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课件 >> 思修课 >> 正文
【基础课】第五章 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日期:2020-11-25 10:10:38   发布人:管理员   审核人:   点击:

 第五章 教学设计.rar

 第五章 课件.rar

第五章 明大德守功德严私德

第一专题:道德基础知识

导入:

案例:豪横大爷吐瓜子皮

近日,微博某网友爆料称:202058日,当天傍晚时分,他在上车,进车厢后看见地上一片狼藉,顺着地面抬头一看这才发现身边一名女子正在吃瓜子,边吃边把瓜子皮往地上扔。在被质问“这人什么素质”时,她强势地回应称:“你什么素质?”同时又口飙脏话:“关你屁事”。此时,一位大爷忍不住插嘴说:“你这样让人家怎么清理。”这名女子又以脏话回敬大爷,随后将手中剩余瓜子全部洒落到车厢里,并用脚踢散到四周各个座位底下。而在被视频拍摄者指责:“自己做出来事情太脏了,她人也不会干净的。”女子随即反呛:“我花了钱,我乐意。”随后又指插嘴作证的大爷想当“国际警察”。

探讨:请同学们从道德层面来探讨当事女子的行为。

 

新授:

一、道德的基本概念

(一)道德的含义

道德是以善恶为评价方式,主要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来发挥作用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二)道德的起源

自古以来,人们就在探讨道德起源这一重大理论问题,并提出了种种见解或理论。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类观点:天意神启论、先天人性论、情感欲望论以及动物本能论。“天意神启论”把道德起源归结于上天的命令或者神的旨意,试图以人之外的某种所谓客观意志来说明道德的起源;“先天人性论”把道德的起源或者归结为与生俱来的善性,或者归结为先天存在的良心、理念或精神;“情感欲望论”认为道德起源于人们的情感欲望,是人们为实现情感欲望而形成的行为要求;“动物本能论”则认为道德观念是动物本能的延续,进而把动物基于本能的活动与人类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画上等号。

案例:道德的起源

【案例呈现】

把五只猴子关在一个笼子里,上头有一串香蕉,实验人员装了一个自动装置,一旦侦测到有猴子要去拿香蕉,马上就会有水喷向笼子,这五只猴子都会被浇得一身湿。起初有只猴子想去拿香蕉,结果就是每只猴子都淋湿了。之后每只猴子在几次的尝试后发现莫不如此,于是猴子们达成一个共识:不要去拿香蕉,以避免被水喷到。后来实验人员把其中的一只猴子释放,换进去一只新猴子A。这只猴子A看到香蕉,马上想要去拿,结果被其他四只猴子狠揍了一顿,因为其他四只猴子认为猴子A会害他们被水淋到,所以制止它去拿香蕉。A尝试了几次,虽被打的满头包,依然没有拿到香蕉。当然,这五只猴子就没有被水喷到。后来实验人员再把一只旧猴子释放,换上另外一只新猴子B。猴子B看到香蕉,也是迫不及待要去拿,当然,一如刚才所发生的情形,其他四只猴子狠揍了B一顿,特别是那只A猴子打的特别用力。B猴子试了几次总是被打的很惨,只好作罢。后来慢慢的、一只一只的,所有的旧猴子都换成新猴子了,大家都不敢去动那香蕉,但是它们都不知道为什么,只知道去拿香蕉就会被其他猴痛扁。

【案例点评】

本案例启发学生思考人的道德与动物本能的根本区别。通过以上内容说明:道德不是天生就有的,更不是上帝赋予的,人的道德和动物本能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人有社会性。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劳动是人类道德起源的第一个历史前提。在社会集体生活中,人们为了维护共同的利益、协调彼此的关系,便产生了调节行为的准则。也就是说,人只要在社会中生存,就得接受某些道德的约束。古往今来,人们对道德起源问题进行的长期争论,为我们正确认识道德的起源提供了借鉴。

    讨论:请同学们探讨人的道德与动物的本能最根本的区别是什么?

可以说,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之前关于道德起源的观点,要么是主观唯心主义或客观唯心主义的注解,要么是旧唯物主义形而上学的分析,均无法正确揭示道德的起源。马克思主义道德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实际情况是,“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因此,道德的起源问题,必须从这一实际出发来认识和把握。

劳动是道德起源的首要前提。道德是人类社会的特有现象,动物的本能行为中不存在真正的道德。劳动将人与动物区分开来,创造了人、社会和社会关系,也创造了道德。劳动创造了道德主体。劳动在创造人的同时也形成了人与人的关系,原始的劳动分工与协作,使相互依赖、相互扶持自觉不自觉地成为当时最自然、最朴实的道德生活状态。随着劳动的进一步发展,劳动分工与协作不断增强,各种劳动关系逐步明确,人与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日渐清晰,包含自由、责任等内容的道德逐步得到确认。因此,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是道德起源的第一个历史前提。

