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课件 >> 形势与政策课 >> 正文
【形势与政策】专题六:中美关系的现状与未来

日期:2020-10-13 10:00:17   发布人:管理员   审核人:   点击:

全国高职高专院校《形势与政策》讲义

专题六:中美关系的现状与未来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   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


讲义: 专题六中美关系的现状与未来.docx

课件: 专题六中美关系的现状与未来.pptx



 

前言

一、中美关系历史回顾

1.20世纪建交前的中美关系

2.建交后的中美关系40

二、当前走向对抗与竞争的中美关系

1.今日之中美关系焦点事件

2.变局之下的中美关系现状

三、影响当前中美关系的背景及原因分析

1.疫情下的美国现状

2.美国对华政策的大幅调整

3.美国的政治极化和反智主义

四、中美关系的未来发展走向

1.中美关系的历史感悟

2.当前中美关系下中国的回应及态度

王毅:绝不容美方胡来,树立清晰的中美关系框架

崔天凯:站在历史正确一边,推动中美关系重返正轨

杨洁篪:尊重历史、面向未来,坚定不移维护和稳定中美关系

3.以战略定力把握中美关系的正确方向

结语

前言(导入)

魔幻的2020年仍在继续。

一场仍不知源头的新冠病毒“感染”了整个地球。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肆虐,各国人民生命受到严重威胁,世界经济陷入深度衰退,全球合作遭遇强劲逆流,单边霸凌行径大行其道,国际体系愈发面临失序的风险。更令人警惕的是,中美关系这对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也面临建交以来最严重的挑战。

面对百年不遇的世界公共卫生危机,中美两国本应守望相助,合作应对。然而,美国政客却不思考如何全力应对,而是千方百计地污名化中国、甩锅中国,借以遮盖美国政府在应对这场国际大考时的无能、失职、失败。疫情蔓延带来的恐慌情绪为美国对华鹰派提供了攻击中国的机会,美方一些人出于意识形态的偏见,正不遗余力地把中国渲染成对手甚至敌人,想方设法遏制中国的发展,不择手段阻碍中美之间的联系。

中美关系面临着建交40多年来最为严峻的考验。2017年特朗普执政后,逐渐确定了中美两国战略竞争的基调,以全政府、全社会的方式,对华进行全方位遏制。中美两国在经贸、科技、人文交流,以及涉港、涉台、涉疆等问题上的摩擦加剧。

就在721日,美国突然要求中国在72小时内关闭驻休斯敦总领事馆,中国随后在724日要求美国关闭驻成都总领事馆。而721日正在英国访问的美国国务卿蓬佩奥呼吁,建立国际联盟以对抗中国。而近日更有特朗普政府以国家安全为由,要求封杀TikTok,强迫字节跳动卖出TikTok在美业务,并威胁道,如果TikTok不在915日前卖给美国公司,就面临关闭。至此,中美处于“冷战2.0”的话题再次被许多人谈论。然而,中国不是当年的苏联,美国也已不是当年的美国,世界更不是当年的世界。无疑,“冷战”这一概念对于中美关系的现状与未来,显得有些过于温和与静态。事实上,都想有更大作为的中美两国,如今正处于矛盾和问题快速迭代,冲突和对抗急剧升级的巨大危机中。

中美建交4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回顾中美建交以来的40年,国际形势和两国关系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一个基本的事实始终未变,那就是中美合则两利、斗则俱伤,合作比摩擦好,对话比对抗好。”40多年来,中美关系历经风雨,两个大国的关系也随着世界格局的变化发生着深刻的改变。中美关系这艘已经航行了40多年的巨轮能否继续保持正确航向,不仅与两国人民利益密切相连,也关乎世界与人类的共同未来。迈入新时期,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和把握当前的中美关系?

一、中美关系历史回顾

1.20世纪建交前的中美关系

第一个阶段可以概括为二战前的商业资本主义关系。这个阶段可以追溯到八国联军侵华时期,当时的美国就对曾经称霸东方的中国颇有兴趣。相较于其他西方列强的烧杀抢掠,美国更愿意把中国当成是拓展贸易市场和传播新教的“东方国家”。于是,我们看到了美国传教士来华传播西方思想,看到了美国人退掉了一部分庚子赔款,并用这笔钱帮助组建了现在的清华大学的前身。

第二个阶段是二战时期,美国不遗余力的对国民政府进行扶持,并与中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合作。但国民党的败北及新中国的成立对美国来说是一种打击,美国对社会主义的看衰体现在了接下来的朝鲜战争以及对中国的经济封锁。冷战开始到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之前,分属两个意识形态阵营的中美相互敌对。但中苏交恶后,中美两国都面临着来自共同“敌人”苏联的强大压力。经过利益权衡,双方选择了再度合作,并逐渐进入一种短暂的蜜月期

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对美政策和中美关系的历史,双方既有尖锐的对立,也有真诚的合作。冷战后的中美关系也曾经出现了多次起伏和危机,但是中美关系并未破裂,反而加深了。其深刻的原因就在于,中美之间存在着许多共同的战略利益。40年前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是两国共同的利益需要和必然选择。美国的外交政策遵循两个原则,一个是国家安全、国家利益,另一个就是所谓的价值观、意识形态。对于美国来说,当安全需要首当其冲的时候,价值观、意识形态就可以放一放。1979年正值冷战的高峰期,中美两国都有对抗苏联的共同安全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两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2.建交后的中美关系40

建交后的中美关系经历了4个发展阶段。

1)初步发展的阶段(1979-1988年)

19791月邓小平去美国访问开始,在这个阶段里中美关系发展比较快。 这个阶段是中美关系初步发展的10年,为中美关系打下了基础。中国的改革开放及邓小平访美之旅让美国人再一次看到了用美国民主去影响中国,将中国变成第二个美国的可能性。

2)大起大落的阶段(1989-1999年)

这个时期风云变幻。中美关系进入一种竞争与合作并存的发展轨道。1989年的6.4事件后中美关系经历了4年冰冻停顿期;1993年出现恢复迹象。1995年李登辉访美,又触发了一系列严重后果。1996年,克林顿提出了“三不政策”(不支持台湾独立,不支持台湾入联合国,不支持一中一台的政策)。1997-98年间,江泽民访美及克林顿访华,两国关系迅速升温,以致提出过于乐观的的中美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然而1999年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中美关系再次急转直下。1997年金融危机后,中国在经济上的崛起让美国觉得能够从中获利。

3)平稳发展的阶段(2000-2009年)

2001年“9.11”事件后,美国人意识到危机,战争对本土而言不再是遥不可及,所谓的王道乐土已经出现威胁。同时,美国意识到反恐成为世界化问题,凭借本国力量无法彻底解决问题。于是,自小布什政府期间,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反恐合作伙伴,中美在反恐问题上互帮互助。2008年金融危机后,中国开始加大参与国际事务的力度。中国先后在南海,东海,台湾问题上态度强硬。中国在经济军事科技发展上的强劲势头,使得美国内部质疑中国和平崛起的声音逐渐增多。从本世纪初就一直存在的认为中国会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第一,认为中国崛起对美国产生威胁的观点在美国学术界及政界出现的频率开始增加。

