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课件 >> 概论课 >> 正文
【概论课】专题九 划时代的思想火炬

日期:2020-11-17 11:12:23   发布人:管理员   审核人:   点击:

 专题九 划时代的思想火炬(一) 教案.doc

 专题九 划时代的思想火炬(一).pptx

 专题九 划时代的思想火炬(二) 教案.doc

 专题九 划时代的思想火炬(二).pptx

 专题九 划时代的思想火炬(三) 教案.doc

 专题九 划时代的思想火炬(三).pptx

 专题九 教学案例.rar



专题九 划时代的思想火炬(一)

 

教学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教学课型理论课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标了解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基本依据,尤其理解十八大到十九大期间我国在经济社会项事业上所取得的伟大成就,理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内涵与意义。培养学生归纳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思政理论素养,增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情感,激发学生对民族复兴的自信以及对专业学习前景的信心。

教学重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基本依据

教学难点: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材料分析法

课前准备教材、教案、课件、多媒体;学生收集习近平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学生分享课前收集的资料,教师简单讲述习近平总书记简介

提出问题:你所了解的习近平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为什么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如何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历时性变化?

           新时代的内涵新在哪里,意义重在哪里?

学习新知:

问题一:为什么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十九大宣告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一种全新的思想。201710月,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庄严宣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所谓历史方位,就是我们从哪里来、现在何处、朝哪里去。新时代是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角度提出来的,不是历史学上时代划分的概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其起点是党的十八大,是经过了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的一个发展阶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基本依据有哪些呢?

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我国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新起点)

第一: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决端正发展观念、转变发展方式,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这五年,中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世界主要国家中名列前茅,国内生产总值从五十四万亿元增长到80万亿人民币,稳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中国经济在2013年至2016年年均增长7.2%,远远高于同期世界的2.5%,继续成为拉动世界经济的第一引擎。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高铁、公路、桥梁、港口、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

●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粮食生产能力达到一万二千亿斤。城镇化率年均提高一点二个百分点,八千多万农业转移人口成为城镇居民。

●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成效显著。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实施,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

●南海岛礁建设积极推进。

●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逐步健全,对外贸易、对外投资、外汇储备稳居世界前列。

第二: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

蹄疾步稳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着力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压茬拓展改革广度和深度,推出一千五百多项改革举措,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主要领域改革主体框架基本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全社会发展活力和创新活力明显增强。

第三:民主法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积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制度建设全面加强,党的领导体制机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民主不断发展,党内民主更加广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全面展开,爱国统一战线巩固发展,民族宗教工作创新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深入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相互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日益完善,全社会法治观念明显增强。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取得实效,行政体制改革、司法体制改革、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建设有效实施。

201410月,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建立宪法宣誓制度。20157月,这一制度经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规定包括国家主席、国务院总理在内的经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正式就职时公开向宪法宣誓。2016226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在人民大会堂首次举行宪法宣誓仪式。从2014年首次提出,到2015年以国家立法形式确立,再到2016年正式实行,宪法宣誓制度正从文件走入公众视野,成为中国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成为弘扬法治精神的生动表达。彰显出法治的力量。

第四:思想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党的理论创新全面推进,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更加鲜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泛弘扬,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扎实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文艺创作持续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互联网建设管理运用不断完善,全民健身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主旋律更加响亮,正能量更加强劲,文化自信得到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大幅提升,全党全社会思想上的团结统一更加巩固。

第五:人民生活不断改善        

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大批惠民举措落地实施,人民获得感显著增强。 ●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六千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百分之

十点二下降到百分之四以下。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中西部和农村教育明显加强。

●就业状况持续改善,城镇新增就业年均一千三百万人以上。

●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超过经济增速,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

●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民健康和医疗卫生水平大幅提高,保障性住房建设稳步推进。

●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国家安全全面加强。

第六: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党全国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状况明显改变。

●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快形成,主体功能区制度逐步健全,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积极推进。

●全面节约资源有效推进,能源资源消耗强度大幅下降。

●重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进展顺利,森林覆盖率持续提高。

●生态环境治理明显加强,环境状况得到改善。

●引导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

第七:强军兴军开创新局面       

着眼于实现中国梦强军梦,制定新形势下军事战略方针,全力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召开古田全军政治工作会议,恢复和发扬我党我军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人民军队政治生态得到有效治理。

●国防和军队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形成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新格局,人民军队组织架构和力量体系实现革命性重塑。

