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课件 >> 概论课 >> 正文
【概论课】专题五 纲举目张——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日期:2020-12-04 10:34:42   发布人:管理员   审核人:   点击:


 专题五 纲举目张——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pptx

 专题五  纲举目张——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zip

 专题五 纲举目张——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docx


专题五 纲举目张——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一、教学思路

本专题教学坚持问题导向原则,采用问题链式的教学方法,从“四个全面”的地位和作用角度展开理论探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治国理政的总方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战略举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基础、关键一步——全面深深化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要坚持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以永远在路上的执着把全面从严治党引向深入。

二、学情分析

本课程开设的对象是高职院校的一年级学生,他们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基础薄弱,对思想政治的相关课程认知不足,认同不高,影响其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进入大学之前,他们接触和学习过思想政治的相关内容,对马克思主义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一定的了解,但其基础薄弱,对中国历史了解普遍较少,而且,他们对该课程的认知存在偏差,认同度不高,影响其积极性和参与度,教学主体作用难以发挥。第二,他们大多是“00后”,是网络的原住民,对网络的依赖性强。另外,“00后”个性比较强,对传统的理论教学兴趣不高,他们喜欢追求新鲜感,追求多样化的趣味课堂。

三、教学目标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创造性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到新的阶段。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学生可以明白,“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习近平总书记总结经验、筹划全局、揭示规律、思考提炼,对党在新形势下治国理政重大战略思想作出的准确表述和精辟概括。“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明确了党、国家和军队各项工作的总纲领、总方针。深入领会“四个全面”重大战略思想,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推进民族复兴伟大事业,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战略任务。

四、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2.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3.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

4.“四个全面”之间的逻辑关系

(二)教学难点

1.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

2.“四个全面”之间的逻辑关系

五、教学学时

本专题教学安排8课时

六、教学方法

专题教学法、问题链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讨论教学法和研究教学法等、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等

七、教学过程

课程导入:运筹帷幄,从履新之际就已开始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问题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是什么?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核心就在“全面”,我们追求的是多领域协同发展、不分地域、不让一个人掉队、不断发展的全面小康。从内容上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全面小康,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从区域来看,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全国各个地区都要迈入小康社会,而不是一部分地区进入小康社会,其他地区还处在贫困状态。从发展的角度看,小康社会是从温饱向富裕过渡的阶段,其标准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是不断发展的而不是固定不变的,但也不是无限提高的。

问题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有哪些?

(一)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

(二)创新驱动成效显著

(三)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

(四)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

(五)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

(六)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

(七)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问题三:如何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战“?

一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要增强忧患意识和底线思维,把防控风险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加强风险隐患排查,摸清风险底数,既要掌控地方政府显性债务风险,又要掌控隐性债务风险;既要掌控银行不良贷款变化情况,又要掌控影子银行、非法集资等隐性金融风险。既要严格控制增量风险,严防风险持续累积和发散;又要有效处置化解存量风险,努力使各类风险趋向收敛。要坚持标本兼治,注重以完善体制机制来防范化解风险。要加强风险监测、预警、应急处置能力,有效防范“黑天鹅”事件、“蝴蝶效应”和“灰犀牛”冲击,防止外部风险演化为内部风险,防止经济金融风险演化为政治社会风险,防止个体风险演化为系统性风险。

二要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坚持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加大对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投入,健全公共服务、建设基础设施、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改善他们的生产生活条件。要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重点解决好深度贫困问题,加强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做好中央单位定点帮扶。结合实际实施好“五个一批”工程,即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强化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责任制。注重把扶贫同扶志、扶智结合起来,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和脱贫致富内在动力。实行最严格的考核评估,让脱贫成效真实可信,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三要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牢固树立和全面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和生活方式。要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转变资源利用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从源头上降低污染排放。实施好主体功能区战略,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设定严格的生态保护红线,将各类开发活动限制在资源环境承载范围之内。强化大气、水、土壤等污染防治,着力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社会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加强环保督察,落实环保主体责任,健全环境损害赔偿和责任追究制度,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生态环境保护格局和氛围。

四要确保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三去一降一补”重点任务取得更大成效,强化创新驱动,持续开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快新旧发展动能转换,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实施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适时适度预调微调,确保经济运行处在合理区间,推动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

二、全面深化改革

问题一:为什么要全面深化改革?