经历了过去10年的大起大落及磨合调适,21世纪初头10年的这一阶段比较平稳。

4)起伏跌宕的阶段(2010-2019年)

进入这个时期,平稳发展的势头没有了,中美关系又进入了波折起伏的不平稳期。但是中美之间还是保持了以下4个特征:一是中美高层保持密切接触。2017年有11次首脑电话,2018年是4次。二是中美外交保持战略对话。战略合作对话继续,对话2个变成4个。三是中美合作保持良好势头。尤其是在地区及全球问题上,而双边合作受到很大影响。四是中美民间保持频繁往来。奥巴马执政时期,美国外交政策偏温和,对中国的总体态度是避免战争,寻求合作。但由于美国政治体制的特殊性,即便奥巴马总统本人希望跟中国加强合作,国会及其他政府部门的限制也使得他对中国的态度必须尽量客观,这也就意味着美国对中国的政策不断调整(时好时坏)。但大方向上,直到奥巴马当政期间,中美关系始终是处在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两边政客的博弈各有千秋,两国在国际事务上既有竞争又不乏合作。但特朗普的当政打破了这种平衡。

二、当前走向对抗与竞争的中美关系

100多年前,太平洋西岸是衰老的帝国,东岸是新兴的世界大国;如今,西岸是新兴经济体的最突出代表,东岸却显出衰退的迹象。100年前,太平洋上没有中国的声音;如今,无数的声音却在说:“太平洋足够大,容得下中美两国。”作为世界前两大经济体,同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中美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没有之一。遗憾的是,尽管维护、发展中美关系至关重要,大洋彼岸却总会传来不和谐的声音,做出不恰当的举动。

在经过近两年的贸易冲突之后,中美关系正迎来重大的转折关头。科技战、金融战、教育战乃至意识形态领域的全面冲突正在迅速激化并且呈现出难以扼制之势,中美关系正在向全面脱钩的方向加速滑去。中国和美国是世界第二和第一大经济体,如果中美关系呈现“自由落体式”的坠落和下滑,将给两国乃至整个世界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带来难以想象、无法估量的巨大损失和强烈冲击。

1.今日之中美关系聚焦焦点事件

基于战略考量,美国恶化中美关系,推行印太战略,联合澳日印,对中国形成包围遏制之势。目前美正推行“蓝点计划”,企图与“一带一路”形成竞争,美国一系列动作造成中美双边关系螺旋式下滑:

——罔顾事实,在疫情全球暴发问题上“甩锅”中国。美国先是误判疫情,对中国持“冷眼旁观”和“幸灾乐祸”的态度。随后,为掩盖自身抗疫不力,特朗普政府部分官员宣扬所谓的“病毒起源论”“口罩外交论”等,通过舆论攻势污名化中国。这些做法误导了部分美国民众,一定程度上导致两国民众对立情绪上升,恶化两国关系整体氛围。

6

上图:目前新冠病毒源头尚未查清,而美国总统特朗普311日晚在社交媒体上公开把新冠肺炎称为“中国病毒”。

7

上图:美国总统特朗普319日在白宫新闻发布会上的讲稿被记者拍下,照片显示,稿件中的“新冠病毒”被划掉,手写改为了“中国病毒”。

——明暗两手,在台湾、香港和新疆等关系中国核心利益问题上触碰底线。在台湾问题上,美台互动不断,军事交往频密,发展实质性关系,公然违背了一个中国的原则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在涉港问题上,美方暗中煽动、资助和操纵香港暴力活动,并就中国全国人大通过香港维护国家安全法发表干涉中国内政的不当言论;在涉疆问题上,美方无端攻击中国,对中国进行莫须有的诬蔑。

——联合周边,发起南海挑衅。最近美国在南海不断挑事:一是违背多年来不选边站队的承诺,公然介入南海领土主权争议。二是不断加大和炫耀在南海军事存在,仅今年上半年美国军机在南海的活动就多达2000多次。三是大肆挑拨中国与东盟国家关系,干扰“南海行为准则”的磋商进程。美方的目的就是要把南海搞乱,把地区国家绑上美国战车,从而服务于其国内政治和地缘战略。地区国家都要提高警觉,不能让美方肆意破坏来之不易的和平与发展成果。

IMG_256

上图:美国空军的E-8C空地监视飞机在夜间出动。

据“南海战略态势感知计划”平台85日发布的消息,85日晚21时许,美国空军一架E-8C“联合星”空地监视飞机再次现身南海,朝着广东方向飞行,一度飞行至距离广东沿岸领海基线59.27海里(109.77公里)的位置。这是近期首次在夜间发现美军E-8C飞机抵近中国大陆海岸。据悉,美国最近几周加强了其在中国大陆南部海岸附近的侦察活动。

IMG_256

上图:华春莹推特截图。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86日在推特上发文,谴责美侦察机近期在南海频繁活动、甚至一度抵近广东海岸的行为,并称这与所谓的“航行自由”无关,而是“纯粹的军事挑衅、军事施压和军事胁迫”。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728日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根据公开报道,今年上半年,美军机在南海活动多达2000多次。汪文斌还表示,本月15日至28日,美军机已连续12天抵近南海侦察。军事专家李杰此前表示,通行飞机数量和危险程度是成正比的,飞机架次数量越多,危险度越高,发生碰撞的几率大为增加,美军半年之内2000架次飞行行动毫无疑问破坏了南海地区的和平稳定。

——遏制打压,在高科技领域加速与中国脱钩。美国政府从对华为单个企业进行点对点打击,发展到打击中国高科技领域全行业。美国利用其在高科技领域的领先地位,强行在高科技领域与中国脱钩,以达到将中国限制在产业链低端的目的。

TIKTOK事件(视频:“抖音”奇遇记《世界周刊》)。

——强行切割,限制学术交流与媒体常驻等正常交往。 美国从2017年开始出台了限制中美科技人才和学生交流的政策,包括审查研究机构合作计划、加强赴美中国学者背景调查等。今年529日,美国政府颁布公告,禁止有军方背景的中国留学生和学者赴美求学或研究。美国参众两院均有议员提出议案,阻止中国学生获得学习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专业的签证。今年2月,美国将5家中国新闻机构在美的分支机构列入驻美外国使团,对其人员和不动产进行监管。623日,美国又将4家中国媒体在美机构列为“外国使团”,企图限制中国媒体的影响力。

——单方挑衅,挑起中美经贸摩擦。2018322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备忘录,基于美贸易代表办公司公布的对华“301调查”报告,指令有关部门对从中国进口约600亿美元商品大规模加征关税,并限制中国企业对华投资。自此,美国屡屡提升关税,设置关税壁垒,同时又在同中国进行你来我往地磋商。2018924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关于中美经贸摩擦的事实与中方立场》白皮书,旨在澄清中美经贸关系事实,阐明中国对中美经贸摩擦的政策立场,推动问题合理解决。白皮书全文约3.6万字,除前言外,共包括六个部分,分别是中美经贸合作互利共赢、中美经贸关系的事实、美国政府的贸易保护主义行为、美国政府的贸易霸凌主义行为、美国政府不当做法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危害、中国的立场。直至20201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中美全面经济对话中方牵头人刘鹤与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至此,中美经贸摩擦实现阶段性“止战”,朝着最终解决问题的方向迈出切实一步。但从目前来看,这场中美经贸摩擦已朝着“持久战”的方向发展。

