3】民主可分为两种:一是生活方式的民主;二是决策方式的民主。但这种划分并没有太多实质意义,因为,生活方式决定了决策方式,决策方式又影响着生活方式,而文化又根本地决定了两者的内涵。因此,民主的内涵和模式不可能脱离文化而存在。西方民主价值源于它的文化,而且也是它文化的一部分,脱离了这种文化宏大的背景,它的价值将大打折扣,甚至走向它的反面,此种情况看看今天的拉美和非洲一些国家就是了。“民主是不能输出的,民主是一国社会内部发展的产物。”【4】这绝不是普京的诡辩,而是一国领袖在本国感受了“输出民主”的切肤之痛之后的肺腑之言。
中华传统文化追求和谐的外部环境、安宁的内心世界,将“和为贵”视为人与人相处的基本原则,而西方文化追求对外部世界的征服和放纵内心世界的欲望,二者大异其趣,两种文化中生长出来的民主当然不一样。西方民主的目的是要通过程序上的多数实现特定阶层的利益,而我们民主的出发点是为了达到团结,实现和谐;西方民主的宗旨是反对权力的独占而分权,这其实是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追求在政治制度设置中的反映。大一统思想流布中国几千年,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之所以能被人期待,是因为大一统表征着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大一统需要一个代表社会全体利益的权威,舍此国家就会分裂。无论此种理念在历史上对于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起了怎样的作用,但它就是中国特定时空的产物,有着无法抗拒和辩驳的合理性。中国人并不拒绝权威,他们还不能适应一个没有权威的社会。同时权威与民主并非不可共生,权威对于民主的实现具有基础性意义,可以断言,哪里没有权威,哪里就没有真正的民主。现代化进程中,中国所追求和建设的民主必须包含中华传统文化特质,将后者有机地融入到自己的内涵中,只有这样的民主才具有“中国特色”,也只有这样的民主才能在中国的当下和未来得以落实和发展,而不管我们的民主和西方民主有多大的差别。更何况,民主自其产生以来就没有个完整、清晰、统一的定义呢?“在政治词汇中,‘民主’肯定是最被滥用的一个词。”“不仅没有公认的定义,而且任何想做出一个定义的尝试都会受到各方面的反对。”【5】即使自誉为民主旗帜的美国民主也不例外。“‘民主是美国宪政民主体系的代名词。’这一定义正是不仅在美国而且在全世界的高等学校课本中所给出的定义。美国宪政体系具有很有价值的某些因素,但它不应该作为民主的定义。”【6】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7】中国现代化过程就是民主化过程,但中国只需要中国式民主。中华传统文化在中国民主化的进程中,不仅不是多余的,而且还应吸取其精髓,使其成为中国式民主的合理内核,惟如此,中国民主之路才会更加平坦。
二“中国特色”民主之现实维度
制度不可移植。“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8】橘枳之别,是历史和现实的双重作用。但制度必须发展,以新的内涵和形式适应新的环境,与时俱进,这又是现实要求之必然。
从现实解读“中国特色”,可以从横向视野中理清中国民主发展的路径。
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城乡二元结构制度,东、中、西区域发展严重失衡,个人收入差距拉大,一党执政多党参与政治架构,选举制和任命制并存,浓厚的传统文化和新奇的西方文化相互冲撞交汇,国内绝大多数人民对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期待和外部势力力图假借西式民主强化对中国的影响……所有这一切,说中国当下所遇到的挑战和压力为世界之最,绝不是自恋盲大。我们在这样的现实面前,如何建设中国的民主呢?