●加强练兵备战,有效遂行海上维权、反恐维稳、抢险救灾、国际维和、亚丁湾护航、人道主义救援等重大任务,武器装备加快发展,军事斗争准备取得重大进展。人民军队在中国特色强军之路上迈出坚定步伐。

第八:港澳台工作取得新进展       

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方针,牢牢掌握宪法和基本法赋予的中央对香港、澳门全面管治权,深化内地和港澳地区交流合作,保持香港、澳门繁荣稳定。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加强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实现两岸领导人历史性会晤。妥善应对台湾局势变化,坚决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有力维护台海和平稳定。

第九:全方位外交布局深入展开。

●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为我国发展营造了良好外部条件。

●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发起创办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设立丝路基金,举办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亚信峰会。

●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进一步提高,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新的重大贡献。

第十:全面从严治党成效卓著

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坚决改变管党治党宽松软状况。

●推动全党尊崇党章,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落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

●坚持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要求,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全党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党性更加坚强。

●贯彻新时期好干部标准,选人用人状况和风气明显好转。

●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党内法规制度体系不断完善。

●把纪律挺在前面,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对党的执政基础威胁最大的突出问题。

●出台中央八项规定,严厉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坚决反对特权。

●巡视利剑作用彰显,实现中央和省级党委巡视全覆盖。

●坚持反腐败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定不移“打虎”、“拍蝇”、“猎狐”,不敢腐的目标初步实现,不能腐的笼子越扎越牢,不想腐的堤坝正在构筑,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并巩固发展。

过去五年,全国纪检监察机关一共处分153.7万人,涉嫌犯罪被移送司法机关处理的5.8万人。这其中,立案审查省军级以上党员干部及其他中管干部440人(包括中央委员、候补委员43人、中央纪委委员9人——处理周永康、薄熙来、郭伯雄、徐才厚、孙政才、令计划等人。);截止2018年初,通过“天网行动”追回外逃人员4058人,“百名红通人员”已到案52人。

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人世界前列,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具有“四大实力”、拥有“五大面貌”巨变,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根据。

历史性变革:

这些历史性成就带来了中国社会全方位的变革。比如:反腐,18大以来,“打虎、拍苍蝇、猎狐”等全覆盖无死角,带来的是党的面貌、政治生态、整个社会状况的根本改变;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性地位的改变;经济增长方式有高速增长变为高质量增长。表现在九个方面(每个方面都有两句话,蕴含两层意思:做了什么,改变了什么)。在全方位变革中,特别把党的领导放在第一,党的领导得到加强,是实现所有改变的最根本由因。

第一:党的领导得到全面加强,党的领导被忽视、淡化、削弱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变。

5年来,我们党纠正了一个时期以来在坚持党的领导问题上出现的模糊认识和错误思想认识,扭转了在一些地方和部门存在的党的领导弱化和党的建设缺失现象,实现了全党思想上统一、政治上团结、行动上一致,大大增强了党的凝聚力、战斗力和领导力、号召力。

第二: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发展观不正确、发展方式粗放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变。

党的十八大以后,党中央审慎把握国际国内形势变化,作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大判断,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在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下,经济年均稳步增长,在世界主要国家中名列前茅,国内生产总值从54万亿元增长到82万亿元,年均增长7.20/0,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8000多万农业转移人口成为城镇居民,6000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年均减贫1300万人以上,城镇新增就业年均在1300万人以上。2013年至2016年,全国居民收入年均实际增长7.4%

第三: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阻碍发展活力和社会活力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变。

5年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召开了38次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共审议、通过重点改革文件360多个,中央和家机关有关部门共推出1500项改革举措,主要领域改革主体框架基本确立。

第四:坚定不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司法不公问题严重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变。

5年来,党中央作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决策,着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有效提高了国家机构依法履职能力,有效提高了各级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推动发展的能力,有效增强了全社会法治意识,有效促进了社会公平正义,维护了人民群众合法权益,显著增强了我们党运用法律手段领导和治理国家的能力。

第五: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社会思想舆论环境中的混乱状况得到明显改变。

针对境内外敌对势力加紧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和各种错误思潮、观点给我们改革发展稳定带来的严重干扰,党中央对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巩固了全党全社会思想上的团结统一,巩固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2013819日,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深刻阐明党的中心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的定位和关系。除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外,5年来,习近平还先后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全国党校工作会议、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等,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话语权。5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旗帜鲜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意识形态领域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问题得到明确,全党全社会思想上的团结统一更加巩固。   

