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热点推荐 >> 正文
理论政策研究人员应具备五种意识

日期:2014-06-09 14:50:29   发布人:管理员   审核人:   点击:

 这些年,我们从事理论研究和政策研究的同志,都承担了开展调查研究、起草文件讲话等工作任务,提出的一些理念、思路和对策、措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对纪检监察工作乃至全党工作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是,从总体上讲,我们的作用还是发挥得很不够。

  影响我们研究水平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同我们具备什么样的意识有着直接的关系。有什么样的高度,就有什么样的视野;有什么样的视野,就有什么样的胸怀;有什么样的胸怀,就有什么样的境界。但是,达到什么样的高度、视野、胸怀、境界,同具备什么样的意识有非常紧密的联系。因此,主动地、自觉地强调应当具备的几种意识,对我们开阔视野、提升境界很有必要。

  第一,应当具备“理念意识”。理念决定方向。一个国家的核心理念,往往是一个国家的发展方向和社会的价值取向。同时,理念还是文化的核心,是国家的名片。2011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重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后,不少地方和部门都提出本地本部门的核心价值观,尽管五花八门,但都代表着他们的努力方向。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个人层面分别对核心价值观进行了具体表述。这些核心价值内容,既包含了人类共同的优秀文明成果,也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具有世界意义的理念。现在,全国范围内的核心价值观,或者说我国自己的国家理念,正在逐步形成,成为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共识,成为我们党和国家的努力方向。

  西方国家往往用民主、自由、人权等理念来为他们辩护,甚至作为动用武力的口实。比如,西方用是否民主来判断一个政权的性质,用是否自由来衡量新闻的价值,用是否符合人权来决定是否推翻一个合法政权。他们就是利用这些漂亮的理念来掩盖他们的国家利益,并且利用他们掌握的国际话语权进行垄断,以使自己站在道德至高点上。

  民主、自由、人权虽然是西方国家最早提出来的,但我们都是接受的,我们的宪法已经规定了民主、自由、人权的具体内容。我们国家正处在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需要大量借鉴可以帮助我们国家发展的一切人类社会的优秀文明成果。我们的原则是,凡是人类社会的优秀文明成果,我们都不拒绝,而且要拿来为我所用,赋予其中国的精气神,并且去真正地实践它。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这些年,我们党提出了科学发展、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公平正义、协商民主、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廉洁政治等理念,并且今后还会继续提出符合中国实际的核心理念。这些都是具有中国特色、富有中国气派的理念,同时又是具有国际视野和世界价值的理念,是中国优秀文化和现代社会文明的结晶。我们还要通过各种形式大力宣扬出去,在国际范围内增强中国的影响力,提高中国的话语权。

  我们是中央和省市的研究机构,有不少机会参与起草重要文稿,就要站在全党全国的高度,敢于和善于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理念。如果我们能够通过提出理念来对党和国家的发展起一些推动作用,这样的价值会是无比巨大的。

  第二,应当具备“战略意识”。现在我们党内有一种很不好的现象,就是有的领导干部缺少战略思维,存在着战略短视。只要有一个新的理念、新的举措出来,马上会有人问:这行不行啊?能不能做到啊?就在这种质疑声中,往往使一些很有远见、很有价值的理念或者对策胎死腹中。这些疑问看起来很务实,但实际反映的是战略的短视。没有理想,没有方向,只看到眼前的事情,这样的政党是没有前途的。如果我们党没有战略眼光,怎么能够长期执政?如果我们国家没有战略眼光,怎么能够长治久安?马克思和恩格斯1848年就写了《共产党宣言》,认为共产主义一定能够实现。这就是我们共产党人的共同理想和远大的战略目标。如果按照战略短视的眼光,共产主义这个目标根本就提不出来。

  简单地说,谋长远、谋全局的意识,就是战略意识。有了战略意识,自然就有大局意识。天下一盘棋,是中国人的天下观。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是中国人的战略观。最近习近平同志提出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引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为之努力奋斗的战略目标。

  战略决定未来。战略是制局点,它管方向,管长远,管未来。战略是对一个国家、一个地方发展所面临形势的全面判断和长期把握。任何一个国家、一个地方的发展,首先要有战略,要关注战略,重视战略。对我们搞理论研究、政策研究的同志来说,一定要有对发展趋势的动态把握。例如,对腐败与反腐败的发展趋势要有动态把握;对经济社会发展趋势要有动态把握;对国际形势和国内形势的发展趋势要有动态把握。