社会关系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在生产生活的实践活动中,人类必然要发生各种各样的人际交往和社会关系。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发展,个人利益、他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界限逐步明晰,各种利益关系更为凸显,要求规范、协调或制约利益冲突的意识更为强烈,由此促进了人类道德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可以说,正是社会关系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调节各种关系特别是利益关系的需要,道德恰恰是适应社会关系调节的需要而产生的。

人的自我意识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意识是道德产生的思想认识前提。人只有在社会实践中,充分意识到自我作为社会成员与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意识到自我在社会中的角色与地位,意识到自我与他人或集体不同的利益关系,并由此产生调节利益矛盾的迫切要求时,道德才得以产生。

所以说,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科学而全面地论述了道德的起源问题,为正确认识和理解道德的本质奠定了基础。

 

(三)道德的本质

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正确理解道德的本质,应该把握经济基础对道德的决定作用,以及道德在一定条件下对经济基础的能动作用。

道德是反应社会经济关系的特殊意识形态。道德的产生、发展和变化,归根结底根源于社会经济关系。正如恩格斯所说的:“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获得自己的伦理观念。”

首先,道德的性质和基本原则、规范反映了与之相应的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和内容。有什么样的社会经济关系,相应地就有什么样的道德。

其次,道德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一般说来,新旧经济关系更替之后,新的道德必将取代旧道德而居于主导地位。

其次,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在阶级社会里总是反映着一定阶级的利益,因而不可避免地具有阶级性;同时,不同阶级之间的道德或多或少有一些共同之处,反映着道德的普遍性。所以,正确把握道德的阶级性和普遍性及其辩证关系,是理解道德本质的一个重要方面。

最后,作为社会意识的道德一经产生,便有相对独立性。这种相对独立性既表现为道德的历史继承性,也表现为道德对社会发展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道德是社会利益关系的特殊调节方式。道德是一种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人与自身之间关系的特殊的行为规范。这种行为规范与法律规范、政治规范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用善恶标准去评价,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内心信念来维持的,因此是一种非制度化的、柔性的规范。因此,不是被颁布、制定或规定出来的,而是处于同一社会或同一生活环境中的人们在长期的共同生活过程中逐渐积累形成的要求、秩序和理想,它通过社会的道德风尚和个人的道德风范来调节利益关系。

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作为实践精神,道德是一种旨在通过把握世界的善恶现象而规范人们的行为并通过人们的实践活动体现出来的社会意识。具体来说,道德是一种以指导人的行为为目的、以形成人的正确的行为方式为内容的精神,在本质上是知行合一的。道德把握世界的方式不是被动地反映世界,而是从人的需要出发,从特定的价值出发来改造世界;不是简单地再现世界或描述世界,而是对世界进行价值评价。道德立足现实而追求理想,并以理想来改造和提升现实。

总之,道德作为一种实践精神,是特殊的意识信念、行为准则、评价选择等方面的总和,是调节社会关系、发展个人品质、提高精神境界等活动的动力。

 

二、道德的变化发展、功能与作用

思考:在讲这一部分内容之前,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在有钱人和穷人两者中,你会选择哪个作为成功的标志?在快乐和痛苦两者中,你会选择哪个作为成功的标志?在高尚和卑鄙两者中,你又会作何选择呢?也许,有钱,又快乐,同时又高尚,是绝大多数人的选择。可是,正如我们所知,在现实生活中,这三者同时拥有该是多么不容易。假如在这三者中,让你再次做出选择,只选其一,那么结果又会怎样呢?你会先去掉高尚?还是快乐?还是富有(有钱)呢?

这个问题拷问所有人,包括在座的每位同学。它使我们思考一个问题:人的终极满足到底是什么?苦苦思索并认真回答的结果是,即使在重物质、重利益的市场经济时代,我们也仍然不得不承认,人的终极满足是精神满足。使人们获得终极满足即精神满足的一种力量便是道德。道德作为人类的社会生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在人类社会中居于特别重要的地位,具有特殊的功能。接下来我们来共同学习第二部分:道德的变化发展、功能与作用。

(一)道德的变化发展

道德同其他社会意识形态一样,不是千古不变的。迄今为止,人类社会先后经历了五种基本社会形态,与此相适应,出现了原始社会的道德、奴隶社会的道德、封建社会的道德、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社会主义社会的道德。人类道德的发展是一个曲折上升的历史过程。人类道德发展的历史过程与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进程大体一致,这是道德发展的基本规律。虽然在一定时期可能有某种停滞或倒退现象,但道德发展的总趋势是向上的、前进的,是沿着曲折的道路向前发展的,或者叫作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