美方上述行为导致中美关系趋于严峻,双边关系降至两国从1972年恢复接触以来的最低点。

2.变局之下的中美关系现状

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经济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带来了迅猛发展,但包括美国在内的不少国家国内调节机制失灵,导致其内部贫富差距、地区差异、政治分歧、族裔差别不断拉大,多重矛盾交织,逆全球化和单边主义抬头。与此同时,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东升西降”格局日趋明显。这些深刻变化从内外两个方向对美国等西方国家造成冲击。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大流行期间,中美关系并没有因为第一阶段贸易协定的签署而趋于稳定,而是磕磕绊绊,更趋严峻。

在此背景下,美国把中国作为战略竞争对手的定位趋于固化。从美方一系列文件可看出,美国对华接触政策的基础不复存在,中美竞争是两种制度的长期战略竞争。面对中国从经济、价值观和安全三方面的挑战,美国按照有原则的现实主义并采用全政府和盟友动员模式,全力保护美国国家利益并扩展影响力。

今年是美国大选年,疫情造成美国经济停摆、种族问题凸显,特朗普和共和党的选情遭遇挑战,向中国“甩锅”成了特朗普和共和党人缓解国内政治压力的捷径。目前涉华议题成为美国初选和大选的支柱性议题,两党候选人企图通过比谁对华更为强硬来锁定胜局,形成了“逢中必反”的反常政治氛围。

在大选年,竞相对华强硬表态也已成为美国两党候选人共有的竞选策略。这其中充斥着政治操弄,也在催生更多的中美对抗。当谈判无法解决问题时,制裁和反制裁会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当制裁和反制裁无法逼迫对方就范,而矛盾和冲突又在持续增多和迅速升级时,诉诸武力就可能成为一种选择。当强力对抗甚至战争成为选项时,呼朋唤友、拉帮结派就成为必然。事实上,以美国为首的“反华”阵营正日益清晰。如今,美国已有两艘航空母舰部署在南中国海,并举行了近年来最大规模的军演。日本和澳大利亚也在厉兵秣马、强军备战。英国也计划派出航空母舰前来与美国、日本等盟国举行针对中国的联合军演。东南亚一些国家也有异动。当然,还有台湾问题。山雨欲来风满楼。

自新冠疫情在美国大规模暴发以来,白宫在处理对华关系时充满了冲动和焦躁,把能够打压中国的牌几乎全部打了一遍。而自7月下旬以来,美方的倒行逆施更是接连不断且逐渐升级,包括美国国务卿蓬佩奥公开发表对华“冷战式”宣言、突然限时关闭中国驻休斯敦总领馆、提出“清洁网络”倡议打压中企、启动在美上市中国公司的退市程序、计划禁止微信和TikTok这两个最受欢迎的中国应用程序……中美之间的对抗和冲突正呈全面开花之势,一场前所未有的风暴正呼啸而来。实际上,面对美国无理挑衅,中方已经做好了中美关系爬坡过坎、经历风雨的准备。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715日表示,中国不怕制裁,如果美国想兴风作浪,那就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三、影响当前中美关系的背景及原因分析

1.疫情下的美国

1)不断飙升的美国疫情曲线图

据英美媒体83日报道,美国白宫新冠病毒特别工作组反应协调员黛博拉·伯克斯2日表示,美国已进入新冠病毒大流行新阶段,农村和城市地区的感染一样“极其广泛”,南部和西部各州已成为新冠病毒热点区域。伯克斯敦促人们遵循健康建议,包括坚持佩戴口罩并保持社交距离等。针对此番言论,当地时间83日,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发推文首次公开批评了伯克斯。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最新发布的预测显示,到822日,美国将有17.3万多人死于新冠肺炎。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前局长斯科特·戈特利布博士上月也对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CNBC)表示,如果美国现在不改变应对策略,到今年年底,该国新冠肺炎死亡人数可能翻倍,达到30万人。

尽管伯克斯没有给出到今年年底美国将有多少人死于新冠病毒的数字,但她表示,死亡人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南部和西部各州是否能采取进一步的措施,减缓并遏制新冠病毒在这些地方的传播势头,目前,这些州已成为新冠病毒传播热点区域。伯克斯强调说:“这是超级传播事件,我们必须阻止这些事件,各州应该因地制宜,采取符合当地情况的应对措施。”

据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数据统计,截至北京时间84634分,美国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超471万例,病亡人数超过15万例。

 

上图:美国新增确诊病例数量

上图:美国现有及累计确诊病例数量

 

上图:美国累计治愈及死亡病例数量

数据来源:以上数据来自百度《疫情实时大数据报告》

2)不断下滑的美国GDP

730日,姗姗来迟的美国二季度GDP终于揭开了面纱。二季度美国GDP按年率计算下滑32.9%,创20世纪40年代以来最大降幅!不过这里要注意一点,美国的数据计算标准是环比年率计算。我们换一种计算方式,即年化同比方式。二季度美国名义GDP4.85万亿美元,2019年这个数字是5.36万亿美元,即同比下降了9.5%,这个数字也是美国自1940年以来的最差单季度经济表现。

中国二季度名义GDP250110.1亿元人民币,按平均汇率约为3.6万亿美元左右。体量上是美国的74%2019年中国GDP对美占比是68%,仅仅半年时间我们就把这个比例提高到了74%,已实属不易。

根据公开的数据,去年2019年中国GDP达到14.34万亿美元,美国为21.43万亿,两个国家之间的差距不断缩小,中国GDP在全球范围内的占比不断提高,同时也拉低了美国的占比,经计算,2019年中国GDP占世界GDP总量的16.3%,与21世纪初的3.5%相比有着大幅的提升,美国的占比则从2000年的30.4%下滑到了24.4%,并不是美国退步了,主要还是因为其他国家的高速发展稀释了美国的份额。

 

IMG_256

上图是桥水基金创始人达里奥将过去500年的一些主要国家的“国力”用曲线图的方式表达了出来,在曲线图中1974年之后美国的国力就逐渐开始衰退,而我们国家所代表的曲线火速攀升,目前两国的距离已经越来越近了。中国在腾飞的周期中而美国在衰落的周期中,中国超过美国是历史必然的事件,但是美国定然不愿意眼睁睁看着自己被超过,所以会开始不断地挣扎。

2.美国对华政策的大幅调整

面对百年不遇的世界公共卫生危机,中美两国本应守望相助,合作应对。但是,疫情蔓延带来的恐慌情绪为美国对华鹰派提供了攻击中国的机会,中美关系面临着建交40多年来最为严峻的考验。2017年特朗普执政后,逐渐确定了中美两国战略竞争的基调,以全政府、全社会的方式,对华进行全方位遏制。中美两国在经贸、科技、人文交流,以及涉港、涉台、涉疆等问题上的摩擦加剧。

美国对华政策大幅调整有着十分复杂的原因和背景。

第一,中美两国力量对比的变化。过去40多年,中美两国力量对比的总体态势是美强中弱。然而,这一态势近年加速酝酿根本性转折。中国在经济、科技、军事各个方面持续追赶,中美之间的实力差距正在逐渐缩小,这是导致中美关系发生变化的根本因素。随着两国力量的日益接近,中国在对美交往中越来越自信,美国则越来越焦虑,这种焦虑感在美国战略界、政界正成为较为普遍的情绪。

