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课件 >> 概论课 >> 正文
【概论课】专题四:中华民族新纪元——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日期:2020-11-02 10:20:07   发布人:管理员   审核人:   点击:

 专题四:教学案例.rar

 专题四课件:中华民族新纪元——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ppt

 专题四:其他资源.rar



一、 教学思路

本专题结合学生认知特点,以问题为导向,以史实为依据,通过层层剖析,帮助学生树立对本专题的全面认知。在教学中,本专题利用案例推导方法,以问题讨论形式,帮助学生在了解建国初期改造和建设史实基础上,明确建国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发展和变革关系。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辩证分析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三大改造和建国初期探索的理论成果等内容,继而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的辩证关系。

二、 学情分析

知识背景:大一新生有一定历史和思品学习背景,但缺少扎实的人文积淀,需结合教学目标及教学要求给予必要知识背景补充及学习引导。

认知情况:基于之前升学教育需要,学生对建国初期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这段历史有一定感性了解,但在理性认知和深入思考方面要有所加强,需在系统性和思考深度上有所侧重。

学习特点: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信息获取渠道广泛,对国家发展及其政策有直观感知、有兴趣,但缺乏对理论的持续关注及深入思考力。尤其是受 多元化思潮影响,会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学习过程中求新、求异、求奇的偏好。需要结合年龄特点、认知特点及学科特点,通过强化教学形式、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创新,增强课程的吸引力,提升学生的参与度。

三、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新民主主义社会性质及改造的重要举措;

2.了解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理论成果的主要内容;

(二)能力目标:

1.辩证分析建国初期改造、建设的背景、举措、成效及其意义。

2.理解改革开放前后两个阶段的相互关系;

(三)情感目标:

在深度剖析史实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辩证的方法、发展的眼光去分析建国初期我国建设和发展的重要举措及其意义,帮助学生在知道国情、了解历史、明确发展探索得失的基础上,增强四个自信意识,提升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自觉性。

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新民主主义社会为什么是过渡性质的社会?

    2.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社会主义改造的内容?

3.社会主义初期探索的重要理论成果有哪些?

()教学难点

1. 认清新民主义社会特点及其过渡性;

2.了解过渡时期总路线及三大改造完成的意义;

3.辩证分析建国初期的改造和探索对当今发展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

1.案例教学法

2.小组讨论教学法

3.课下探究教学法

4.经典诵读活动教学法

六、 教学课时

本专题教学安排4课时。

七、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案例一:1949101日是新中国成立的日子,开国大典选在101日的下午3点举行。按照中国人庆典时机的选择传统,请同学们思考,新中国开国大典为什么要选择在下午三点举行?

解析:这个时机选择主要考虑当时的防空问题。当时成都、广州、重庆还有国民党的飞机停留着,国民党反攻大陆的决心不灭。飞机轰炸有个作战半径问题,如果时间选择早了,敌机轰炸以后可以顺利返回去。选3点钟可以使得敌机轰炸天黑之前就回不去了,从而可以确保阅兵的正常进行。这一方面说明当时的战事仍然没有完成,作战任务依然很严重,同时也说明建国初期形势之艰难,民主革命的任务仍然没有完成。同时,革命以后的建设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推荐视频1:新中国开国大典时,蒋介石想要破坏而又没有破坏,这是为什么?

案例二: “共产党是军事一百分,政治八十分,财经打零分“

解析:上海解放之初,敌人就预言,“共产党只会管农村。上海就是共产党的坟墓,共产党下了“海”就会淹死……”然而,在种种预言之下,中国共产党用实践证明了自己的初心与决心,取得了建设的巨大成就。其中,1950年银元之战与米棉之战就是恢复经济的重要举措。毛泽东高度评价了这场经济领域的斗争,认为它的意义不亚于拿下了一场新的淮海战役。这场斗争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提高了共产党的威望,也给了资产阶级以深刻的教育,使他们不得不相信,共产党不仅能够打天下,而且善于治天下。

