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精彩博文 >> 正文
从驯育走向教育 

日期:2013-12-11 11:27:02   发布人:管理员   审核人:   点击:

   世界最大的肉类生产企业美国泰森食品公司,49天即能批量生产出可供宰杀的鸡;甚至,因为人们喜欢吃白肉,工厂竟改变基因,让其胸脯长得很大。为了防止生病和加快生长速度,饲料里被添加了大量的抗生素,形成了精确的配方。而在自然界,一只吃杂食长大的鸡,生长周期是14个月,在农村养过鸡的人都知道,冬天得要把鸡从室外搬进室内,等到第二年春天母鸡才开始下蛋。

   “养”和“生产”有什么区别,一位老师的答案让人印象深刻:前者是农业化,是要遵循自然规律的,培育的是生命;后者是工业化,可以批量生产的,加工的是产品,是以生产商的意志为目的。其实很多人都看出,时下的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对工业化趋之若鹜,有了“心得”者,还自炫其技,以为外可显其名,内可彰其德,迫不及待的拉标语、立山头,整个“场”一下子看客不仅眼花缭乱,甚至热血沸腾。

   学者资中筠说,中国的教育已经走到了极端的功利主义中。主导教育的,不再是科学规律和人性的保存光大,而变成镁光灯下的“反智”竞逐,比如对课堂“有效性”和“高效性”之争,对管理“人文化”和“军事化”之论,都是被浮名蔽眼、被利欲熏心的结果,也都是教育工业化背景下价值取向紊乱的结果。但不管怎么说,中国的教育已经陷入“垓下之困”是人所共识的,大家找图存救亡之道,却越走越远,个个都有个自以为是的模式、经验,准备力挽狂澜,但到头来,空不过热闹了一场。我们不妨要问,教育的问题,究竟在哪里?坦途,又在何方?

    历观中国的教育史,从孔夫子时代往下反思,有人精准的概括过:不过“驯育”而已。何为“驯育”?就是驯化之道、遵从之道。“驯育”所关心的,科不科学不重要,理不理性不重要,关键是得“上下一心”、“千人一面”,得具备强烈的规范或范本意识。所以,“满堂灌”和“一言堂”就自觉不自觉的成为一代又一代教师的文化遗传。在传媒技术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双重推动下,这两种方式经过伪装和乔饰,打上各种山头的名号,就成了工业化流水作业的首选。“驯育”之下,也是“只见森林,不见树木”的,作为个体的“人”的独立存在,常常是被忽略的。所以那些屁股决定脑袋的执柄人,订出一项又一项的新举,推行一次又一次的新政,每次失败了反思,独独忘记了去听听学生的意见。

   “驯育”式的工业浪潮中,受驯育者浸染得久了,其目标是十分明确的:就是求取功名,或是赢得升迁的平台。国家的强弱、民族的兴衰、个人的荣辱等,都只是方便之时的借口或托词,每一个人在不断倾轧、粉饰、残酷的环境中,不得不放弃自己的理想,而投身到迷失自我的工业圈养中——“毕业即失业”,成了很多人的教育宿命。大家为失掉工作而遗憾,为不能成为社会的“标准件”而遗憾,却没有人知道自己在漫漫的驯育磨蚀和同化中,该遗憾的,究竟是什么。

    那么教育呢,教育有别于驯育的在哪里?简单的说,教育的对象是人,而驯育的对象是器物。雅斯贝尔斯说:“教育要照亮每个人心智的理性”,教育是对每一个具体的、无可替代的“人”的培养和塑造,而这其中,对个人理性的启蒙、对人性中真善美的唤醒又是教育的职责。在现代的教育理念下,是没有“航母班”的,是不惟“模式化”的,甚至不兴特色、口号、标语,她只是将目标拉回地平线,将原先的“厂房”“车间”恢复成绿荫地、百草园;将“机器”“零件”拆散,使之尘归尘土归土,让学生能够自由的生长和发展,凭理性和心智判断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让他们知道“除了生长之外,教育别无目的。”(杜威语)

走过近代的中国教育,虽然从日本、德国、美国和苏联学得现代教育的精神,但城邑和山野之中流传的,还只是对术业等细枝末节的求取,而真正执掌其间的,或者说骨子里所流淌的,还是两千年来的“驯育”糟粕。

  什么时候,中国的驯育真正被教育取代,什么时候我们才看到希望。

 (来源:中国教育人博客 http://zhoulingxin726.blog.edu.cn)


栏目列表

推荐文章

头条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