第二,美国对中国未来发展方向的忧虑。中美两国政治制度不同,反共主义在美国根深蒂固。近年来,中国政治的发展方向使美国决策者和政策分析家深感忧虑。在他们看来,中国所坚持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美国信奉的自由市场经济格格不入。中国的政治制度和发展道路对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有吸引力,挑战着西方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2020520日,白宫发布了题为《美国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战略方针》的报告,该报告以“有原则的现实主义”为指导,阐述特朗普政府展开对华战略竞争的指导性原则和具体方式。报告认为,过去40多年,美国以为只要扩大开放市场、增加对华投资、允许中国接触美国高科技、培训军事人员,就可以使中国走上自由化,但却始终低估了中国控制经济和政治改革的意愿。对华接触政策没有达到美国预想的让中国在经济上和政治上发生根本性改变的目的。特朗普政府采取与中国竞争的方式。报告的结论是,美国认识到两种制度之间的长期战略竞争,将以“全政府—全社会”的方式继续维护自身利益。

第三,美国“吃亏论”。一些美国人认为,美国是中美贸易的受害者。对华贸易赤字增加,双方的市场准入不对等,使美国“每年都要输给中国5000亿美元”“美国损失了数百万制造业岗位”。在他们看来,中国政府以“不公平手段”支持本国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使得美国企业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美国加大对华施压,意在迫使中国进一步开放市场,压低中国在高技术领域的竞争力,以谋取更多利润。

第四,美国国内逆全球化浪潮和右翼民粹主义势力抬头,为特朗普对华强硬政策提供了土壤。近年来,美国贫富差距扩大,族群矛盾加深,民粹主义势力抬头,政治极化愈演愈烈。2008年,金融危机使美国经济遭受重创,加剧了贫富分化。美国曾经是全球化的推动者,然而,过去几十年的发展表明,中低收入群体并没有分享到全球化的红利。为了降低成本,美国企业纷纷外包,美国的产业出现空心化,制造业严重衰退;不断涌入的外来移民冲击了国内劳动力市场。特朗普的支持者大部分是白人蓝领劳工阶层,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他们的境遇每况愈下。他们反对全球化和国际贸易,指责中国抢走了他们的工作。特朗普提出的 “美国第一”“让美国再次伟大”口号,对华采取强硬政策,意在赢得这部分选民的支持。

第五,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令本已严峻的中美关系雪上加霜。疫情蔓延带来恐慌情绪,推动特朗普政府内的对华鹰派与中国进行更彻底“脱钩”,使得“脱钩论”进一步升温。对华鹰派正在借助疫情推动美国制造业企业回流,尤其是减少对中国的依赖。2020322日,特朗普宣布启动《国防生产法》。该法赋予总统权限,要求私营企业为国家生产必需物资,对相关物资的生产提供贷款并直接购买。该法案的启动为特朗普政府实施不计成本的强行“脱钩”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2020327日,特朗普任命主张中美经济“脱钩”的纳瓦罗为联邦政府的《国防生产法》协调人。

特朗普政府在经济、科技和人文交流领域采取多项措施,试图使中美两国部分乃至全面“脱钩”。具体做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加速产业链“去中国化”。一是把中国制造的零部件排除出高科技和军事相关产品,同时从通信基础设施中排除中国企业;二是加大对中国企业在美投资、并购的审查;三是鼓励并吸引美国企业撤离中国。

第二,推动金融“脱钩”。中美贸易战已从经贸领域逐渐延伸到金融领域,美国金融领域加大对中资的监管。2020520日,美国参议院通过《外国控股公司问责法案》,禁止连续三年未能遵守美国上市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审计规定的任何公司在美国证券交易所上市。此举被普遍认为是剑指中国。该法案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民主共和两党首次在参议院对中国共同采取的行动。该法案还需交众议院审议、总统签署后才能生效。

第三,科技及人文“脱钩”。从中美建交至2017年特朗普上台前,中美科技关系总体上处于合作态势。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中美民间领域的科技合作显著升温。自奥巴马第二任期开始,中美科技领域的部分矛盾开始显现,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中美网络安全问题。特朗普上台后,美国对华政策发生重大变化,两国在科技领域的分歧也显著增加。2017年底,特朗普政府发布新版《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指责中国“盗取美国知识产权”,要求限制“中国在敏感技术领域的并购”。此后,美国明显加大对中美科技合作的干预,对中美之间技术、数据、资金、市场、人才的自由流动设置障碍。在人文交流方面,2017年以来,美国国内掀起一股质疑中美人文交流的逆流。一些美国人士提出“锐实力”的概念,认为中国借助人文交流对美国实施意识形态“影响”和“渗透”,警告美国人应该认识到中国在美的“渗透和影响”正产生越来越大的威胁。特朗普政府采取一系列立法及执法举措,对孔子学院、中美高校交流与合作、中国在美创立的媒体及分支机构等人文交流项目与活动进行严格审查、监控与限制,给中美人文交流蒙上阴影,中美科技、人文交流事实上近于“停摆”状态。几乎所有中美之间在自由贸易与投资下相互流动的商品、生产要素、资本、人才、科技、信息等等都受到极大约制,意味着美国对中国采取空前的“脱钩”战略正方兴未艾。美国究竟意欲何为?美国当前的“脱钩”动作及“反全球化”行为,正是折射了美国自忖核心竞争力已大不如前的不自信。动机比较清楚,就是要彻底压制中国的继续崛起,力保美国霸权地位。

3.美国的政治极化和反智主义

1)政治极化

美国总统特朗普执政以来,美国两党的斗争异常激烈,政治极化程度之深为近几十年来所罕见,有学者甚至称其为“超级极化”。面对政治极化及其背后的深层问题,美国总统特朗普为巩固执政权威、两党政客为解决国内经济问题,都将对华强硬作为优先事项。美国部分学术界精英等提出为了凝聚人心和强化国家认同,呼吁与中国开展新冷战。这股强大的力量与中美两国结构性矛盾趋于尖锐一起,共同推动了美国对华政策的极端化。但与中国对抗无法缓解美国激烈的党争,难以改善其国内的不平等问题,也解决不了美国国家认同面临的长期挑战。美国要走出政治极化,需要共和党或民主党通过选民重组获得对另一方的压倒性优势,从而长期主导政治议程。未来美国的党争还会非常激烈,但不管其国内政治如何演进,美国对华强硬的趋势都很难改变。

美国对华政策的极端化,首要原因是中美力量对比和国际影响力的变化引起了美国的战略焦虑,刺激美国大幅调整对华政策。不过,内政影响外交,美国政治极化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特朗普政府实行对抗中国的战略。也就是说,对华强硬符合特朗普政府认定的国内政治利益,也契合了一部分美国精英希望缓和国内矛盾的诉求。