本专题教学内容,主要围绕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系统阐述了新中国成立后早期探索的经验得失,有助于帮助我们深刻理解建国初期艰难探索的重大意义。

(二)讲授新课

问题一: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这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理解: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成分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即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其中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是个体经济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过渡的形式,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是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过渡的形式。所以,主要的经济成分是三种: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阶级构成

与新民主主义时期三种不同性质的主要经济成分相联系,中国社会的阶级构成主要有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等基本的阶级力量。由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既可以自发地走向资本主义,也可以被引导走向社会主义,其本身并不代表一种独立的发展方向。因此,这三种基本的经济成分及与之相联系的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之间的矛盾,就集中表现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两个阶级的矛盾。这实际上涉及到一个到底是向左走还是向右走的问题。根据当时的情况可以看出,只有解决了这一矛盾,才能使中国社会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三)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

从新民主主义社会独特的经济成分和政权阶级成分可以看出,社会主义因素在当时社会中已经占据了主导地位,这决定它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不会长久存在,必将向社会主义过渡。加上当时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国际条件,决定了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增长并获得最终胜利。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理论依据

中国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新民主主义社会要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这在民主革命时期已经明确。但对于何时过渡、怎样过渡的问题,毛泽东和党的其他领导人的认识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变化的过程。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条件

1949年党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两个转变同时并举”的方针,即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 由新民主主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

19491952年,党领导人民集中力量恢复国民经济,继续完成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到1952年,政治、经济及社会面貌发生巨大变化,过渡时机逐步成熟。

(二)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简称“一化三改造”。

“一化”:发展生产力,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是总路线的主体;

案例:毛泽东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制造。”说明当时我国生产力状况如何?

解析:毛泽东的话说明当时建国初期我国的生产力状况。经历了长期战乱,当时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当时同时,蒋介石离开时,卷走了大量的金钱。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对国内外形势有着清晰的认知。面对四面封锁的情况,毛泽东认识到一定要实现工业化,否则中华民族就有被开除“球籍”的危险。针对一穷二白的状况,毛泽东清醒地认识到要彻底改变经济技术落后的状况,就是要大力发展工业。此外,苏联的发展为我们改变“落后就要挨打”提供了模式借鉴。

“三改”:即是解放生产力,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总路线的两翼。

案例:工业化的两条道路如何选择 ?从历史上看实现工业化有两条道路:一条是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一条是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近代中国历史证明我国已丧失了通过资本主义工业化进入强国行列的机遇。我们应该怎么办?

解析:近代以来的历史证明,中国社会经济状况不允许走资本主义道路,如果搞资本主义只能成为帝国主义的附庸。而当时的时代条件和国际环境的新特点又促使中国人民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也决定了中国必然走社会主义道路。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必须在充分利用原有工业潜力和进行新的工业建设的同时,对个体经济和私营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因为:一方面,分散、脆弱的个体经济,难以适应工业化对粮食和工业原料迅速增长的需求,无力为国家工业化积累资金和扩大工业品的市场。另一方面,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不仅工业资本比重小,而且缺乏重工业的基础,依靠它本身的力量无法有力地推进工业化的发展。

(三)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时,就提出了从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问题。他们认为,从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需要经历一个从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到利用国家政权对旧的生产关系进行革命性的改造,逐步消灭私有制、确立公有制并大力发展生产力的过渡时期,这是一切走向共产主义的国家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

列宁在指导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和世界被压迫民族解放斗争中,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转变思想。他认为过渡时期的根本任务是把剥削阶级的生产资料转化为公有财产,同时,通过合作社的形式使农民走上集体化道路,并把创造高于资本主义的劳动生产率的根本任务提到首位,以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指导下,积极探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中国社会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过渡时期的理论在中国具体化了,形成了中国化的过渡时期理论,为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提供了行动指南。这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创举,不仅有利于中国的建设和发展,而且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问题二: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历史经验及重要意义是什么?

