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是一项涉及到社会多方面的系统工程,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趋势之一。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必须与高职教育的特点相统一,其路径主要有三:1、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3.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
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而人之所以为人,其根本在于人的社会属性,它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所在。正因此,只有人才有社会化过程,其他动物则没有。社会化的过程就是人通过内化他人的态度,来认识“自我”,并按其他人的一般期待来调整自己行为过程。
弗洛伊德说,社会化就是个人学习控制天性的冲动,就是“把野兽关到笼子里”。亦即人必须剔去、摒弃他与生俱来的兽性,保持、修养人性,这样他的社会化过程才能得以步入正轨。人的社会化路径很多,而教育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无疑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教育的内涵极为宽泛,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中的一部分,但由于其直接关涉到教育对象的思想层面,因此,他对于教育对象的社会化而言,具有根本性意义。具体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从社会学的视角来看,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社会实践活动,通过与社会的整合,以及对社会心理的调适,不断与社会相容的过程。它既是思想政治教育适应社会要求的过程,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在主体的共同参与下,促进社会发展的过程。”[1]
思想政治教育步入“社会化”过程大致起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其背景主要有:其一,大众信息传媒技术、工具的高度发达和广泛普及,尤其是互联网的普及(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称,中国互联网用户数在2009年底达到3.84亿。),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其二,社会生活环境的全方位开放,人们流动能力和交往能力极大提高,社会化速度加快。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出现了新现象,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它开始了从“社会性”向“社会化”的转变。以就业为导向、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是高职院校办学的宗旨。在培养高素质应用性人才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特殊的地位。“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高等院校共有的使命和任务,高职院校自然责无旁贷。
一、高职教育的特点
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特点主要有动态特征、生活特征、大众特征和隐性特征。[1]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除了以上特点之外,必须明确它是融合于高职教育的大背景中。因此,在探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之前,我们必须明确高职教育的特点。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部分,但与本科教育相比,其特点是显而易见的。概括起来,我认为它主要特点有以下三点:职业性、技能性、开放性。
职业性。高职教育的宗旨是以就业为导向。这里的就业不仅是指学生毕业后能找到相应的工作岗位,而且还内含了就业质量的规定。某种程度上,就业质量是衡量高职教育效果的本质性标准。只有就业率而没有就业质量,这样的高职教育显然是低级的、低效的和不科学。这就要求高职教育是指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不仅必须将教育对象的职业角色始终纳入高职教育的全过程,而且还要将提升他们的就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岗位的变换能力作为高职教育的更高层次目标。
技能性。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是高级技能应用型人才,是应用客观规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的人才。虽然全国现有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命名为“××职业技术学院”(根据原国家教委的要求),如我校由原来的“芜湖联合大学”更名为现在的“芜湖职业技术学院”,但基于高职与中职的区别,高职教育主要侧重甚至立足于对学生技能的培养,而不是技术的培养。技术和技能就的区别是“技术是一种外在于人的客观力量,技能则是一种内在于人的主观能力”(孙福万)[2],通俗地说就是前者强调“会什么”,是对工作过程的“知其然”,后者要求“能什么”,是对工作过程的“知其所以然”,并在此基础上加以能动地改进。
开放性。高职院校学生对某种技能的掌握和运用源于他对技术本身的认知和理解,“人们运用技术的能力就是技能,即人们直接使用工具‘操作’对象时所达到的某种熟练性、能力或灵巧度。”[2]技术具有时代性。不同的时代,技术的内容和形式各有差异,并总是趋于更为完善更为复杂,也即技术作为客体始终处于发展和开放的状态中,与此相应的是高职院校学生所具有的运用某种技术的能力必须也始终处于发展和开放的状态中。
二、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路径
作为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必须与高职教育三大特点结合、统一起来,因此,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也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
高职教育的本质特点是职业性,它以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为目的。为此,我们必须要明确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工作就是抓好职业道德教育,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
首先,必须通过理论和实践的教育,大力提倡“爱岗敬业”。现在的高职生大多受到浮躁、好高鹜远等社会风气的影响,往往对自己本职工作持有一种迁就和低视的心态,表现在工作中就是岗位责任心不强,工作积极性不高,而这对他们未来的发展造成了极为消极的影响。“爱岗敬业”是一个人成功的基础,也是一个人对所处现状的自我认同和肯定。爱岗是敬业的前提,敬业是爱岗的表现。只有爱岗,才会脚踏实地,一切从现在做起;只有敬业,才会勤奋认真,将成功的因子融入每一个细节之中。我们的经验是经常举身边的案例,来激发和诱导学生对爱岗敬业的理解和认知。如邀请一些往届成功毕业生,让他们回校与学生座谈,用生动而直观的案例告诉学生“爱岗敬业”的价值和意义。此外,经常带学生到企业(尤其是校企合作企业,如芜湖奇瑞、芜湖港等)参观考察,让他们提前熟知企业对员工所具“爱岗敬业”品质的要求。等等。