首先,面对极化的国内政治环境,特朗普政府试图通过对中国示强来树立权威,以推行有争议的国内政策。美国政治极化的一个重要后果是,两党不管哪一方执政和主导立法权,都面临着另一党的严重掣肘。联邦政府关于经济、金融、移民、控枪和医改的重大立法,要么需要总统所在党同时控制国会两院,要么受制于政治僵局而被长期搁置。“否决政治”的盛行,造成美国政府行政效率大打折扣。这种状况迫使“帝王般的总统”继续扩大行政权,频繁颁布总统行政令成为一种重要方式。奥巴马担任总统期间,在事关移民政策的“童年抵美者暂缓遣返”(DACA)计划、应对气候变化的“清洁电力计划”上多次颁布行政令。特朗普多次发誓要“排干华盛顿沼泽”,“还政于民”。为快速推进右翼民粹议程,在严打非法移民、退出《巴黎协定》、减少监管等方面颁布大量行政命令。在执政前两年,特朗普政府利用共和党对国会两院的控制权,在相关议程上颇有斩获,但从一开始就遭遇民主党的全力反对和掣肘。民主党利用各种调查挑战特朗普的合法性,并利用立法和司法系统干扰其施政。受此影响,特朗普政府施政环境恶劣,其针对海外穆斯林的“旅行禁令”一波三折,废除和取代“奥巴马医改法”的努力事倍功半,取消 DACA 计划和“清洁电力计划”也遭遇重重阻力。

IMG_256

上图:民主共和两党关系跌至低点。24日特朗普发表年度国情咨文。进场时,佩洛西伸出“友谊之手”,得不到对方的回应。特朗普结束演说时,佩洛西一手撕掉讲稿,火药味甚浓。

对一国领导人而言,国内事务优先于外交事务,外交政策服务于国内议程。政治极化使特朗普政府难以在国内政策上实现跨党派合作,被美国列为首要对手的中国成为其“以外促内”的对象。希斯认为,政治极化促使特朗普政府通过对中国强硬在国内树立权威,从而推动有争议的国内政策。也就是说,国内恶斗使特朗普有强烈的不安全感,需要通过对华强硬来煽动民族主义情绪,借以提高自己在国内的威望,并进而利用这种威望对抗国内政治对手、实现国内政策目标。特朗普政府和共和党不遗余力地在国内和国际上制造“中国威胁”、煽动恐惧和仇恨,首要目的是对抗中国,而借助对抗中国巩固权力,以推动贸易保护、严打非法移民等争议性政策也是重要考虑。在对华贸易战的过程中,特朗普不惜以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应对中国“经济侵略”为名不断升级关税行动,既是为了对中国“极限施压”,也是为了压制美国商会、农业集团和其他利益集团对其关税政策的反弹。可以说,在处理内政和外交问题上,特朗普频繁使用“国家安全”“国家紧急状态”的名义巩固权威,就是试图把自己打造成“危机总统”“革命总统”“强势总统”“威权总统”,以首先实现国内政策目标,而对抗中国服务于这一目标。

美国问题研究专家黄靖认为,美国决策者有利用外部威胁来推动国内转型的传统。冷战期间,美国通过升级对苏联的冷战实现了两次国内转型。第一次是从艾森豪威尔时期到约翰逊时期,美国借力与苏联的对抗,完成了国内“从右向左”的战略大调整。此后,美国因越南战争失败、石油危机、经济滞胀等内外交困,里根终止了对苏缓和政策,重新升级对抗,推动了国内“由左向右”的大转变。特朗普选择与中国对抗,其国内政治目的是逆转奥巴马和民主党的执政遗产,实现美国“由左向右”的大调整。

其次,一部分美国前政要和学术精英希望靠对抗中国来缓解美国的政治极化、刺激美国形成跨党派共识,以加速提升美国的竞争力并更好地与中国竞争。美国精英信奉权力制衡,推崇三权分立,但政治极化不可避免地让两党精英陷入“为反对而反对”的权力游戏之中。从特朗普执政伊始民主党内就酝酿弹劾,并最终在控制众议院后成功推动弹劾案,这种长期、激烈的政治斗争已经严重消耗了美国的政治资源。国会两党议员、司法委员会和情报委员会的助手和议员助手等,围绕针对特朗普的各种调查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接二连三的听证会,无休止的国会辩论,繁琐的议案起草、表决及相关法律工作等,都用在政治斗争上。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能够刺激经济、提升美国竞争力的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方案却因“否决政治”而无人问津 ;重大枪击案频发常震动朝野 , 但民主党持续推动的更严格的控枪立法被束之高阁。如果再考虑到特朗普执政后对奥巴马执政遗产的否定,考虑到美国国内在税改、医保、教育、气候变化、伊核等几乎所有重要议题上的反复和折腾,美国政治的弊端再清楚不过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对于美国的政治极化和政治恶斗,越来越多的两党政客和社会精英痛心疾首,呼吁进行改革。但这涉及到社会资源的再分配、选举制度的改革、利益集团的角力、意识形态的分歧等,难以推进。在这种情况下,部分精英希望通过向外部转移矛盾、树立一个敌人来迫使两党缓和对立情绪,与中国开展冷战成为一项选择。英国历史学家、哈佛大学教授尼尔·弗格森称,

“如果美国人现在意识到一个新的外部敌人,这会不会减少近期声名狼藉的内部两极分化呢?我们能从国会里两党合作的减少、社交媒体上的激烈讨论中看到这种两级分化。我觉得有可能。冷战对美国有政治上的好处。”上世纪 50 年代,“麦卡锡主义的发作过去之后,随着(美苏冷战)美国人对他们面临一个共同敌人达成共识,国内的分歧明显减少。也许外部敌人的概念能够说服美国的政客们把大量资源投入到开发新的技术上去,如量子计算”。美国前国会众议长纽特·金里奇虽然在上世纪 90 年代不择手段地与民主党斗争,亲自推动了美国的政治极化,但如今对美国的政治内斗颇为忧虑,呼吁美国人不要热衷于党争和“认同政治”,而应相互合作以更有效地对抗中国,认为此举有助于在美国制造危机感,促使两党投资美国的教育、科技、基础设施等以提高美国的竞争力。

实际上,包括特朗普在内的两党精英虽然忙于内斗,但已经在对华政策上建立了共识,并在推动与中国对抗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特朗普和众议院议长佩洛西、参议院少数党领袖舒默是政治对手,布鲁金斯学会和传统基金会的分析师们各为其主,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和“福克斯新闻”(Fox news)的编辑和记者们互不对眼,但他们正在形成相同或相似的“中国认知”。这些精英都认为中国的经济模式和中美经济关系“对美国不公平”,都声称中国的军事现代化“侵蚀了美国的主导地位”,都承认接触政策没能“让中国走上民主道路”,都表示中美在宗教、人权、台湾、新疆、香港等问题上存在着明显分歧。其结果是,尽管在国内议题和其他外交议题上争吵不休,两党精英在抨击和“鞭打”中国上在开展“逐底竞争”。例如,特朗普在经贸问题上对中国极限施压,而民主党议员则提醒其不要和中国达成“出卖美国利益”的协议。在表决“与台湾交往法案”“香港人权与民主法案”等涉华议案时,两党议员几乎全票赞成。在 2020 2 月参加慕尼黑安全会议时,在美国国内一手策划弹劾特朗普的众议院议长佩洛西与国务卿蓬佩奥、国防部长埃斯珀等行政官员一起攻击中国。可以说,维护美国的领导地位、指责和压制中国成为美国两党精英的粘合剂,成为美国新的“政治正确”。美国两党都是美国大企业、军工集团、高科技公司、不同选民群体的代表,在护持美国霸权、压制中国挑战上自觉不自觉地在维护“精英的共识”。美国内斗越激烈,精英层越有意识地在重大外交议题上,尤其是在中国议题上建立共识。