(一)全面深化改革是顺应当今世界发展大势的必然选择;

(二)全面深化改革是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的根本途径

(三)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前途命运,关系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

问题二:朝什么方向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一)坚持党对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

党是改革的倡导者、推动者、领导者,改革能否顺利推进,关键取决于党,取决于党的领导。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公告中提到:回望极不平凡的来路,眺望指引复兴的前路,我们比任何时候、任何阶段都更加需要坚定制度自信,不断开辟“中国之治”新境界,为逐梦新征程凝聚强大力量。开辟“中国之治”新境界,就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个最大优势毫不动摇。

(二)坚持改革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前进

各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过程结果和经验教训:

A、拒绝改革,固守僵化的苏联模式,最终大多数国家发生剧变。

B、选择了改革道路,但未能坚持社会主义改革路线,最终仍然发生了剧变。

C.选择了社会主义改革路线,社会主义建设显示出蓬勃生机和活力。

(三)坚持改革往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方向前进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是坚持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

(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

改革开放40年的历程,也是市场作为资源配置手段的地位不断提升的历程。中国的改革所取得的成果,也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结果。

正是因为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人民群众的劳动积极性才得以最大的发挥,市场化带来的劳动积极性、人们群众创造财富的积极性不可估量;国家的创新创业的活力无限换发,民营企业为国家贡献了GDP的一半以上,专利申请量近乎国有和集体企业的一倍,这都是市场经济的成果。

问题三 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容有哪些?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一目标的提出,体现了我们党对改革认识的深化和系统化。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确立,意义重大。把握总目标,就是把握改革的方向。

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国家治理能力则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有机整体,相辅相成,有了好的国家治理体系才能提高治理能力,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国家治理体系的效能。”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又在讲话中指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完整理解和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这是两句话组成的一个整体,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显然,制度在国家治理中起根本性、全局性、长远性作用,没有好的国家治理体系,国家治理就无所依从,就不会有规则、有秩序,就不可能有“善治”。同时如果没有有效的治理能力,再好的制度也难以发挥作用。实践证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否现代化,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和稳定性的重要标志。

怎样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才是现代化的呢?概括说就是“立治有体,施治有序”,具体体现是国家治理的民主化、法制化、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高效化。所谓民主化,就是国家治理要有社会各主体、各阶层的广泛参与和互动;法制化,就是国家治理以法为据,依法施治;科学化,就是国家治理顺应社会发展规律;规范化,就是以统一制度和规则约束决策和施治行为;程序化,就是遵循既定标准和流程;高效化,就是国家制度高效率运行。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是西方化。

既然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与制度关联,那么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不是一个技术性问题,而是一个关乎国家发展方向的制度模式选择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我们党经过长期实践和艰难探索建立起来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面貌的历史性变化,充分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我们没有理由怀疑自己的制度选择。所以,全面深化改革并不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否定,而是要不断割除体制机制弊端,让我们的制度成熟而持久。

有人主张,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模本,甚至认为现代化就是西方化。应当承认,西方国家率先现代化,在国家治理方面形成了一套有效制度和做法,为后起国家提供了经验。但事实证明,并非西方的东西都是“好东西”,更并非普适于所有国家。比如被西方国家引以为傲的西方民主,的确成为助推西方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因素,但推广到其他国家,常常水土不服,成为撕裂社会、引发动乱的因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是一个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民族,在漫长历史进程中,不断学习他人的好东西,把他人的好东西化成我们自己的东西,这才形成我们的民族特色。”事实上,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不但不拒绝真正好的外来成果,而且会主动学习、吸收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有益经验和做法,但根本方向不能偏离。我国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逐渐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照搬他国的国家治理体系,既不现实,也无必要。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绝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零打碎敲调整不行,碎片化修补也不行,必须是各领域各方面的联动和集成、系统的全面改进,为此必须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来推动。

(三)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党的建设体制。

十九届四中全会全会强调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基础性地位,明确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包括“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同时强调要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问题四 如何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1.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将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思想创新和体制创新,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及其政策体系。

2.处理好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

3.处理好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

木桶定律,也叫短板效应,是指一只水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它最短的那块木板。一只木桶想盛满水,必须每块木板都一样平齐且无破损,如果这只桶的木板中有一块不齐或者某块木板下面有破洞,这只桶就无法盛满水。一只木桶能盛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任何一个组织,可能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即构成组织的各个部分往往是优劣不齐的,而劣势部分往往决定整个组织的水平。

(四)处理好胆子要大、步子要稳的关系

胆子要大,就是改革再难也要向前推进,敢于担当,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步子要稳,就是方向要准,行驶要稳,尤其是不能犯颠覆性错误。对一些重大改革,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要稳扎稳打,通过不断努力逐步达到目标,积小胜为大胜。“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五)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有效的体制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保证,发展和稳定也提供了深化改革的良好环境和基本条件。

要正确处理好改革与发展、稳定的关系,适时有序推进改革开放,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的承受能力有机结合起来,在保持稳定的前提下推进改革和发展,通过改革和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三、全面依法治国

问题一:中国共产党用什么样的方略治理国家?