其次,在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力倡导诚实守信。市场经济是诚信经济。高职生毕业后将作为市场主体之一,在市场中行为必须具有良好的诚信品质。大学生诚信缺失问题早已成了社会关注的问题。2004年2月2日《中国青年报》发表了题为《频频跳槽说明大学生“不诚信”》的评论,针对大学生频频跳槽的现象,“有专家和企业老板将其归结为‘不诚信’,并疾呼高校要对当代大学生‘补诚信课’。”2007年一项调查表明有38.6%的单位曾遇到过学生毁约。(引自新华网济南2007 年12月9日专电)为此,一方面,我们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理清诚信与市场经济之间的内在逻辑,让他们知晓诚信不仅是道德的需要,更是市场经济法治建设的必要之义。另一方面,我们要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挖掘其中关于培养人诚信品质的资源诚信是中华传统美德之一,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这表明诚信不仅是中华民族优秀品格的标志,还是“立人之道”和“立政之本”的基本准则。我们通过以诚信为主题的大学生辩论会、专家讲座和让学生在考前签署诚信考试书等途径,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对诚信的理解和遵守。
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个没有创新的人是没有前途的人,一个没有创新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民族,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题中之义,高职院校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不是从特殊性来定位,而是从一般性的高度来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专业教育,高职专业教育强调的创新是从本专业出发,是对“完成一定任务的动作系统”的提高和完善,它侧重于工作过程本身,是对工作过程娴熟、了然于心之后达到的一种游刃有余的境界,但仅此而已。而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提倡的创新,则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一种思维方式。两者关系表现为,专业教育培养的创新意识是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的创新意识的基础,没有前者对工作过程规律的准确掌握,后者就可能成为一种玄思、空想;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的创新意识是专业教育培养的创新意识的指导和灵魂,没有一般性意义的创新意识,特殊性意义的创新意识就不可能形成,也就是说一个没有创新意识的人,即使他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过程熟悉之程度远甚于苹果园中的果农对苹果树成长过程的了解,他也不可能有牛顿被苹果砸中之后所带来的灵感。
创新意识的培养必须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己。活动是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形成、发展的根源和动力,是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重要途径。”[1]因此,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切忌将课堂教育作为唯一的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要具有创新意识,为学生创造各种条件去认识生活、认识社会,如我院通过对思政理论课教学形式的改革,加大了学生实践的力度,除了在每学期学院规定的思政理论课课时中抽出三周时间作为学生思政教育实践课之外,我们还结合校园文化活动、假期社会实践活动、企业顶岗实习活动等,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情况进行综合考核和评价,丰富了学生经历、拓展了学生视野、也强化了学生对生活、社会的直接接触和理性思考,创新意识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提升。
3.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
如果说创新是一种意识,一种思维方式,那么开拓则是一种勇往直前的精神,一种向未知领域进发的勇气。“它既是一种品格,又是一种胆魄和才识,是三者的统一。”[3]
高职生开拓精神的培养和拥有,不仅有利于他们在未来的岗位上不断进取、努力创新,而且也有利于他们勇于创业、开拓一片新的领域。“以就业导向”是高职院校的宗旨,但我们也不能淡化对学生自主创业的鼓励的教育。在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中,要积极培养学生对创业的渴望和勇气。
然而,高职院校当下的处境则不利于高职生自信和勇气的形成。高职教育的定位至今尚无定论,“层次论”和“类型论”各持一端,加之,在现实招生考试中,高职院校的录取一直处于本科院校录取的下游,这更强化了社会对高职院校不如本科院校的认同。而很多学生其最初也的确抱着不得已而为之、无路可走的心态就读于高职院校的。总之,“不如人”的心理是高职生的一种普遍心态。因这种心态的主导,高职生表现出了整体的自卑、胆怯和盲从,而这一方面提高了培养他们开拓精神的难度,另一方面也提供了培养他们开拓精神的空间和条件。
培养高职生的自信和勇气是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更高要求。自信和勇气是一个人具有开拓精神的首要品质,唯有自信和勇气,才敢向未知领域前进。针对高职生“不如人”的整体心态,我们利用校企合作平台,邀请一些企业(如芜湖奇瑞、海螺等)有所作为的人士(主要是我院的往届毕业生),与我们学生座谈,使他们从前者身上汲取自信。在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我院思想政治教育的组成部分)中,我们设计了一些与本科院校(如安师大、安徽工程大学等)学生比赛的项目,通过这些活动,不仅扩大了交流,也树立了我们学生的自信和勇气。为了树立学生自信和挑战的勇气,克服他们盲从的缺点,我们还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鼓励学生之间的辩论、对某些传统观点提出自己的见解等。为了激励学生创业的激情和冲动,我们还与院创业协会合作,举办“职业规划大赛”。我院的“职业规划大赛”已举办三年(每年两届),很有效果。2008年和2009年,在安徽省教育厅、安徽省劳动与社会保障厅、共青团安徽省委主办的“职业规划大赛”中,我院获得了“组织奖”,参加比赛的学生获得了1金、2银、2铜的好成绩。这些活动的开展,极大地克服了学生的胆怯和自卑,提高了他们的自信和勇气,
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只有社会化才能保持其强有力的效果,它既是一个动态过程,又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长期持续不断的推进。
参考文献:
[1]论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特征,宋劲松、王滨,求实,2009年第11期。
[2] 职业教育:技术与技能辨,姜大源,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年第34期。
[3]培养开拓创新精神是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的关键因素,王全福、杨英法,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作者:马和平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 此文为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基地项目——“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规律研究”项目[2010sk185]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