第六:坚定不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变。

5年来,党中央在生态文明建设上的重视程度、投入力度前所未有,显著增强了全党全国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有效遏制了漠视生态环境、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和倾向,推动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要步伐。发起史上最大规模污染治理之战,(在淘汰水泥、平板玻璃等落后产能基础上,退出钢铁产能1.7亿吨以上、煤炭产能8亿吨;加强散煤治理,推进重点行业节能减排,71%的煤电机组实现超低排放;提高燃油品质,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2000多万辆;加强重点流域海域水污染防治,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零增长;推进重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加强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建章、立制、问责,构建最严格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倡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强调“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全力推动生态环境督察,大批官员因环保不力受处分。(2017年,中央环保督察已实现对31个省份的全覆盖,2017年问责人数超过1万人。)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

第七:坚定不移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人民军队中一度存在的不良政治状况得到明显改变。

5年来,党中央通过一系列重大举措和重大工作,加强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国防和军队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 200万中国武装力量从思想作风、组织架构到武器装备焕然一新,提高了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水平,显著加强了国家安全工作,显著提升了我们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能力。也因此,才有那句极富共鸣的话:我们没有生活在和平的世界,只是生活在和平的国度。

第八:坚定不移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我国在国际力量对比中面临的不利状况得到明显改变。

5年来,我们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正确义利观,阐明我国的发展观、合作观、安全观、全球治理观、经济全球化观等,倡议和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构建覆盖全球的伙伴关系网络,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治理改革,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布局。

第九: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管党治党宽松软状况得到明显改变。

5年来,共立案审查省军级以上党员干部及其他中管干部440人,其中,十八届中央委员、中央候补委员43人,中央纪委委员9人,厅局级干部8900多人,县处级干部6.3万人。刹住了一些过去认为不可能刹住的歪风邪气,攻克了一些司空见惯的顽瘴痼疾,形成了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更加巩固,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

9个“明显改变”是新时代的现实依据。

视频:《辉煌中国》  圆梦工程 四分钟速览

 

问题二:如何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历时性变化?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新矛盾)

对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判断,是制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而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主要矛盾也会相应地发生转化。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也坚持与时俱进,不断调整与深化。

十九大前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对比: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回顾社会主义改造基本结束以后,我国对社会主要矛盾认识的变迁。

1、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依据

第一,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落后的社会生产” 已经发生了新的阶段性变化,已经不能真实反应我国发展的现状。

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近40年来,我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努力发展生产力,国民经济持续保持中高速增长,我国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大幅提升,在世界主要国家中名列前茅,主要经济社会总量指标占世界的比重持续提高,我国已经从一个生产力落后的国家变成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已积累雄厚的物质文化基础,社会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基本摆脱了原来落后的社会生产状况。用“落后的社会生产”来概括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显然已经不符合当今实际。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以年均9.5的速度增长,国内生产总值从3千多亿发展到去年的82万亿,稳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总体上实现小康。2012年至2016年,人均国民总收入由5940美元提高到8000美元以上,接近中等偏上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我国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的所有工业门类,200多种产品位居世界第一;按吞吐量计算的十大港口,中国占7位;我国已成世界制造大国,有些领域,例如高铁、航天、钢铁、道路、桥梁、高楼建筑、计算机、通讯、天文观测等,已走在世界前列。高速公路位居世界第一、铁路世界第二,高铁世界第一、高铁总里程相当于第二至第十的总和。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利用外资、对外投资,都位居世界前三;研发投入在2013年超过日本居世界第二。对外贸易、对外投资、外汇储备稳居世界前列。20175月,来自“一带一路”沿线的20国青年评选出了最希望从中国带回自己国家的技术: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网购。

这些都说明我国生产力发生了很大变化,总体上显著提高,我国长期所处的短缺经济和供给不足的状况已经发生根本性转变,“落后的社会生产”已不是构成主要矛盾的一方。

第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出现了阶段性的新特征,只讲“物质文化需要”已经不能真实反应人民群众的期望和要求。

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极大提高。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形成了世界上人数最多的中等收入群体。已从数量满足型转向追求质量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也已从物质文化生活领域拓展到政治、社会、生态环境等各领域。