IMG_256

上图:特朗普宣布2020竞选口号“让美国继续伟大”。

2)反智主义

反智主义(anti-intellectualism),由美国历史学家理查德·霍夫斯塔特(Richard Hofstadter)于1962年出版的《美国生活中的反智主义》一书提出,该书描述了反智主义是如何贯穿于整个历史和“实用性的”美国文化,深入剖析了美国反智主义的历史渊源,说明教育,政治和商业等不同领域中知识分子与大众的矛盾。

IMG_256

上图:特朗普与福西。

随着美国国内疫情的愈演愈烈,美国部分政客发表的相关言论也逐渐失控,其表现出的智商下滑令人着急。这些反智言论中充满了阴谋论、伪科学,甚至连最起码的常识都缺乏。例如美国总统特朗普推荐的“消毒剂注射法”,美国议员科顿对中国的“人造病毒”指责等等。这些言论充分暴露了美国政治抗疫的弊端。那么,为何美国政客反智言论如此盛行?这主要与美国民粹主义的兴起和大众教育的缺失不无关系,同时也显示了部分政客以此博取眼球、笼络选民的政治需求和无良炒作。相对而言,传统媒体更多体现的是精英主义和建制派的价值观和认知水平,而随着互联网传播的不断发展,使得世人对于美国的民粹主义和反建制派有了更多的了解,反智言论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

美国反智主义盛行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美国教育的两极分化。精英教育和平民教育存在极大差别,阶层流动性较差,多数中下层平民接受的基础教育质量不佳,相关知识积累有限,其中不乏对科学、人文等基本常识缺乏掌握,也使得这些人对权威、科学存在怀疑甚至反对态度。二是美国宗教文化影响很深,而且较为广泛。在美国,宗教文化与科学知识之间有着微妙的关系,尤其是偏保守立场的人群受宗教的影响更深。他们可能毕业于哈佛、耶鲁等名牌大学的人文社科专业,而且可能还是硕士博士,但其中很多人相信神秘色彩,对科学知识缺乏更新。如美国牧师肯尼思·科普兰在电视节目中居然“现场做法”,一些人竟然真的相信这可以驱赶新冠病毒。三是乌合之众的心态。对于多数人而言,由于事不关己,面对一些反智言论往往不做深入思考,甚至会出现人云亦云的态度,导致反智言论存在极大的生存和传播空间。四是政客的炒作。为了赢取更多选民的关注和支持,一些政客投其所好,不断放低身段迎合中下层选民的认知水平,在某些方面这甚至成为“政治正确”。

反智主义原本在美国就大量存在,不过近年来被一些美国政客大肆运用,影响增大,对此现象不应忽视。首先,这无疑与美国当前的民粹主义盛行和新媒体影响增强不无关系。由于社会分化日趋明显、各种社会矛盾加剧,美国的民粹主义更加强烈,特朗普的当选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视为是民粹主义盛行引发美国政治生态变化的产物。目前,民粹主义短时期内在美国难以消退,这也意味着反智主义在美国的影响不容忽视。与此同时,美国的媒体环境也发生改变,主流媒体长期以来基本是由支持精英主义和建制派的人士把控,对反智主义的主体中下层平民的声音缺少关注。如今,借助自媒体的传播,反智言论可以大行其道。其次,随着美国政客的反智言论不断增加,其带来的政治影响急需外界关注。一方面,其对美国国内政治的影响将持续加深,导致美国国内精英主义和民粹主义的分歧加大。更为严重的是,美国国内的反智主义政治力量未来会增强,美国国内的政治生态将深受冲击。一旦反智主义与政治正确、民粹主义关联甚至捆绑在一起,其对美国的政治生态将构成重创。另一方面,美国的外交政策将受到干扰。反智主义大多对世界缺乏客观精确了解,甚至不乏排外主义的情绪,这极有可能导致美国国内的相关舆论影响外交政策的制定。

今年是美国的大选之年,“中国议题”将不可避免会受到重点关注,一些反华排华的反智言论有可能会急剧发酵,其对中美关系的冲击不容小觑。在当前两国战略竞争加剧、意识形态交锋增加、两国民众包容认知下降的情况下,对于美国政客的反智言论无疑需要听其言观其行,并及早研究应对,以免中美关系受其影响,滑向情绪化和反智化的轨道。

四、中美关系的未来发展走向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中美对抗,到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从197911日中美正式建交,1997年双方共同致力于建立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2011年建设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再到2014年推动共同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2019年又共同发展以协调、合作、稳定为基调的中美关系,建交已41年的中美关系已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但自2018年起贯穿2019年延续至今的中美经贸摩擦,今年以来发生的美国抹黑中国事件、领事馆互关事件等,表明经济合作紧密的中美关系出现一系列不确定性。

中美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如何看待大变局背景下的中美关系,要用辩证的观点。既要把握中美关系发展的重要性、战略性、全局性,也要直面中美关系中问题的困难性、复杂性和长期性。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从中美两国的角度看中美关系的重要性已经远远不够,需要站在全球角度去看待中美关系。

1.中美关系的历史感悟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也是中美建交40周年。“四十而不惑”。对于中美关系而言,这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时刻,我们需要登高望远,不惑前行。

40多年来,中美关系历经了各种风雨,但取得的巨大发展超出所有人的想象,不仅为两国人民带来巨大好处,也为世界的和平、稳定与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毋庸讳言,当前的中美关系又再次来到十字路口。有些人不遗余力地把中国渲染成美国的主要对手,炒作中美关系难以逃脱所谓“修昔底德陷阱”、“文明冲突陷阱”,甚至鼓吹要与中国全面“脱钩”。在中美关系这艘巨轮面前,有两条截然不同的航路,一边天高海阔,另一边波涛汹涌。下一个40多年中美关系将向何处去?是沿着正确航向继续前进,还是拐进麻烦不断的歧途?在作出这样重大的判断和选择时,我们应当端起历史的望远镜,从中美关系四十年风雨历程中寻找启示和指引。

习近平主席说过,中美合作可以办成许多有利于两国和世界的大事。两国元首已经达成共识,那就是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管控分歧,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拓展合作,共同推进以协调、合作、稳定为基调的中美关系。

过去40年的中美关系显示,这是一段越发展越困难的关系,是一种越成熟越复杂的关系。中美关系是克服一个又一个的困难而发展起来的。这些证明,中美关系是有韧性的。从过去跌宕起伏的中美关系历史中我们学会了用历史的、全面的、客观的、冷静的态度来分析处理问题。原则是 “不冲突,不对抗、求同存异、合作共赢”。

2.当前中美关系下中国的回应及态度

王毅:树立清晰的中美关系框架

717日,我国外长王毅在与俄罗斯外长通话中提到了中美关系,他表示美方“蓄意挑起意识形态对立,突破了国际法与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的底线”,王毅还表示将坚定捍卫自身的正当利益和尊严,不会被美国的少数反华势力带节奏。