1.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1)人治和法治的分歧, 并不在于治国的过程中要不要法律, 也不在于要不要领导人的权威, 而在于法律和领导人的权威哪个更大。

领导人的权威至上便是人治, 法律至上便是法治。

法学界有一种观点认为,法律是人类最大的发明。别的发明使人类学会如何驾驭自然,而法律使人类学会如何驾驭自己。

亚里士多德堪称法治思想的集大成者。他明确提出,法治应当优于一人之治。理由如下:

第一, 法律是经过众人的经验审慎考虑后制定的,同一个人或少数人的意见相比,更具正确性。

第二,法治有利于排除因感情用事而偏私的问题。

任何人即使最伟大最贤明的人, 也会受个人感情这种主观因素的影响,从而做出一些不利于民众、不利于国家的事, 而法律却是不受主观愿望影响的理性。

第三,法律具有稳定性。

人不免凭感情行事, 而感情又是常常变动的,当然就谈不上什么稳定问题。而依照法律办事, 恰能避免这一缺点。而且,法治还可以防止君主的继承人是庸才而危害国家。

2)法制与法治

上世纪90年代中国学术界展开了关于“刀制”与“水治”的争论——

“法制”与“法治”概念比较:

联系:二者都是法律文化中的重要概念,都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法制是法治的基础和前提,要实行法治,必须具有完备的法制;法治是法制的立足点和归宿,法制的发展前途必然是最终实现法治。

区别:法制属于社会制度的范畴(器物层面),法治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观念层面);法制是法治的基础和前提,但却不能说有了法制就必定有法治;二者在基本内涵、基本要求、主要标志等方面均有所不同。

在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依法治国,被视为“鸟之两翼”“车之双轮”,成为上下贯通的“姊妹篇”

问题二 全面依法治国方略经历怎样的过程?

中国共产党对全面依法治国方略的探索经历了一个艰难而曲折的过程。1954年制定了共和国第一部宪法,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法制的基础。

文革十年,社会主义法制遭到严重破坏;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同时提出了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任务目标。全会公报指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和极大的权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十六字方针”,准确地描述了法治的基本精神内核,阐述了依法治国的基本内涵,为依法治国方略的最终提出奠定了思想基础。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明确把依法治国确立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把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确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强调要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为政治改革和政治发展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任务。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对法治高度重视。这既是对新中国成立几十年治国理政经验的总结,更是今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现实需要。同时,法治是世界各国走向治理方式现代化的一般规律。

从新中国成立几十年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看,法治是治国理政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法治兴则国家兴,法治衰则国家乱;从我国的现实需要看把法治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用法治来统筹社会力量、平衡社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依靠法治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从世界史的经验看,只有法治才能给国家带来持久和平,才能给社会提供稳定秩序,才能给公民提供理性指引和权利保障。

2014年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新十六字方针,标志着我国的法治建设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把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上升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法治的地位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全面依法治国踏上了新征程。

思考与讨论:法治是世界各国走向治理方式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在今天,厉行法治不仅是世界共识也是当代中国的普遍共识。但是,法治并不存在单一范式,不同国家的法治模式和道路也不尽相同。我们坚持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我们的法治要“有主张、有定力”。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为什么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道路自信?

问题三 如何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一)指导思想(5+1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二)一条道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三)一个总体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四)五个原则:

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我国宪法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

2.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承担应尽的义务……必须使人民认识到法律既是保障自身权利的有力武器,也是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

3.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借口任何形式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必须以规范和约束公权力为重点,加大监督力度,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必追究,坚决纠正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行为。

4.坚持法治和德治相结合。“必须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5.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必须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同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相适应,总结和运用党领导人民实行法治的成功经验,围绕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推进法治理论创新,发展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依法治国提供理论指导和学理支撑。”

(五)六个重大任务

1.科学立法,健全宪法实施监督。

2.严格执法,加快法治政府建设。

3.公正司法,着力提升司法公信。

4.全民守法,推动法治社会建设。

5.注重人才,强化法治工作队伍。

6.完善领导,贯穿依法治国始终。

总结:在人类历史上,每一次文明的崛起都有法治力量的推动。从13世纪英国的《大宪章》,到法国大革命中诞生的《人权和公民权宣言》,再到美国宪法正式生效,每一个现代文明的崛起,背后的法治力量都不可或缺。

四、全面从严治党

问题一: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总要求是什么?