  风物长宜放眼量。考虑问题,不能只局限在眼前三、五年,而是要看到三、五十年,甚至三、五百年。李鸿章曾说,当时的中国面临“几千年未有之变局”,他看中国的眼光是用千年来计量的。看得远,才能看得清规律和趋势,才能看得准实质和本色。因此,我们不能局限在一时,而是要看到长远;不能局限在一地,而是要看到全局。对我们从事的具体工作来说,不能只局限在一个时期的纪检监察工作,而是要看到一个时期整个党的建设和政权建设,要看到中国整个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发展,甚至还要看到整个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方向,看到天下大势。

  美国最具战略眼光的战略问题研究专家布热津斯基,他写过《大失败》等著作,当时对苏联东欧的剧变作出了准确的预测。他也是对美国小布什政府的反恐政策导致美国走向衰落最痛心疾首的人。

  美国是有明确的国家战略的。一个英国外交官曾经提到,美国有一个“永恒的单极世界政策”。1992年出台的美国《防务计划指导》就指出,“美国应当积极地防止任何即将对美国的权力构成威胁的潜在竞争者的出现”。2002年出台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进一步指出:“我们必须拥有足够强大的力量来劝阻潜在的对手不要扩张军事力量,并希望借此超越或者赶上美国的实力。”现在,美国总统奥巴马时不时强调一下,美国永远是“老大”。我简单总结了一下,美国的战略要点就是“老大政策”,主要内容是两条,一是要巩固无人挑战的美国领导地位,二是要努力防止竞争对手出现。

  所以,美国才不管什么意识形态,他们只管自己国家强大,永远当世界老大。1992年9月我随中央纪委领导去黑河调研,当时的黑河市委书记同我们说:他在同许多俄罗斯领导谈话中得到一个体会,就是现在俄罗斯人明白了,西方国家不喜欢强大的社会主义的苏联,同样不喜欢强大的资本主义的俄罗斯。只要别国强大,只要可能对美国的老大地位造成威胁,不管什么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美国都不喜欢。在世界舞台上,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因此,我们千万不要抱有什么幻想,没有哪个大国会发什么慈悲,主动来帮助我们发展壮大。美国讲民主、讲自由、讲人权,都有他们的目的,都是为美国做老大服务的,都以美国的国家利益为衡量标准。

  最近,我看到布热津斯基又发表文章,建议美国应与中国为友,考虑中国的利益,默认中国主导亚洲地缘政治的地位,承认中国作为亚洲头号经济强国的现实。这说明,美国最具战略眼光的战略家,已经看到现在美国想遏制中国再也不现实了。这就是大势所趋。

  因此,我们一定要有站在山顶的高度、环视世界的眼光来研究战略问题,谋全局,谋大势,谋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谋民族和人民的千年福祉。 

    第三,应当具备“政治意识”。有的人认为搞政治不好,政治不干净,政治就是争权夺利。其实,我们纪委的工作就是政党的工作,政党就是政治组织,政党的活动就是政治活动。因此,我们就是搞政治的,必须具备政治意识。

  毛主席说过,所谓政治,就是把自己的人搞得多多的,把敌人搞得少少的。你想要把自己的人搞得多多的,你的政策就必须站在大多数人的立场上,代表大多数人的利益,否则是不能长久的。所以,政治意识的核心就是立场。到底是站在谁的立场上,代表谁的利益,为谁服务,这是要害。

    如果有了明确坚定的政治立场,那么,对有的观点你只要分析一下,就知道它背后代表的是谁的利益了。千万不要看谁讲得如何动听、如何漂亮,你就相信了。一定要看看他背后代表谁的利益,他的这些说法对谁有利。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要有政治敏锐性、政治鉴别力。我们必须把握一条原则,一个标准,就是我们党是始终代表人民根本利益的。坚持了这一条,也就是坚持了党性原则。在人民根本利益的立场上站得越稳,共产党员的党性就越强;站得不稳,党性就不强;如果不站在人民根本利益立场上,那他就没有共产党的党性。刘少奇同志说过:“凡对人民有利的事业,即是对党有利的事业。”搞研究的同志,研究问题要科学,提出对策讲立场,一定要站在党和人民利益的立场上看问题、找思路、拟对策。如果有人在这个问题上面搅和,就应当要考虑他的动机了。当然,这其中还有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关系要处理好。我觉得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其中一个要点就是要做好“兼顾”的文章:全局兼顾局部、长远兼顾当前、国家兼顾个人。

  第四,应当具备“人文意识”。所谓人文意识,就是我们在提出理念、制定政策时,一定要尽量能够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更加尊重人,关怀人,爱护人,实现人的主体地位。