多党制(两党制)和选举制是西方民主的内核,但它们并不是民主本身。
多党制(两党制)能否成为民主的本质要求之一,就西方民主而言,最起码它是被实践着的一个事实。但这是否就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核心价值的要义呢?多党制(两党制)的首要前提是必须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价值和理念追求相左(当然,这种“相左”没有根本性的区别)、实力和代表性相当的政党存在于现实政治格局中。当前,除了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中国共产党之外,在中国我们还没有看到有另外一个这样的政党。不过,太多诟病和抱怨的声音说中国共产党没有创造其他政党可以生成和发展的外部环境,这种论调听起来言之凿凿,实则不堪一击。说者不是有意寻找抨击时政的借口,就是历史的无知。任何一个政党的形成和发展绝不是主观臆想产物。中国共产党诞生时,全国党员50余人,之所以成为今天世界第一大党,不是国民党营造了温室,而源于它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
多党制(两党制)不符合中国国情。多党制(两党制)的社会背景是社会分化严重,社会各阶层都期望通过对国家权力的控制使本阶层的利益最大化,但最终占有绝对资源优势的阶级会利用自己的政党攫取公共权力以把本阶级的利益最大化。在今天的资本主义社会,那就是谁掌握了更多的资本,谁就拥有了最大的公共权力。所谓多党制(两党制),其实,只是资产阶级内部的分化而已,这一点列宁早就指出了。在多党制(两党制)国家里,任何一个政党上台,它的代表性总具有局限性,并最大程度地代表了它所代表的资产阶级利益,即使多党制(两党制)运作较为成功的美国也不例外。“在美国的两大党之间,就最重要的政治问题而言,它们的观点不存在任何根本性的区别。”【9】
中国13亿人口,占70%左右的是农民,加上规模越来越大的工人,应该不低于90%。如果没有一个代表这绝大部分农民和工人是中国共产党形成和发展的社会基础,而后者又是前者最坚实的代表。没有共产党,谁来代表这绝大多数的90%?没有中国共产党,谁又能代表这绝大多数的90%?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由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以及现实政治格局的双重原因,中国将会出现寡头政治、官僚政治,其结果直接受害的是广大人民,从而殃及整个中华民族的复兴和崛起。即使那些没有包括在内的10%,其中大部分是行政人员、事业单位人员以及从事商业和其他行业的人员,他们利益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当然代表范围。所以说中国共产党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当然,改革开放使我国社会阶层分化加剧,但这并不是中国共产党普遍代表性的终结,而是这一代表性的发展和提升。
“皮之不存,毛将附焉?”【10】没有多党制(两党制)形成的时代要求和需要,它当然就不会被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所接受。
选举制如果使用不当,就会成为阴谋家和政客的道具。希特勒由德国人通过选举进入权力中心,但德国人民却成了放出瓶中魔鬼的渔夫;陈水扁也是通过选举操纵了台湾地区的领导权,但却成了台湾经济的破坏者,两岸问题的麻烦制造者。“英国人认为自己是自由的;他们大错特错了,因为他们只是在选举议会成员时才自由,而在两期选举之间他们是在奴役中,他们什么都不是。在他们自由的短暂时间里,英国人的自由方式使他们该当失去这种自由。”【11】
社会主义民主并不当然地拒斥选举制。作为一种工具,如果它有助于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它必然会被接受和实践。社会主义民主范畴内的选举制是人民当家作主最直接的体现。但选举涉及的内容太多,一个与本国民主形成良性互动的选举制绝非一夕之功就可完成的。它需要选民素质和被选人素质的提高,它需要选举知识和文化的普及,它需要社会对于选举制本身的认同,它还需要一批具有良好训练的选举组织者。所有这一些,在今天的中国绝不是高喊“要选举权”口号就能完成的。
其实,普选制对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来说,并不是什么新奇和不可接受的东西。马克思在总结了巴黎公社经验后说:“公社是由巴黎各区普选选出的城市代表组成的。这些代表对选民负责,随时可以撤换。”恩格斯也认为“工人阶级为了不致失去刚刚争得的统治,一方面应当铲除全部旧的、一直被利用来反对它的压迫机器,另一方面应当宣布它自己所有的代表和官吏毫无例外地可以随时撤换,来保证自己有可能防范他们。”【12】 1940年,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权理论进行了精辟的阐述,他说:“中国现在可以采取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省人民代表大会、县人民代表大会、区人民代表大会直到乡人民代表大会的系统,并由各级代表大会选举政府。但必须实行无男女、信仰、财产、教育等差别的真正普遍平等的选举制,才能适合于各革命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适合于表现民意和指挥革命斗争,适合于新民主主义的精神。”【13】当然,普选制在新中国的政治生活中并没有完全落实,但根本原因并不在于作为执政党的共产党没有大力推行,而是决定这一制度的经济基础还没有达到与普选制能够良性互动的高度。
中国选举制的发展要符合我们现阶段的国情以及中国人的选举心理、选举习惯,一味替他人的选举制大唱赞歌并采取拿来主义,担心中了别人设下的陷阱。“社会主义愈发展,民主也愈发展。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一定能够不断发展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14】
一个民族,有她的历史;也有她的现实,中华民族更是这样。如何实现中华民族的和平崛起和伟大复兴?如何建设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需要全民族的人群策群力。但无论如何,我们在贡献自己的智慧和热情时,既要有展望未来的视野,也要有回顾历史的敬意和立足现实勇气,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才会大有希望。
参考文献
【1】刘军宁主编,《民主与民主化》,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21页。[M]
【2】【7】【14】《十七大报告》,胡锦涛。[J]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2页。[M]
【4】张树华,《俄罗斯与西方的“民主”之争》,南方网,2006年12月20日。
【5】道格拉斯·拉米斯(美),《激进民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7页。[M]
【6】 同【5】,第11页。[M]
【8】 《晏子春秋·杂下之十》。[M]
【9】 W·桑巴特(德),《美国为什么没有社会主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81页。[M]
【10】《左传·僖公十四年》。[M]
【11】 卢梭,何兆武译,《社会契约论》,商务出版社,2001年,第125页。[M]
【1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227页。[M]
【13】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77 页。[M]
(作者:马和平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