1596630048

上图:外交部网站发布《王毅:中美关系目前面临的困难完全是美方一手造成的》。

724日,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同德国外长马斯举行视频会晤时,应询介绍了当下的中美关系。王毅表示,中美关系目前面临的困难完全是美方一手造成的,其目的就是企图彻底打断中国的发展进程,为此可以不择手段,甚至毫无底线。最近美方一些反华势力还蓄意制造意识形态对立,公开胁迫别国选边站队,为了美方的私利与中国对抗,但任何有良知和独立精神的国家都不会与之为伍。

王毅表示,中国仍希与美国实现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但我们必将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坚定维护自身正当发展权利,坚定维护国际关系基本准则。中国不会随美方起舞,但也绝不容美方胡来。

IMG_256

728日,王毅在与法国外长勒德里昂通电话时,王毅指出,面对横冲直撞、蛮横无理的美国,中国将作出坚定而又理性的回应。

外交无小事,外交官正式场合的发言显然也都大有深意。

如果说“不随美方起舞”和“理性”回应是在倡导一种建设性:中方不会像美方那样横冲直撞;那么“不容许美方胡来”和“作出坚定回应”就是一种更清晰的立场和警告:如果对方一意孤行,我们将果断回击。

中美关系当前显然已经进入非常时期,而关于遭遇困境的原因,王毅在和法国外长会谈时已经说得很清楚:根本原因是美国国内一部分政治势力,出于拉抬选情的政治考量和维持单极霸权的需要。

不随之起舞,就是避免被带入话语陷阱、也不为其背书。显而易见的是,美方一些政客现在明摆着想激怒中国,而且一直在寻找攻击中国的“弹药”。但他们越是这样做,我们越要保持清醒头脑,理性分析。面对已来和欲来的山雨,我们当然不怕战,但我们同时也更珍爱和平,更希望能珍惜改革开放成果,珍惜来之不易的战略机遇期。在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的前提下,专心做好自己的事,潜心发展壮大自己,这应该是我们的战略优先项。

但理性不代表退让或忍气吞声,相反,坚定维护国家利益,坚决反制侵害中方正当权益的恶劣行径,也是回应美方横冲直撞、蛮横无理的必然选择。

我们要向国际社会深入揭批美方的卑鄙伎俩,勇于并善于发出中国的声音,同时也要明白,很多时候,义正辞严的坚定与理性沟通不仅同样重要,而且缺一不可。这也是为什么如中国驻美大使崔天凯那样的外交官,会以坚定而又理性的表达赢得国际社会尊重的原因所在。维护国家利益,让外界看清真相,不仅要保持理性,也要予以坚决反制和果断回击。

坚定的回应不仅是一种态度,更需要实实在在的行动。事实上,近期以来,中方一直在坚持对等的基础上有理有力有节地回击美方接二连三的挑衅。中方同样限期三天关闭了美国驻成都总领馆,制裁了在涉疆、涉台、涉港版国安法问题上粗暴干涉中国内政的美方个人和公司,对等要求包括美联社在内4家美媒向中方申报在中国境内有关信息……

由此可见,无论过去、现在还是以后,“不容许美方胡来”,中方绝不只是说说而已。

与此同时,作为外交力量的有力补充,民间声音的表达也要相信并服从于国家的外交战略。身处一线的中国外交官们离风浪更近,显然也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考虑得更全面。相信并坚定支持他们,不仅是理性的表现,也有利于中方在未来可见的风雨中对美作出更符合中国国家利益的回应。

IMG_256

上图:202085日,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接受新华社专访。

新华社采访时,王毅谈到,中国的对美政策保持着连续性和稳定性,同时我们也做好了中美关系爬坡过坎、经历风雨的准备。从根本上讲,美国寻求将中国打造成对手是严重战略误判,是把自身战略资源投入到错误的方向。中方始终愿本着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精神,与美方共同构建一个协调、合作、稳定的中美关系。同时,我们也必将坚定捍卫自身的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因为这是作为一个独立主权国家的正当权利。美国应当履行《联合国宪章》倡导的各国主权平等原则,学会并适应与不同制度、不同文明和平共存,接受世界走向多极化的现实。

王毅强调,面对中美关系建交以来的最复杂局面,我们有必要为中美关系树立清晰框架:

一要明确底线,避免对抗。中美关系要健康发展,关键是坚持相互尊重。中国从来无意也不会干涉美国的大选和内政,美国也应该丢掉按自己的需要改造中国的幻想,停止对中国内部事务的无理干涉,停止对中国正当权益的蛮横打压。

二要畅通渠道,坦诚对话。对话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没有对话,问题只会越积越多,甚至导致失控。中方对话的大门是敞开的,我们愿秉持平等开放态度同美方沟通交流,恢复重启各层级、各领域的对话机制。

三要拒绝脱钩,保持合作。中美利益已深度交融,强行脱钩将使两国关系受到长远冲击,危及国际产业链安全和各国利益。疫情当前,我们愿与美方在疫情防控、经济复苏等领域开展互利合作,相互借鉴和分享抗疫经验,共同参与和推动全球抗疫多边合作。

四要放弃零和,共担责任。这场疫情再次证明人类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当今世界全球性问题层出不穷,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挑战交织,几乎所有的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都离不开中美以及世界各国的协调应对。中美双方应当秉持人类情怀,履行大国责任,在联合国等多边机制中开展必要协调合作,共同致力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崔天凯:站在历史正确一边,推动中美关系重返正轨

IMG_256

上图:驻美国大使崔天凯在POLITICO网站发表题为《站在历史正确一边,推动中美关系重返正轨》的署名文章。

崔天凯强调,“无知、傲慢、短视甚至仇恨”不能成为对外政策的基础。同时,针对美国国务卿蓬佩奥近日发表的涉华政策演讲,崔天凯表示,有人企图全盘否定美历届政府对华政策,但两国交往的历史应予铭记。两国建交就是基于尊重彼此不同制度,尊重彼此核心利益。此后40多年双边关系发展历程有顺境也有曲折,一再证明中美合则两利、斗则俱伤。而遵循上述原则是中美关系不断发展并造福两国人民和世界的基础。

崔天凯强调,如果非要选边站队,中美乃至所有国家都应选择站到历史正确一边,做好自己的国家治理,并推动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世界需要的是团结一致,而不是加剧分裂。各国应互为伙伴而非假想敌。”在文章中,崔天凯重申,中美关系的前途命运还是在对话合作,实现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中国的对美政策没有变化。他说,中方根据对等原则要求美方关闭驻成都总领馆,仅是对美方关闭中国驻休斯敦总领馆的正当和必要反应,符合外交惯例,也是主权国家的应有权利。“我们仍愿本着善意和诚意发展中美关系,希望美方能重回中美关系发展的正轨。”

最后,崔天凯说到,“尼克松总统访华时曾引用美国之父华盛顿的话,‘对所有国家恪守信念与公正。与所有国家发展和平与和谐。’今天听来依旧震耳发聩。”

杨洁篪:尊重历史、面向未来,坚定不移维护和稳定中美关系

8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杨洁篪发表署名文章《尊重历史 面向未来 坚定不移维护和稳定中美关系》。