道德进步的主要表现是:道德在社会生活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对于促进社会和谐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作用越来越突出;道德调控的范围不断扩大,调控的手段或方式不断丰富,更加科学合理;道德的发展和进步也成为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是人类道德合乎规律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人类道德发展史上的一种崭新类型的道德,是对人类道德传统的批判与继承,并必然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实践的发展而与时俱进。

 

(二)道德的功能(重点 难点 )

道德的功能是指道德作为社会意识的特殊形式对于社会发展所具有的功效与能力。道德的功能是多元的,同时也是多层次的。道德的功能集中表现为,认识功能、规范功能和调节功能,同时,道德的功能也是我们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内容。

1、道德的认识功能

道德认识功能是指道德反映社会现实,特别是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功效与能力,是人们认识和反映社会状况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方式,也就是道德是把我们自身与现实世界联系起来的一种媒介,明白我们每一个人在社会生活当中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生活中的道德原则、道德规范都不是干瘪的教条,而是有着鲜活的生活内容。

【案例】公正这一道德规范

公正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道德规范,在不同历史时代当中,公正的内涵不同。我们可以通过公正这一道德范畴揭示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状况、社会发展状况、道德价值的基本指向。

在古希腊,智慧、公正、勇敢、节制被称为“四达德”即四种最重要的美德。那么在古希腊,公正的基本内涵是什么呢?柏拉图说:统治者必须有智慧;卫士必须勇敢;民众应当节制,如果三个阶级安分守己、各司其职,国家就达到了和谐公正。那么我们从古希腊关于公正的内涵当中我们能解读出什么呢?我们可以反映出当时社会生活中这样一些社会现状。

首先,对于古希腊民众来说、对于自由民在城邦中生活的民众来说,参与国家生活这是至高的荣誉,能够为国家作贡献这是至高荣誉,

第二,他至少还告诉我们,在古希腊并不是所有人都享有为国家作贡献、为国家尽义务特权。比如对于奴隶来说就不享有,他得不到这样一种权利。拉法格《思想起源论》曾记载:古罗马时期,斯巴达克国王处死了2000多名英勇保卫祖国战斗中的奴隶,原因就是奴隶没有保卫国家的权利,也就是说奴隶不配享有公正这样一种美德。这就是我们通过古希腊公正这一道德范畴所反映的当时社会现实。

那么在资本主义时代,马克思对公正的阐述揭示了这样一个现实,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阶级的公正只是一种形式,它们追求公正只是公平获得攫取剩余价值的机会,而对于出卖劳动力的工人阶级则意味着绝对义务,所以马克思认为人类公正的真正实现必须消灭私有制。

在今天社会主义社会,公正作为社会主义道德的重要规范,反映了社会主义社会的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经济关系和根本要求,体现了我们这个社会的精神风貌:平等、仁爱、宽容、尊老爱幼、爱护公物等。这些道德都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客观内容,每一个人对他人、家庭、国家、社会的责任义务。所以说道德具有这样一种认识社会的功能。

2、道德具有规范功能

“遵照道德准则生活就是幸福的生活。”  ----亚里士多德。道德的规范功能是指在正确善恶观的指导下,规范社会成员在社会公共,职业,家庭等各个领域的行为,并规范个人品德的养成,引导并促进人们崇德向善。同法律一样,都是通过规范人的行为起作用。促使人们克服与生俱来的人性弱点,如贪婪、自私、懒惰、肉欲、市侩等,帮助人们成为正直、善良、勇敢、高尚的公民。

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一个人的人格是由本我、自我、超我三个方面构成的。他说,本我深藏在人的内心深处,充满着各种各样的出自本能的欲望,不择手段地满足自己,它从不管什么法律和规则;人们大脑中有一个“检察官”——超我,这个“检察官”在时时刻刻纠正一个人的行为,使其符合种种社会规范的要求。这个“检察官”就是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所接受的社会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时时提醒、告诫着人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使其成为自觉遵纪守法的正人君子。

【案例】《珠海特区报》曾报道这样一个事例:一个年轻人在楼下发现自己的自行车丢失后,一怒偷走了别人的一辆新车,跑到家门口,却发现装有1000多元钱的钱包忘在那里,于是又着急骑车跑回去找,只见一位20多岁的女孩正拿着自己的钱包等在车棚,问了几句,便说“我的车被人偷了,我身上没带钱,你先借我2元,我坐车回去,留个地址,我明天还给你。”偷车人脸一红,慌乱地向后一指说“我刚才看到那边有辆自行车,也许是你的吧。”说完撒腿就跑,那一刻,用他自己的话说:“真希望天上响个炸雷,将自己肮脏的灵魂炸个彻底。”他发誓:今生绝不再做亏心事。正是这个女孩的高尚行为,挽救了一个险些变坏的灵魂。可见,道义的教育威力巨大。

