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核算教师的业绩,是高校管理中的重要问题。时下许多高校核算教师的业绩,一般只看课堂教学课时量及科研成果产出这两项,不观照教师的勤勉育人的具体贡献状况。对此处理教师劳动业绩的考核倾向,许多教师议论纷纷,提出了许多看法或批评意见,也直接影响到一些人的工作积极性。
众所周知,人才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大工程,十分需要广大教师具有勤勉育人的事业精神。何谓勤勉?勤者,勤奋也;勉者,用力也。勤勉育人之精神,是教师勤奋努力帮助学生全面进步发展的一种主体意识,是教师多方面关心呵护学生成长的师者情怀。这种意识情怀,是育人境界的彰显,包含着丰富的求真求善之性,为高校事业中弥足珍贵的东西,也是最被学生看重的一种精神实体。承载这种精神,需要教师具有明了的事业理想与价值认知,坚定的意志决定与实践操作,需要教师真正能把魂落在校园中,把心贴在学生身上,密切与学生进行内容丰富的互动,锲而不舍地使学生发生内在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就决不是所有“能上课与能出论文”的人都可以做到的!
正因为如此,为使基础状况多样的学生走向人格健全与专业精进,为着民族与国家的未来希望,很多教师甘为蜡烛人梯,任劳任怨长久不辍,之中突出的,如北京大学数学学院姜伯驹院士,坚持亲自为学生批改作业50年,至今还是如此;浙江大学苏德矿教授,眼睛已是高度近视,可他仍然要每天挤出三四个小时专门为学生制作微博以答疑解难;上海交大已故的晏才宏老师,为了给学生贡献出多年的高质量教学,甚至连自己的职称晋升也没有顾上!也缘于追求育人的高质量,中外一流大学的教师大都亲密地与学生待在一起,有的甚至与学生同吃同住,随时言传身教,不分课内课外;清华大学原校长梅贻琦,还曾把师生关系看作是大鱼带小鱼的从游关系。不难感受到,勤勉育人精神在高校是多么具有特殊的人文价值,很少有其他精神能比教师的这种利他精神更有美感;也可见,勤勉育人精神是教师实现大学理想目标的一种基本的精神,崇高的精神。教师群体一旦缺失这种精神,大学的人才培养就很难真正达到目标,甚至坍塌教学价值。也因而,这种精神理应得到学校的充分尊重及利益分配的关注!
此外,勤勉育人精神也是教师必要载现的一种大学精神元素。何谓大学精神?理论界对此有过许多研究解释。笔者认为,简言之,大学精神就是大学组织或大学人在履行大学使命、实现大学目标时所展现的那类造就事业的精神,譬如民主科学精神、学术自由精神、教授治校精神、批判创新精神、兼容并包精神、社会关怀精神等等。而与履行大学使命、实现大学目标无关的那些精神,均不可称之为大学精神。勤勉育人精神作为大学教师工作需要的一种独特的本源性精神,和其他大学精神因素一道,共同形成大学精神范畴。也因此,弘扬大学精神,其中就包括弘扬勤勉育人之精神。长期以来,勤勉育人精神很少为人们所关注,甚至没有被人们当成一种大学精神,将它排除在大学精神范畴之外,这至少是一种误解大学精神本质的结果。联系现在的大量事实来看,不重视或放弃勤勉育人精神的大学,又会成为怎样状态的大学呢?!
更进一步看,勤勉育人精神还在教师的精神体系中具有某种基础性影响作用。不难看到,教师勤奋努力地帮助学生推进人格与学业的发展进步,这是对着教育目的的实践,同时其中的勤勉精神,也能为教师其他职能的实现提供动力支撑,即教师勤勉育人的意识情怀,能有力带动教师全面人格的能动发展,一体性地促进教学与科研等全部活动中的效能。反之,教师缺失勤勉育人精神,成为片面的知识传授者,教学、科研中的美德动力缺失,也就容易形成职业中的道德危机。
也许有人会认为,勤勉育人精神不是大学教师特殊的精神气质。这种看法其实不然。依循辩证法原理分析可知,各类学校教师的勤勉育人精神既有其共性,又各有其个性,具体状态不同。大学教师勤勉育人精神之个性,在于其主体对象、内容、要求、方法、手段等方面均明显不同,育人的规律也不一样,学生的精神意趣与境界大有差异,具有特殊的文化形态及质感。因而,我们不可把大学教师与其他学校教师的勤勉育人精神简单地混为一谈。
大学以育人为本,必须长期坚守和弘扬勤勉育人精神。值得担忧的是,长期以来,受社会急功近利、拜金主义等不良风气的影响,一些大学校园中人生价值观念杂乱,德行失衡,育人责任松懈,不少教师的学生观念淡薄,面对教学要求不严,课前课后很少接触和帮助学生,教育教学过程普遍简单化,师生关系在长期的淡漠疏远中已严重变味。大学勤勉育人精神式微的现象已告诉我们,大学正在迷茫中丢弃自己最重要最珍贵的精神气质,如此的结果将既会严重地损害学生,也会严重地损害大学自身。基于这种判断,我们在此急切呼吁,高校在教师的业绩考核乃至职称评定中,必要想办法公正地对待教师勤勉劳作方面的贡献,切实地予以区分及价值认可,科学完善教师业绩的考核办法,以此来长期保护好广大教师育人工作的积极性。
(来源:《中国教育报》作者:胡银根 宜春学院教育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