  我们国家的历史传统是重国家、重集体、重家族、轻个体,是容易忽视个人权利的文化。我看到有的制定法律或政策的人,特别是那些技术主义者在解释某一项法律或政策时,往往讲这项法律或政策如何如何,如果按照这项法律或政策做就会怎样怎样,很少考虑到这项法律或政策会对人们的衣食住行、人们的喜怒哀乐、人的存在和发展产生什么影响。他们的眼中没有人,只有法律、只有政策,只想把人管住,而不考虑人是有思想、有意识、有情感、有个性的。

  实际上,人文意识,人文精神,包含着对人的理解、尊重、容忍、爱护和关怀。人是有情感、有思维、有主体意识、需要尊重和尊严的个体。我们一定要以人为本,要有人文关怀,要把人当人,不能当工具,更不能当“东西”来看待。

  这些年来,我们的国家发展了,衣食足了,仓廪实了,肚子的问题解决了,但脑子里的问题就出来了。荣辱问题、礼节问题就重要起来了,人的尊严、人的价值、人的发展问题,也就更加突出地摆到我们面前,需要我们党和政府的政策来实现、来维护。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讲,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并不比不发展时少。我们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特别强调要体现以人为本这个核心立场,就是顺应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时代潮流。这些年,我们搞了不少社会福利,包括全民医保、养老保险等,已经初步建立起一个比较完整的人性化的社会保障体系,虽然都是基础性的、低水平的,但也花了不少钱。这对于体现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平台。

  当然,人民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的提高会受到许多客观条件的制约。这些年,我们党内在效率和公平问题上一直有争论。党的十六大前,我们还提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这个观点的实质含义是,国家的发展要优先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虽然现在还有争论,但我们已经不这么提了。这也主要是因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是第一要务无疑是正确的,效率放在首位在一定时期特别是打破“大锅饭”时期也是必要的。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各种矛盾的增加,特别是分配不公等问题突出,已经影响到效率的发挥,影响到社会发展,甚至严重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在效率和公平的问题上,社会公平问题已经逐步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就必须把解决公平方面的问题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上,必须在“切蛋糕”时更加注重体现社会公平。当然,另一方面,解决社会公平的这种投入是刚性的,是只能增加、不能减少的,因此必须把握得当,必须力所能及,在财政支出可以承受的范围内。如果社会福利超过国家财政负担的能力,超过国家发展水平,同样也会后患无穷。现在欧洲的财政危机,就让我们看到了这种危险性。

  因此,对我们从事理论和政策研究的同志来说,特别是在提出理念、制定政策时,既要有高度和深度,也要有温度,一定要有人文意识,要体现人文精神,要有悲天悯人的情怀,在可能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体现人的价值、维护人的尊严、促进人的发展。这应该是处于主导地位的理念和价值。同时,我们也必须充分考虑到所处的发展环境,考虑到所处的发展阶段,做这个时候应该做的事情,否则容易出现欲速则不达的情况。

  第五,应当具备“担当意识”。最近,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强调,我们的党员领导干部要有担当意识。担当意识和责任意识比较类似,但我觉得现在用担当意识这个概念比责任意识要好。一是担当意识的涵义要宽一些,不仅包含有责任的内容,而且还有敢于承担的精神。二是因为责任意识讲得太多了,大家都听习惯了,容易产生麻木。而担当意识的概念比较新,容易受人重视,产生深刻影响。

  我们老家有句话,叫做“心中有江山,才会有江山”。意思是说心中有目标,才可能实现目标。我们讲要有担当意识,就是要胸怀天下,心系全局,要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胆略和气魄。在这方面,我们必须取法乎上。在起草文稿过程中,我们心中要有大目标,并且能够提出来,找准出谋划策、以文辅政的职责定位,出好大主意,当好大参谋,更好地为领导决策服务。我们要自觉地站到党和人民的立场上,站到历史高度、时代前列,为党分忧,为民代言,敢于担当,勇于担当,善于担当,提出符合中国特色、时代要求、国际认同的理念、思想、思路、观点和对策,为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人民群众的幸福安康贡献智慧和力量。

  老百姓都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们都是“专家”——专门吃一碗饭的家伙,专门从事理论研究和政策研究的工作人员,当然要有这样的担当意识。这是我们的工作职责所在,更是国家和历史的责任所在。当前,反腐倡廉的形势和任务,人民群众对反腐败的期望,新一届中央领导和中央纪委领导的新要求,都逼着我们这些“参谋”人员必须勇于开拓、勇于创新,描绘出新的前景,创造出新的希望。我们要有这样的信心,要有这样的担当,要有这样的雄心壮志。

     (来源:原载于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作者:李雪勤 )

    

栏目列表

推荐文章

头条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