1952年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后,我国进行了全面的社会主义改造,主要内容是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

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为什么要开展社会主义改造?建国后社会主义建设系列举措的开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彰显了新生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同时,苏联社会主义主义建设的榜样和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运动的蓬勃开展,促使毛泽东思考着手开展社会主义改造。其目的是:通过变更生产关系,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发挥制度优势,调动民众发展生产积极性,更好开展社会主义建设。

(一)        三大改造的提出及主要内容

新中国建立和政权的巩固是前提。1952年全国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国民经济得以恢复发展是经济条件。 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 ,提出要实现“一化三改”:即对农业、手工业实行合作化,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公私合营改造。

1、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农村生产力状况:贫困农民存在生产资料短缺困难;农业生产过程中水灾、旱灾等自然灾害,农业生产技术落后,增产困难。

农业改造的目的:为了建立农业集体经济,确立社会主义农业生产关系,解放发展农村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案例:毛主席时代如何战胜千年流行瘟疫 ?

建国初期水患严重,一些地区存在严重的地方性血吸虫病。毛主席对此展开调查并提出“加强领导,全面规划,依靠互助合作,组织中西医力量,积极进行防治,七年消灭血吸虫病”的抗击方针,取得了巨大胜利。为此,毛主席写下《送瘟神》诗篇。思考:建国初期我国生产力和人民生活状况如何?采取“联合防控”的启示是什么?

解析:建国初期,我国起步于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当时生产力低下,人民的生活水平不高,卫生状况落后。长期以来,困扰人民的流行瘟疫等疾患仍在危害人民的生命安全。毛泽东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采取联防联控的措施,遏制了流行瘟疫疾病,保障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瘟疫疾病的流行一方面反映了当时普遍的生产力落后状况,要解决这种状况,必须依靠国家引导,采取互助合作的方式,共渡难关。这种思路也体现在农业的整体发展上。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方针、政策和办法:一是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二是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三是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四是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大体经历的三个发展阶段:互助组、初级社和高级社三个发展阶段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到1956年底,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2、个体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

个体手工业的特点:没有多少生产资料,资本有机构成比农业还低;小商品经济的生产活动离不开市场,原料供应和产品销售同其他经济和消费者有不可分割的联系;行业众多、经营灵活、较为分散;师傅带徒弟的技术传授方式;

个体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方针: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党和政府采取了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

个体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在方法步骤:从供销合作入手,逐步发展到走生产合作的道路。具体来说,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经历了由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的三个步骤。

3、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

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途径:和平赎买;

所谓赎买,就是国家有偿地将私营企业改变为国营企业,将资本主义私有制改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具体方式不是由国家支付一笔巨额补偿资金,而是让资本家在一定年限内从企业经营所得中获取一部分利润。 

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形式:从低级到高级国家资本主义过渡。

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原则:把对企业的改造和对人的改造结合起来,把原来的剥削者逐步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案例:红色资本家荣毅仁。50年代那一段对荣老来说,感触最深的自然莫过于对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了。他说:“上海解放以后,私营工商业者切身感受到共产党是可亲、可信的。1955年底毛主席亲自来给我们做工作了。1027日和29日,毛主席两次约见工商界的代表人物谈话。1956110日,毛主席还亲自到申新九厂视察。毛主席到已经公私合营的申九来视察,对上海的公私合营工作有很大的鼓舞和推动作用。120日,在上海中苏友好大厦举行了上海市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大会,工商界代表向曹荻秋副市长递交了合营申请书,并当场获得批准。”到这个时候,私营工商业者的前途和命运得到了解决。可以说是两只脚都踏进了社会主义。”

解析: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逐步推进。既解决了工商业主担心及当时面临的困难,也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改造的推进,逐步受到工商业主的的欢迎。荣毅仁曾说:“对于我,失去的是我个人的一些剥削所得,它比起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投资总额是多么渺小;得到的却是一个人入富裕、繁荣强盛的社会主义国家。对于我失去的是剥削阶级人与人之间尔虞我诈、互不信任,得到的是作为劳动人民的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和信任,而这是金钱所买不到的。”