在改革开放之初,中国还属于短缺经济,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得不到满足,贫困人口占据相当大的数量,人均国民收入从70年代末还不到200美元,现在近9000美元,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超过经济增速,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已经从低收入国家发展到中高收入国家;反映人民生活水平变化的还有一个重要指标:恩格尔系数,1978年我国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近70%、城市居民近60%,去年城市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不到30% 、农村居民30%多一点;大学普及率43%,由精英化过渡到大众化阶段;人均寿命:1949年不到40岁,8068岁左右,现在76.6岁。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民健康和医疗卫生水平大幅提高,保障性住房建设稳步推进。人民群众对物质文化的需要内容上发生了很大变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诉求追求也发生着变化,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要求日益增长

按照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人的需要有不同的层次,在基本物质文化需要得到满足后,人会有更高层次的需要。马克思在需求方面曾指出人有“生存、享受、发展”等方面的需求。中国人民的生活从贫困时代到温饱时代、从基本小康迈向全面小康,追求更高水平的发展、更加美好的生活自然成为了人民群众的新期待。

人民群众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收入、受教育程度、健康状况等)。对优质教育资源、文化、住房、家政、养老、健康等需求日益强烈。

课堂互动——生活连连看:你构想的“美好生活”是怎样的?

习总书记在18大以后也说道: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生活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公平意识、法治意识、参与意识、监督意识、维权意识在不断增强。

而现实情况是,人民群众在吃饱穿暖层次的需求基本都能得到满足后,高质量的经济需求,以及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需求还没有得到充分满足。

人们美好生活需要还不能很好地得到满足,原因是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

第三,制约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因素很多,但主要因素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日益凸显。

尽管我国落后的社会生产已经实现质的飞越,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但是我们的发展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日益凸显。

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最突出的是发展存在的各类短板。所谓发展不平衡,从区域发展上看,有的地方快一些,有的地方慢一些,生产力布局还不平衡,比如城市和乡村,东部和西部。从发展各领域来看,既有达到甚至引领世界先进水平的生产力,也有大量传统的和相对落后的生产力,既存在产能过剩的情况,又存在有效供给不足的问题,老百姓到日本抢购马桶盖、电饭煲;特别是在群众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领域还有不少明显的“短板”,文化建设相对滞后,环境污染、生态破坏问题很突出;从发展成果的共享看,不同群体之间也有不平衡,比如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贫富差别比较明显,社会上存在不少困难群众和弱势群体,贫困人口还有4000多万。民生领域还有短板,特别体现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

所谓发展不充分,主要指创新能力不够强,实体经济水平有待提高,发展的能力和水平还需要加强,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中国制造需要向中国创造、中国智造升级,转变发展方式还处于攻坚阶段,客观上还存在发展不够稳定和不持续的情况。这就要求社会生产必须向形态更高级,结构更复杂,分工更合理,产品更精细,供给更有效方面发展;这就要求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和发展活力,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事实说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2、两个“没有变”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要把握“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和最大实际,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为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继续奋斗。

十九大报告提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这一新的社会主要矛盾,把“需要”和“生产”的矛盾,改为“需要”和“发展”的矛盾,表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容更丰富更充实更升华了,在社会主要矛盾的两个方面,都切实和及时地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问题三:新时代的内涵新在哪里,意义重在哪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这是对党和国家发展历史方位的精辟概括,具有深刻内涵和重大意义,这一重大政治论断,是党的十九大报告的一大亮点,宣告了我们党正在迈向新时代、开启新征程、续写新篇章。

作出这个重大政治判断,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发生的历史性变革的必然结果(过去),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现在),也是党团结带领人民开创光明未来的必然要求(将来)。这个新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而不是别的什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内涵和特征具体内涵,体现在五个时代上(从历史、现实、人民、民族、世界不同角度理解)

1、从历史、现在、未来的联系上看,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从历史脉络、历史延续性、历史发展角度,续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这篇大文章。(举什么样的旗,走什么样的路)

从十三大到十九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都是大会报告的主题词。1982年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个崭新的命题以后,从党的十三大开始,一直党的十九大,7次代表大会的主题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十三大:《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十四大:《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

十五大:《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

十六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十七大:《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十八大:《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十九大:《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40年前邓小平带领我们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已经进入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从改革开放40年走来,从新中国建立60多年的的探索中走来,从建党90多年的奋斗中走来。这是一脉相承的,承接过去、指引未来。