(一)为什么要全面从严治党

1.国情

进入新时代,我们党面临的执政环境是复杂的,影响党的先进性、弱化党的纯洁性的因素也是复杂的、严峻的,全面从严治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紧迫。主要包括:国际争端,局部冲突、文化软实力竞争激烈、大国竞争激烈,世界不安宁、全球化金融和环境问题、欧美经济复苏迟缓、国家周边不安全、世界格局体系面临调整、其他各种机遇和挑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决定了我们当前的主要任务:我国的社会阶段特征和基本矛盾是我们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最大国情,也是我们作决策、想问题、办事情的根本依据。

2.党情

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党面临着四大考验、四大危险。

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管党治党不仅关系党的前途命运,而且关系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大的气力、更大的勇气抓紧抓好。只有把党建设好,我们才能带领人民成功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二)全面从严治党的内涵是什么?

全面是基础。全面,即管党治党对象全覆盖、管党治党领域全范围、管党治党责任全担负。从严是关键。世间事,做于细,成于严。”共产党员最讲认真,全面从严治党讲认真,就是坚持严字当头,把严的要求贯彻全过程,做到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治党是要害。要坚持建党与治病的辩证统一。建党与治病都应该是常态化的任务。要治病更要防病,防病治病的根本措施还是要落在建制上。坚持治标与治本相结合。建立和完善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让全面从严治党成为一种新常态。“四个全面”已经成为战略布局,是一种新常态,所以全面从严治党必然也是一种新常态。我们要敏锐关注、主动适应、科学完善及积极推动这种新常态,不断取得常态化的新成绩。

(三)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是什么?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以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以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问题二:为什么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

(一)旗帜鲜明讲政治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

苏共政治生态的恶化,导致了苏共与苏联解体的悲剧,这个教训告诉我们:一个政党,不严明政治纪律,就会分崩离析。

走入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在纪律建设上进行了许多实践,管党治党效果明显。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公告指出: 勇于自我革命,从严管党治党,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必须以党章为根本遵循,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同向发力,统筹推进党的各项建设,抓住“关键少数”,坚持“三严三实”,坚持民主集中制,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中国共产党要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紧密围绕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二)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

案例:毛泽东“挥泪斩马谡”处决黄克功。黄克功少年时代参加红军是“老井冈”中留下来不多的将领。1937年,26岁的红军时为旅长黄克功,逼婚未遂杀死一女学生,被判处以死刑。黄克功给党中央写信,要求戴罪立功。时任中央军委主席的毛泽东接信后给边区法院院长雷经天写信,支持法院判决,并要求在公审大会上,当着群众和黄克功的面公布这封信的内容。

(三)注重抓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的成功经验。

问题三:如何继续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全面从严治党,首先,要加强党的思想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思想上的滑坡是最严重的病变。思想松一寸,行动散一尺。要加强党员干部的党性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筑牢思想上拒腐防变的堤坝。其次,要加强党内制度建设,通过科学严密的制度安排实现从严治党的常态化。再次,要加强党的组织、纪律和作风建设。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党员、干部队伍,永葆党组织的先进性。严明党的各项纪律,增强党的纪律性。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最后,要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通过建立和完善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和舆论监督体系,以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在党内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彻底铲除腐败现象蔓延和滋生的土壤。

总结:“四个全面”之间的逻辑关系

首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重要目标。无论是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还是全面从严治党,都要有一个统一的奋斗目标来统领,这个奋斗目标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同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又是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目标。无论是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还是全面从严治党,其目的都是为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战略目标。

其次,全面深化改革是强大动力。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和有力保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只有全面深化改革,才能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努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前景;只有全面深化改革,才能坚决破除束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体制机制障碍,彻底解决法治领域的突出问题;只有全面深化改革,才能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全面推进从严治党。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从严治党的强大动力。

再次,全面依法治国是基本方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党中央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用法治手段来巩固改革成果,引导改革创新,推动改革深化,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目标和新要求无论哪一条都离不开社会主义法治来提供保障。依法治国是解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确保全面深化改革和从严治党顺利进行,不断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

最后,全面从严治党是重要保障。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需要全面推进从严治党,因为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没有党的坚强领导就根本不可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全面推进从严治党,因为改革开放事业是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的,只有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并不断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才能确保改革开放事业的正确方向;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同样需要全面推进从严治党,因为“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

八、课后思考

1.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战?

2.为什么要全面深化改革?

3.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内涵和本质?

5.如何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九、社会实践

观看纪录片《我们走在大陆上》第十七集《改革开放谱新篇》,结合自己的认识和了解,写一篇心得体会,并与大家分享。

根据所学内容对周围的党员进行一次调查采访,并结合采访内容,写一份采访报告。

十、阅读书目

1.习近平:《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

2.以新的的发展理念引领发展,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伟大胜利》,《十八大以来重要文件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

3.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新华网,20181218日。

4.习近平:《论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

5.《习近平关于全面依法治国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

6.习近平:《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求是》,2019年第4期。

7.《习近平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方正出版社2015年版。

8.《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

推荐文章

头条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