(二)        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及教训

历史经验: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存在问题:要求过急、发展过快、工作过粗、改造形式过于简单划一;随着对资本主义经济和个体经济改造的完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也随之扩大到整个社会经济生活;所有制结构过于单一。

案例:呵护“金字招牌” 陈云如何保护老字号。1956110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宣布17963户私营工商业实行公私合营,其中包括同仁堂、东来顺、全聚德等老字号。有些老字号成为公私合营或国营企业后,不仅产品品种减少,而且质量下降非常明显。这一问题引起了当时主管经济工作的陈云的关注,并采取措施进行调整。阅读资料思考,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解析:资料反映的是,在公私合营的过程中,存在过急、过快忽视实际形式的情况。导致公私合营后,很多老字号的服务质量下降分。出现这些问题,有指导思想上急于求成、不够谨慎以及工作方法上过于简单等因素,也有受当时历史条件限制而产生的认识上的一些问题,主要是:在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选择和理解上过于单一,追求纯粹的单一的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在公有制实现形式的选择和理解上过于简单化,只注意到集体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这两种基本形式,而对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公有制经济可以和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缺乏认识。

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及其意义

1956年底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历史上长达数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的结束,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

(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的依据

经济结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已占绝对优势,社会主义公有制已成为我国社会的经济基础。 公有制经济的确立一方面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集中管理和生产调配,在当时生产力水平不高的情况下,易于集中力量办大事,也有利于最大限度内发挥人财物的利用效率,发展国营经济。

政治制度: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基本建立的同时,我国的政治领域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进行,我国的人民民主政治建设也在有步骤地向前推进。1954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及颁布施行,为各族人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提供了必要条件和保证,为逐步健全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为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里程碑。《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中国人民100多年来为建立新中国而英勇奋斗的历史经验总结,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新的经验总结。这部宪法明确规定了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的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些基本政治制度的确立,表明我国由一个新民主主义的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具体表现为政治、经济和阶级关系的变化。

阶级关系: 伴随着社会经济制度和社会经济结构的根本变化,我国社会的阶级关系也发生了变化。三大改造把生产资料私有制变成了社会主义公有制,个体农民、手工业者转变为合作化的农民和手工业者。绝大多数资本家被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社会生活: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和由此带来的社会各方面的变化,表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

(二)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重要意义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一个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如何进行社会主义革命问题的系统回答和正确解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在中国的正确运用和创造性发展的结果。

中国几千年来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剥削制度已经基本上被消灭,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解放了生产力,激发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也是20世纪中国又一次划时代的历史巨变。 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增强了社会主义的力量,对维护世界和平产生了积极影响。

问题三: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有哪些?

问题导入:1956年底,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历史上长达数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的结束,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那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否意味着社会主义社会的建成?

解析: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社会的建成,从建立到建成中间还需要经历长期的建设过程,而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没有成熟的经验模式可以遵循,只能进行艰辛的探索。

在中国这样一个贫穷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社会主义是20世纪的“世纪性难题”,为此,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人民进行了一系列艰辛的开创性探索,既有正确的成果,也有失败的教训,但这都是后人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理论成果

(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19564月和5月,毛泽东先后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最高国务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明确提出要以苏为鉴,独立自主地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介绍新中国成立初期学习苏联经验取得的成效,帮助学生理解学习苏联经验在当时的必要性。比如飞机、汽车、发电设备、重型机器、新式机床、精密仪表等旧中国没有能力或能力极薄弱的制造工业发展起来了,这初步改变了过去工业门类残缺不全的旧貌。比如一批煤矿、电站、油矿等能源基地和工业化原料基地的新建、扩建,大幅度提高了工业生产能力。所有这些,为我国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奠定了基础。在“一五”计划制定和执行的头几年,由于缺乏经验,新中国不得不强调向苏联学习,但经过四年大规模建设的实践,到1956年中共中央已逐渐认识到,苏联经验并不都是成功的,即使在苏联是成功的经验,也不一定适合中国的国情。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要求中国要有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建设道路。介绍国内发展变化的同时,分析当时国际背景。