杨洁篪指出,中美双方要坚持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出发,本着对历史、对人民负责的精神,把握好两国关系发展的方向,以两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根本利益为念,加强接触对话沟通,美方应同中方一道共同推动以协调、合作、稳定为基调的中美关系,使两国关系重回正确轨道。维护和稳定中美关系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我们敦促美方决策者尊重历史事实,认清时代潮流,正视美国各界有识之士的呼声,倾听世界各国的呼吁,纠正错误、改弦易辙,同中方相向而行,在相互尊重基础上管控分歧,在互利互惠基础上拓展合作,共同推动中美关系回到健康稳定发展的轨道。

3.以战略定力把握中美关系的正确方向

当前中美关系所面临的严峻而复杂的局面,反映出当今国际格局正在发生冷战后最为深刻而复杂的变化。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把“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作为今年发展主要目标和下一阶段工作总体部署的一个重要方面。这是对当前中美关系所面临的严峻而复杂形势的回应,表达了“面对外部环境变化,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稳定产业链供应链,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的决心。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部长王毅就“中国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的提问时表示,“中方愿意本着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精神,与美方共同建设一个协调、合作、稳定的中美关系”。

据新华社报道,202079日,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在中美智库媒体视频论坛发表致辞中表示,中美关系面临建交以来最严重的挑战。美方一些人出于意识形态偏见,正不遗余力把中国渲染成对手甚至敌人。中美关系能否拨乱反正、重回正轨,不仅与两国人民利益密切相连,也关乎世界与人类的共同未来。美方应构建更为客观冷静的对华认知,制定更为理性务实的对华政策。

中美关系这艘已经航行了四十多年的巨轮能否继续保持正确航向,不仅与两国人民利益密切相连,也关乎世界与人类的共同未来。

中美关系如何才能拨乱反正、重回正轨,真正实现长期健康稳定发展?

第一,中美双方不应寻求改造对方,而应共同探索不同制度和文明和平共存之道。

每个国家所走的道路,都基于各自文化传统和历史积淀。中国坚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符合中国的国情需要,是中国人民自己的选择。实践已经证明,这条道路不仅使14亿中国人民摆脱了贫困落后,也让中华民族再次为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国际民调机构多次民意测验显示,中国人民对中国党和政府的支持都高居全球榜首。任何势力都没有资格去否定其他国家选择的道路,任何国家也都不会按照别人的好恶来改造自己的制度。归根到底,制度和道路是对还是错,应该由本国人民来决定。

近年来有种论调,称中国道路的成功将对西方造成冲击和威胁。这一说法既不是事实,我们也不认同。因为5000年文明孕育的中国从来没有侵略扩张的基因,我们不照搬外国模式,也不输出中国模式,从不要求别国复制中国的做法。2500年前的中国圣贤就主张:“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这是东方人的处世哲学,至今仍给世人以启迪。美国人民也历来把平等、包容、多元作为不懈追求。这个世界不应非黑即白,制度差异也不应导致零和。中国不会也不可能变成另一个美国。正确的态度是,彼此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借鉴、相互成就。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从发达国家学到了很多有益经验。同样,中国的一些成功做法也对许多国家解决当下的问题不无启发。在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中,中美虽然社会制度不同,但完全可以并行不悖,和平共存。

第二,中国的对美政策没有变化,我们仍愿本着善意和诚意发展中美关系。

随着中国的发展,有些美国朋友对中国怀有越来越多的疑虑甚至戒惧。中国从来无意挑战或取代美国,无意与美国全面对抗。我们最关心的是提高本国人民的福祉,最重视的是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最期待的是世界的和平稳定。为此,中国的对美政策保持着高度稳定性和连续性,愿意与美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构建以协调、合作、稳定为基调的中美关系。

而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中美双方相向而行,需要各自尊重国际法和国际规则,需要开展平等的对话协商。美国不应指望一方面在全世界近乎疯狂地围追堵截中国、毫无底线地造谣污蔑中国、肆无忌惮地干涉中国内政,另一方面又要求中国在双边和全球事务中给予美方理解和支持。中国,作为一个独立自主国家,我们有权利维护自身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有权利保卫中国人民艰苦奋斗获得的劳动成果,有权利拒绝任何对中国的霸凌和不公。

第三,要正确看待中美关系发展的历史经验,坚持走对话合作之路。

近来,美国国内有人提出,过去几十年的对华接触政策是失败了,美国在对华合作中吃亏了。这种说法既不尊重历史,也不符合事实。中美两国二战时曾是并肩作战的盟友。上世纪70年代,双方在尊重彼此不同制度的前提下重新打开建交大门。两国对话合作走到今天,凝聚着几代人的政治智慧和不懈努力,也反映了两国关系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必然趋势。

建交40年来,中美充分发挥互补优势,已经形成相互融合的利益共同体。中国的成功得益于对包括美国在内世界各国的开放合作,而中国的发展也为美国提供了持续增长的动力和巨大的市场空间。从处理地区热点问题到反恐、防扩散,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到疾病防控,中美合作已经办成了很多有利于双方、有利于世界的大事。

有人说,中美关系已回不到过去,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无视历史另起炉灶,更不意味着可以不顾实际强行脱钩。而是应当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大家可能注意到,即使在当前疫情冲击下,74%的美国在华企业仍表示计划扩大对华投资,191个农业团体联名致信美国总统呼吁继续执行第一阶段经贸协议,多所美国大学公开支持加强中美教育交流,多国领导人也呼吁中美加强沟通对话、避免对抗分裂。这些都是中美双方应当倾听的声音,更是两国共同努力的方向。

结语

中美关系和全球和平发展的明天,取决于我们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汲取,取决于我们今天的选择和行动。我们相信,只要中美秉持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理念,切实增进互信、管控分歧,加强交流、扩大合作,中美关系就一定能健康稳定发展,为两国和世界人民带来更多福祉。

 


 

参考资料:

[1]陈琪,罗天宇.美国政治的极化之势[J].人民论坛,2020(17):120-123.

[2]张文宗.美国政治极化与对华政策的极端化[J].和平与发展,2020(02):40-55+136-142+131-132.

[3]冉冉.反智、民粹:特朗普领导下的美国疫情治理[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0(03):53-60.

[4]新华社.王毅就当前中美关系接受新华社专访.外交部网站

https://www.fmprc.gov.cn/web/wjbzhd/t1804247.shtml

[5]崔天凯.站到历史正确一边,推动中美关系重返正轨.

http://us.mofcom.gov.cn/article/jmxw/202008/20200802989623.shtml

[6]杨洁篪.尊重历史 面向未来 坚定不移维护和稳定中美关系.

http://www.xinhuanet.com/2020-08/07/c_1126339837.htm

[7]视频:《今日关注》20200726美不择手段升级挑衅王毅:绝不容美方胡来!

[8]视频:《深度国际》20200725疫情下的“极化”美国.

[9]视频:《深度国际》20200801疫情下的“反智”美国.

[10]视频:《世界周刊》20200726美国观察.

[11]视频:《世界周刊》20200809故事:“抖音”奇遇记.

 

 

 

 

 

推荐文章

头条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