2、从我们承担的历史使命看,新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从实践发展角度、现实运动角度(完成什么样的历史任务,进行什么样的战略安排。)

我们要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先用15年时间,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再用第二个15年时间,从2035年到2050年把我国全面建设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3、从中国人民的追求上看,新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从人民性角度(坚持什么样的发展思想、达到什么样的发展目的)

这个新时代属于全体人民,以人民为中心,体现发展为了谁、依靠谁、成果由谁享有。正如习近平在武汉对莫迪介绍的,过去,我们要解决的是“有没有”的问题,现在是要解决“好不好”的问题,“从有到优”。新时代意味着中国进入了一个全面的由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阶段,其中一个重大判断就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解决这个问题要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4、从民族复兴的角度看,新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从民族角度(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实现什么样的宏伟目标)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

5、从中国与世界的关系看,新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的时代——从世界角度(处于什么样的国际地位、对人类社会做出什么样的贡献)

中国的发展对世界的贡献越来越凸显,2017年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总量的15%,18大以来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30%。邓小平说过:中国越发展,世界和平越有保障,因为中国是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我们走近了世界舞台中央,不单要为我们自己的国家作出贡献,也要不断地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

十九大报告中提到的“五个是",就是新时代的五个方面涵义,可归纳为,伟大胜利的时代、现代化强国的时代、共同富裕的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这“五个时代”回答的是五个问题:我们要走什么样的道路?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我们要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我们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我们要做出什么样的贡献?人民幸福、民族复兴、世界和平、人类进步都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初心和追求。

“五个时代”回答五个问题。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意义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上、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也具有重大意义。这是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历史意义”。

  1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站起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毛泽东同志宣布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人民饱受屈辱;新中国成立之后,我们挺直了腰杆做主人。废除了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中国主权独立);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建立了一支比较强大的人民军队和国防力量;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1.10.25)。

“富起来”: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推动改革开放。通过改革开放,我国开辟、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经济社会迅猛发展,使中国人民逐渐摆脱贫困,走向富裕。

“强起来”:习近平总书记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到了有实力、有能力、有资格开辟新时代的历史阶段。这个强,体现在什么方面?在经济总量上,我国稳居世界第二,我国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已经走在世界前列。此外,我国不仅经济实力要强起来,在军事、文化等方面也要成为世界强国。

2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社会主义已有500多年历史。1516年,《乌托邦》的出版标志着空想社会主义的诞生,(说服有权人和有钱人把权力和财产交出来,建设社会主义,根本没有办法实现)1848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发表的《共产党宣言》中揭示了社会主义必然会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规律,从空想社会主义到科学社会主义的飞跃,具有划时代意义。1917年列宁领导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进入了现实社会主义时代。

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在初期不管是苏联、东欧还是中国,都取得成就,但在上世纪末,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使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曲折,社会主义陷入低潮,“社会主义失败论”、“历史终结论”一度甚嚣尘上,“中国崩溃论”在西方不绝于耳。就在许多人对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前途命运多有担忧疑虑之时,邓小平同志坚定地告诉人们:“只要中国社会主义不倒,社会主义在世界将始终站得住。”

中国一直高举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砥砺奋进的历程,充分验证了邓小平同志的论断。

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是在社会主义旗帜下取得的成功,用中国实践证明了社会主义的生命力、生机和活力,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对世界社会主义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必将推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不断向前发展。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走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全面现代化道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这打破了广大发展中国家对西方的路径依赖,为发展中国家在独立自主的前提下实现现代化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方向与路径,值得借鉴的成功发展之路,为完善全球治理、探索更好的社会制度贡献了中国智慧和力量、提供了中国经验和方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一个重大政治判断。这一判断是对党和国家发展历史方位的精辟概括,也是我们把握新起点、新使命、新征程的根本依据。

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个新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而不是别的什么新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时代”中的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学生思考:新时代新征程,新矛盾新任务。请结合实际谈一谈,在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新时代,大学生怎样才能更好地担负起自己的使命?

总结巩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党的十九大做出的一个重大政治判断。这一判断是对党和国家发展历史方位的精辟概括,也是我们把握新起点、新使命、新征程的根本依据。所以,我们必须始终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新时代的主题,同时,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这个新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展宏图的新时代。

布置作业:课堂分析讨论

网络上观看视频:《ChinaTime  of  Xi

【推荐阅读】

1、《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

    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

    3、《习近平用典》

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教学反思:

推荐文章

头条文章