1.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思想提出背景

案例: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 19562月,苏联共产党召开了第二十次代表大会。224日,即会议已宣布闭幕的那一天夜里,赫鲁晓夫抛出了全面揭发和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的秘密报告。引用毛泽东对苏共二十大的思考帮助学生理解毛泽东强调的“以苏为鉴”。

解析:这一时期国内外发生的重大变化,是毛泽东写作《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背景。从这一背景可知,一方面,我国已经有了积极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另一方面,其他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也促使我们正确对待苏联模式,进一步认识我国国情。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谈到,“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这就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根据本国情况走自己的道路这一根本思想。《论十大关系》标志着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

总结:由全面学习苏联模式到以苏为鉴独立探索的必然性

  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是一项崭新的事业没有先例可循;

  苏联模式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取得了巨大成就;

  建国初期的国内外形势迫使我们不得不“一边倒”;

  苏联所采取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

2. 《论十大关系》的主要内容

19562月后,毛泽东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先后听取了中央34个部委的汇报,汇报的内容主要是有关经济建设问题的调查研究,后形成了《论十大关系》,它标志着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

  ——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产业结构问题);

  ——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生产力布局问题);

  ——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

  ——国家、生产单位和个人的关系(经济体制问题);

  ——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

  ——党和非党的关系;

  ——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

  ——是非关系;

  ——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其中前五条主要讨论经济问题,着眼于从经济工作的各个方面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后五条属于政治生活和思想文化生活调动各种积极因素的问题。

3.《论十大关系》确定的基本方针

强调《论十大关系》确定的方针,即“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服务。例如此段时期,经济领域形成“两参一改三结合”的管理制度,政治领域坚持多党合作制度,文化领域实行“双百方针”,同时勇敢“向外国学习”,为的都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服务。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重点把握的十对关系中既有积极因素,也有消极因素,它们是一对矛盾,既统一又斗争。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尽可能地克服消极因素,并且努力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是社会主义事业前进的现实需要。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过程中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认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例如党领导人民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伟大斗争的实践,再一次充分彰显了党的领导制度的强大优势。我们从实践中得出必须坚持全国一盘棋,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

1.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思想的提出背景

苏共二十大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掀起轩然大波。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对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表示不满,国际社会上相继发生了波兰和匈牙利事件,帝国主义乘机掀起反苏反共反社会主义的浪潮。据不完全统计,国内从19569月到19573月,全国约有一万多工人罢工,一万多学生罢课请愿。农村发生闹退社、闹缺粮的风潮。通过介绍波匈事件及国内的情况,帮助学生理解如果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特别是人民内部矛盾,社会主义制度将难以巩固,社会主义建设将难以进行。

思考:社会主义社会是否还存在着矛盾?存在什么性质的矛盾?如何正确认识和解决这些矛盾?

解析:以上问题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只有正确回答和解决这些问题,才能把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深刻汲取苏联的经验教训,认真分析和研究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情况新问题,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形成了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

毛泽东在19572月所作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报告,系统论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理论。

2.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毛泽东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以往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对抗和冲突,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基本适应、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基本适应条件下的矛盾,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因此,它不是对抗性矛盾,而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解决非对抗性的矛盾,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完善,不断地得到解决。例如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中暴露出我国在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等方面存在的明显短板,针对这种非对抗性矛盾,要总结经验、吸取教训,通过深入研究如何强化公共卫生法治保障、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完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健全统一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等重大问题,来提高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要坚持预防为主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强公共卫生队伍建设和基层防控能力建设,推动医防结合,真正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时、成灾之前。

【链接•资料】习近平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的讲话

3.关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

党的八大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方法,要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到技术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上来,要求各级党委要抓社会主义建设工作,全党要学科学、学技术、学新本领。

思考:八大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有没有得到很好地坚持?