3、道德的调节功能

调节功能是指道德通过评价等方式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和实践活动,协调人们之间关系的功效和能力。这是道德最突出也是最重要的社会功能。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有一首歌词,小小天地太拥挤,你有你的犟脾气,我有我的倔性格。现实中人和人之间经常会出现摩擦,往往需要道德去发挥他的调节功能,促进人际和谐。那么在现实中道德的调节功能怎样发挥出来呢?下面我们来看一个示意图。道德调节首先借助于道德评价,也就是对人的道德行为做出善恶判断,通过评价指导实践,规范你的行为,最终道德的调节功能发挥作用的目的是协调关系、促进和谐。

道德调节主要方式有三种:社会舆论,传统习俗与内心信念

什么是社会舆论?是人们对一定的人或事所表达的倾向性观点,“大风吹倒梧桐树,自有他人论长短。”论长短的过程就是社会舆论发挥作用的过程,这其中包含道德评价。道德还要通过传统习俗发挥作用。我们说入乡随俗,随俗的过程就是被道德接纳的过程。道德还要通过内心信念来维系,孟子曰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告子上) (孟子说:)“同情别人的心,知道羞耻的心对别人恭敬的心,明辨是非的心,人人都有。同情心属于仁,羞恶心属于义,恭敬心属于礼,是非心属于智。这仁义礼智,不是外人强加给我的,是我本来就有的,不过是没有去思考追求罢了,就是说道德存在于人的内心当中,这是道德发挥作用的方式,它跟法律不一样。

还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在社会生活中,道德调节并不是孤立独行的,而是也其它社会调节手段,主要是与法律密切配合。道德与法律作为规范社会秩序重要手段,二者相辅相承,相互促进。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法律是显露的道德,道德是隐藏的法律”——林肯。

当前,面对形形色色的利益诱惑和不良思想的影响,一些社会成员的道德防线轰然倒塌,失德行为屡有发生,人民群众反映强烈。对于那些伤风败俗的丑恶行为、激起公愤的缺德现象,单靠道德教育、叩问良心已经远远不够,必须运用法治手段进行治理,对失德败德者进行惩戒约束,对违法犯罪者进行严厉打击。

【案件】小悦悦事件(视频1分左右)

201110月,广东省佛山市一家五金城中一个2岁的小女孩小悦悦先后被两辆卡车辗压,路人冷漠无视,引起了社会热议。具体的我们看这段视频。短短的7分钟路过的18个路人冷漠受到了道德的谴责,第一个路人被骂人渣,被采访时后悔没有施救,同时对肇事司机法律予以法律的严惩。

综上所述,道德作为一种社会规范,除具有认识功能,规范功能与调节功能之外,同时还有导向、教育和辩护、激励和沟通等功能。揭示它作为社会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形态所具有的一般社会本质,进一步从各个方面考察道德在社会上层建筑中的特殊地位,对道德功能的准确把握,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道德本质,更有效地践行道德 。

(三)道德的作用

道德的作用是指道德的认识、规范、调节、激励、导向、教育等功能的发挥和实现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及实际效果。道德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道德为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服务,是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道德对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存在有着重大的影响;道德通过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道德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入的自我完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在阶级社会中,道德是调节阶级矛盾和对立阶级之间开展阶级斗争的重要工具。

在道德作用问题上,要反对两种极端的看法,即“道德万能论”和“道德无用论”。“道德万能论”片面夸大道德的作用,认为道德决定一切、高于一切、支配一切,只要道德水平高,一切社会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这种观点的根本错误在于,颠倒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同上层建筑之间的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否定了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事实上,无论是在古代社会,还是在现代社会,道德都不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因素。“道德无用论”则根本否认道德的作用,或者通过强调非道德因素的作用来否定道德的积极作用,或者通过强调道德的消极因素来否定道德的积极作用。这种观点的根本错误在于,忽视了道德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由经济基础所决定,另一方面对经济基础和生产力发展有一定的反作用。片面强调其消极方面,或从根本上忽视其积极方面的存在,必然不利于道德作用的发挥。

道德发挥作用的性质与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相联系,由道德所反映的经济基础、代表的阶级利益所决定。只有反映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和进步阶级利益的道德,才会对社会的发展和人的素质的提高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道德的力量是广泛的、持久的、深入的,既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意志、行为和品格,也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的存在和发展。

推荐文章

头条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