解析:党的八大二次会议改变了党的八大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判断,错误地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建成以前,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与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始终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这是导致后来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重要原因。

4.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存在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理论

毛泽东强调,在我们面前有两类社会矛盾,这就是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这是两类性质完全不同的矛盾。

敌我矛盾是人民同反抗社会主义革命、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势力和社会集团的矛盾,这是根本利益对立基础上的矛盾,因而是对抗性的矛盾。分清敌我的前提下用专政的方法解决。

人民内部矛盾,包括工人阶级内部的矛盾,农民阶级内部的矛盾,知识分子内部的矛盾,工农两个阶级之间的矛盾,工人、农民同知识分子之间的矛盾,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也包括政府和人民群众之间的矛盾,民主同集中的矛盾,领导同被领导之间的矛盾,国家机关某些工作人员的官僚主义作风同群众之间的矛盾,等等。一般说来,人民内部矛盾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因而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分清是非的前提下用民主的方法解决。

5.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针

用民主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这是一个总方针。针对人民内部矛盾在具体实践中的不同情况,具体方针不同。对于政治思想领域的人民内部矛盾,实行“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对于物质利益、分配方面的人民内部矛盾,实行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对于人民群众和政府机关的矛盾,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对于科学文化领域里的矛盾,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对于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矛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对于民族之间的矛盾,实行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方针,等等。

小结:毛泽东强调,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这一论断的根本着眼点,在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把全党的注意力转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

(四)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思考:大家可以用哪些词描述建国初期工业化建设情况?

解析:可以用到的词有非常薄弱,落后,空白等。

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基础薄弱,工业产值亦以手工生产为主,机器工业的产值始终低于手工业。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在谈到我国工业的情况时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1.走中国工业化道路思想提出背景

为了弥补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经验的不足,学习和借鉴了苏联工业化建设的经验。也由于受苏联工业化模式的影响,我国一度过多强调重工业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影响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比例失调,这就促使毛泽东和党的其他领导人思考如何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论述的第一大关系,便是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毛泽东明确提出了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主要是指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要走一条有别于苏联的中国工业化道路。

2.走中国工业化道路思想内容

1958年的时候,毛泽东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以农轻重为序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以及一整套“两条腿走路”的工业化发展思路,即重工业和轻工业同时并举,中央工业和地方工业同时并举,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同时并举,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同时并举,等等。这一内容使得我国的工业化发展道路的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

3.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要求

走中国工业化道路,必须明确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必须采取正确的经济建设方针,必须发展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必须重视知识分子工作,必须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必须积极探索适合我国情况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等等。

案例:钱学森回国,几经波折回国路,只为一腔报国梦。钱学森在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就毅然决定要回到祖国,以一身的科学技术来报效祖国,但在钱学森回国这件事上,一度受到美国的阻挠,可谓一波三折,历尽千辛万苦。钱学森回国的故事,至今仍是人们十分关注的一件事,作为两弹一星的功勋级人物,钱学森的回国之路究竟是怎么样的呢?

解析:钱学森1935年赴美国留学。十年后,他成为当时一流火箭专家。1950年,钱学森开始争取回归祖国,当时一位美国海军的一位高级将领金布尔说:“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的兵力,我宁可把他击毙在美国也不能让他离开。”因此钱学森受到美国政府迫害,失去自由,历经五年于1955年才回到祖国。

为彻底解决钱学森回国问题,周恩来总理当即作出周密部署。钱学森当时曾摆脱特务监视给国内写了一封信。外交部火速把信转交给正在日内瓦举行中美大使级会谈的王炳南,并指示他在谈判中用这封信揭穿美国的谎言。在谈判过程中,王炳南理直气壮地驳斥美国政府允许留美学者来去自由的公告。在事实面前美国政府不得不批准钱学森回国的要求。中国政府按照中国法律程序决定提前释放阿诺维等11名美国飞行员。1955917日,钱学森梦终于回到了这片生他养他的热土。在我国航空航天事业上,钱学森的贡献有目共睹。由于钱学森的回国效力,中国导弹、原子弹的发射至少向前推进了二十年。这项举措也是我国重视科技教育的重要举措。

问题四: 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是什么?

实践活动:

课前准备:将全班同学分成两类小组A类组和B类组,每组围绕相应主题收集资料并整理总结,课上小组代表进行作业展示和讲解。课堂展示:课堂展示环节控制在15分钟左右。A类组:以图片形式展示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时期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B类组:以思维导图形式归纳总结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时期遭受的严重挫折及其造成的严重后果。学生课堂展示完成后就一一引出需要探讨的两个问题。

(一)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

【探讨一】党领导人民历经艰辛和曲折,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中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这些成果的取得有什么意义?

1.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当时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对内——改善人民生活,争取人民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拥护;

对外——打破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威慑,增强民族自立自强意识;

取得的显著成果由哪些:196410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邓小平说,为我国至少赢得了几十年的和平建设环境。

1966年,中国西南地区的一条重要通道贵昆铁路建成通车。巩固了我国西南地区的政治局势,促进了经济发展,提升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

2.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宝贵经验: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历经艰辛,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留下了深刻的教训。无论是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误的教训,正确地加以总结,都是党的宝贵财富,为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理论准备:在探索中形成的一些正确的和比较正确的思想观点,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尤其是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为开启新时期新道路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物质基础:基本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了工业化“从无到有”的问题。改革开放以后我国赖以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很大一部分是这一时期建设起来的;这一时期的建设成就为开启新时期新道路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3.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创新发展:既不同于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在生产力高度发达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也不同于在资本主义有一定发展基础上建立的苏联社会主义。

(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

【探讨二】党领导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中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遭受了严重挫折。回顾历史,这段探索时期对今后社会主义的建设有什么启示?

1.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2.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3.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规模和速度要和国力相适应,不能急于求成。

4.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5.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执政党建设。

6.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成果建设社会主义,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

(三)正确认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

思考:社会主义探索时期结束,我国就进入了改革开放新时期。社会上有人列举了改革开放后取得的一系列巨大成就,觉得之前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是多余的。也有人谈到当今社会的矛盾冲突较多,没有改革开放前的社会稳定,取得的成就没有多大意义。大家如何看待这种认识?

解析:用改革开放后取得的成就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建设道路以及用改革开放前的社会稳定否定改革开放后的成就,这两种观点是错误的,是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习近平总书记曾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讲话注重谈到这个问题,“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即要辩证统一地看待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

正确认识这个问题,要把握三个方面。一是,如果没有1978年我们党果断决定实行改革开放,并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把握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社会主义中国就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大好局面,就可能面临严重危机,就可能遇到像苏联、东欧国家那样的亡党亡国危机。同时,如果没有1949年建立新中国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积累了重要的思想、物质、制度条件,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经验,改革开放也很难顺利推进。二是,虽然这两个历史时期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导、方针政策、实际工作上有很大差别,但两者决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对立的。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提出了许多正确主张,当时没有真正落实,改革开放后得到了真正贯彻,将来也还是要坚持和发展的。马克思早就说过:“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三是,对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要正确评价,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为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积累了条件,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是对前一个时期的坚持、改革、发展。对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分清主流和支流,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发扬经验,吸取教训,在这个基础上把党和人民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小结: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期,党在探索中形成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等重要思想。党领导人民历经艰辛和曲折,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这些成果对于巩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促进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也遭受严重挫折,造成了严重后果,留下了深刻教训。对历史错误不能仅仅只看到其消极的一面,还要看到其转化后发挥的正能量。我们应辩证统一地看待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

八、课后思考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及改造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2.如何看待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

九、社会实践

“读原著•诵经典”朗读活动

1.建议学生从本专题相关原著《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中,自选印象深刻的片段进行朗读并分享感悟,制作音频。

2.音频内容包括自我介绍、节选原文内容进行朗读、感悟分享三部分,时长35分钟。

3.优秀音频作品通过公众号推送,并投票选出前十名的作品。

十、阅读书目

1.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毛泽东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毛泽东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3.毛泽东:《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毛泽东文集》第八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4.当代中国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第二卷),人民出版社、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年版。

5.朱佳木:《当代中国史理论问题十二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

推荐文章

头条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